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镑,是当年上海租界最为坚挺的钞票,源源不断地从这座神秘而传奇的建筑里流淌出来。
那些凝集着上海屈辱与梦想的陈年往事,隐藏在汇丰银行浮华而斑驳的外表背后。这道优美的弧线,改变了外滩的天际线。从此,这个圆润的屋顶,成为外滩标志性的轮廓。
浦江回声(中)
外滩
上海
1920-1936
1997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对原汇丰银行大楼进行整修时,惊奇地发现了8幅“世纪壁画”。
【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 上海建筑学会 博士 伍江】
50年代的时候,当时这个房子不是变成人民政府了吗?变成人民政府以后,当时就有很多人看到这八个壁画,是代表汇丰银行在八个不同地方的分行了。当时就觉得这个跟人民政府的形象不吻合,就要把它砸掉。那么就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砸掉太费事了,是不是拿东西糊掉,当时我们说用石膏把它糊掉了,就用石膏盖住了。
这些壁画因此逃脱了毁灭性的厄运,它们被嵌料、油漆严实地封存了下来。这一封,就是四十年。
为再现大楼的原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向英国有关方面,索取当年的大楼资料。在回传的资料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一张壁画图纸。这幅历经沧桑的精美壁画,终于浮出水面。
壁画采用马赛克原料,以三层隐喻的含意逐渐推进:穹顶中央,是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着一辆金色的马车追赶月神狄安娜。外圈的壁画,代表环绕太阳的12个星座。8幅图案,分别再现了汇丰银行遍布世界的8个分行所在地。显示出当年汇丰银行在全球的业务发展与资本扩张,展现了这个远东金融巨头盛气凌人的辉煌。
铜狮的体内,跳动着一个昔日资本大鳄,控制中国金融命脉的野心。
1864年,汇丰银行成立于香港,很快成为英国在华的资本中心。1865年,汇丰银行来到上海,逐渐发展为实力最雄厚的外国银行。1874年,他们用6万两银子,买下了外滩11号地块,建起一座文艺复兴式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3层楼的房子,是外滩全新的造型,这是外滩第一座,由一位正统的欧洲建筑师设计的建筑。这位建筑师叫凯德纳,一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建筑师。他的出现,预示着上海正在从殖民地的外廊式建筑,开始走向一个全盘移植欧洲本土建筑的新时期。
【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 上海建筑学会 博士 伍江】
这个时候整个上海,由于经济的发展,它跟西方,它跟欧洲的联系也更加广泛和密切。所以很多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影响也来了 。比如说建筑,很多正规的建筑师,从欧洲搬到上海来。
1923年6月23日,无论是对上海的外滩,还是对汇丰银行,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座具有国际影响的建筑,奠定了这个金融帝国在上海的霸业,汇丰银行成为外滩这条“远东华尔街”的中枢神经。
这是外滩占地面积最大,门面最宽的建筑。宏大触目的建筑体积,显示出业主日益膨胀的雄厚资本。建筑师在设计这座银行时,经历了外滩建筑风格的重要转变。
【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 上海建筑学会 博士 伍江】
他是试图把这个建筑设计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复古主义的建筑,可是呢,当时的西方,现代运动已经逐渐萌发出来,对这个生在上海的建筑师来说,他也不可能不受影响,因此呢?他把汇丰银行试图设计成一个非常新的东西放进来,比如说,他引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建筑结构,钢结构,它那个顶是钢做的,不过呢,它用石头包起来,你看不见,造好的时候是1925年,西方的现代运动已经到了高潮,对它也有影响,我在想,当时他在造好这个房子的时候,他一定后悔,这个房子原来想赶时髦,但是好像显得不那么时髦,于是他做补救,如果你们去看了以后,就会发现,它那个大厅里面吊了很多灯,这个灯的风格跟建筑的风格不一致,这个灯的风格都是现代的,那是什么原因,就因为建筑师在这个建筑完工的时候,他的自己个人的美学的取向也转变了。
整个建筑造型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以正门和穹顶为中轴线,两侧对称。立面采用横5段、竖3段的划分,平面接近正方形。罗马拱券下的3扇铜质大门,是在英国专门铸造的,铸工极为精细考究。中段6根爱奥尼克立柱,撑起半球形的穹顶,为外滩的轮廓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法国卢浮宫的艺术总监曾不无骄傲地宣称,目前世界上仅发现6根直径1米、高6米的完整大理石石柱,有2根在巴黎的卢浮宫,而其余4根,则正在支撑着外滩汇丰银行的底层天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 所长 上海建筑学会 会长 郑时龄】
这个建筑应该说也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一个代表吧!很多历史,包括世界建筑史,在谈到上海的时候,这个建筑都是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建筑,把它保留下来的。
这座耗资800万两白银的大楼,相当于当时外滩其它所有建筑造价的总和。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之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那么,这座十分讲究的建筑是谁设计的呢?
【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 上海建筑学会 博士 伍江】
上海到了20世纪初,就有一些大的建筑事务所,开始逐渐的强大起来,其中有个事务所叫“公和洋行”,这个公司现在还在香港。它现在叫“巴马丹拿”国际事务所。当时,20年代的“巴马丹拿”是上海滩上最强大的一个建筑事务所,外滩从头到尾三十几个建筑,有一半是它设计的。
外滩的4座标志性建筑,都是公和洋行声名显赫的代表作品。
1857年,在外滩设立的“江海北关”,只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建筑。
1891年,随着主权的步步丧失,海关的建筑也渐渐西化。
1927年12月19日,第三代海关大楼在原址落成。
入口大厅的藻井,饰有彩色马赛克镶嵌的帆影海事图案,显示出业主的职权属性。
整座建筑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入口采用希腊多立克式神庙处理,大楼门楣由四根巨大的希腊陶立克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
大楼的主立面,依然是古典主义的构图。立面的装饰却大大简化,上段的钟楼为歌特式,顶部层层收进的钟塔,表现出立方体的建筑体积,高耸感的造型,流露出艺术装饰主义手法。
【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 上海建筑学会 博士 伍江】
上海的经济发展了,有钱了,所以就准备再造一座新的海关大楼,那么因为公和洋行在汇丰银行的建筑的成功,所以就继续请他设计,比汇丰银行差两年,1925年设计1927年完工。我们可以发现,两座建筑风格完全不一样。这个轮廓线已经开始追求形体,追求立体,追求一些现代的口味,但是它现代的还不彻底。走近点儿看,它进门的地方有非常地道的希腊柱子,你走远点儿看,看轮廓线上面有钟楼很现代。这个时候的公和洋行已经开始接受了现代建筑的很多理念。
楼顶的巨钟,是世界著名的大钟之一。当年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这座远东第一钟,从1927年一直走到了今天。这是一座城市的脚步声,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履历。
直径5.4米的巨钟,每天第一个迎来上海的早晨。3.17米的时针,成为这座注重时效的城市走向现代的步伐。
往事如梦,岁月如风,外滩正一点点地退去昔日的古典,迎来时代的新风。
20世纪20年代,正处于西方建筑文化的突变期,建筑师的审美取向开始转变。注重造型和样式的传统建筑,正在被关注功能和空间的现代建筑所取代。
海关大楼,标志着外滩开始由复古主义向现代主义蜕变。
外滩,是外国人为外国人设计的。在当年的建筑工地上,这几个身着中装的模糊身影,仿佛在讲述着中国近代民族营造业的艰难创业。外滩的建筑,几乎全是中国人亲手建造的。但是,在开工奠基的庆典上,却看不到一张中国人的面孔。此时,外滩的天际线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那么,中国的建筑师在哪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