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系列——桃坪羌寨纪事(2004—第23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6日 14:18)
中华民族2004-23寨子(4)桃坪羌寨纪事
首播日期:2204年6月21日
整合编辑:于景龙
片花解说词:
获得利益使他们倍受冷落
一户大山里的羌寨人家
传统与现代的生动写照
一个羌族女孩的创业故事
请收看《中华民族》栏目为您奉献《桃坪羌寨纪事》
解说词:
桃坪羌寨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的桃坪乡,寨子依山傍水,从寨子前面传流而过的是源自岷江上游的杂古脑河。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中之一,自称“尔玛”。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走进今天的桃坪羌寨,除了能够感受到那千年不衰的古朴民风之外,市场经济大潮的气息也扑面而至。
龙小琼接待游客,介绍建筑、宗教、历史、羌族的建筑。
龙小琼与家人同期声:
妈,收了多少啦?就这么点。我们在慢慢收,往这挂一根,然后在这儿挂一个。这样吊下来,这儿收完了以后就准备菜,晚上还要给客人铺一下床,这两天有客人啊。
A:有, 今天星期五。
B:晚上还有一桌,等一会儿到底下收拾那几桌,还没收拾吧。刚刚把早上吃得那桌收拾完。
解说:她叫龙小琼,许多来过桃坪羌寨的游客都认识她,而且大多数人都到她们家作过客。小琼家有七口人,奶奶爸爸妈妈,和他们兄妹四人。现在哥哥外出工作,姐姐已嫁人,家里只剩下她和妹妹。她们家的房子在桃坪羌寨,算是最大的。而且全家人一直保持着羌族人传统的生活习俗。这几年寨子里开发起旅游,他们家也开办了集住宿、餐饮和导游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全家人每天忙完招的活以后,总是要像这样唱歌,放松一下。
同期:来客人了,你去张罗客人吧。
在这儿,欢迎你们,欢迎欢迎。那也是羌族的神泰山石,它一般是守住这个家门,守护神。它一般站在门口的话长住那些邪恶妖怪。就在这儿在门口。小心一点,梯子不好走。现在就到了一个平台上面,这儿一般一个家庭里面的平台,它上面有的地方种了花,平台羌语里面叫基达,那么在这儿你就可以看到后面的碉楼,看见没有,后面那个碉楼。现在存下来的还有两座碉楼,这两座调楼当年是做为战备用的碉楼。因为当时羌族人他是在青海、甘肃那一带,后来迁徙过来以后,他要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去面对族内外的杀伐征战。那么当时因为来侵略的人,他不是说要来一定占领你这个地盘怎么样的,他只是来抢窃一些财物。那么因为当时属于冷兵器年代,这个地方就没有枪,也没有炮。那么就靠这个碉楼,你看它那些小小的孔,那就是当时的燎望孔,然后房顶上面看见那些白石头没有?那个白石,那就是羌族的一个神。
同期:因为羌族是属于原始,他信的是巫,信奉的就是万物都有灵,那么生活在大自然里面,他可能离不开水,就有一个水神。离不开山,就有山神,然后家里面石匠的神呀,木匠神呀,然后再加上牛马二王,羊神菩萨,这些都是自己的神。那么这个白石头就象征着最大的一个神,它叫天神,天神羌语叫做阿巴木比达。
解说:小琼通过听祖辈们口头相传的和自己看书,对羌族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每当游客来到他们家,她就充当起导游的角色,如数家珍地向游人们讲述羌族的文化和历史。
