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中华民族 > 正文

寨子系列——丽山丽水大利寻(2004—第38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9日 17:27)


  中华民族2004-38丽山丽水大利寻

  首播日期:2004年10月11日

  编导、摄像:矫捷

  解说:大利位于贵州省榕江县裁麻乡,全村共有二百多户人家,一千多人。是一个风光秀美的侗族村寨。侗族号称中国的水稻民族,侗族村寨大都依水而建,水是侗族的灵魂。青山郭外斜,绿水绕阡陌,风雨桥上听风雨,石板路旁觅旧踪。老人醉卧风雨桥,顽童嬉戏成群,古朴、清新的大利寨能不费吹灰地唤醒你关于历史、关于自然的一切美好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树亦幽,群鸭戏碧水,人在画中游。

  解说:热情豪放、不拘小节的侗族女子们率真得可爱。我们的摄制组刚一进寨,就受到了她们的热烈欢迎。满满的酒碗端到你的嘴边,盛情难却,想不喝都难。在大利寨,酒的意义早已超出它本身,酒成了各种婚庆、丧俗、祭礼的代名词。大力寨人以酒待客,我们也只能入乡随俗了。

  敬哥哥,一杯米酒是妹心窝窝,可惜哥哥早有伴,妹我不敢心多想。眼看着招架不住,急呼同伴前来解围,谁知他们避之唯恐不急,迟迟不肯前来救驾。最终三个人都被热情的劝酒歌说服了。这样的心声,叫人怎么忍心拒绝呢?

  解说:跟往常的安谧恬静相比,今天寨子里可有些热闹非凡。明天杨显银的小孩儿要打三朝,为了准备三朝酒,他特意杀了一头三百多斤的大黑猪。大利寨家家户户都养猪,猪是家庭的主要财产。每逢重大庆典,都要杀猪庆贺。小孩出生三天后打三朝,办三朝酒,这是侗族的古老传统。豆腐是三朝酒席必不可少的菜系。在大利寨,采用的还是古老的卤水点豆腐法。自家打出来的豆腐白白嫩嫩,吃起来余香满口,它的制作要经过五六个工序,是很繁复的。年轻人忙得不可开交,老人们插不上手,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新生儿的祝福。那就是唱侗族大歌。

  解说: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合唱,主要的旋律在低声部,被西方人誉为“东方无伴奏交响乐”。若不唱歌青春好象流水过,人生一世多短暂,岁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时相聚应永记心中。寨子里的这支老人合唱队平均年龄有60多岁了。听着他们低沉雄浑、气势磅礴的歌声,我们的思绪不知不觉地飘回到了久远的侗族历史中。

  解说:寨子里的两条青石板古道始建于道光五十八年和乾隆十一年。在这青灰潮湿的石板路尽头雕刻着两只青蛙。这两只青蛙曾经给寨子带来了滚滚财源。可是物极必反,财源太旺,寨子反而消受不了了。说来也巧,恰好一个云游四方的高人路经本寨,经他指点,寨民们又在寨门前雕了两条蛇来降伏青蛙。

  同期:你们这两年呢,你们这个寨上招了灾星,就是这条路来伤害了你们啦。伤害了你们啦。要怎样消灾才好呢?他说这样子,这条路呢,蹲着两只蛤蟆,那里呢准备两条蛇在那儿等,在那儿等,它们一上来呢,这两条蛇就能制服它们,是这个作用。

  解说:且不管这是实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反正寨民们都相信,有了它们的保佑,大利寨才能风调雨顺。

  解说:杨显银家杀猪宰鸡,忙得不亦乐乎。侗族有许多有趣的习俗。比如祭祀用的猪,忌刀杀,必须在水中溺死。而且必须是黑毛猪,因为黑毛代表凶恶、灾祸,把黑毛猪溺死,意味着清除全年灾病。

