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慧眼识宝 > 节目内容 > 正文

淘陶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30日 17:33


  在古玩市场,如果是真品,被人买走,就叫“拣漏”;如果是赝品,被人买走,就叫“打眼”。“拣漏”的人自然是欢喜鼓舞,但是,“打眼”的人却又不会高呼“打假”,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中国,历来就有“古玩市场不打假”的习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习惯,热闹繁荣的古玩交易市场背后,就隐藏着很深的玄机。

  陶器在中国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受国外市场的影响,近几年,古陶器的收藏在我国已经成为艺术品投资的热点。同时,古陶器的仿制品也大量地充斥古玩市场。尽管中国古陶器的仿制只是从清朝末期才开始出现,但它的发展速度却是很快的,仿制手段和技术在不断翻新,一些高仿的产品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古陶器的交易市场上,每天都在上演和流传着一幕幕的“淘陶”悲喜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河南省一个叫南石山村的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里,有着多年烧制陶器习惯的村民,在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窑里,烧制了一批陶器,然而,正是这批陶器却引发了一起轰动全国的陶俑事件。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93年春天,某家报纸披露了一条消息,消息说,河南省境内一座北魏时期的古墓被盗,古墓中的陶俑陪葬品几乎被盗幕者洗劫一空,这个消息令中国考古界十分震惊和痛惜。

  这些作为陪葬品的陶俑,是人们仿照当时社会的各类人物还有一些动物制作的陶器。那么北魏时期的陶俑,流传至今,就是我们出土的是极其有限的,数量非常稀少,无论是它的的考古价值,还是收藏价值都是非常高的,一般来讲,它应该是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非常珍贵的。如果这批陶俑流入海外,将是中国文物界的一项重大损失。正当人们为这批陶俑的命运担忧的时候,在北京南三环的潘家园古玩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批古代的陶俑,这些陶俑外表斑驳古旧,很像是刚从土里挖出来的。但是,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其实,对于中国的古陶器来说,它不像古瓷器那样,自古就受到收藏者的青睐,自从中国的陶器制造技术发展成熟以后呢,主要是生产一些像陶俑一样的陪葬冥器。流传至今的陶俑冥器一般都是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作为文物被文物部门收藏起来,或者是被考古部门用来进行考古研究,一般的民间收藏者对它没有太大的兴趣。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蜂拥而入的外国列强为中国的古陶艺术所倾倒,他们如获至宝,进行了大肆的掠夺和外运,致使中国大量的古陶器流失海外。到了民国中期,这些流失海外的中国古陶器在欧洲的文物市场上价格飞涨。当时,最受外国人钟爱的中国古陶制品是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带有釉面的陶器,它也是古代贵族人物的一种陪葬的冥器。一件黑色或者蓝色为主色调的唐三彩,在欧洲市场上的价格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唐三彩国外人为什么喜欢呢,因为它颜色比较鲜艳,有点火暴热烈,代表着大唐盛世,所以美国人、欧洲人特别喜欢。

  受欧洲古玩市场的影响,中国的古陶俑市场也在民国中期以后开始升温。随着考古业的兴起和发展,年代愈久远的古陶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特别是彩陶或者彩绘陶时期以前的陶俑作品,收藏界更是不惜重金加以收购。

  然而,一连几天,出现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上的这些陶俑只是静静地摆在摊位上,尽管有许多人前来探询,却没有一笔交易成功。为什么没有人来买这些陶俑? 因为一般的收藏者怕买了赝品,他只要是买假了的时候,这东西就是好多等于价值就荡然无存,贵一点没关系,只要这东西是真的古陶器,将来肯定还会升值。那么在古玩市场上出现的这些陶俑是什么样的陶器呢?

