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系列——历史与现实的交集:摆贝苗寨 (2004—第44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6日 16:48)
中华民族2004-44历史与现实的交集:摆贝苗寨
首播日期:2004年11月22日
摆贝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兴华乡,是一个青山环绕、古树苍翠的苗族山寨。全寨共有372户,近两千人。曲折绵长的迁徙历史,悲歌慷慨的民族战歌,成就了摆贝人坚忍执著的血性人格。清新淡远的自然风光,神秘古老的文化传承,孕育了摆贝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轻快活泼的古瓢舞,华美炫目的百鸟衣,荡气回肠的芦笙曲,朱元璋时的古奇石,动静皆宜,物我同一。织布声声里,历史如影随形;书声朗朗中,生活光明纯净。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融无间。历史的残酷与凄美,生存的艰难与诗意,是如此和谐地浸渍在摆贝人的血脉中。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义,敬畏神灵。听都柳江潮涨潮落,看月亮山物换星移,沧桑阅尽,情怀依然。梦回前朝边塞远,半醉半醒摆贝间。
解说:摆贝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兴华乡,海拔730米左右。从兴华乡政府出发,徒步上山的话,大约要走10里山路。而我们的设备和行李足足有100多公斤。幸好当地有专门驮行李的马匹,干这些活的人大多出自摆贝。这10里山路,我们要走将近2个小时。运送这100多公斤行李上山,赶马人能赚20块钱。在摆贝,从事这一行当的人很多,所以活并不好找。他们一个月最多能赚1000块钱,这在当地就不算是一个小数目了。此时此刻,摆贝苗寨的轮廓已经隐约可见了。看人间沧海桑田,任世事风流云散,古老的摆贝始终与月亮山相依相伴。
摆贝是一个苗族村寨,共有372户,1765人。耕地面积915亩,其中有近一半儿的是山地。粮食不能自给自足,40%的粮食要到市场上去购买。苗族是一个群体认同感很强的民族,历史上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是连在一起的,30年代的一场大火几乎烧光了整个寨子。可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房屋依然是紧挨着的。在摆贝,不管你是谁家邀请去的,都是全摆贝的客人。
根据记载,摆贝的苗族人都是从外地迁入的。汉代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南下进入广西,其中的一部分沿都柳江进入榕江,分布于全县各地。明代时,广西大苗山苗族继续沿都柳江北迁,居住在月亮山一带。到了明代中叶,杨姓、龙姓、潘姓等才分别从江西朱市巷与湖南迁入本地。杨姓和潘姓是寨子里的大姓。杨姓的祖先杨老老更因其英勇善战被尊为苗王。如今寨子里的苗王是杨写巴,寨民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寨老。70多岁的杨写巴从18岁起就开始在摆贝当干部,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凭借着公平、仁义的处事原则和正直、刚毅的人格魅力成为寨子里的无尚权威。
摆贝的早晨,似随意点染的水墨画一般清新淡远。幽幽古树,绿意袭人。
摆贝是一个与自然为伍,与神灵为伴的村寨。摆贝人崇拜自然,信奉神灵。在摆贝,家家户户都爱在门口挂牛角,那是祭祖用过的,据说可以保佑平安;门前挂着的狼鸡草,是用来驱鬼避邪的;有的人家在门板上刻着走兽,瓦顶上雕着莲花和石鸟,这绝不仅仅是装饰,它体现了摆贝人对远古文化的遥远记忆和诗意想象。寨子里还有一块神秘石碑,上面镌刻着“朱”字、女阴、太阳等符号,传说这是朱元璋时的遗物。