解说:羌寨大部分都分布在高山上,这是由于历史上战争的原因,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据历史考证,四川阿坝一代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历史上的古羌人,都在西北地区。后来由于战败,古羌人历经艰辛,来到闽江上游地区,为了防御外族侵扰,他们占据山顶,居住碉楼。碉楼是羌寨的标志,也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古堡,一般高达20多米,最矮也有10来米。对羌族人来说,无碉不成寨。所以过去的羌寨是碉楼林立。现在许多羌寨的碉楼已经变成废墟和化为乌有。这是桃坪羌寨里现存的两座碉楼。
解说:走进桃坪羌寨,恍如走入了一个迷宫。据说羌寨的民居是根据八卦图来修建的。房屋一般为2层或3层,屋内有立柱。上层存粮或由客人住,中层主人住,下层养牲畜或堆放农具。羌房窗小,防寒防盗,但屋内通风、采光较差,烟尘难出。
羌族是一个非常团结的民族,他们在修建房屋的时候,会在自己的外墙上预留两孔,邻里亲友会借用这些孔,搭建另外的单体建筑,形成暗道。这种建筑方式,一边叫挖眼搭木,另一边叫靠墙立柱。这样不仅高效地利用了地面面积,而且整个村寨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城堡。这样修建主要是处于防御的目的。在通道主要入口处,都是高墙耸立,入口狭小,低矮有利于防守。迷宫式的通道,连接每一个单体建筑,四通八达。
解说:走在巷道里,可以听到流水声在脚下穿行,这是因为整个寨子底下,是水往系统,水源是羌寨选址的重要因素,桃坪羌寨的水源来自远处雪山,寨子的上游口,设置饮水口,将水引入寨内。每户人家房内都注有暗水道,随处可以取水。战争时这些水道又可以作为通道。
同期:就这样扭的,就这个舞。把声音放大声点,我们一块来走这个动作,转一圈。
解说:羌族人能歌善武,小琼也禀承了这一天性。她总是给来他们家的游客们,安排这样一场舞。这是羌族传统的一种舞蹈,叫锅庄舞,男女老少都会跳,所以每次跳舞时,全家人都要来参与。
游客:再见。
羌族人:明年再来,下次再来。
游客:我们下大雪的时候再来。
羌族人:好嘛,来看雪景。
游客:谢谢你盛情款待。再见。下次再来。
解说:小琼是在这个巷子里渡过了自己游戏的童年,读中专时,她学的医,本想离开寨子,去做一个城里人。可毕业以后,她就回到了寨子里。
龙小琼:刚毕业的时候,有很多机会出去到外面工作,但是当时我在想,因为村子里面那时候,我好多同龄的人,要不就是没考出去就去打工,其实可以把他们留下来。当时我去看了很多,庐州的九什刹这些,它其实就是那么一个人造的景观,它都能推出去。桃坪羌寨它这样一个古羌建筑群,在城里面很少见到这样一个寨子话,那么肯定有很多客人也喜欢。然后再加上成都的好多朋友都说,这个寨子确实漂亮,你这个羌族的建筑技术确实是很精湛。推给客人我觉得应该客人能喜欢。后来我就想,我觉得这个旅游把它推出来的话,像妈妈他们也可以告别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感觉,做一些轻松的活。
解说:95年,小琼中专毕业后,放弃了国家给她安排的工作,回到桃坪羌寨。当时全家人对她的这一举动一致反对,寨子里许多人对小琼也不理解。她们想,她明明可以拿一个国家给的铁饭碗,自己却不要,偏要回家当农民,这是太傻了。当小琼把自己想开发羌寨旅游的想法告诉家人时,首先遭到了爸爸的反对,这是她和家里第一次发生矛盾。
小琼爸:说嘛,我们还是有点心头不愿,旅游来看个啥子嘛,我说。我们这个地方,这些都是老房子,那个石头砌的墙,这个有啥子嘛。我说如果是修的砖房,修个很多层高楼那些新式房子,我说才有旅游价值嘛。她说不行,她说我们就是这种古老才有价值,她说现代化的那些就没有价值了。我说我们家里,那个时候花椒、核桃、苹果、那个收入还是几万块钱了凑起来。所以我说从经济上看,现在就可以过得下去,不要搞那些冒风险。所以她在这方面,坚持她说要搞,可以搞她说。给我们又做些思想工作,当然我们又没有文化,说得我们服服帖帖。我们觉得可以嘛,虽然心头不愿,还是把我们最后说服了。
