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中华民族 > 正文

寨子系列——碉楼的见证:中路成人仪式(2004—第46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6日 14:38)


  中华民族2004-46碉楼的见证:中路成人仪式

  首播日期:2004年12月6日

  编导、摄像:矫捷

  解说:中路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东北部,海拔2100米,共有3600多人。深秋的中路是一场色彩的盛宴。黄灿灿的梨树漫山遍野,火红的石榴点缀其间,白色的藏房和金顶的寺庙在透蓝的天空下隐约可见,色彩缤纷却毫无零乱之感。果香袭人醉,藏歌暖客心,“对面山头啊!遥遥相望的一片白崖中,是谁把悠扬的山歌轻轻唱响?唱歌的人啊,我们虽然素不相识,悠扬的歌声却时刻萦绕在我心头。”真是梦里寻她千百度,置身桃源却惘然。

  解说:格玛,再过2天就满16岁了。按照当地的风俗,女孩子满16岁就要参加隆重的成人仪式。在中路,家家户户都设有经堂,他们朝夕念经,祈求“菩萨”保佑;房前屋后悬挂经幡,路旁山口修建佛塔或堆置“嘛呢堆”。格玛悄悄来到经堂,祈求佛祖能赐予自己幸福安康。幸福的忧伤不能对别人讲,只好在佛祖面前暗诉衷肠。

  解说:墨尔多神山庇护下的中路小学一如往常。虽说是小学,但却设有初中部,格玛就在这里读初中。中路小学共有学生400多人,除了本寨的孩子外,还有从附近村寨走一两个小时来上学的孩子。琅琅的书声在山谷间回荡,同山歌一样悠扬。青山绿水间成长的孩子,健康、俊美。笑容纯净明亮,朴拙中童趣闪光。

  解说:知道格玛就要参加成人仪式了,同学们特意穿戴好只有在重大节日里才穿的民族服装,准备下课后跳锅庄舞表示庆贺。男子的成人礼在我国古代称冠礼,冠礼的年龄一般在20岁,相当于现代的18岁。行冠礼后才可结婚。女子年满15岁就要行笄礼。纳西族姑娘年满13岁时,举行“穿裙子礼”,男孩子满13岁时,举行“穿裤子礼”。高山族、独龙族有给即将成年的男女纹身的习俗。

  解说:孩子长大成人,母亲是最喜悦的。爱之深关之切,此时此刻她正前往古碉给女儿祈福。藏族人笃信藏传佛教,他们把它看成是心灵的寄托,一切思想言论无不染上宗教色彩。他们事无巨细,都要求神拜佛;婚娶病痛,离家远行,均请喇嘛打卦念经。母亲现在正朝西方顶礼膜拜,为女儿祈求平安。历史上,丹巴地区一个村寨便是一个古碉群。高碉最兴盛的时期,数量竟达3000座以上。

  解说:在古时候,高碉是一种家族力量的象征,没有高碉的人家,儿子是娶不到媳妇的。所以谁家生了儿子都会修一座高碉,还要炼一坨毛铁埋在地里。儿子每长一岁就要修高一层,同时把毛铁挖出来打炼一次,直到儿子长到18岁,高碉修到18层,毛铁也炼成了钢刀,这时就可以给儿子举行成人礼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丹巴大小金川河流域一带为中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高碉文化。高碉文化是尊崇武艺、追求自由、笃信神灵的文化。这是一种内向型、封闭型的保守文化,善于以退为进,各自为战。但同时也流于散乱,难以集结。更为神秘的是,古碉建筑还体现了古老的图腾崇拜色彩。 碉还分公碉和母碉呢,我们看到的这座是母碉。它的特征呢是有很多那个墙筋、木头放在外面的,每一米五啊就是一层一层的,那象征着这个女同志的那个百褶裙,还有很多这个小小的那个窗口啊,就代表着女性。 同期:碉还分公碉和母碉呢,我们看到的这座是母碉。它的特征呢是有很多那个墙筋、木头放在外面的,每一米五啊就是一层一层的,那象征着这个女同志的那个百褶裙,还有很多这个小小的那个窗口啊,就代表着女性。

  解说:女儿成人对母亲来说,其意义绝不是一个成人仪式能道尽的。喜悦、担忧、企盼、迷惘,种种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说。她默默祷告,远处的墨尔多神山一定会庇佑善良的人们。

  解说:孩子们的锅庄舞开场了。长袖飘飘里,稚气未脱的舞姿别有一番风味。其实,不同民族的成人礼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布朗族男女和傣族姑娘,到15岁或14岁时要将牙齿染成黑色,才能进入社交场所,获得恋爱与结婚的权利。瑶族的成人礼又称“度戒”,15岁以后举行,仪式前一个月要独居、吃素、每日沐浴。在仪式上要上刀梯、踩火砖。