此时此刻,寨老家里正在准备早饭。摆贝人的主食是米饭,平常吃的菜通常是白菜蘸辣椒水,生活是很清苦的。因为明天就是吃新节了,寨老特意割了2斤猪肉,打算全家提前庆贺一下。寨老的孙女正在切的菜是专门拿来喂猪的。在摆贝,牛是家庭的主要财产,猪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从炖肉锅旁边热气腾腾的猪食盆就能看出,猪在摆贝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寨子的清晨总是繁忙的,大人们要劈柴、生火、做饭,小孩子干的活也不少。这两个小孩儿是摆贝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每天早晨都要来这里挑水。小男孩还留着摆贝传统的发式。一桶水有20斤,小小的身躯担起如此重量,竟然还能步履从容。其实,摆贝村早就通了自来水,但从总管道引到自己家里还需要将近100块钱的费用,有些人家拿不起,至今还靠挑水吃。
这个时候,寨子里的马帮队也要出发了。在摆贝的后山上有一个锑矿,马帮负责运输矿石。原先运一斤矿石到乡政府所在的矿石收购站,可以赚1块钱,他们一天可以拉300多斤。在锑矿最红火的那几年里,有的人家赚了几万块钱,他们已经搬出了摆贝。可是今时不同往日,活越来越少,干的人却越来越多,现在一斤能赚到2毛钱就算很不错了。清脆的马蹄声渐渐远去,无奈的背影里饱含了太多生活的艰辛。
明天就是吃新节了,寨老还特意拿出了自己酿的米酒,请全家人品尝。大家围坐一周,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共同举杯提前庆贺吃新节的到来。别看寨老处理公事时铁面无私,他可是个慈祥可亲的好爷爷。每天他都会陪孙子、孙女儿去学校。 摆贝小学就设在寨办公室的旁边,只有四个年级。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自然、思品、音乐、体育六门课程。校长潘志刚兼任语文和音乐老师。今天是星期一,学校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孩子们的队列也许不够整齐,他们的敬礼也许不够标准,但他们凝视国旗的眼神却真诚地令人动容。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课。老师教的是一首教育孩子爱惜粮食的古诗。
世世代代的贫穷让摆贝人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要想贫脱根,送子女入学。在摆贝寨,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不娶文盲妻,不嫁文盲夫。这句话的娶字竟然写错了!但是我们又有什么好求全责备的呢?只要观念进步了,错字还不好改吗?
摆贝人对教育的重视有了回报,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张金成今天就要去贵州大学报到了。母亲烤了儿子最爱吃的鱼,让他带在路上吃。儿子考上大学,让母亲感到无比自豪,但对这个普通的摆贝家庭来说,筹措学费也绝非易事。
同期:一年能收入2000就算是最多了。她说一年最多只能收入2000。卖猪大概能得到500到600块,还有卖苦力也只能收入这么多,还有我们的吃饭不用花钱,不用花钱的,也就大概,具体的就是,卖苦力500到600左右,还有卖猪啊也只能到600左右,加起来最多一年也只能收入2000块钱。
解说:母亲为了赚钱供儿子读书,只有加倍地劳动。至今,摆贝苗人穿的还都是自己织的土布衣服。在摆贝,女人们几乎都会织布。她们用的还都是很古老的纺车。织这样一块布,大约要花三四天的闲暇时间。吱呀作响的织布声仿佛叩响了历史的隐秘之门,原来传统和现代也不过就是一机之隔。
解说:张金成终于出发了。在他挥手作别的微笑里,我们能分明地感觉到年少的憧憬和期望。
此时此刻,学校里传出了孩子们稚气的歌唱声,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又会是怎样一番风景呢?
