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之死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31日 09:26
蜂王不明原因的死亡造成了中华蜜蜂种群的减少,蜂王之死究竟是何原因。
中华蜜蜂(也称中蜂)对我们国家的生态它是一种平衡的作用,特别是对高寒山区的种群有影响,华北的地区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的,有的则是零零星星开花的,如果没有中蜂,植物的受粉就会受影响。这是其他蜂种所不具备的特性,它也是自然界留给我们的宝贵物种。
然而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华蜜蜂在北方地区,黄河以北逐步减少了,长白山也剩下几百群了,仅北京地区中华蜜蜂的数量就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四万多群,减少到了这个世纪初的不足40群,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据了解,中华蜜蜂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蜂王不明原因的死亡而造成的。
会不会是互相残杀
科学家注意到北京西南深山区的一片饲养地,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有人提出,不同群之间的蚂蚁碰到以后会自相残杀,会不会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蜂群之间互相残杀呢?
文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某地114群蜂飞逃后互相厮杀而大量死亡,仅剩下大约一两群蜜蜂。但科学家认为,只有在对蜂群极为不利的内外因素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中华蜜蜂习性比较温和,随着环境气温的升高,在野外蜂场,蜂箱周围的植物都无精打采得低下了头,而这时每个蜂群的巢门口都会出现迅速扇动翅膀的工蜂,专家解释当温度升到25℃以上时,工蜂会出来自动扇动翅膀,把风向蜂巢内吹入,以维持蜂巢33-36℃的较为恒定温度。当地蜂农说,导致相互间残杀的情况他们也从没见过。
是不是它杀
当地的老百姓反映,有一种叫“花葫芦”的胡蜂是中蜂的天敌,这是一种捕食性昆虫,个体很大,对人也有一定的攻击性。
调查人员和蜂农一起观察胡蜂对中蜂的危害情况,他们发现胡蜂一般捕食飞行的中蜂,一旦胡蜂来到中蜂蜂巢门口的时候,中蜂就会排成一排,发出“刹 刹”的声响,示威胡蜂不能进来。可是甜蜜的诱惑,使得胡蜂孤注一掷,经过激战依仗着比中华蜂大几倍身躯,冲进蜂巢。
可到了蜂巢以后,胡蜂立即被几十只中蜂围成一团,尽管胡蜂很厉害,但也抵不住群起而攻之,经过一段时间,这个特别的集体就把胡蜂消灭了,当调查人员扒开蜂团,胡蜂已经死在里头了,所以胡蜂大量入侵引起中蜂的大量死亡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难道是病害
养蜂业里面有个最大的病害就是蜂螨,许多蜂种因为受到这种螨的寄生,就会使蜂群遭受到严重损失。蜂螨会引起蜜蜂的大量死亡,有时甚至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死亡率,以至于使整个蜂群毁灭掉。会不会是中蜂工蜂采蜜时把蜂螨带回传染给了整个蜂群,而导致蜂群灭亡呢?
为了详细观察蜂螨对中蜂的危害,研究人员准备了蜂螨带到实验室。他们把蜂螨一放到中蜂身上,中蜂就抖动的很厉害,抖动很长时间以后,引起了周围其他的工蜂的注意,别的工蜂就爬到它的身上去,不久就把蜂螨叼走了。
通过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和测量以后,发现只有中蜂有这种特性,像这样个体之间利用声波来传递不同的信号,求伙伴来帮忙的,在我们国家还是首次发现。
这一观察结果发表以后,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同时对中华蜜蜂的研究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很多人看到,中华蜜蜂的这种特性,是世界上其他蜂种所不具备的,既然中蜂不会受到蜂螨的危害,蜂王也就更不会受到蜂螨的侵袭。
中蜂蜂王之死造成的中蜂大量死亡,既不是自相残杀、不是它杀,也不是病害造成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蜂王身上的蜇刺
正当调查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在偶然的一次为死亡蜂王做“尸体解剖”时意外发现了线索,蜂王的身体上有类似蜜蜂蜇刺样的钩状物,这个钩状物又与中华蜜蜂有很大区别。
在农科院蜜蜂所,科研人员将不同蜂种的蜇刺进行比较,发现蜂王身体上的蜇刺是意大利蜂的。这一结果使他们十分意外!
意大利蜂是我国引进的外来蜂种,个体大产蜜量高,令科研人员不解的是,不同蜂种要进入对方的蜂巢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们对意蜂如何进入中蜂蜂巢这个谜进行了破解,他们和当地蜂农在野外的饲养场,设置了半透明的蜂箱,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观察。
经过许多天的观察,他们终于捕捉到意大利蜂进入中蜂蜂巢的情况。本来种群之间,每个蜂群都能保卫自己的家园,如果别的蜂群来的话,肯定会打架的,可是意大利蜂到了中蜂的门口,先振动翅膀,中蜂就让它进去了,进入蜂巢后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并饲喂它,说明中蜂对意大利蜂没有抵抗能力。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意大利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与中蜂的雄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有点相似,既然振动频率一样,这种蜂群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可以建立了。所以中蜂就误认为它是雄蜂了,由于不同种群之间毕竟不能共存,意大利蜂杀死中蜂蜂王也就不可避免。
蜂王之死的原因逐渐清晰起来,调查使科研人员发现,如果一个地方混养两个不同蜂种,就很容易把本地中蜂蜂群消灭,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中蜂是最大的威胁。
当地政府与村民共同讨论中蜂保护措施,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将意大利蜂群迁出距离中蜂饲养地5公里以上的地方。使浦洼乡既建立起一个相对封闭中华蜜蜂保护区,又使意大利
为使这一中国特有的中华蜜蜂蜂种不会灭绝,科学家和当地群众一起开始寻找野蜂的工作,寻找野生的品种,是为了保持它的野生习性。在保护野生中蜂品种的同时,科学家和蜂农又加紧了中蜂育王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蜂群的数量逐步增加。在科研人员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经过许多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这里的中华蜜蜂从原有的三十几群,已发展到目前的一百多群,它们传花授粉,与周围的植物亲密接触,共同维系大自然的平衡。
文/刘海忱 (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