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慧眼识宝 > 节目内容 > 正文

鉴墨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30日 16:39

  2003年,注定要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风起云涌的一年。

  7月10日,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宣布:原定于“中国嘉德2003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拍卖的第1657号拍品《晋索靖书出师颂》,已由故宫博物院行使“优先购买权”,以人民币2200万元的成交价购得。

  距今1500年的晋代书法名家索靖,他书法遒劲有力,以章草最为有名。在索靖的书法墨迹里,《出师颂》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惟一存世的真品,同时由于它的年代久远而更受瞩目。

  然而没过多久,又一条新闻再次打破了艺术品拍卖市场刚刚平静的波澜,中佳国际拍卖公司宣布:即将拍卖书法作品《汝南公主墓志》。而该公司总经理康连生预计这幅作品的拍卖价格将超过《出师颂》,达到4000万元。这样的噱头,足以让人们对它刮目相看。

  《汝南公主墓志》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书法作品,为什么会给中佳公司带来了如此绝好的商机呢?

  书法,是以中国的毛笔为工具书写汉字的艺术。书法家手中的笔是他情绪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顿挫都是书法家情感的倾诉。书法能通过作品把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修养和个性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璀璨焕然的时代,涌现出许多彪炳青史的书法大家,各种书体相继发展走向成熟。代表这个时代的书坛巨匠,无疑是王羲之。王羲之对楷书和行书的确立做出了极大贡献,被后人尊为“书圣”。

  而王羲之的七世孙就是另一位书法大家智永。智永有两个学生,第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外一个就是虞世南。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一起,被后人称为“初唐四家”。 唐太宗对虞世南的评价极高,说“虞世南这个人,有出世之才。”

  前面提到的《汝南公主墓志》就是虞世南的作品,它写于贞观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的11月。汝南公主是唐太宗很疼爱的女儿,很早就去世了。由于唐太宗非常欣赏虞世南,因此请他来为女儿写墓志铭。

  《汝南公主墓志》是虞世南用行书写的,有18行,总共222个字。以前的墓志铭是先写在纸上,然后再刻到石碑上的。由于虞世南在当时的名气相当大,因此《汝南公主墓志》的草稿被人收藏是在情理之中的。然而,中佳国际拍卖公司报出4000万的估价会不会太高了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学博士梁江肯定了中佳公司报出的估价:由于虞世南是唐初的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作《汝南公主墓志》手稿的时候,正是他出成绩的时候,它是为数不多,能代表虞世南书风的一件作品。所以一般谈唐代的书法,《汝南公主墓志》是一定要列举出来的。因此,4000万的估价,基本上反映了它的艺术价值。

  今年57岁的康连生,人称老康。老康在京城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有一号,而且以“大手笔”著称。然而,即将拍卖《汝南公主墓志》的消息发布出去之后,见多识广的老康,心里又有一丝的忐忑不安,怎么又出现了一幅《汝南公主墓志》了呢?因为在很久以前,上海博物馆就收藏有一幅《汝南公主墓志》。

  老康拿着即将拍卖作品的照片,找到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单国强是《出师颂》的鉴定专家之一,当他把两幅作品的照片放在一起反复的进行了比较后,也非常的吃惊。因为这幅作品看起来写得非常之好,而且墨迹上还有很多历代收藏家的印章,其中包括鉴定家的印章,印章一看也不错,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这让单国强很不可理解。这也让老康有些激动:如果这件作品要是真的,那它就会惊动社会,会否定上海博物馆的那件作品。

  但是,照片毕竟不能代替原作。而要拍卖,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这件作品的真伪。20天后,作品的藏家带着原作从南方来到北京。为此,中佳公司请来包括单国强在内的,国内绝对权威的书法鉴定专家,组织了一个鉴定会。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书画鉴定基本上还是属于经验科学,那么,这些专家们用什么做理论根据来鉴定这幅作品的真伪?

  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在它悠久历史的后面,是造假之风相随的岁月。六朝时期,书画艺术品鉴赏收藏之风、名迹买卖之气已经盛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造假的屡见不鲜。由此也派生出一个专门的学问——书法的鉴定。

  作品的时代风格和书法家的个人风格成为了书法鉴定中主要的依据。这是因为,风格的形成,是时代和个人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从而达到成熟的标志。书法家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肘、悬腕以及下笔时的轻、重、缓、急等等,每人都有着各自的习惯。这些不同的习惯,必然在笔锋着纸时有着不同的表现,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背景单独存在。那虞世南所处的初唐时代,书法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学博士梁江介绍说:“书贵瘦硬方通神”,是初唐的几家所追求的真谛。因此在楷书上他们立的是骨,立得很刚劲,风格是比较瘦、硬的。但是相对来说,虞世南就比较内敛。所谓内敛,就是锋芒比较少,在外表上表现得比较少见,内涵比较丰富,整个字相对比较文静。可能在很多时候,虞世南更得文人的喜爱。

  专家对《汝南公主墓志》的鉴定是从作品的风格上开始的。与先前看照片一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的第一个印象是:字体是对的,就是唐代那种尚法的字体。而且又是虞世南的风格,字的点画和形态完全一样。

  同时,参加鉴定的专家们共同的认识是,这幅书法:“温润圆秀、萧散虚和、内含刚柔,遒劲不凡。”即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格,又与虞世南的个人风格相吻合。

  既然这幅作品的风格没有错,那是不是说,它就是虞世南的真迹呢?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那幅作品的风格同样也被专家认定过,不存在问题。这又如何解释?

