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内容回顾

云卧香山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9日 10:30

  这棵松叫会见松,因为毛泽东在此会见傅作义而得名。

  1949年,毛泽东在执政一个新政权之前,就居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这位领袖就是从这里走进北京,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开国宣言。

  这棵松坐落在香山饭店的院内。中国建筑界的对外开放之路,就是从这座饭店出发的,它拉开了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探索序幕。

  

云卧香山

  香山饭店

  北京

  1979-1982

  贝聿铭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在摆脱了政治桎梏,纷纷脱下“蓝制服,绿军装”时,才发现,中国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基本隔绝了30年。

  此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建筑师们面临着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民族特色的集体困惑。中国建筑界在经过深刻的反思后,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建筑舞台。一位负有国际盛名的华裔建筑师,引起了中国高层领导的注意。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渡重洋,赴美留学。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改变了一个建筑师的命运,将他滞留异域。

  当中国建筑界正处在现代建筑何去何从的迷茫路口时,贝聿铭来了。

  1978年,旅居海外43年的贝聿铭,应邀回到祖国,做了一次重要的考察。

  【美籍华裔建筑师 贝聿铭】

  香山饭店的那个时候,对于中国的情况根本是说外国人回中国,所以我来了以后,想了好久,是否有这个资格可以做这个工作。因为谷牧副总理师请我的,他说:“你要造低层的建筑,你可以到郊外去。”所以我就选了香山。

  1978年圣诞节的前夕,贝聿铭冒雪登上了西山。在他凝视香山的瞬间,中国的建筑师们也屏住了呼吸……

  1979年,被国际建筑界誉为“贝聿铭年”。但是,这一年他遇到了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他先后6次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民族脐带的关联,最终使贝聿铭找到了这座建筑的文化坐标。

  这是一座试验性建筑,表达出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之路的思考。建筑师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山谷里回荡着建筑师对江南的思乡恋曲。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将儿时的记忆写在花甲之年的作品上,是漂泊了40多年后,对原乡的思念?还是想用平民化的民居尺度,对新建筑上那些宫殿式大屋顶的皇权文化的机智批判?是这座建筑留给我们的延续性思考。

  这座依偎在香山怀抱的建筑,总体积约15万平方米,但并没有视觉的庞然,建筑师结合地形,巧妙地营造出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蔓地生长。为了保留珍贵的古树,局部建筑形体错动挪让,在造型上获得了园林建筑的性格。

  作为一个多产的开业建筑师,在他的事务所里,只有两座建筑模型,一座是为他赢得世界级建筑大师声誉的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另一座便是他设计生涯中颇为偏爱的香山饭店。

  他的助手说,贝聿铭经常坐在纽约麦迪逊大街600号9楼的事务所里,望着香山饭店的模型,长时间地陷入深深的沉思……

  阅读香山饭店,是阅读一个国际建筑大师处理设计任务的文化态度。简洁的屋顶,将传统建筑马头墙的轮廓,羽化出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主入口的立面,在对称中求得非对称的均衡。

  建筑的前庭、大堂和后院,分布在一条南北的轴线上。空间序列的连续性,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

  窗,是建筑师悬挂景色的画框。阳光,静静地洒落在“四季厅”大堂内。假山池水,青竹笆蕉,恍若江南。不由使人联想,建筑师的笔曾在此做过回忆性的短暂停留……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一句名言。

  中庭的大堂,更像一个室内的庭院。午后的阳光投映在江南的粉墙。那份被岁月划伤的回忆,穿过温暖的阳光,穿过海棠花窗,穿过月洞门。投映在建筑师梦牵魂绕的江南……

  【美籍华裔建筑师 贝聿铭】

  我在江南走了一遍,扬州、南京、苏州到处去看过,然后起手画。

  这是香山饭店标志性的立面,建筑师挖掘了几近失传的磨砖对缝工艺,将窗户镶嵌出中国传统的“半露木构架”风格,颇有大唐神韵。

  阅读香山饭店,像阅读一首建筑师用青砖填写在粉墙上的《忆江南》。

  冰裂纹饰,多用于中国瓷器和园林景窗。一次,在巴黎一家古董店里,贝聿铭偶然发现了一块明代的地毯,图案竟然是冰裂纹饰,他欣喜若狂。无奈地毯已被一位富豪买下。后经那位富豪同意,贝聿铭拍下了地毯的图案。在设计这个大厅时,他将地毯的尺寸定为中国的极数——九九八十一平米,全部用手工编织。香山饭店的精心打造,可见一斑。

  白色和灰色,是香山饭店的两种色彩造型,质朴纯净,透出江南人格化的建筑品质;

  方形和圆形,是香山饭店的两种几何符号,天圆地方,暗合中国传统的哲学意念。

  灰白方圆的不断重复,加强了整组建筑的统一识别性。

  香山饭店有两幅画。一幅在室外,是彩绘。粉墙为纸,红叶为绘。那素白的粉墙如同中国的宣纸,随着季节、晴雨、风雪和朝夕的自然变化,绘出园林中千姿百态的山石、树木和人物。

  另一幅在室内,是水墨。著名旅法画家赵无极,对挚友贝聿铭的建筑杰作尊崇备至,为了保持与整个建筑的协调,他舍弃了所有具象的形态和浓艳的色彩,用纯净的水墨,泼洒出一幅国画极品,成为香山饭店的一部分,显示出两位大师超凡暗合的艺术境界,一时传为佳话。

  香山饭店的设计和建成,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它的独特新颖和高雅精致,得到广泛称赞和肯定。但它高昂的造价和对环境间接的损害,也受到了一些尖锐的批评。但是,相对于它对中国建筑民族化的追求和探索,它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贡献和影响,建筑师的努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说:香山饭店,并不仅仅是一个旅馆,而是代表了寻求一条道路的努力。这位国际建筑大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向我们展示另一条道路的可能。

  《纽约时报》就此评论说:贝聿铭重新发现了中国,他是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指路人。

  香山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在它开业7个月后,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国际建筑奖。他将获得的10万美元奖金,悉数赠作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游学基金”。捐款时他附加了一个条件,得到资助的人,学成后必须返回中国,报效祖国。

  在香山饭店之后,中国现代建筑出现多元化的飞跃发展。但是,香山饭店无疑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一座觉醒性的原创建筑。

  如今,这位在大洋彼岸的建筑大师,还会时常走进午后的香山饭店,走进湿漉漉的飘着油菜花香的江南——在纽约华尔街86岁的梦里。

  【建筑备忘】

  建筑名称 香山饭店

  建筑地址 北京.香山

  建筑类型 旅馆

  建筑年代 1983年

  建筑面积 15万平方米

  建 筑 师 贝聿铭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