小琼:我感觉到旅游确实能带动这一方经济,但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这是喜欢唱歌,喜欢跳舞。然后就成立了一个桃坪羌寨演出队,有二三十个人。每天早上起来就是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然后在村口,在那个桥边上,车经常来往的路边上,站在那个地方。我们手牵着手就开始唱,开始跳。如果是旅游车的话,有的就拿起摄像机,或者是照相机他就照,或者放慢速度就要问,你们在下面干嘛,因为看到这少数民族穿着自己的衣服,民族服装也特别漂亮,然后车一停下来,我就马上上车跟他说,过了这个大桥是桃坪羌寨,有个古羌建筑群,就把这个说给他们。有的客人时间不紧的,不急着回去的话,他就下来,就说那我们去看一看吧。
解说:就这样,第一批客人进入到寨子里,那时小琼也没有什么经验,凭着自己在外面读书时学会的普通话,就带游客们在寨子里四处转,并给游客们讲一些从祖辈们那听来的有关本寨子的一些故事。她发现客人们非常感兴趣,后来自己就写了一份介绍桃坪羌寨古建筑群的导游词,根据游客的需要,再不断修改。现在小琼给客人们讲解时,已是得心应手了。
龙小琼与家人同期声:但后来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一您一年游客就比较多了。人来多了以后,有很多客人有一些思路,就像我们接触的好多客人一样,他就说小琼你们家做饭吧,做那种羌餐,让客人来品尝一下羌餐,旅行社里渐渐这个消息就传开了,旅行社就说我们家羌餐做得特别好。大家都到这儿来吃,就能吃到那种正宗的羌餐。但那时候人多也多不过现在,不像现在一来就是几百人吃饭。以前不是那样,就是几桌一天,都弄得好好的,后来这样就推出去了,推出以后好多村里的人就不太理解了,就觉得这个寨子吧,桃坪羌寨,对外宣传是桃坪羌寨,而不是桃坪羌家,那为什么你们家就客人这么多,为什么客人都到你们家去了,这个时候大家稍微有一些不理解就出来了。
小琼妈:群众有一点不理解,我们这儿的本地话说,土皮子有点薄,有点眼红,他们家又挣到钱了。原来我们这个寨子团结得很,后来大家认为我们家赚到钱了。
小琼父:97年显然客流量就有点多了,客人来了以后我们不收什么钱,你们只要来了以后,晓得我们这个羌寨,我们这个民族是好客、善良、淳朴,总而言之叫你吃好,你觉得就是好。要得到这种好了,我们就高兴。所以像砸酒,你们吃,放开了喝,我们不收钱,你们出去给我们宣传一下就行了。有些素质很高的人就说不行,你们这样做不行,他们还是主动地给钱。有些时候,比我们想像的还给得高。
龙小琼:旅游发展起来以后,有些人看我们的眼神都不对,好像说话间总是打人,就觉得你们家钱挣完了,好像钱那么多了,就那种感觉。妈妈有一次喝了酒,她就说旅游弄来弄去,她说我觉得没有搞旅游吧,大家心里边,大家坐着聊天喝酒,说的都是以前的话题。没有什么争的,没有什么吵的,现在弄了旅游吧,有了新思维大家争的多了,吵的多了。钱也觉得不够用了,好像就是这种感觉。她就这样说。我在想怎么办?那时候我就想过,我就说要不就换一种方式去。
解说:当时在桃坪羌寨旅游项目中收益最好的是餐饮。小琼觉得自家也是在搞餐饮中得到了一些实惠。虽然在寨子里还可以开发旅游项目,但羌族人传统的观念,是耻于经商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家里只要有客人来,主人就要盛情款待,所以小琼家,因给游客提供的饭菜,收了钱,就成了寨子里人们谈论的笑柄。
小琼想,只有让寨子里面的群众,着实从旅游中收益,才能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于是她在自家办起了培训班,先从开发餐饮入手,寨子里每一家人, 都可以派人到他们家来学习。
解说:经过在小琼家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不仅挣到了钱,而且也改变了以前对小琼的看法。很快在桃坪羌寨里,只要有条件的家庭,都做起了餐厅生意。
解说:现在寨子里游客最多时,可以达上万人,人多时,每家每户都开始餐饮服务,有些人家可以接待上百人,有些人家只能接待几个人,全寨人都按自己的能力给客人们提供服务。
解说:随着到桃坪羌寨游客的增多,寨子里的人们也从旅游中尝到了甜头,妇女们也开始把自己的针线活,变成旅游产品,她们经常是一边绣着东西,一边销售着他们的产品。现在全寨子的人,都操起了旅游的行当。