  相传距今一万多年前,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妇女叫尤陶氏,她常用泥巴捏一些玩具供小孩玩耍。有一天,一场大火烧毁了她的家园。相传这场大火以后,悲伤的尤陶氏突然发现,她用手工捏制的各种玩具变得更加坚实,而且耐水。于是,人们就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制作各种器皿和食用器物,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器就出现了。

  从对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考古中发现,在6000年前,我国出现了彩陶。当时人们烧制的陶器主要是当作盛水或者食物的食具,如陶罐、陶鬲等器物。而陶佣的出现是从秦朝开始的,这个时期的陶器已经发展到了彩绘陶的烧制时代。

  1993年秋天,在北京古玩市场上突然冒出的这些陶俑,就是彩绘陶。正当人们对这些陶俑揣摩不定的时候,一位在文物部门工作的文物专家也来到了潘家园的古玩市场,摆放在摊位上的这些陶俑,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将这些外表斑驳古旧的陶俑一一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从这些陶俑的艺术风格上来看,很像是北魏时期的作品。这位专家突然想起了报上登载的河南古墓被盗的消息,心里不禁疑惑,眼前的这些陶俑和被盗的北魏古墓有什么关系吗?这些陶俑是被盗的真品还是高仿的赝品?历史发展到了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古陶器的一些高仿品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最难鉴别也最容易使人上当的就是一些古陶器的高仿品了。对于带有釉面的现代高仿唐三彩来说,作仿者同样采用了真品唐三彩的成型工艺,不但器物的造型、器物表面的装饰风格与真品丝毫不差,而且作仿者还下大工夫对新仿的唐三彩进行了作旧处理,而最容易让鉴别者打眼的往往就是陶器的旧貌。

  为了揭秘作仿者的仿制手段,我们《走近科学》的记者,暗访了一家仿制唐三彩的作坊,目睹了作仿者给唐三彩做旧的全部过程。

  通过暗访我们了解到:仿制者在对已经烧制好的唐三彩进行做旧时,先把唐三彩横着放进盛有一定浓度的氢氟酸或者醋酸的池子里浸泡,这样就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从而去掉新仿唐三彩表面的“贼光”。然后将已经去掉“贼光”的唐三彩捞出来,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将唐三彩放进盛有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化学剂的池子里浸泡。唐三彩的釉面上有许多小的裂纹,也就是一些小的开片,保存至今的古代唐三彩的开片裂纹都呈现出铁锈的颜色。仿制者利用高锰酸钾同样使新仿的唐三釉面的开片裂纹呈现铁锈色。最后把唐三彩埋在已经处理过的土里面,使其表面和腹内再沾上土锈。

  其实,无论做仿者的手段多么高明,仿制的赝品与真品相比有多么逼真,但由于制作工艺上的限制,也总会漏出一些破绽的。我们《走近科学》的记者专门请来中国古陶器的鉴定专家,针对唐三彩的作旧进行真假鉴定。

  据鉴定专家介绍,一般来说,用酸处理过的赝品,它釉面上的开片缝隙比较宽,而真品的开片缝隙相对比较细密。同时,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发现,真品的开片像干枯开裂的河床一样,往往开裂的每一片的开片中心是往下凹下去的,而赝品开片的中心是鼓起的。

  另外,带有釉面的古代陶器,由于埋藏在地下的时间过长,表面会出现脱釉现象。真品唐三彩的局部釉面是自然风化脱落,露出的坯体表面比较光滑平整,而赝品釉面往往采用电动刻笔攒下来的,尽管也出现脱釉现象,但露出的坯体表面有许多的麻坑。

  再一点呢,土锈也是有区别的。自然土锈它是随着那个墓穴的坍塌以后吧,一点一点淤泥淤进去,一层一层淤进去的,这样它那个土锈非常有层次感,撒下的土锈往往它是颗粒状的,滚圆的。

  既然市场上有那么多的唐三彩赝品,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古陶佣也就有出现赝品的可能,那么,摆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上的这些古陶佣到底是真品还是赝品呢?

