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中华民族 > 正文

寨子系列——大簸箕小板凳(2004—第45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6日 14:42)


  中华民族2004-45大簸箕小板凳

  首播日期:2004年11月29日

  编导:韦燕燕

  解说:南皋河在这里不经意间拐了一个弯,留下了一片沃土,于是便有了今天得大簸箕苗寨,大簸箕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境内,因为形状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着九十二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簸箕寨里。

  解说:这天一大早,李荣芬就急急忙忙的来找王文才商量排练板凳舞的事,因为王文才十寨子里第一个走出山寨的人,去的地方最多,走得最远。因而他是寨子里见识最多的人。

  再过十几天,大簸箕寨里要来一个一百多人的文化旅游团,这是大簸箕寨有史以来客人来得最多的一次。李荣芬带着村里的妇女们,想把村里最好的东西展示给客人们看。

  解说:大簸箕苗寨的妇女们人人都爱跳板凳舞,家家户户都有的小板凳在女人们的手里碰出很整齐响亮的声音,不难想像这小小的板凳给苗家人带来了多少的欢乐。

  同期声:外国人来我们寨子旅游,来我们寨子参观,没有人接待他们,他们只能在寨子里面照一些照片,我觉得应该把大家组织起来表演一些节目给来旅游的人看,于是我就把大家叫到一块儿,凑钱吃了顿饭,讨论这事,最后大家决定,寨子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来一个妇女,我们一起来排练这个板凳舞。

  解说:纺车悠悠,岁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点缀这个古老的村寨,这里依然上演着,男耕女织安详平静的田园生活,在寨子里服饰绘画的能手要数李荣芬了,她刺绣的图案都来源于她的生活灵感,因而不仅女人们佩服她,就连男人们也对她敬重几分。

  同期声:我是从附近的寨子里嫁过来的,已经有两个小孩了,都是男孩。原来我们家并不富裕,生活非常的困难,我就想办法克服这个困难。后来我想起来我会画刺绣画,于是我就画一些刺绣画到市场上去买,一开始知道的人不多,不是很好卖,后来越来越好卖了,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现在我每天都去卖画,每天都有50多元的收入,我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解说:到了秋收的季节村民们开始忙着割稻子了,在秋雨到来之前,村民们要把来年的粮食都储备好,因为李荣芬的丈夫前段时间也在外地打工,家里地里的活都得李荣芬一人操持,加之她还要时常带着妇女们排练节目,迎接山外来的游客,所以村里的妇女们都会来帮她分担一些地里活,在大簸箕苗寨,无论是谁家里有事,大家都会来帮忙,这也算是这个山寨里的一个传统。苗家人世代生活在山里,他们用辛勤得劳动经营这自己得山寨,他们唱着山歌,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而这种农业劳动在簸箕寨里也延续了几百年。

  收获的喜悦在这秋天的气息里变得很浓很浓。

  同期声:前几天,潘乡长叫我们到乡政府开会,潘乡长就说,寨子里要选举出一个妇女来当队长,专门负责组织编排这个板凳舞,显得正规些。大家就都推举我来当队长。因为我们家有两个小孩,生活很困难,我还要到集市上去卖画,确实很困难,不愿意来当这个队长,但是大家都还是希望我来组织这个舞蹈,我觉得大家都那么热心积极的推举我,最后我还是同意来编排这个板凳舞了。

  解说: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鹅卵石垒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也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

  (片花)

  解说:为了寨子里的旅游开发,县里决定在寨子里修一座苗家人的风雨桥。为了扩大板凳舞的表演规模,李荣芬来找到木匠师父,再做几个小板凳。

  李荣芬:大伯,我们跳板凳舞还需要再做一些板凳,我今天来定做一些板凳。

  大伯:规格是多少?

  李荣芬:规格来说,要十来寸这么长的,就按照这个来,做这么大就可以了吧。就照着这个做,你尽快做完。

  大伯:我会加班加点的。

  李荣芬:那你加班做完。

  大伯:好,应该是可以的。

  李荣芬:好那就这么定了。

  解说:这时候,妇女们利用农闲时间,抓紧时间,进行着排练。

  李荣芬:板凳舞过去是在生孩子的时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着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的时候跳的,每当这个时候,婆家会到寨子里来,挨家挨户地请寨子里的人吃饭喝酒,当酒喝得高兴后就会跳起板凳舞,板凳舞以前是在家里跳的,现在搞旅游了,可以到外面来跳了。

  解说:平静的山寨,平淡的生活,这就是簸箕寨。而当大山捧出丰收的果实的时候,这里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栋吊脚楼,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他们丰收的喜悦,粮仓里装满的玉米,吊脚楼上挂着的玉米,都显示着簸箕寨人丰收的记录。

  在簸箕寨,庆祝丰收的仪式比过年还要隆重。李荣芬家也不例外。她定了一个良辰吉日,特别邀请乡里的客人和村民,来参加她家丰收的午宴。

  李荣芬:今天晚上寨子里要来客人,五点钟的时候到我家去。

  解说:簸箕寨里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习俗。在丰收后粮食入仓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筛出一簸箕新鲜米,供客人品尝。米饭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席间所有的客人都要一边吃着米饭,一边对粮食大加称赞。他们生命的含义,全饱沁在这稻米的醇香中。

  “簸箕风光美如画,河水弯弯绕寨流;鱼米酒香情未了,客寨他乡愿久留。”这首诗不知道是那位游人所赋,但却表达了对大簸箕苗寨的赞美,对大簸箕人的依恋。大簸箕苗寨的人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一家有客,邻里相待。去过大簸箕寨的人都知道,只要你走进寨子里,是不愁找不到食宿的;你要担心的,就是你的酒量如何了。