解说:对于羌族来说,调花刺绣,是衡量一个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她们绣花时,不打样,不划线,仅用五颜六色的棉纱,或丝线,凭着训练有素的娴熟技巧,把看到想到的都变成了手中的图案花纹。家乡碧绿的丛林,清澈的小溪,洁白的雪山,山花烂漫的山谷,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使羌族民族意愿中土生土长的民间美术。他们像是人心的琴弦,使得羌族妇女的心里,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欲望。那就是把家乡的蓝天白云,花花草草都栩栩如生地绣在裙上,穿在身上。
解说:在羌族丰富多彩的服饰中,云云鞋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羌绣手工制品。相传在古代,曾经有一支羌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途中,与格基人发生了战争,屡战不胜,羌人就登着云云鞋,驾云逃走了。后来得到了神的启示,用白石和木棍打败了格基人,赢得了这块土地。于是云云鞋也就成了羌族人的吉祥鞋,她也是每个姑娘的必备嫁妆,和送给心上人的定情之物。
羌族人:这个银链你拿去。给个十块钱。
解说:随着旅游的开展,渐渐地人们的日子宽裕了,于是人们开始理解小琼了。
采访:小琼把我们这个路子还是带对了,不管是我们妇女们卖些什么东西,还是在她的带动下来了些客人,还是把我们启发了。我们前来还是拥护她,人家是个年轻人,旅游方面还是有些经验,桃坪羌寨第一个还是她开发的旅游。才开始时难免心里有些不平衡,大家你嫉妒我嫉妒,现在就不存在那些了,大家都在搞旅游开发,生活条件也好了。不管股份也好,旅游中卖点农夫产品以后,都有点收入了。大家心里头就没有好大的意见了。
寨民:全村每家在旅游这方面,可以说已经是靠这个了,其它的那些已经是次要了。一年四季都有客,客流量大,今年的量更大,基本深没有什么星期天,也没有什么旅游旺不旺季,天天都有,收入也好了。我们还要分一下股份,股份也越来越高,再卖点旅游产品,不管你是什么,像水果都要卖得高价点。大家都觉得旅游有搞头了。
小琼:到现在羌族人真正发现,好多人觉得公平竞争,这其实就是一个转化。对我们自己来说,做餐饮的这些,这确实是一个好的环境,这是一个大的环境。如果大家都多到这一点,大家心里边都能放得这样平和的话,那么桃坪羌寨的旅游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解说:今天在羌族的山寨中,我们仍然能够见到羌族妇女,还用这种沿袭了上千年的方法,来加工毛布。
解说:虽然社会发展变迁,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羌族一部分古老的传统服饰,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失了。一部分则因生存环境的变异,被注入新的内容。唯有羊皮褂子这种带有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服装款式,至今仍被羌族人延承着。不过它已经从游牧时,大皮袄,演变了现在的羊皮坎肩。这种羊皮坎肩的适用性很强,寒冷时带毛的一面贴身穿,用来保暖。下雨时,毛面向外穿,雨水顺着往下流,起老了雨披的作用。劳动时穿上,使背部不受摩擦,同时也保护了衣服。在野外又可以脱下来,当垫子做。正因为羊皮坎肩的一衣多用,现在的羌族人家,每人至少都有一两件。可以说,如今的羊皮坎肩,已经成为羌族的一种标志,和永远保留的一种传统服装了。
解说:现在羌族妇女,又被这种羊皮坎肩加以改进,她们在保留传统款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用不同的现代布料,制作出了不同款式的既适用又美观的各种各样的布坎肩。