  这位文物专家和买陶俑的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买陶佣的摊主坦白地告诉专家,摊位上的这些陶俑是他的一些河南老乡,在家乡经济开发区的施工中挖掘出来的,这些陶佣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陶佣还在河南老家。专家凭着多年的鉴定经验判定,这是一批珍贵的国家文物。为了更加保险,这位专家从潘家园买走了几个古陶佣,回去后与几位专业人士对它的真假作了进一步的鉴定,最终的鉴定结果与这位专家最初的判断不谋而合。

  为了避免这批珍贵文物的流失,这位专家立即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要求批拨专款对所有在河南出土的北魏陶佣进行“抢救性收购”。于是,在1993年年末到1994年年初的一段时间内,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北魏陶俑收购的热潮。

  但是,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尽管有关部门纷纷抢购,而这些陶俑的数量却总是有增无减。在很短的时间内,北京的各大古玩市场上,都涌出了大批量的北魏时期的陶佣。这种现象引起了更多人的怀疑,难道在这批陶俑的背后有什么蹊跷的事情发生吗?这件事情也再次引起了文物鉴定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为了澄清事实,平息纷争,国家文物部门联合河南省文物部门在警方的配合下,对此事进行了彻底的调查。最终,调查的结果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这批被当成古文物的陶俑,竟然是出自洛阳市南石山村的几个村民之手。

  南石山村的村民高水旺,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仿制古陶器的高手,特别是他仿制的古代唐三彩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高水旺二十刚出头的时候,就潜心研究中国古陶器的烧制技术,1990年他注册成立了一家陶器仿古工艺厂,专门仿制生产中国古代的各种陶器。没过几年,高水旺的仿古工艺厂在全国各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定货的客户纷致而来。1993年的一天,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神秘客户来到了高水旺的工艺厂里。这位神秘的人物请高水旺给他生产一批北魏时期的陶俑。高水旺就按照自己的有关资料,高仿出了几件所谓北魏的古陶俑。做完以后客人就把货买走了。没有等几天时间,他们又拐回来,要求高水旺继续给他生产,前后下来一共高仿生产了几百件古陶俑。

  突然拿下这么大的定单,高水旺兴奋万分,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烧制的这批陶佣仿制品竟然在北京引起如此大的风波。高水旺原本无意和古陶器专家开这样大的玩笑,但传统的古陶器鉴定方法确实遇到了挑战。那么对于古陶器的鉴定,除了传统的“眼学”鉴定方法之外,有没有一种更加稳妥的办法呢?

  时间到了2003年的10月28日,北京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与中国科学家们一起,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出利用陶瓷釉面的“脱玻化”现象,鉴定带釉古陶器的科技新方法。同时,北京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又将传统的“眼学”鉴定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了一起,走出了一条双轨制鉴定中国古陶器的新路子。

  2004年4月20日,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行色匆匆地来到了北京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他很谨慎地把包里的东西拿出来,剥开一层层的包装纸,露出一件造型为马的唐三彩。这位男子说,这件唐三彩是他们家的祖传品,前段时间,他请陶器鉴定专家“掌过眼”,为了更加保险,他想请这里的技术人员用仪器再鉴定一次。

  检测人员首先用仪器对唐三彩的腹部找了一个点进行检测,数据分析之后,判定这件陶器是唐代晚期的作品。然而,当检测人员在这件唐三彩马的一条腿上再找一个点进行检测时,问题出现了,这次的数据却显示这件唐三彩是新仿的赝品。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仪器鉴定的结果怎么会不一样呢?为了更加保险,工作人员对唐三彩的多个部位都进行了反复的检测,最后表明,这件造型为马的唐三彩,它的腹部和头部都是唐代的真品,但是四肢是后来嫁接上的新仿赝品。也就是说,这件唐三彩是一个修复的仿品。

  面对检测的结果,这位中年男子终于说出了真实的想法:他说他想把这件唐三彩拍卖掉,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希望鉴定中心给他出具一个真品的鉴定证书。但是,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还是开出了“此产品经科技鉴定,数据与唐代晚期唐三彩数据有一定差距,与现代仿品数据相符的鉴定书。(作者:许威)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淘陶》编导手记 (2004/08/30/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