  寨子里的其他人家也不清闲。这会儿,杨成芳家里正帮忙制作明天酒席要用的豆腐。杨老汉家的房子是一座四合木楼,它始建于1781年,至今已有223年的历史了。寨子里大都是三层吊脚木楼。杨姓的祖辈曾经是寨子里的豪门望族,才有气派盖得起这样的木楼。

  同期:我太公(太爷爷)也是务农,我公公(爷爷)在旧社会还任过区长,旧社会任过区长。我听我公公(爷爷)说,他们当时有几十条枪。大队搞办公室,又搞农村食堂,是这样子。后来政策落实了,我们又回到这个房子里面来了。我们没有挨过斗,因为我们是贫下中农,是中农嘛。为什么把我们的屋子拿来做农村食堂呢?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又回到这房子里来。

  解说:这座老屋占地262平方米,楼高16余米,宽14米,进深18余米。现在住在这里的有四五户杨姓人家,近40人。老屋历经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古旧的老屋埋藏了太多的故事,这里的每一样事物都让杨老汉津津乐道。 同期:这个烟杆呢是我太公(太爷爷)的。我太公(太爷爷)死了呢就传给了我公公(爷爷),我公公(爷爷)去世了呢就传给了我父亲,我父亲去世呢传给了我大哥。现在我大哥去世了就传给了我,我就保护这根烟杆。每年的祭祀活动、春节或过节,我们还卷烟,还用它抽烟。这个呢就是我们杨家的神龛,左昭呢就是杨六郎,右穆呢就是穆桂英。就是这样的。

  解说:杨老汉如今已经是四世同堂了。他最小的重孙子都三岁了。全家人和和睦睦,辛勤劳作,杨老汉的日子过得舒心踏实。今天杨老汉高兴,用祖辈传下来的老烟杆抽一袋烟,话匣子就打开了。

  同期:这个,比如小孩发高烧,医生在医院治不好,就用这根烟杆,拿这个烟丝点这个头,再点两只手,两只脚,它可以退烧。它退烧,治发高烧。如果咳嗽咳得厉害的话呢,用这个烟丝抵在这个地方,可以治咳嗽。这个烟斗一百多年了嘛,它就有这个功能。

  解说:呼吸着弥漫在老屋四周的古旧气息,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侗族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历史在他们那里并不表现为文字记载,更多的是作为口头传承,通过古歌唱出来的。

  解说:南方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相争霸,两败俱伤吴越国破归楚王,越亡君丧族众散,纷纷避难奔四方。这段故事讲述的是侗族从楚越之地往外迁徙的历史。老人手弹牛腿琴,浅吟低唱着或悲或喜的民族往事,暖暖的画面令人感动。

  同是在老屋,老年人唱古歌,青年男女唱情歌。同一姓氏的青年女子三五成群地聚集在火塘边,一边做女红,一边和其他姓氏的青年男子对歌交谈,这就是著名的行歌坐夜。火塘文化是侗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侗族人那里,火塘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设施,更是一条传承历史,沟通情感的纽带。

  解说:今天是吃三朝酒的好日子,光是为酒席准备的碗就要上千只。这些碗都是寨民凑钱买的公用品,谁家有事都能拿来用。

  解说:侗族地区有村寨之间集体作客和集体迎客的活动。举行活动时,有拦路的仪式。拦路也是吃三朝酒里最富喜剧性的环节。主人要事先在自家路口搭上一条挂满了新鲜稻草的长绳,用来挡住客人。所谓拦路,并不是不欢迎。相反,它恰恰是侗族人热情好客的体现,是侗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迎宾形式。

