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内容回顾

为了和平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9日 10:36

  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以外国画家作品为图案的邮票。

  这套纪念邮票的主图,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在1949年4月为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画的和平鸽。这只美丽的鸽子,表达了饱受战乱的人民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和平,成为那个时代各国战后重建的主题。中国建筑师用创造性的建筑语言,表达了这一美好愿望。

  

为了和平

  北京

  和平宾馆

  1952


  在这片繁华的商业区,这座建筑显得有些陈旧低矮。但是,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是众多建筑学子拜读的范例。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新建的第一座宾馆。当时,正是国民经济恢复初期,基础薄弱,资金匮乏。这座当时北京的最高建筑,该如何设计呢?

  这座建筑的设计任务,交给了一位中国留美回国的建筑师。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阮昕】

  一九二几年的时候,在《费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专门的报道,说一个杰出的中国学生,学得怎么怎么的好,当时学院的院长也出来表扬,说这是我们历史上少有的。杨先生是特别杰出的一个年轻学子。这个专访的报道,有一个副标题,这个副标题叫做《BOY DISLIKES RICE》就是说这是一个不爱吃大米的中国小伙子。

  这个不爱吃大米的中国小伙子就是杨廷宝。

  他生于1901年。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1921年,赴美留学,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著名古典主义建筑师保尔·克瑞,多次获得全美建筑设计一等奖。1925年,他设计了美国的费城罗丹艺术馆和底特律艺术学院。1927年回国后,加入当时最有影响的建筑事务所——基泰工程司,成为基泰的主持建筑师。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六十年的建筑活动,在天津,北京,沈阳,上海,南京等地,留下了一座座经典的建筑,深深地影响这些城市。

  杨廷宝先生是20世纪第一批留学归来的建筑师,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开路人之一。他的作品有古有今,或古今结合,或中西合璧。成绩卓著,驰誉当世。在他设计和平饭店之前,已经是一个享誉中国建筑界的建筑大师。

  杨廷宝 教授 建筑师

  1901年入清华学校

  1921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1927年任天津基泰工程司建筑师

  1940年起历任中央大学 南京工学院 教授 副院长

  1978年起兼任江苏省副省长

  其他代表作:京奉铁路奉天总站、清华图书馆扩建工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中央医院等

  这是杨廷宝为新中国设计的第一件作品。这是一个将环境、功能、施工、经济和建筑空间艺术高度综合的建筑典范。

  简洁、大方、朴素、明朗的建筑造型,给当时北京灰色的城市肌理,带来了一道醒目的清风。

  在与物质条件一样有限的环境空间里,建筑师是如何面对这一设计任务的呢?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阮昕】

  和平宾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大家在看这个形象的时候,觉得简简单单,也没有很花哨的东西,但是从建筑上来分析呢,它实际上是体现了杨廷宝先生对现有的空间环境的一种认识。

  这是一个用地十分苛刻的设计。建筑师没有也无法在传统的造型和轴线中找到答案。而是采用注重功能,追求效率,体现技术理性的现代建筑原则,将建筑的功能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

  这是一幢一字形平屋顶的八层大楼。为了保留前院的古榆树、水井和东侧原清末大学士的四合院,把厨房和餐厅设计在总平面的西侧。入口采用不对称手法。从院门到主楼入口的“S”形步道,逶迤于两棵古树之间,给人一种亲切的空间感。

  在主楼的底层,原来设计了一个 “过街洞”,巧妙地贯通了前后院落,汽车可穿过此洞停在主楼的后面,既可免除日晒,又不致沿街杂乱停车,巧妙地解决了用地局促的交通问题。

  【东南大学 教授 建筑师 中国工程院 院士 齐康】

  他在做的时候有几个特点。一个特点呢,他留出了一个空间,保留了原有的场所,这是杨老一贯的思想。就是说,要保护花,保护大树。第二个特点呢,他就是留出一个空间,做工作活动的用地。第三个来讲呢,他在楼梯,交通的组织上,非常便捷。一直到顶层的有个旋的楼梯和侧的楼梯,都做的非常符合当时的要求。

  这座建筑面积近8千平米的大楼。不仅外部巧用空间,内部功能也关系合理。宾馆的门廊、楼梯、服务台及客房等布局紧凑合理。很好地服务了那个时代的需求。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阮昕】

  从一般大家的眼光来看呢,这个房子平平淡淡的。为什么会作为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作品来看,这个其实我觉得大家在看建筑的时候啊,往往看到的是建筑的形象,建筑不止是一个形象的问题,建筑是一个空间的艺术。

  当年,这座建筑坐落在王府井金鱼胡同与西堂子胡同之间,原址是清末重臣那桐的府邸,人称“那家花园”。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三次在这里,与各界名士商讨救国方略。这座旧址曾留下中国近代史的风云篇章。建国初期,这里又成为新中国的外交舞台。

  1952年初,当建筑施工至第四层时,“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为了接待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经中央政务院决定,该建筑供“和平会议”使用。为了庆祝和纪念这次国际会议,政务院将大楼命名为“和平宾馆”,亚太和平会议主席郭沫若先生亲笔挥毫为和平会议题写了馆名。从此,这座8层的大楼,成为新中国接待外宾的重要窗口。

  【东南大学 教授 建筑师 中国工程院 院士 齐康】

  从实际原则上来讲,他达到一个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作为外因来讲,做到了传神,转化,创新。我觉得一个建筑师要有这种思维,就是哲学思维。

  遗憾的是这条现代主义之路,还未来得及继续探索,就夭折在复古主义的大屋顶下了。在杨廷宝先生设计这座建筑时,中国建筑界正盛行着复古主义的“大屋顶”。因此,和平

  宾馆在审批设计方案时曾不予通过。宾馆建成后又遭到许多非议。

  1950年代初,对苏联的“一边倒”和共同的“反帝”联盟,是中国思考和处理国内外政治、经济问题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方针政策。

  苏联专家不仅带来了援助中国建设的设计图纸,也带来了苏联本土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口号。苏联专家为和平饭店列举的“罪状”,是“企图以毫无人性的‘方盒子’建筑,消灭世界各民族的建筑”。

  周恩来总理在得知和平宾馆被指责为“结构主义”建筑而受到批判后说:“这个建筑不是设计的很合理吗?这座宾馆解决了问题嘛!”

  这座简约明快,经济实用的建筑,体现了立国之初注重实效的风格。堪称是新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山之作。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阮昕】

  在杨先生那里从来没有一种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他选择更多的是它文化类同的地方,他把巴黎美院在美国的那些东西跟中国有类同的地方,加以发扬广大,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在解放后,他都能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工匠式的心态来对待,他没有消极,他总是在创造一种东西。

  【东南大学 教授 建筑师 中国工程院 院士 齐康】

  他能够知道中国的国情。从这个建筑里头可以看出来,杨廷宝先生是站在祖国的大地上,根据这个国家的国情,做出一个优秀的作品。我觉得任何一个建筑师啊,都要学习这个精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对世界敞开了大门,在新中国建造的北京第一楼旁,又落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楼,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合资饭店。在新的建筑空间里,闪耀着和平宾馆的历史辉煌和文化光芒。

  【建筑备忘】

  建筑名称 和平宾馆

  建筑地点 北京金鱼胡同

  建筑面积 7900平方米

  建筑年代 1952

  建筑设计 杨廷宝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