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系列——蛮降瑶寨(2004—第30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9日 17:12)
中华民族2004-30《蛮降瑶寨》
首播日期:2004年8月9日
编导:韦燕燕
解说:他们保存着古老的习俗,他们被称为快乐的白裤瑶,他们生活在蛮降瑶寨。
陆成忠:我就出生在蛮降瑶寨,因为我们这个支系的瑶族喜欢穿白色的裤子所以叫“白裤瑶” 。现在我们这里将建成广西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寨子里的人觉得这是件很高兴的事。
我们婚后三年男子就开始留长发,头发不用洗发精洗,用我们瑶族酿酒的水洗。我的现在的头发没有以前好了,要是像以前一样的话,上电视就漂亮了。
解说:蛮降瑶寨位于广西南丹里湖乡,寨子里有40多户人家。陆成忠,36岁,这个寨子的队长,他有些日子没有去赶圩了 现在是卖粘膏的季节,除了种田,和养一些牛以外,粘膏就是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解说:陆小妹是陆成忠的妻子,在蛮降瑶寨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社会学家发现,这里依然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对于只在教科书上看到过“母系社会”字眼的我们,当然很留意她所传达给我们的任何一个信息,甚至背影,甚至眼神。总想感觉出某些神秘。
解说:其实更神秘的,是这里的粘膏树。有人说,粘膏树是一种极富灵性的树,它仿佛能感知人的气息,在白裤瑶居住越密集,风俗越古朴的地方,粘膏树就长得越多越大,而它只属于白裤瑶,历史上有很多人想把它移植到别处,但这样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粘膏树仿佛只能听懂白裤瑶的语言,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他们就拒绝生长。为什么粘膏树离开白裤瑶就不能生活呢,别说这样深奥的问题,就连这个树的学名,植物学家到现在也找不到,只好把它定性为椿科类植物。
粘膏对白裤瑶的重要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它是白裤瑶制作服装的必需品, 没有粘膏树他们永远不可能制作出这些斑斓的白裤瑶服饰。人们取下粘膏后,配上一些牛油,用特制的画笔在白布上画上一些图案,然后染、煮、浸、泡、晒干之后,布面就会黑白相间,然后再绣上一些花。做一套白裤瑶衣裙要经过30多道工序。
赶圩是我们这里的人最高兴的事.每次赶圩的时候,大家都会穿上我们自己制作的漂亮的衣服,从十几里的地方赶到乡里,三六五九通常是我们赶圩的圩日。
解说:白裤瑶居住在深山老林里,但绝对不是一个深居简出的民族,相反,白裤瑶对圩日的情感比任何一个民族的都深,他们所创造的圩日文化在56个民族中是非常独特的。这里的圩日通常分为昼圩和夜圩,白天的圩日主要是物质交流,晚上的圩日则是精神的交流。夜与昼,阳光与月光,奔放与含蓄在白裤瑶的圩日里被依次安排,并纷至沓来,次第登场,圩日是绝不能“虚”度的。
解说:圩日的集市,白裤瑶各自忙着展示自己家里带来的物品。粘膏通常是最畅销的物品。一斤粘膏一般要卖十多块钱,这也是集市上比较值钱的东西,另外还有米酒、蔬菜、水果、等等都是自家产的。
解说:陆成忠酿的米酒在这一带的瑶寨小有名气,白裤瑶认为生意可以不做,但朋友可是第一位的,在白裤瑶居住的寨子 人们把朋友称为“老同”。陆成忠就有好几个老同.酒钱可以不给,但酒一定要干。
你等一下过来,我打酒给你喝,你不要走开,拿你的碗来喝酒。
他喝醉了。
生态博物馆建成了以后,你怎么就不拿酒来卖了?
酒拿去卖给修建博物馆的人去了。
你拿酒去卖给生态博物馆的。
卖30斤,留十多斤在家,家里客人来了给客人喝。
拿去卖了多少次了?
去了三四次了,每一次都卖三四斤。
为什么留那么多酒在家里?
留一点在家里客人来了的时候给客人喝,如果不留,客人来了没喝的,要拿包谷去换,不划算。
你现在不酿酒了,酿到什么时候?