  《论书表》是我国较早记载书法名家的作品被人作假的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鉴赏家虞和,他曾奉皇帝旨意收集王羲之的作品。他在《论书表》中说:“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莫之能别”。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先模仿王羲之作品的形貌,再用茅屋脏水染色,加上搓磨作旧,务求鱼目混珠,瞒天过海。”种种手段之高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在当时吃亏上当者大有人在。但是,这种作假的手段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欲演欲烈。

  在作假的手段中,照摹是最容易得到原作形态的。所谓摹,就是把纸放在真迹上面,先用铅笔把字的形状钩下来,然后再填墨,这也叫双钩填墨。由于它不走形,所以用照摹的方法来套取作品的风格是轻而易举的事。

  还有一种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对临。它的方法是:先把原作字的形态大致观摩一番,接下来不是慢慢的填墨,而是一笔就下来,边看边临。这样就显得自然,看上去好像是随意写的。

  对临,相对于照摹来说,形状虽然差一点,但对付一些草书和比较写意的画面时,还是非常的有效。所以,这两种方法成为了历代造假者的首选,特别是针对名家的作品运用得最多。因此,它俩结合起来,是很容易蒙骗那些不太懂得鉴赏的人们。

  然而,在行家眼里,照摹和对临的方法,就显得有些小儿科了。如果是照摹,双钩填墨的话,它显得死。笔划不流畅、气势不连贯。对临,则容易走形,它用笔很快,不可能每一笔都一模一样。有的时候,原作有飞白,它就没有。有的时候有连笔,它这个连笔也就没有。

  关键一点,临摹别人的作品,人家真谛的品质和精粹,肯定不可能掌握那么好。临摹者总是在考虑像不像人家的,自己的气势就没有了,连贯的东西连贯不上。这让行家一看,立马现出原形。

  回过头再来看这幅《汝南公主墓志》作品,它的气势流畅,笔画贯通,既吻合当时的时代风格,又具备了虞世南含蓄深沉、外柔内刚的特点,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照摹和对临的痕迹,而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向鉴定的专家们表达着一种强烈的信息,这就是虞世南的真迹!

  于是,一个新的话题出来了,要考虑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汝南公主墓志》作品是不是真的,因为对这幅作品多年来存在疑义,认为不是虞世南的草稿,是米芾代写的。

  宋代的书法家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为“宋四家”。之所以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汝南公主墓志》像是米芾代写的,是因为这幅作品的最后两行字,与虞世南外柔内刚的字体相比,稍有些温润圆秀,用笔近似米芾。这究竟是虞世南在创作过程中的走形,还是米芾在临写当中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风格?这谁也很难说清楚。所以,它在收藏界存在争议实属正常。然而,自从它七十年代出现以来,并没有其他的作品可以指证它不是虞世南的作品,因此,上海博物馆还是把它当成虞世南的真迹收藏。

  而这次鉴定的《汝南公主墓志》作品所表达出的信息,对于专家们来说,确实是评判作品绝好的依据。

  对于老康来说,也是个好消息。眼下北京城有109家拍卖公司,公司之间的角逐,主要看名气的大小。只有征集到可以拍出高价位的拍品,才能独领风骚。

  为了慎重起见,专家们再一次把审视的目光投向这幅让他们心动的作品。也许是证据来得太容易,反而使得专家们的鉴定更加的仔细。这时,一个字不经意的笔划让专家们的心情平静下来,一个“光”字的笔划的飞白显得比较死。

  “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从这个“光”字的鉴定上看,这一笔划处的“飞白”看上去有些整齐,显得不自然。

  其实,这一小小的瑕疵可以说并不影响鉴定的结果,但它毕竟在专家的心里打了一个问号: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笔画的生硬呢?是作者打破常规的创意,还是岁月的久远造成墨汁的脱落?这个问号不解开,专家是不会轻易给这幅作品下结论的。

  墨给人的印象似乎稍嫌单一。但是,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古人云:“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正是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书法家才能在纸张上会留下浓、淡、干、湿、黑的痕迹,从而表现出作品的虚实、枯润和质感,中国书法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文房四宝中的墨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书法鉴定中的辅助依据。