  解说:今天格玛的大姨和二姨要从十里外的太平桥赶来,准备参加她的成人仪式。太平桥是个神秘的地方,至今还有人穿着清朝服饰。全家正忙着准备午饭。酸菜包子是当地人欢迎贵客时的美食。包子馅酸菜是把元根叶煮熟后放在木桶里发酵至酸后得到的。当地人还爱吃香猪腿、火烧馍馍、玉米馍馍等。其中香猪腿是待客佳肴,也是中路人礼尚往来的重要物品。中路人还把面揉成盘子大小的面饼,先在烙片上烘,然后放在火塘里烤,熟了以后“三吹三打”去掉锅灰,就可食用了。吃起来香脆可口。

  解说:大姨和二姨穿的就是清王朝赐予当地土头的清朝服饰,上面绣着各种吉祥图案,满族色彩浓厚。由于年代久远,数量也不多,每件价钱竟高达数万元。这种服装不轻易示人,只有在重大场合人们才会穿出来。

  解说:午饭开始了,全家人围坐一桌。香猪腿、黄酥油都是款待上宾的佳肴。“晶莹的瓷碗是那么雪亮,洁白的奶汁是那么醇香,要知我的心地是否纯洁,请瞧瞧瓷碗里盛着的奶浆。”硬朗的汉子唱起祝酒歌,纵使铁血也柔情。独善其身、退让隐忍的碉楼文化中和了藏族人血脉中固有的彪悍勇武,他们沉默内敛一如墨尔多神山。

  解说:按照藏族的风俗,在成人仪式得锅庄舞上格玛要领舞。为了女儿明天能够表现精彩,母亲一遍一遍地亲身示范领舞的要领。

  解说:后天就要参加成人仪式了,按照当地的习俗,格玛要到大小金川河的交叉口、大渡河的源头洗头净身。大渡河不仅见证了革命的腥风血雨,它也亲历了无数女孩的成长喜悦,历史总让人悲喜交加。

  解说:今天又是繁忙的一天,梳妆打扮是今天的重头戏。梳头又是重中之重。阳光下的格玛梨涡浅笑,顾盼嫣然,美得不可方物。中路是嘉绒藏区唯一一个保留着成人仪式的村寨。“嘉绒”一词是藏语的音译,嘉绒地区在唐代时隶属东女国,藏语称“嘉莫差瓦绒”。“嘉莫”是女王的意思,“查瓦绒”是河谷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女王的河谷之意。“嘉绒”是它的简称。

  解说:藏族人笃信佛教,常怀敬畏感恩之心。人生苦短,神力无边。皈依神明,就是皈依内心的宁静。所以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他们都要拜神祈福。燃烧柏树枝,遍洒五谷和格桑花,香烟袅袅,经幡飘扬,墨尔多神山灵光万丈,普渡众生。 墨尔多神山石笋,位于墨尔多神山主峰下的石笋沟中,是一个图腾形象。

  解说:墨尔多神山是以吐蕃王朝的著名将领墨尔多将军命名的。主峰呈金字塔形,是苯教的发源地。后人曾在山下挖出苯教大师秘藏的苯教经典35部。在佛教和苯教合一后,它就成了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十,传说这一天是墨尔多将军的诞生日,各地的信徒们都会云集于此,转墨尔多神山祷告。

  解说:梳头的最后工序要由老人协助母亲完成。早先的成人仪式,光装扮就要花三天时间,服装、头饰多而繁杂。头饰上还要镶嵌珊瑚、米蜡、松耳石等贵重珠宝。整个头饰竟然有10多斤重。现在的装扮虽然简化了,但重要的物件还是不能缺少。母亲要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就像自己年轻时候一样。

  同期:参加这个(成人仪式),我们喜欢得很。那就是后头呢,就是辫子梳了以后,还裹这个棍棍呢还很麻烦。有时候呢(连续)三四天,那种(头饰)是戴在脑壳上的。戴的那些(东西)呢 珠珠那些呢,有各种各样的,有红的,有绿的,有几种还这样子围的,橙(色)的那种,有几种(珠子串在一起)戴起的,不是一种,是几种(珠子串在一起)戴起的。做那个头发呢,编的时候很痛很痛,那个就忘不了,这个全部都编,痛得很,但是我们就喜欢,痛都不晓得了。自己就(是)喜欢,不戴(头饰),要是(按)封建的说法,(死后)就会变那种女鬼。

  解说:吾家有女初长成,婷婷袅袅柳扶风。看着装扮一新的女儿,母亲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 孩子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母亲却担心风吹日晒;孩子总希望脱离母亲注视的眼光,却不知没有了它生活会怎样凄凉。成人绝不仅仅是仪式。

  解说: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了。按照藏族的风俗,格玛今天晚上要在锅庄睡觉。家人们点起火塘,铺好床铺,千叮万嘱之后才离开。为了不把头饰和服装弄乱,格玛只能坐着睡觉。一夜难眠为的是换来明日的美娇娘,再辛苦心里也是甜蜜的。