明天就是吃新节了,寨老来到寨口的苗王墓前凭吊。这个用青石雕刻的墓穴分上、中、下三层,始建于1831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这是为了纪念苗人起义领袖杨老老而修建的,用来表彰他誓死抗清的丰功伟绩。如今,每逢重大节日,寨子里的杨姓人家都会到这里杀猪宰牛,缅怀先祖。墓碑的背面,按辈分的大小镌刻着杨老老后裔的名字。寨老杨写巴是第六代传人,最小的传人是杨里阶。恰巧我们在小学操场上碰到了由父亲领着的杨里阶。
同期:我是第11代,我这个小孩儿是第12代,他呢是最小的一代,嗯,目前是那个杨老老的最小的一个后生。
解说:摆贝的服装多采用蜡染工艺,画蜡画是蜡染工序中的重要步骤。摆贝女子们,以苗家自制的土布为底料,以龙、鸟、虫、鱼等为原型,制成的蜡染除了用于服饰之外,还可以做成节庆游行时高举的幡旗。如今,心灵手巧的摆贝女子们对这门古老的技艺做了许多新的探索,她们还将蜡染做成各式各样的小手工艺品卖给过往的游客,一个小布包就能卖到30元。摆贝寨的妇女队长潘老乌,就是画蜡画的高手,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她们家的日子过的要比普通的摆贝人家富裕些。在摆贝,年人均纯收入为1000元,比兴华乡的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还要少一些,寨民们的生活还是很贫困的。
同期:外国佬啊,日本人啊来了之后,买这个(蜡画)可能得5000块钱,能赚这么多,(所以)我们要刻。
解说:摆贝的女孩子,平常上课,课余时间就学着做女红。杨晓红,是摆贝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刚刚学着织布,手法还很生疏。摆贝女子喜欢在布上织出龙、凤、花、鸟、鱼等图案,她们还喜欢织日、月、云彩等自然现象。几个大人和同学的围观,让学艺不精的杨晓红更加不好意思了。明天就是吃新节,她要把手下的这块布赶出来,好拿来做游行用的幡旗。
同期:我绣花呀,(这刚开始学的吗?)是啊,哎呦。(学得怎么样啊)我刚跟她们学,学得挺难。她们就是(嘲笑我)我不会说啦。(你绣的是什么图案啊)啊?(你这是绣的什么花样啊)就是这种的花,他们拿去(用)。(你学了多长时间啊)我学了几个月,学了2个月。(学了2个月还不会啊)现在会了。(那你织得好不好啊)好啊(你现在织了几块儿布啦)就是织了这一块布,这个就是你们说的花。我们这里的这个(布),没有(绣)鸟,像那种,这种才有(绣)鸟的。这个就是拿这个来绣,这全部都是花,这个没有鸟的。(这个织完了用来做什么呢)用来做什么啊,我不知道啊。(织了这块布 你准备怎么用啊)老人死了之后,我们就拿这个来铺,还能做幡旗,不会说了。 在众人的再三催促下,她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处女作。
解说:虽说寨子早就通了电,但线路一直不好,这也成了寨老的一块心病。近两个月以来,寨子里一直忙着进行线路改造,今天是最后一天,终于可以点灯庆祝吃新节了,这本是一件人人高兴的事儿。不想却发生了一点儿差错。线路改造时新竖的一根电线杆占用了徐老阶家门前的一块儿空地,徐徐老汉原本是打算在这里盖一个粮仓的,现在却成了泡影。他心里憋闷,喝多了酒,就来找寨老评理。
解说:摆贝的家族观念很浓厚,通常一个家族也就是一个姓氏要推举出一个族长,处理家族的内部事务。各族长再推举出一个寨老负责全寨的事务。在摆贝,寨老是最受人尊敬的,他的话最令人信服。
解说:寨老被人们看成是有异秉和神力的人。寨民们生了病,都会找寨老来治疗。也许是民间偏方确有其奥妙之处,也许是摆贝人天生具有强大的复原能力,反正病最终是好了,功劳也就记在了寨老头上。连寨老用的烟杆也被看作是有神力的。
同期:这是治病,治痧,这个(是)治痧。这个治痧啊,要用这个烟杆斗治痧,他喝酒太多了,喝酒太多了,治痧,用这个捶,烟杆斗捶就好了。
解说:这会儿,寨民们正杀猪准备明天的吃新节。在摆贝,一斤猪肉卖4块钱。吃新节一般在农历九月举行,这是寨子里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类似于汉人过春节。全寨人都要集中起来,杀猪宰牛,祭祀祖宗,还要吹芦笙、跳舞、唱歌、饮酒。除了吃新节,摆贝苗寨的重要节日还有农历三月的播种节,那一天全寨人都要吃粽粑。还有讲究颇多的开秧节,举行仪式前先由寨老祭地神,然后再由他象征性地“动土”,之后还要杀鸡杀鸭以示庆祝。线路改造终于完成了,这是寨民们两个月以来第一次点灯。
