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系列——新华白族村(2004—第42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6日 17:05)
中华民族2004-42新华白族村
首播日期:2004年11月8日
编导:刘剑魁
宣传片解说:一门传承久远的手艺,一个韵味悠长的村庄,延续千年的节奏,伴随这个民族——雕刻时光。
当阳光照亮大地的时候,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苏醒过来的方式,我们把这,叫做这片土地的味道。而这种味道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勤劳。
新华村几乎家家有井,户户有泉,可是,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惯,村里的人家都愿意到村子里的龙潭挑水,作为一天的饮食用水。而家里的井水或者泉水,则只用做生活洗漱。千百年来,这些勤劳的女子,就这么日复一日地,把习惯变成了传统。
早晨是属于女人和孩子的,在这个村庄里,只有他们最早从睡梦中醒来。因为一天中最早的阳光,只会温暖最勤劳的身影。在女人和孩子们忙着准备早饭的时候,新华村的男人们,则会在一种独特的敲打声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心跳的话,那么我相信,新华村的心跳,就是这种节奏。这种敲打声,已经伴随着新华村度过了无数的日出日落,并且,还将度过更多的时光。
新华村是一个以金银铜器手工加工为主的村落,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工艺加工的产业链。寸国栋家就是村子里比较典型的人家。他们家主要的产品是藏刀。寸国栋做这个,已经做了许多年了。
(采访)
新华村位于云南西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境内,西靠逶迤的凤凰山,东接平坦的鹤庆坝子,是个典型的白族村庄。村子里的两处龙潭,像两颗眼睛一样,赋予了新华村独特的灵气。据《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中叶,新华村人就已经靠手工加工铜制门扣、手镯等民间常用器具作为谋生手段。并且借助于云南历史上著名的鹤庆商帮,将这些产品运往广西、四川、西藏等周边省份,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角色。如今新华村人在祖先传下来的家庭作坊、手工制作、个体经营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路子。基本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格局。
就像当年的商帮一样,如今的新华村人,以另一种方式维系着祖先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位。如今他们制作的产品,绝大部分都会销售到藏族地区,成为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最近寸国栋家接了一个生意,要做好大约八千把藏刀,销往西藏。据说,他每年都要往西藏发几批这种规模的产品。
(同期:去买原材料)
(上字幕:寸家大儿子:寸金胜)
如今新华村的人家买原材料,会对产品的厚度、成色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更科学地控制成本和工时,这样一种充满商业气息的生产习惯,也许跟鹤庆地区长期的商业活动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吧。
在新华村,像这样专门提供原材料的工厂,不止这一家,它们构成了金银铜器制作的上游产业,而他们的产品,除了白铜、紫铜、黄铜等需求量比较大的种类以外,金和银这样的贵金属也是必不可少了。虽然这些贵金属制成的产品由于价格的原因,销量并不很大,但是对贵金属加工所获得的利润会更大一些。所以,仍然有不少村民的作坊有这方面的需要。这里的金银等贵金属多数是从浙江、江苏一带购买过来的,再通过淬火、轧制等工序,粗加工成一定的规格出售给前来进货的村民,只不过,在这里,客户这个词使用的频率更高。
(同期声:买完材料,回家)
寸国栋家做刀,其实主要是做刀鞘和刀把。刀身主要是从户撒地区或者附近的母屯村购买的,寸国栋家按照市场的需要,制作各种各样的刀鞘和刀把,并组装成可以销售的藏刀,销往藏区。
在做刀鞘和刀把的过程中,选料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由于产品主要销往西藏,所以藏银就是制作刀鞘的最佳选择。藏银其实就是以白铜为主,辅以少量白银的一种合金,所以,在制作的初始阶段,是以白铜为主。
剪好的铜皮,要在早已做好的模具上,拓出大致的花纹,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卷筒的工序。卷筒要根据不同的规格,来选择不一样的铅芯作为模子,这一道工序,通常交由刚刚开始学习的学徒完成。
在卷好的铜皮的接缝处,涂上以硼砂为主要原料的焊料,然后以高温加热,这道工序的重点是铜皮的接缝处没有虚焊,然后再经过上箍等工序,就可以制作成原始的刀鞘了。刀把和刀鞘的生产工艺十分类似,只是部位不一样而已。
初步拓好的花纹还只是个雏形,所以,还需要在刀鞘上进行更为精细的雕花。而在这之前,需要在刀鞘内灌上铅。这样,利用铅质地柔软的特点,就可以在刀鞘上进行各种方式的雕刻。灌铅之前,要在刀鞘内放一些蜡,目的是使铅液不会和刀鞘粘结起来,在溶化铅块的时候,会分离得更干净更彻底。
寸国栋的家庭作坊,现在主要是由两个儿子带着几个徒弟在打理。和许多其它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不一样,寸国栋的两个儿子都觉得跟着父亲从事这一份祖传的手艺,并不会没有前途。毕竟,能够富足地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也许就是的新华能够长期靠手工艺保持兴旺的原因吧。
