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中华民族 > 正文

寨子系列——毛南人家(2004—第47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6日 14:32)


  中华民族2004-47毛南人家

  首播日期:2004年12月13日

  编导:超克

  小村故事多,有悲有喜也有乐,盖房养牛为生活,还有孩子事更多,本期请您关注毛南族山寨。

  解说:每年十一月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农村的农闲季节,大多数的男性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村子里显得有些冷清。今天,乡里的傩戏演出队来到了这偏远的玉环村,锣鼓声把闲在家里的村民召集到了一起。

  村民们开玩笑地说,现在是“六一三八九九”部队留守在村里,“六一”意思是儿童,“三八”指的是妇女,“九九”说的是老人。这种时候能看到一场民间传统的傩戏,对村民来说,也是一个十分开心的事了。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目前,它仍然活跃或存留在汉族和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

  傩戏是毛南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由原始宗教仪式发展而成的,它融合了毛南族的山歌、舞蹈、音乐、戏剧,表现的是毛南先民对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崇拜。

  傩戏的面具全套一共有三十六个,是按毛南族传统神话中的诸神雕刻而成的。分为三元、社王、三界和蒙官等等,分别代表日月星辰,山神土地,能工巧匠和药王战神。

  会雕刻制作傩戏面具的人,在毛南山寨已经为数不多了。这些面具的身份、相貌、表情和装饰的颜色都是固定的,都装在老艺人的心里,所以说,雕刻面具的手艺也随着傩戏的世代流传而保留到了今天。

  玉环村位于广西北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下南乡,距自治区首府南宁有三百公里。在喀斯特地貌陡峭的山脚下,在一块块的小平地上,散落着十几户、几十户的人家。因为可耕作的土地很少,饲养菜牛就成了村民的一个主要经济来源。这里的牛有两种,一种是用来耕地的水牛,另一种黄牛被当地人称为菜牛,也就是供人们食用的肉牛。

  这一天,山外的牛贩子来到了村民韦善志老汉的家里。

  同期声(卖牛过程):

  那边有一头更肥的。我们说二百八十斤。你们说三百斤。估计这里面都有误差。我给两千。我二千一卖。这两头四千块你们拿钱来吧。交钱过来你们拿去。那你拿钱吧。那你牵牛去。我们又不是不把钱给你。

  解说:村子里的小学是个中心学校,在方圆几十公里内,分布着很多自然村,各村的孩子都集中到这里来上学,路远的孩子就要在学校里吃住。学校共有七十多个孩子,除了一到六年级以外,还有学前班。因此,全校学生的年龄差距是很大的。学校紧挨着村子,每天校园里的歌声和朗朗的读书声和村子里的鸡鸣牛叫彼此相闻。

  学校里一共有七位老师,方宁是唯一的一名女教师,去年还有另外两位女老师,可是她们调走了,因此方老师觉得很孤单。方老师的丈夫远在下南乡工作,她带着十岁的孩子住在学校,只有周末的时候,一家人才能团聚。

  方老师教三、四年级的数学课,她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经常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除了和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以外,和孩子们的母亲聊天似乎成为她排遣内心孤独的唯一方式。

  同期(老师家访):

  因为我们山区里的人。大人个个都忙。所以小孩子凭读书走出山里去的。都是靠你们来教的。那他现在每天回来晚上看电视吗。电视他不经常看。那以后多提醒他多看点书不要看电视。这事我记得我会经常提醒他。那天你叫他去放牛他去放了。没办法家里事情太多了他不去放牛。牛又没的吃。他语文的基础差一些因为他懒得背书。他数学做的最快。很快能完成数学作业。他上个学期数学得九十六分。他都生气不满意。他说成绩最好的那个同学做得很认真。他做得不认真。那以后他回来我就不让干那么多家务。让他多点时间学习。不给老师添那么多麻烦。

  解说:三儿媳卢连芳的儿子韦晓在玉环小学读四年级,他是目前韦家孙子辈中最大的一个男孩子,伯伯家的孩子都住在下南乡里读中学。韦晓在学校里是个优等生,在家里也是个好帮手,因为父亲在外打工,他很体谅母亲的劳累。

  解说:方宁老师的儿子和母亲一起住在学校里,可是他觉得自己还不如韦晓。因为,韦晓身边还有爷爷,没事的时候,可以跟着爷爷进山看牛。家里还有小猫、小狗和牛,而自己住在学校里什么都没有。他比韦晓强的是,自己每个星期都能见到爸爸,而韦晓却不能。韦晓的爸爸在很远的地方打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解说:大儿子韦海俊拉砖回来了,他跑了一夜的山路,从远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环江县城赶了回来。为了能在农闲季节里把房子盖完,他不得不这样辛苦。

  老父亲给三个儿子每家分了一些钱,希望三个儿子都盖个新房子。老大用钱买了这辆车,自己又添了一些钱来盖这所新的住房。老二没有买车,他用分到的钱盖了新房之后,就到外面打工挣钱去了。老三也买了一辆车,但是他没有盖新房,而是开着车到外面跑运输去了。只有老大没有外出,他起早贪黑地操劳着,也许是家中老大的缘故,他要留在父母的身边。

  同期声(大儿子谈养牛):

  旧房子准备养牛和养蚕。我们这里的地可能是少了一点。人口平均就是几分不到一亩。养牛为主因为牛它吃草它不跟人争粮吃。所以你养牛它随便草啊。你什么草都可以养。养蚕收入快一个月就是一次。一年可以养九批这种收入快。我们在这里发展其它的很难。所以现在打算就是养牛、养蚕这两个。