解说:大人们正为准备吃新节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们却贪玩如故。昏黄的灯光下,一张简陋的桌球台几乎占满了黑暗的小屋。条件虽然比不上城里,孩子们的兴致却很高。在摆贝,几乎没有什么娱乐设施,除了学校有几个篮球外,最好玩的地方也就是这里了。
解说:今天就要过吃新节了,一大早乡里的干部就来了,他们要跟寨民们一起吃早饭。今天的早饭比往常的要丰富些,带血的猪肉米饭汤是寨民们的最爱。在摆贝的饮食文化中有许多的禁忌,比如举行全寨的祭典时,男女要分开吃饭,不能串桌。小孩如果生病,家里要杀鸡杀鸭祭拜,吃饭时不能说不干净的话。
解说:在吃新节的仪式里,寨老是最重要的角色。他有一整套的行头,肩挎大马刀,腰上还要系一把小刀。看上去威武庄严,气派十足。百鸟衣是摆贝最有特色的服装,由羽毛裙和花衣两部分组成。百鸟衣与苗族祖先的捕猎习俗有关,历史上的百鸟衣都是用鸟的羽毛装饰的。如今人们用鸡或者鹅的羽毛装饰衣袖和裙摆,颜色鲜艳华丽。百鸟衣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完成这样一件衣服要花掉一年多的业余时间。如今在网上也有许多百鸟衣的出售信息,价钱从1500元到3000元不等。
解说:收拾妥当后,寨老走出家门赶往举行仪式的芦笙坪。在摆贝苗寨,最重大的节日是每隔13年才举行一次的鼓藏节。鼓藏节,又称祭鼓节或牯藏节,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祖仪式。通常寨子要宰杀几头甚至几十头的大水牛,每家每户至少要出一面幡旗,多则不限,但须为单数。鼓藏节的仪式隆重庄严,动人心魄。
解说:吃新节的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芦笙坪上人声鼎沸,幡旗高扬。竹杆长约六七米,每一杆上一般挂五面旗。鼓藏节时,甚至能聚集起近白杆旗杆。关于举幡旗,寨子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摆贝曾经是苗人造反的重镇,举幡旗是为了纪念当年揭竿而起的义举。摆贝苗族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乐器——古瓢。它是一种用椿芽木挖空制成的长颈弦琴,形似水瓢。配合古瓢乐跳的舞就叫古瓢舞。古瓢舞轻快活泼,跳起来趣味盎然。
解说:在寨老的带领下,寨民们翩翩起舞。衣袂飘飘,裙角飞扬,华丽的百鸟衣美得令人眩目。百鸟衣共有12个摆,每个摆上3撮鸡毛,一共36撮。在平常的日子里,寨民们并不穿戴百鸟衣,只有重大节日时才穿。寨老身上佩戴的大马刀,原是苗族先辈开山劈路时所用,传说它锋利无比,五米以内的妖孽必死于刀下。这把刀历经太公、公、父亲,传到杨写巴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吹芦笙也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吹芦笙者都是男性,所有的调式都由一个芦笙头引导。芦笙的调式有120种之多,其中主要的有12种,如迎宾、请客等等。跳芦笙舞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芦笙头带着芦笙队在前面领舞,女人们紧随其后,围成一个大圆圈。芦笙头吹什么乐器,女人们就要相应地跳什么舞。
夜幕降临,吃新节的酒席也要开始了。土制大碗儿一字排开,酒水四溢,香气袭人。两个铁炮过后,酒席正式开始了。豪放率真的摆贝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喜悦之情充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寨老不时地穿梭于各个酒桌之间,跟平常的严肃凝重比起来,更多了几分豪气与洒脱。他还唱起了祝酒歌。竹叶青青水边长,溪水悠悠流进江。龙君进寨心欢喜,莫嫌酒淡浅浅尝。热情如此,真诚如此,实在叫人难以拒绝。其实,醉卧青山,梦转千回,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我们选择了一个阳光温暖的早晨作别摆贝。我们轻轻地来,却不能默默地离开。欢声笑语背后隐藏着淡淡的离愁。寨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欢送我们,他们在寨口跳起了芦笙舞。山路弯弯,古树苍茫,勤劳善良的摆贝人踏歌而行,永远收获着希望。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