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内容回顾

宠爱北鲵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31日 09:11

  历经2亿年风雨的古老物种新疆北鲵是鱼类演变成两栖爬行类动物的活例证、活化石。

  在新疆北鲵的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今天,年逾花甲的王秀玲教授用慈母般的爱心呵护着她的新疆北鲵宝宝。


  鱼类演变为两栖爬行类动物的活例证活化石

  19世纪,俄国动物学家凯塞尔在新疆阿拉套山发现了新疆北鲵;1989年,新疆师范大学的动物学教授王秀玲在捷麦克沟一片涌泉区的石头下面发现了活生生的新疆北鲵。两次发现新疆北鲵相隔123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外专家多次考察天山山脉,却没有人找到过新疆北鲵的踪迹。

  几亿年前,准噶尔盆地曾是一片浩瀚汪洋,它成就了许多鱼类的鼎盛时期。渐渐地,古海抬升,海水越来越少,海里的鱼长出四肢,爬上海岸,开始了游与走相结合的日子。再后来,沧海巨变,天山横空出世,海里的生命遭遇了一场大劫难。而新疆北鲵却幸运地随着天山的抬升到了海拔3000米的山谷,恰好这里有泉水涌出,它们大难不死,继续边游边走地打发着时光。伴着悠悠泉水,至今这个物种已存活了2亿年,成为鱼类演变成两栖爬行类动物的活例证、活化石。今天,新疆北鲵的身上还留有远古的记忆:它们椭圆形的身体、长长的尾巴和光滑的皮肤还昭示着亿万年前作为鱼的特征;它们完整的四肢和脚爪应归功于后来的陆地生活,那突出的眼睛则是上岸后危险增加、食物减少的烙印。它们的身体展示着鱼上岸后为延续生命所付出的全部努力。

  新疆北鲵的繁殖方式也还处在低等的无性繁殖阶段。北鲵妈妈把卵产在的石头下面,然后离开,母爱到此为止;卵珠由偶尔路过的北鲵爸爸进行授精; 40天后,北鲵宝宝破卵而出,从此完全靠自己照顾自己长大。虽有爸爸、妈妈和宝宝,彼此却互不相识。

  新疆北鲵生活在环境相当恶劣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它们的皮肤又是裸露的,为了躲避日晒,躲避寒流或者大风降温时的冰雹或降雪,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形成了栖息于石块下的生活习性,而且昼伏夜出。

  新疆北鲵需要人类用慈母般的爱心来呵护


  自发现了新疆北鲵之后的几年里,王秀玲跑遍了阿拉套山、别珍套山的十几个人迹罕至的山谷,行程2500多公里,调查面积 1500平方公里,共找到了4处新疆北鲵的栖息地,种群数量不到4000尾。

  王秀玲发现,这个物种如今已经十分脆弱,它们的生命全凭那断断续续的细弱水流,只要一次干旱或者山洪,就能使它们全体覆灭;还有,虽然北鲵没有天敌——蛇险些成为天敌,可惜蛇只在白天工作,正好与常年夜班的新疆北鲵擦肩而过——但这并不表示小北鲵能够顺利长大,威胁它们生命安全的竟是它们的长辈。原来,成体北鲵常吞食卵胶囊和小北鲵。同类相残常出现于低等动物中,这也是北鲵的必然选择。这样,蚕食成了北鲵种群数量增长的最大障碍,而如果种群数量下降到1000尾以下,也等于宣告了这个种群的末日。

  王秀玲提出,扩大新疆北鲵的种群数量,迫在眉睫。

  那么,如果把卵胶囊采集回去孵化、饲养,等小北鲵长大了再放回栖息地,是不是可以解决蚕食问题、扩大新疆北鲵的种群数量呢?

  王秀玲他们先后几次到栖息地采集卵胶囊,装在水桶里,奔波几百公里,带回乌鲁木齐。

  适合卵胶囊发育的水温是16摄氏度,王秀玲想了很多办法让桶里的天山泉水始终保持着这个温度,家里的冰箱里没有别的东西,全是冻上了冰块的一次性水杯。20天后,100多条1厘米多长的小北鲵陆续咬破胶囊钻了出来。

  刚出生的北鲵宝宝虽然有一对简单的肺,但是没有发育完成,它们得用鳃呼吸,因此它们的幼年是在水里度过的。半年以后,北鲵宝宝的肺已经长成,它们时时需要透出水面呼吸。

  就在这些小家伙2岁多的时候,死神夺去了其中70多尾北鲵的生命。王秀玲更加小心了,每天都要为观察池彻底清洗、消毒,池水调配成了更有利于杀菌的弱酸性。现在,幸存下来的20多尾北鲵已经3岁了,它们正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但是,新疆北鲵的野生种群数量却在急剧下降,捷麦克沟栖息地的种群数量刚发现的时候有600尾,今天已经不足100尾了。原因是,自新疆北鲵被发现后,经常有人来捕捉,它们的栖息地不再平静了,当地哈萨克族牧民说,现在能看到的北鲵已经“都是小不点儿了”。照此下去,我们的后代将只能看到新疆北鲵的标本了。

  经历了2亿多年风风雨雨的新疆北鲵,它是该走还是该留?人啊,请你回答!

  文/蔡苗苗(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供稿)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