  解说:除了婆家,最忙的就要算娘家了。娘家也在本寨,他们准备了很多的礼品,要聚集到一起去婆家吃三朝酒。

  同期:送米,送钱,送礼物。有没有说送多少啊?送多少啊?亲戚、内亲呢,五十块,一百块。那些不是亲戚的,一般是五块。没有多少,不说了,就是这样子。

  解说:今天来吃三朝酒的估计要有二三百人。礼轻情义重,主人把每个送礼的人的名字都登记在册,而且不会让客人们空手而回,一般都在他们的米桶里放些糖果作为回复。

  同期:因为我们侗家有这个习惯嘛,就是每家每户做喜事的话,我们来送礼的那个米桶里留一点米,代表我们侗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别人,给一点,不让别人空着那个桶回家。还要带一点糖,代表那个喜事,那个乡风。

  解说:伍亚玲不是土生土长的侗族人,她是从湖北嫁过来的。如今寨子里的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出去打工,他们南下深圳、东莞,在各式各样的工厂里艰难地追寻梦想。

  拦路绳下的酒菜已经摆好,这预示着娘家人马上就要到了。万事俱备,婆家人也在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娘家人的到来。娘家人的送礼队伍真是浩浩荡荡,挑着担子的女人们沿着小河边一路走来。对侗族人来说,除了三朝酒之外,比较重要的庆典还有小孩子的满月酒,春节,农历十月或十一月间过的“侗年”,农历五月过的粽粑节等。

  要想进婆家们先得过了拦路这一关。

  一阵鞭炮过后,妙趣横生的拦路对歌开始了。

  今天吉利咱忌寨,今天喜庆咱忌门,忌寨忌门不让生人进,生人进寨寨不宁。

  婆家先声夺人,娘家也不甘示弱,她们唱响了开路歌。松杉拦路拦不住,青刺堵道不合情,不怕松杉不怕刺,刀劈斧砍闯进门。婆家唱拦路歌,娘家唱开路歌,一时间你唱我和,你来我往,煞是热闹。

  山颠松树青又青,河边榕树根连根,你我本是一家人,进寨同欢莫相拦。

  或许是娘家人的决心终于感动了婆家人,或许是婆家人唱够尽兴了,送礼的队伍终于冲破了虚设的拦绳,婆家人娘家人闹作了一团。平日的侗族女子晒谷、种菜、养鱼、织布,样样不落人后。今天的她们,大红的胭脂擦满了脸,爽朗的笑声响彻天。婆家人把大块的猪肉往娘家人嘴里塞,大碗的米酒灌下肚,豪气陡然长几分。整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人们沉浸在无边的喜悦中,这是一个怎样豪放的民族,这是一个怎样忘情的瞬间。随着酒席的临近,客人们也都悉数到场了。杨显银家正忙着记录送礼的人名。办这样一场三朝酒,杨显银总共能收到一千多块钱的礼钱。

  解说:我们终于见到了打三朝的小孩子。他由本家一个身体健壮、聪明伶俐的哥哥抱着。产后三天的母亲身体还很虚弱,但起名字这样重大的场合她必须出席。温厚的大手,热切的眼神,爱子之情溢于言表。吃三朝酒之前,主人要先请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阿公给小孩儿取名字。这个仪式是很神圣庄重的。神情肃穆的老人们围坐在堂屋里,中间的桌子上摆着祭萨用的供品。主持的老阿公嘴里念念有词,希望小孩儿能像哥哥一样健康成长。萨神,又叫萨玛,是侗族崇拜的对象。萨在侗语里是“祖母”的意思。传说侗族的始祖姜良姜妹就是萨玛的后代。每逢重大节日,侗族人都要祭萨。根据小孩的生辰八字,老阿公给小孩取了杨忠鹤这个名字。蕴含着高洁富贵之意。