解说:2002年桃坪羌寨成立了羌寨旅游管理局,小琼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她主要负责导游部门的工作。
小琼:现在导游部成立起来以后,我们今后做导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
解说:自从小琼到寨子里工作后,家里的事就顾不上了,妹妹中专毕业后,原本也不想回寨子里,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可家里缺人手,所以她只好放弃了已经联系好的工作,回到了羌寨。她本想暂时帮帮手,可没想到,一直干到了现在。
解说:几年来,小琼在开发旅游的经营实践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经验,所以能及时地了解游客的想法。许多游客住在寨子里,晚上难免会无聊,小琼看到城里人都喜欢去酒吧,所以有了开办桃坪羌寨的第一家酒吧的想法,她把自己家里堆放杂物的地窖整理出来,改造成这样一个羌式酒吧。许多游客来到这里,都被浓郁的乡土气息所吸引。其实这里的许多饰品,都是全家人,自己动手做出来的。
小琼:挂寨墙上的这个玉米杆,每家地里都有,这段时间玉米收了以后,这个玉米杆本来是,一般是喂羊,然后我们就把外面的叶子把它去掉以后。就是整块整块的这个杆,爸爸动手用铁丝,用线把它串起来,这样串起来,挂起来,你要收的时候,可以把它收拢到一块,挂下来的时候这样一拉,短了你可以往下这么拉。它有收缩性的,这儿挂的这些玉米、辣椒,都是当时我们自己的一些想法。觉得还差点什么东西,因为这个地方太暗了,然后就挂一些红的辣椒,或者放几盆花啊,自己家里面一家人,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妈妈觉得要挂几个玉米,奶奶说那下面,地下就铺成我们以前的那种席子,它铺在下面灰不上来就行了。客人觉得这个也很特别,好多客人还觉得可以。但现在我们这里是试着弄的。不知道这个文化客人能不能接受。如果能接受,我们下一步可以再扩大一点。
解说:随着经验的积累,自家经营的一些项目逐步开始纳入正轨,于是他们给自己家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小琼羌家”。
小琼的妹妹:因为我姐姐的名气,以前大家知道她的人就比较多一点,当时我们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都说取个什么名字好,还是觉得取姐姐的名字好,小琼羌家。
小琼:我们家这个也不算是品牌,在桃坪寨,在旅行社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小琼羌家这个牌子啊,那么我就想下一步,因为现在不是在做一个大企业,就是一个小的企业它都在正常地运作,那么下一步我就在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把这个小琼羌家变成一个,好像是桃坪羌寨是所有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到了这个小琼羌家以后,就能真正地感觉到,进入到一个羌族的文化里面来,那么到这个家庭里面来,你就能吃到正宗的羌族的,包括老腊肉啊,野菜这些东西。能喝到真正的羌族的酒,各种各样的酒,因为羌族的酒文化本来就特别深厚,然后你还能感觉到真正,纯正的羌族歌舞,就那种土风歌舞。那么把这个真正的羌族的品牌,推出去让大家都了解。这个就变成整个羌族文化,对外推的这样一个窗口。
解说::小琼想在旅游方面为寨子做更多的事。因为他知道,许多旅游项目只有她做成功了,寨子里面的群众才会效仿。所以她肩上的担子很重,无论怎样她都要努力,因为她深深地敬仰着先民们创造出的生存智慧,也一直深爱着祖辈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桃坪羌寨。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