寸金泰是寸家的小儿子,今年26岁,初中文化,他和哥哥都是从十六七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手艺,并且都去过拉萨、昌都、四川等地学艺。如今,他和哥哥已经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采访寸国泰)
寸国泰所说的洗,主要是指洗银、也就是指镀银的过程。这也是由白铜变成藏银的关键性的一个工序。的确,由平凡变得独到,也许只需要一个点睛的妙笔,两者之间相差的,也就是那么一点儿而已。
洗银的过程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将刀鞘表面的白铜的氧化物洗掉,然后才能进行第二个步骤,就是镀银。
镀银很讲究药液的比例以及水温的控制,手艺的高低,就在这些细小的地方显现出来。在新华村,寸国栋老人是镀银镀得比较好的一个,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来他们家做学徒的人比较多的原因吧。
经过洗银之后,刀鞘变得更加华丽,白铜的平凡经过智慧的点拨,而显得别具一格,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把人人都会做的事情做得更加出色,只需要更加用心一些就行。
不过,接下来的工序,却出人意料,明明灿烂的刀鞘,却要涂上蜡,在火里烘烤,直到熏黑为止,这一道工序叫做仿旧,据寸国栋说,这是因为藏民喜欢这种风格的商品,所以才会有这么一道工序。也许,正是这种刻意的暗淡,才更能显出高原阳光的明亮吧。
如今寸国栋家已经是新华村里,做刀的生意规模最大的一家了。而像他们家这样的作坊,在村子里也还有不少。但无论现在的规模如何,他们都经过了一段挑着工具云游四方的时光。
(采访:第一次出去是在哪里)
在改革开放之前,像寸国栋这样年纪的新华村的男人,大多数都会在农闲的时候,背着风箱,挑着简单的工具和行李,走街串巷,用脚步和手工,书写着和祖辈一样的故事。他们云游各地,走到哪里就把吆喝声和敲打声带到哪里,也带着收获的喜悦回到了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华村里不同民族风格的工艺品种就丰富了起来。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依然不变的只有这逶迤的坝子,只有这不绝的敲打声。
经过一道一道完整的工序,就可以把刀鞘和刀把组装成刀了。在我们看来,一把刀的刀身是汉族或者阿昌族做的,刀鞘和刀把是白族做的,而购买的人,却是藏族,看起来有些烦杂,但在寸国栋眼里,却简单得多,大家都只是因为生活而选择了方式,而不是为了方式去改变生活。
新华村所在的鹤庆县,由于经济发展较早,人口比较稠密。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多地少,因而仅仅靠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撑这个地区的繁华。加上从明朝时期开始,就有来自四川的匠人在这里传授冶炼的技艺,所以,在新华村做手工艺谋生的传统,便一直流传了下来,并且成为了绝大多数新华村人的第一选择。
寸国栋家的作坊里,出产的不只是刀鞘,其实老人更得意的,还是做银碗。这种银碗也是卖到藏区的,只不过,因为银的价格较高,销量并不很大,但老人自己说,这种银碗,才能更明显地看出他的手艺。
其实,新华村的每一户人家几乎都是从学徒做起的,这也许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先从粗浅的活计做起,然后才能慢慢开始做一些复杂和难度高的产品。直到现在,也还有不少的新华村人在四川、西藏等地,跟着村里的长辈做学徒,这种传统也许就是新华村的名气越来越大的原因吧。
采访
不过如今在新华村里,除了叮叮当当不停敲打的村民以外,最常见的,要数修房子了。
(采访:盖新房)
在新华村,像寸国栋家这样的作坊十分普遍。而就在这经久不息的敲打声里,历史不知不觉已经流过了数百年,尤其是这些年,由于生意越来越红火,村民的生活普遍都好了起来,比如寸国栋家的作坊,每年都能收入二十多万。不断翻新的住宅,使得这个古老的村庄,很难看出数百年光阴的痕迹。
新华村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个小作坊,一家一个品种,互不重复,制作工匠以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为主,不论男女老少。在制作过程中只用简单的木墩、小手锤、小凿子等工具,凭着打制工匠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敲打出一件件民族用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工艺品的质地或金、或银、或铜,依市场而定,而价格则根据用料和大小,从三四元至上千元不等。
新华村的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这种叮当声,这种声音,也许将成为他生命中最熟悉,最习惯,最舒适的摇篮曲吧。
生活,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化成了白开水,虽然平淡,但回味无穷。而作品,却像醇酒,一点一点地,精雕细琢,留传后世。
八千把藏刀终于完成,可以打电话预约货车来送货了。这一回发货的日子,正好赶上了中秋节,在送完货之后,寸国栋家的大儿媳也可以松一口气了,她邀请了村子里许多和她同样年龄段的妇女聚会,在新华村,他们同属于一个帮辈,姐妹们会不定期的相约到某一个人的家里跳舞,这也是新华村的一个习惯。
也许只有这个晚上,这些平时忙于照顾家庭的妇女们,才能够欢乐着自己的欢乐,幸福着大家的幸福。也许,只有在这个晚上,新华村,才听不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也许,只有在这个晚上,新华村才像一个普通的村庄一样,那么平静,那么详和。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