  解说: 酒席终于开场了,婆家共摆了近三十桌酒席。侗族在饮食上有许多讲究。小孩忌吃猪尾巴,说是吃猪尾巴,将来做什么事都会落人后。未婚青年男女忌吃猪脚,否则将来讨几回老婆或嫁几次人。吃饭时,忌把鼎罐久久打开,有句俗话说“家有万贯,不要敞开鼎罐吃饭。”除了主人家的酒席外,周围的几户人家、甚至风雨桥上都摆满了酒席。虽然东西大都是自给自足,但摆这么多酒席,还是要花掉杨显银近两千块钱。但这钱花得值,花得痛快。侗族人爱吃辣椒,越辣吃得越尽兴。他们还爱吃糯米,至今还保留着远古时期的饮食习惯,指食。大利寨人喜欢吃鱼,家家户户的稻田里都养鱼。

  解说:娘家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看来她们对酒席还是很满意的。人们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大厨师也就该功成身退了。大厨师忙碌了半天,并没有什么报酬,临行前主人送他5斤猪肉,全当辛苦费。山寨人放鞭炮欢送厨师。按照大利寨的风俗,厨师回家必须过风雨桥,桥上早有女人们侯着敬酒。大厨师经验丰富,一碗下肚,转身就走,不然他可就要醉倒在风雨桥了。

  解说:不知不觉中,酒席渐渐进入了高潮。老人们讲古,划拳,笑语不断。在侗族吃三朝酒,有婆家人和娘家人打酒仗的习俗。有趣的是都是女子们出场,划拳、行酒令。她们也不多喝,输了的也只喝一勺酒。在她们那里,大拇指代表土地,食指代表公鸡,小拇指代表虫子。规则类似于城里的老虎、棒子、鸡。谁说女子非要柔情似水,壮怀激烈不也是一种美吗?楚天遥这样赞颂侗族女子:一江春水流,万树桃花缀。谁面似桃红?侗女歌声脆。生长在青山绿水中的侗族女子,心地澄明,聪慧灵秀,热忱投入地生活,酣畅淋漓地欢歌,笑得爽朗,爱得执著。她们的美不繁华灿烂,但醇厚绵长;她们的美不惊天动地,但清新闪光。劳动并快乐着,生活并希冀着,动静之间,神采飞扬。恰如舂米的悠闲步态,大利寨的女子们并不过多地在意所得所失,她们追求的是那种从容余裕的生存状态,她们享受的是那种苦中带甜的平淡生活。

  打酒仗进入了高潮。君像龙王堂上坐,妹捧酒杯情谊长。粗茶淡饭莫嫌弃,一杯水酒请君尝。酒歌是侗族人在酒宴上唱的歌,客人多唱赞美歌,主人多唱谦虚歌。

  解说:这边酒战正酣,那边风雨桥上的侗戏也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每逢寨子里有重大的庆典,侗戏队都会被请来做表演,今天也不例外。演员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排练。

  解说:米酒喝起来香甜爽口,醉人也是不知不觉的。女人们打酒仗打得太过投入,已经有人先行醉倒了。按照侗族的风俗,娘家人若是喝醉了酒,婆家一定要派人把她背回去,还要一路鞭炮相送。女人早已醉得不省人事,但脸上还挂着甜甜的笑容。护送她的人也笑语嫣然,因为在纯朴的大利寨人看来,客人喝醉了才代表玩得尽兴,自己的招待才算是圆满。鞭炮声声里,烟雾缭绕中,女人们的背影渐渐远去,空留下袅袅的酒香弥漫四周,让人醉意陶然。

  解说:此时此刻,风雨桥上的侗戏也开场了。侗戏是侗族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一般用二胡来伴奏,它的动作朴实,形式简单,剧曲很独特。在风雨桥上演侗戏,又别有一番风味。大利寨共有大小不同的五座风雨桥,均为木质结构,顶棚覆盖青瓦,有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旧时的雕梁画栋虽已残破,往日的繁华气息却依稀可寻。桥上歌舞齐鸣,桥下流水潺潺,观者或凝眸,或颔首,这是怎样的一幅美妙图画啊。

  解说:风雨桥,桃花水,大歌声声,洗尽铅华的大利寨美得如此漫不经心,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后的真醇;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与世无争的大利寨人默默耕耘,生生不息。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