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石街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9日 10:18
这是一条绵延万里的铁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诞生了中国近代一座年轻的城市。
这就是中东铁路。
1896年5月19日,当李鸿章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中俄密约》中,划出中东铁路的路线时,或许没有想到,在这条铁路的枢纽总站旁,会出现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历史把哈尔滨定在中东铁路丁字形的交叉点上。
冰城石街(上)
哈尔滨
中央大街
1898-1928
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鱼场。原来只是松花江边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渔村。
1896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工程师E.E.阿涅尔特,率领考察队沿松花江流域,悄悄地进行了非法的地质考察,历时3年。
1898年4月23日,沙俄中东铁路局工程师施特洛夫斯基,率领先遣队抵达哈尔滨的香坊田家烧锅, 并以8000两银子买下了这个地方,作为中东铁路局的锚地。这便是今天哈尔滨的城址。中东铁路成了哈尔滨的城市生命线。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付总工程依格纳齐乌斯,率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从海参崴乘“海兰泡”号抵达哈尔滨松花江畔。他们是哈尔滨最早的规划设计者,怀揣着俄国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走下海兰泡号。
最初的规划设计,是按俄国首都莫斯科的模式设计的。依据哈尔滨北临松花江,南靠马家沟的地势环境,规划布置街道。
1900年,中东铁路局土木工程师列夫切叶夫,将办公地移到马家沟渡口一带,开始对南岗进行规划建设。他的这次迁移,奠定了哈尔滨的城市坐标。首先,在全市最高点的南岗中心广场,建起一座东正教尼古拉中央教堂。这是典型的西方市政布局。然后以此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西北和东北布置了六条放射型道路,并在街道两旁建设了一批办公、住宅和服务网点等配套建筑,形成了一个俄式风格的行政办公区和商业建筑群。
随着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中国劳工,开始大量涌入哈尔滨。这里原来是沿江地段的古河道,净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了这条“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这便是今天中央大街的雏形。
这条大街的最初建筑,是中国传统的旧式商行及住宅。随着铁路的延伸,充满异域的欧陆建筑渐渐形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中国大街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吸引了俄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商人。他们纷纷在这里设立了一家家洋行商号,修建了一座座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中国大街逐渐成为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随着街道两旁欧陆风情的渐渐清晰,中国大街的中国格调已荡然无存。1928年7月,中国大街改换街牌,更名为中央大街。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侯幼彬】
哈尔滨这个地点它离开咱们的文化中心比较远,是个边远地区,这个边远地区对旧的传统文化比较淡薄,然后哈尔滨的地域它本身不是城市,它完全从农村起来的,这样的话旧传统的东西,属于中国传统的那些文化理念在那积淀不深,这样它就很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905年,哈尔滨辟为商埠。俄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荷兰、英国、丹麦等20多个国家先后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大批的外国侨民涌向这里,最多时达到20多万人。众多的外国侨民,带来了欧洲各国迥异的建筑风格,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十分珍稀的世界建筑艺术长廊。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侯幼彬】
中国近代建筑里头普遍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新建筑盖起来往往是由于外国在中国搞租界或者是在中国搞附属地盖起来的这批建筑,这批建筑本身是近代化的东西,相对于中国自己原有的建筑,它是属于农业文明的,这批建筑是工业文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发展,建筑史上的一个发展。
这条熠熠发光的青石街,是亚洲最长的步行街。最初的中央大街是条土路,路面时常翻浆,泥泞难行。后来,据说是一位武林僧人将数千根2、3米长的圆木桩,一头削尖,一根根、一排排地沿路钉进土里,上面再敷以碎石,铺上黄沙,才解决了翻浆的问题。
现在的这条大街,是俄国工程师克姆特拉萧克,在1924年5月设计并监工铺设的。每块黄岗岩石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深达半米的石桩埋于地下。这样,彻底解决了路面翻浆。铺设这条路的造价极其昂贵。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约为1美元,当时1美元可是一般寻常人家1个月的吃饭钱,1里半长的中央大街,足足用了近十万块方石。真可谓是金子铺成的路!
哈尔滨是伴随着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而诞生的,但为什么人们却将这座深受俄罗斯影响的城市,称之为“东方巴黎”呢?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侯幼彬】
1900年前后,这段时间在世界建筑领域里头正在流行一种最时髦的风格,那个风格叫做新艺术运动,这个新艺术运动最先是从比利时开始的,然后再传到法国,法国再传到俄罗斯。俄罗斯把这个东西当作最时髦的东西,把它应用到哈尔滨的建设上。所以哈尔滨有关,跟中东铁路有关,那些早期的一批建筑工程,基本上都呈现了这个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几个比较大的建筑物,有当时铁路局的办公楼,有当时的哈尔滨火车站。这样的话,哈尔滨就突然冒出一批很新的东西,非常时髦的东西,跟国际上紧紧接轨的,最新的这么一种格调,这样就造成哈尔滨的城市一开始就非常新的。
此刻,欧洲的城市规模及建筑空间已基本定型,而哈尔滨这座正在大兴土木的东方新城,使西方的建筑师们找到了施展的空间。风行于巴黎的新艺术运动,途经俄罗斯传到了远东新都哈尔滨,它改变了中央大街的天际线。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侯幼彬】
法国在新艺术运动建筑里面,两个城市最集中,巴黎是排第一位的,南希排第二位。那么,哈尔滨有一些新艺术运动中盖得这么多,现在看来,在世界上可以排到第三位。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它规模比较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持续的时间很长,从法国也好,从其它一些国家也好,它那个一般只活动十几年就停止了,但是在哈尔滨一直延续到二十年代,一九二几年。现在最典型的、最突出的一栋建筑就是中央大街上的哈尔滨摄影社,哈尔滨摄影社这个房子在一九二几年,那么到了二十年代还有新艺术运动建筑这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有可能这栋建筑是整个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终结。
这座诞生于1927年的密尼阿球尔餐厅,后来改为哈尔滨摄影社。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场影响了世界建筑的新艺术运动,在中央大街西12道街的路口,徐徐地拉上了帷幕,中央大街也因此成为新艺术运动的终结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