  解说:韦善志老汉的三个儿子虽然分别立了门户,但是三家都挨在一起,三家一共养了十几头菜牛。由于山里的耕地少,三家才只有不到十亩地,所以饲养菜牛就成了寨子里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每头牛需要饲养三年,三年后,一头牛能卖到两千块钱。韦家的三个儿媳妇一天里最主要的活儿就是精心饲养催肥的牛。

  解说:大儿媳妇卢红线每天都要上山去采营养价值高一些的饲草,她觉得,这样牛才能长得更快一些。丈夫拉砖刚回来,还不知道已经卖掉了两头牛。

  同期声(大儿媳和丈夫卖牛对话):

  昨天我把牛卖了四千块钱。这段时间草少没办法。卖了就卖了吧。如果还有草我就不卖了。现在剩下的几头我们养到春节吧。那就养到春节吧春节还可以卖个好价钱。山里面还有几头也要留下来。就是山里面还有六头家里面还有四头。如果还有草到过年的时候卖。会卖个好价钱 可以多得点钱。

  解说:近几年来,下南乡提倡农民饲养菜牛,菜牛的数量发展得很快,全乡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养菜牛为主的产业。村民的饮食习惯也因此而发生了变化,新鲜的牛肉已经成了下南乡毛南族的家常菜。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牛肉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不过,下南乡的毛南族吃牛肉从不炒或者煮,而是清一色的涮火锅,当地叫打边炉。这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方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随吃随涮,其乐融融。

  解说:到了午饭的时候,学校里本村的孩子都回家了,外村的住宿生走进厨房,开始生火做他们的午饭了。孩子们的一日三餐都是这样自己动手。

  为了节省时间,孩子们做了分工。一部分人专门煮饭,一部分人专门烧菜,然后大家一块儿吃,这样不仅省时间,每个人也能多吃上几种菜。

  大一点的孩子做饭要熟练一些,小一点的孩子只是胡乱模仿着去做,因此,每顿饭都包含着甜酸苦辣各种滋味,甚至是夹生或者焦糊,孩子们却吃得是那么开心,过得也是那么愉快。

  解说:毛南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比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如今一共有八万人口。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大多数人除了毛南语以外,都会讲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最集中的居住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史籍中曾经有过“茅滩”、“茅难”、“冒南”和“毛难”等名称,1987年11月改为“毛南族”。

  毛南族的房屋也很独特,用石头做基础,砖和泥做墙,自己烧制的青瓦作为屋顶。房屋大多分为两层,底层是牛栏,上层住人。和西南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样,也是干栏式的结构。

  近几年新盖的住房大多已经人畜分开了,从外观上看,已经没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了。

  解说:像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韦晓除了学习以外,大多数的时间都要帮家里干活。他现在读小学四年级,再过两年,他就要到下南乡中学去读书了。那时候,他也可以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了。

  爷爷和父母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将来能有个好的前途。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是个帮手,孩子走了,也不会觉得活儿干不过来。从韦晓的身上能够看出,农家的孩子很早就习惯了帮父母干活儿,小小年纪就有一种很强的家庭责任感。

  同期声(大儿子谈女儿):

  我有两个女儿,原来是在我们这里小学读书,现在已经考上中学了在下南读书,现在她们住在学校里面,一个月回来一次。

  解说:农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不以此为苦,也不以此为乐,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生活的常态,习惯成自然。他们的父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没有怨言。那么,他们的未来和他们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子呢?

  同期声(老父亲采访):

  我妈妈今年是八十六岁了。那时候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实在困难,实在不容易。那时我记得是五十年代。我在上南读小学的时候。我和我姐。我们家兄妹六人。在上南读书的时候。我们从这里走到上南走两个钟头。星期六一来的时候。我们回家就收玉米 搞玉米头。要扛柴过河自己煮饭。那时候五十年代上南吃水有困难。都到镇里头打水。

  同期声(三媳妇采访):

  因为我们山区的活很多很多的。我们老人家干活。干都干不完。不干(活)山区又没有别的更高的收入。他能做的就帮我们做。多挣一点钱他就有钱读书啊。

  解说:玉环村的养牛方式有个特点,头两年在山里放养,后一年在家里圈养。老父亲每到周末都要进山去查看放养的几头牛。他在这崎岖的山路上走了无数个来回,那几头牛在他的关照下一天天地长大了,等到年底,就可以牵回来进行圈养催肥了。

  每次进山看牛,他都要带上一些驱虫的药水,用这种药水给牛擦洗身子,这样可以避免牛被虫咬之后染病。由于每个星期他都要来看牛,所以这些牛对他也并不陌生,只要听到他的呼唤,牛就会很快地寻声而来。

  解说:星期五的下午,一阵小雨过后,空气十分清爽。在学校里,两节课之后,就是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了。

  每星期的这个时候,方老师的丈夫都会准时地来接她和孩子,这是他们全家团聚的时候。方老师正在积极地寻找机会,她也想调动工作,她想尽早结束这种分居生活,给自己,也给孩子营造一个稳定而舒适的家。

  放学了,这些外村的孩子踏上了回家的路。他们要在天黑之前走到家里,否则,天黑后的山路是十分危险的。明天他们在家里呆一天,后天中午,他们又要走回学校,并且背来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菜,再开始一周的学习和生活。

  解说:剩下的这些孩子,家住得更远,天黑前赶不回去,只能等到明天早上才能回家。和往常一样,他们互相关照着洗漱之后上床睡觉。

  周末的傍晚,学校里安静了许多,整个毛南山寨也像孩子一样,在浓浓的夜色中,安然入睡了。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