  早在商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石墨及矿物颜料在兽骨龟甲上书写文字。此后,秦代有了人工制造的烟墨,宋代发明了油烟墨。到了明代,我国制墨业就更加发达。这其中,有用名贵药材配和油烟制成的墨,它清雅芬芳而厚重,长久不会变质。而用“漆烟”制墨法所制的墨就更为精美,色泽夺目,有“坚而有光,添笔不胶,一点如漆”的美誉。

  参加鉴定的专家之一、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介绍说:明代以前的书法绘画那绝对是明代以前的墨,都是非常优良的墨汁,清代乾隆以后,墨汁就没落了,它真的配方就不如以前了,所以墨色上,绝对不行,因为什么呢?一点如漆,说墨色特点一点如漆,说我们的色墨是永久不褪,这是我们古代有序流传下来的笔墨纸砚的一些特点。

  正是因为墨从明代以后逐渐的衰落,从而为专家们鉴定书法的大致年代奠定了物质基础。《汝南公主墓志》既然是初唐的作品,又处在中国古代制墨业发达的时期,那它的墨色也应该呈现“泽而有光、一点如漆”的特点,这样才能证明它使用的是明代以前的墨。那事实上它又是怎样的呢?

  展现在专家面前的墨色却是:发乌,没有好墨那种透明的东西!

  由此,鉴定的专家们是否可以从这点,来判断这幅《汝南公主墓志》是使用了明代以后的墨,书写出来的赝品。而上海博物馆收藏那幅作品的墨色没有问题,那它就是真品吗?

  然而,专家们却迟迟没有下这个结论。这是因为,他们看到《汝南公主墓志》作品每个字笔划边缘上的墨色都显得坚硬,而这些又是年代久远的表现。由于纸张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有所收缩,字的笔划也会随着收缩,墨色也就显得坚硬了。从这一点上,专家们可以肯定这幅作品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但是,这幅作品的年代究竟有多远?从这一点上,专家们又很难找到答案。

  因此,专家们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这幅《汝南公主墓志》作品的另一个地方,这里也是判断年代的一个好出处。

  目前传世的古代纸张,主要是棉纸和麻纸。隋唐、五代书画中大都用麻纸,北宋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就几乎没有了。宋代竹纸发展很快,之后,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所以说,纸的质料是判断书法年代又一个可靠的标准。

  虞和在《论书表》中提到,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古人,就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现代人把要把纸张作旧,不可能再用茅屋脏水来染色了。

  现在的宣纸做旧,熏,醋、酱油熏,把它晾在木地板上,风吹雨打,落东西,然后,拿一些酱油去熏,熏完以后,再拿轻轻的东西去刮磨它,宣纸的毛让它都起来。这样,就觉得好像是上时代流传的时候可能损坏一些。

  目前,对于这种作旧的纸张,即使它作得再古老,只要分析出它的纸质,就能让它现出原形。虞世南生活的初唐时期,书写用的是麻纸,当时的麻纸是非常粗糙的。造纸当中,有一道工艺是起帘,纸浆在起帘过程当中,纸浆要细腻。而唐宋的纸浆还不是很细,因为它不如现在的科技,纸浆一起帘非常的细腻。

  而这副看上去很古老的《汝南公主墓志》作品,它所用的纸是不是麻的呢?

  经过专家鉴定,这幅《汝南公主墓志》所用的是宣纸。而从它纸浆较为精细,纤维又有所暴露方面看,纸应该是在清代初期所制。这也就是说,这幅作品的年代最早也不会超过清代初期,绝不可能是虞世南生活的初唐时期。所以专家最后的结论是:这件《汝南公主墓志》作品是清代初期仿制的赝品。它之所以能仿制得这样好,极有可能是运用木刻水印技术印刷出来的。这样,就从侧面任可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作品。

  老康遗憾而又坦然地接受了这一结果,为了商业上的一种信誉,他决定把这幅《汝南公主墓志》赝品撤出拍卖场,尽管这幅清代初期仿制的赝品还是具有一定的拍卖价值。

  虽然2003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曾经的轰动就这样淡去了,但是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让书法鉴赏家扑朔迷离、雾里看花的一幕幕神魂颠倒的故事还在演绎。

  目前,尽管书法的真迹和赝品这对相互依存的孪生兄弟,还不太为广大的百姓所识别,但是,书法鉴定中除了上述的几点外,还很多的辅助依据去鉴定,比方说:书法上的印章、题跋、收藏印,以及各时代的装裱等等。书法鉴定中,最关键的是实践,从大量的鉴定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一个人鉴定水平的高下,与他所接触过的书法真迹、他所掌握的书法知识以及相关知识成正比。就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人,你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一声咳嗽,就知道是他来了。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对于某个时代、某个书法家的作品看得比较多了,产生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了一些特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触类旁通,对于这个书法家其他的作品,也能够识别它。(作者:刘未)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