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逢春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31日 09:19
1998年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大鲵位列 “极危物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经过中国大鲵南方繁育基地科研人员8年的努力,新生代大鲵成功孵化、繁育,种群已颇具规模。
3亿年的物种 绝不能就这样让它们濒临灭绝
大鲵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是生存了约3亿年的物种。虽然人们因大鲵叫声酷似婴儿啼哭而称其为“娃娃鱼”,可是它并非鱼类。大鲵有鳃,虽然它们长大后鳃被皮肤盖上了,但仍具有鳃的功能,它们仍能在水中生活,而此时,它们也发育出了比较简单的肺。所以,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说,大鲵是比较低等的有尾目两栖类动物,它们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变为陆生、从鱼类到爬行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在物种进化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大鲵喜欢生活在布满石缝和岩洞的山区,借助于与石头颜色相接近的体色的保护,它们安静地潜居于有清凉溪流的洞穴内,这或许是这种性情温和的动物历经几亿年而没有灭绝的重要原因。大鲵的数量原本非常可观,但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使大鲵的栖息地逐渐减少,特别是一些人对大鲵的大量非法捕杀,加上大鲵的自然繁殖率低等原因,使野生大鲵资源锐减,以致濒临灭绝。
为了挽救大鲵这个珍稀物种,在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用人工繁殖的方法对大鲵进行驯养繁殖,就成为中国大鲵南方繁育基地的科研人员急需解决的一项课题。
8年的奋斗 人工驯养和繁育大鲵取得巨大成果
人工养殖野生动物,首先必须在它的原产地收集种源——原代,然后通过人工繁育得到子一代,再使子一代繁殖出子二代。能够顺利得到一定数量的子二代,就标志着人工繁育工作的成功。
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培育,1998年,原代大鲵成功地繁育孵化出了子一代。为了繁育子二代,科研人员把雄性大鲵和雌性大鲵分开来喂养,并摸索出在人工养殖环境中雌雄大鲵性腺发育的规律——从大鲵繁殖季节前几个月开始,把雄鲵养殖池的水温调高2℃,就能使雌鲵和雄鲵同步排放卵子、精子,显著提高了大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接着,他们又克服了近亲繁殖带来的问题,终于使2002年出生的第二批子二代大鲵与娃娃鱼亲代的遗传特性相似度达到了99%!而且,繁育基地现在的大鲵种群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了:子二代大鲵有2200多尾,子一代大鲵有8000多尾,已经形成了保护和繁殖大鲵的重要基础。
这项人工驯养和繁育大鲵的成功,是保护大鲵物种资源的突破性巨大成果,这是中国南方大鲵繁育基地的科研人员历经8年所做出的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贡献,为野生大鲵的种群恢复和自然换代创造了重要的基础。
人工驯养和繁育大鲵的成功只是大鲵保护工程的一部分,整个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个野生物种的种群达到自然换代的水平。研究人员正进一步探究:大鲵这个物种何以在如此悠久的历史变迁中生存下来?它们繁殖生长的机理是什么?他们从2003年开始对发育良好的大鲵逐批进行标记放流,让它们回归野生环境。此举对研究大鲵行为学和恢复大鲵的野生种群资源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李云镜 赵辉 (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