  解说:今天就要举行成人仪式了。一大早,寨子里的老老少少就赶往了仪式现场——海子坪。格玛家专门邀请了寨子里的锅庄队和藏戏团,让他们在成人仪式上演出助兴。藏戏团的成员都是德行高尚的喇嘛。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慈祥而不失威严,个个神清气朗。此时的海子坪已是人声鼎沸,全寨的人都欢聚一堂等待着成人仪式的开始。海子坪中间的祭坛已经放好,上面摆放着五谷杂粮,砸酒和各种各样的藏族器皿。格玛现在的心情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藏戏隆重开场了。相传藏戏是噶举派喇嘛汤东结布为募捐修建雅鲁藏布江大桥创立的。当时的演员都是后藏的仙女,故藏戏团有“阿佳娜姆”之称,意即仙女阿姐。藏戏演出不搭舞台,也没有乐队,伴奏乐器也只有羊皮吊鼓和大钹,演员根据不同角色化妆或戴面具。表演程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幕,表演者装扮成汤东结布的形象,祝福人寿年丰,美满如愿,称为“扎西禧娃”;第二部分是正剧演出;第三部分是正剧结束后向观众的祝福仪式。藏戏演完后,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演员们敬献哈达作为还礼。

  解说:格玛在众姐妹的陪伴下盛装出场了。她是今天海子坪上最美丽的格桑花,举手投足间吸引着众人的目光。青春固然风流倜傥,成熟却更历久弥香。 成人仪式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祝酒仪式。按照藏族的风俗,主人要请客人们品尝咂酒。这是藏族特有的用五谷酿成的清酒。客人们逐一从坛子里拈起麦管,吮吸咂酒。然后由主礼人险祝福辞。“东方是金子做的大门,西方是银子做的大门,南方是松耳石做的大门,北方是鲜花做的大门。”最后主礼人向格玛敬献哈达,从这一刻起格玛就算成人了。今天她要站在女队的首位领舞。锅庄舞是嘉绒地区最有特色的舞蹈样式,由藏族舞蹈历久演变而成,其历史可上溯至隋唐。在节庆日、婚嫁、修房造屋等联欢场合人们都要跳起锅庄舞以示庆贺、祝福。锅庄舞形式相对自由,对参加人数没有限制,但有比较严格的程式。舞蹈正式开始后,由男队领头,女队紧随其后。男队领舞者必须是德高望重、能歌善舞的长者。锅庄歌声沉稳浑厚,舞步粗犷豪迈,节奏由缓而疾,动静间美不胜收。锅庄内容也丰富多彩,或歌颂大自然,或吟咏情爱,或赞美众神。“我们虽然很穷,但不愿露出悲苦的模样;背上压着沉重的负担,还是欢乐的歌唱。巍巍的雪山时时被雾霭笼罩,我的歌声犹如弥漫的薄雾;再高的雪山我也可以抱住,再低的山丘也在我怀中。” 歌舞欢腾,格玛的心情也不平静。绝代有佳人,幽居在深谷,一朝出关外,芳华冠翘楚。可是成人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美丽、自由、权力,它更昭示着烦恼、责任和义务。痛并快乐着,爱并承受着,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仅能享受杏花春雨,更能直面电闪雷鸣;不仅能欣赏小桥流水,更能正视惨淡人生。成长要用一生来完成。按照藏族的风俗,女孩子一旦成人,就有恋爱和结婚的权利了。为了让格玛熟悉恋爱习俗,家里人特别安排了一场模拟的“顶毪衫”活动。“顶毪衫”是中路特有的妙趣横生的求爱习俗。“野性的马啊,尽管你逃上山去,绳索总会套住你长长的马颈;倘若爱人的心也像野马,什么样的神力她也心猿难禁。”如此热烈真诚的情歌怎么能不打动人呢?

  著名嘉绒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称嘉绒藏民是东方的“吉普赛人”,他们活得自由而坚忍,洒脱而执著,无所顾忌又敬天畏神。他们总是审视内心,历尽灵魂的炼狱;他们总是痴迷彼岸,穷其一生追寻神域香巴拉。他们是苦行僧般的禁欲主义者,对待肉身近乎残酷,而精神世界却有着大欢欣。他们总是能从沮丧的生活中寻出快乐,从苦难的现实中觅得希望。人生瞬息万变,信仰始终如一。大言希声,大爱无形,他们默默地背负着千百年的因袭踽踽独行,黄沙漫天里,白雪皑皑中,孤单落寞的身影悲悯而沉重。超脱与禁欲、此岸与彼岸、现世与来生是如此和谐地定格在那匍匐膜拜的身影上。千年沧桑古碉系,逝水繁华藏寨寻。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