  解说:李荣芬已经把晚饭准备得差不多了,客人们也陆续到达。

  解说:大簸箕苗寨的人家都有个特点,饭桌上摆满了好酒好菜,主人却要对着客人这样唱:“锅里没有菜,碗中没有酒;客从远方来,惭愧又内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谦虚呢?其实,当你看到这种场面就会明白,这是一种独特的好客。他们用这种方式,让客人不停地品尝,不停地喝酒。直到日落西山,客人一醉方休。

  待客人有了几分醉意之后,大家就一起来冲楼板。冲楼板也是苗族庆丰收的一种方式。通常要选在一间加固后的房子里举行,而且还必须在吊脚楼的二层,这样冲出来的声音全寨的人都能听见,响声越大,宾主双方就越尽兴,板凳舞就是产生于冲楼板。在冲楼板的场合,人们往往觉得声音不够大,加上板凳的敲击声,更能表现这种欢乐,于是便有了板凳舞。

  如果大家还未尽兴,主人家还会给客人挂上沉沉的玉米,让你着实感受他们丰收的喜悦。这种舞蹈无需华丽的灯光,欢乐却溢满了苗家的吊脚楼。

  簸箕寨的女人不愿意放弃这次机会,这些天,她们始终为旅游团的到来忙碌着。除了板凳舞的排练外,她们又想出了一个新招,利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工技术,制作一批苗族的手工艺品,作为向旅游团的客人们赠送的礼品。然而,这个礼品的制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首先,她们要将染好的线拿到河边,拉到固定的架子上,梳理抻展。最后,把绕好的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收起来,这就是经线。女人在簸箕寨担当着重要角色。她们不仅沿袭着千百年来男耕女织的传统劳动,而且还要挑起家里家外的所有重担。

  同期声:

  李荣芬:我跟公公、奶奶、叔叔你们讲一下,前几天,南皋乡的潘乡长来我们寨子里开会,让我来当这个板凳队的队长,各家各户都已经出一个妇女来跳舞了。大家都很忙,但是我们每天还是要排练这个板凳舞,家里的事都还要大家来帮忙,不好意思了。

  叔叔:公公和奶奶老了,我当叔叔的肯定帮忙,俗话说,老人不管了,老刀不砍柴,所以你们好好的编排这个板凳舞,大家团结,统一思想才能干好,你们放心的去做,家里面的其它事你们都不用操心,我们会帮你们做好的,我知道你们本身也很困难,但是我们大家都会支持你们的。

  无论无何都要把这个舞好好的排出来,机会很难得。我们老了,干不了什么。你们放心的去做大家的事,孙子们要好好的读书,我会好好照顾他们,我们大家都会支持你们的。还是要好好搞,跳整齐一些,才好看。

  解说:说起板凳舞,还要再次提起王文才这个人。他是簸箕寨唯一一个跳板凳舞的男人,因为从古至今,寨子里的板凳舞都是由女人们来跳的。他相信,这个古老的舞蹈,总有一天要走出山寨。因此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帮助李荣芬,解决排练上的难题。

  王文才:你好好地把它编排出来,你再去教他们。我们要定一个时间,每晚的九点钟来跳这个舞。

  李荣芬:我们寨子里的年轻人对编排这个舞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很喜欢。都说我们搞这个板凳舞,我们在队形上再下一点功夫,那就好看了。

  解说:板凳舞的排练终于有了起色,这不仅因为李荣芬的辛勤劳动,加上姐妹们的热情参与,她们坚信,总有一天,簸箕寨苗家人普通的小板凳,定会派上大用场。

  李荣芬:现在你们听我指挥,把队形站好,往后退一点,注意看我的动作。注意。注意看。

  王文才:后来人家也比较喜欢,我们跳的动作比较有特色,人家寨上也有板凳舞,比起其他寨子来,我们跟他们不同。妇女队长来跟 我商量,所以我们两个就是要好好地把这个板凳舞的工作搞好。有些妇女,带小孩的,她也不管了,有些去干活儿的,她也不管了,所以我们寨上妇女,父老乡亲,就是特别齐心合力,特别团结。

  解说:就像这紧凑的苗家山寨一样,簸箕寨的人集中起一个共同的心愿,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簸箕寨,他们没白没黑地排练这祖先留下来的历史遗产。

  在南皋河边,男人们还在加班加点地恢复新建着另一个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苗家人的风雨桥。他们不仅想为后人建起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更想借此为山寨的旅游开发增加一道新的风景。

  王文才:我出去广东打工八年,就看见人家那些开发地区呢就比较好。人家没有坡,人家要修成坡。人家没有水就是要修成水。所以我们这里就该搞这个旅游开发,我们这里是真山真水,真地方。听到要搞这个旅游,我心里想,就是希望,就搞在我们这个寨子,我们带动那些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我们就是轰轰烈烈干起来,我把这个道理说给他们听以后,他们还问我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真正你们没出去过,你们不知道,我们出去以后我们看到人家的那个地方确实好得不得了。后来我来带动大家,开会宣传以后,大家就是很积极很高兴的来问我那是说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

  解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簸箕寨的村民们世代侍奉着这条南皋河,也靠着这条河,富裕着自己的生活。据说簸箕寨的先民们最早就是顺着这条河来到簸箕寨的。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今天,座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大簸箕苗寨显得非常的热闹,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编排,一个大型的板凳舞已经排练成形。在我们临行之前,李荣芬组织姐妹们专门为我们表演了一次大型板凳舞。看着她们认真投入的表演,我们回味着李荣芬曾经对我们说的话。板凳舞的动作虽然看似简单,节奏单一,但是小小的板凳却传递了苗家的质朴和热情,重要的是,她们要让小小的板凳留住山外的客人。这声音回荡在山谷,回荡在田间,也许它已经在这里回荡了几百年。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