酿到五月份,到五月份的时候不酿了。原因是农活太忙了,家里的猪也太小,吃不了酿酒的料。
解说:在我们眼里,集市像一个大大的舞台,每一个人都是整个圩日演出的本色演员。淳朴的眼神,由衷的开怀大笑,还有那些有着完美弧线和色彩的裙摆,还有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之间释放思念时那一刹那的愉悦,这集市哪里是为了要买卖点什么,醉翁之意从来就不在酒,在于借着各种方式获得的快乐。
解说:但是醉翁还是真的醉了。面对醉酒的丈夫,白裤瑶的女人的态度其实更令人迷醉,如果在圩日里喝醉了酒,她们就会这样静静地坐在一边,就这样看着丈夫的样子,一直守候到丈夫醒来。丈夫醉酒在瑶寨可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儿,在一起相伴回家的路上,这次如果是你醉态可拘,下次没准就是我了。无论喝醉的还是看人喝醉,这样的角色置换如此经常,因为在白裤瑶,没有约束,只有洒脱,大家任由着缓慢的回家步伐,走到哪算哪,而这一切,图的只有两个字:尽兴。
陆成忠:我们不光白天赶圩,还要赶夜圩,夜圩主要是给青年男女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过去,我们赶夜圩还要唱“细活歌”也就是情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唱歌了,我的侄儿正是在这样的夜圩与他的女朋友认识的,明天他们就要举行婚礼了。
解说:白裤瑶同胞在悠闲的晨风中读着千年的时光。流逝的岁月,就像这些古老的歌谣,一天天,一年年,伴随着这个山居的民族,山里的日子似乎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今天,是陆成忠的侄儿结婚的日子,大家格外的忙碌。
解说:有意思的是,在白裤瑶的婚礼中,新郎似乎不是什么重要的角色,最重要的还要选择一个去接亲的“多坎”也就是伴郎的意思,还有一个歌师,这样,接亲的队伍就可以出发了。
陆成忠:我们白裤瑶逢年过节或接亲的时候男子都要穿花裤,花裤有着许多传说,由于我们瑶族历史上没有文字,重大历史事实只有通过刺绣的形式保存下来。
解说:相传很久以前,朝廷赐给瑶王一枚印章让他管辖方圆百里的山林,当地的一个土司娶了瑶王的女儿以后,让妻子盗取了瑶王的大印,并派兵包围了瑶寨,瑶王愤怒地带兵反击,不幸中箭,他用满是鲜血的双手扶住膝盖又起身作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瑶王就在男子的裤子上绣上鲜红的五指印。
解说:这一天,新娘也要穿绣有瑶王大印的衣服出嫁,它凝聚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更是让后来的姑娘们不要忘记瑶王女儿背叛的教训,它不是文字,却比文字更执著而确定的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古训。白裤瑶的这些服饰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生命传承的载体,它将超越历史,超越时空,走向永恒。
解说:婚礼上白裤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捶亲”,“多坎”自然就是捶亲的主要对象了,捶亲捶得越欢快,今天的婚礼也就越热闹。有时候,要打到太阳累得下了山,他们才会停手。
解说:送亲的队伍非常讲究。这一次,娘家的歌师要走在送亲队伍的前面,婆家的歌师走在后面,新娘就在两位歌师一前一后的保护下走到新郎家。
解说:新娘快到的时候.新郎家就会生上一堆火,祝福新郎新娘婚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解说:白裤瑶的婚宴必须要在家里举行,如果家里坐不下,就会把肉分给邻里和一些亲戚,让他们也分享一下婚礼的喜悦之情,小孩子是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大吃一顿的机会,都不用回家拿碗,找到视野范围里面积最大的树叶,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
喝酒,大家都吃,多吃点,吃鸡肉,谢谢你们来帮忙,我娶了妻子了。
新郎要得媳妇了,我们大家都得喝酒多和两杯。
解说:婚宴上,每一件酒具,物品都要朝向东方,意思是新人就像初升的太阳,这里面包含着亲人们美好的祝福。也预示着这个寨子又多了一户新的人家。
解说:在瑶寨,粮仓一般搭建在寨子的高处,这里既有充足的阳光,也有较好的通风条件。粮仓里装着粮食,也装着白裤瑶的富足。陆成忠的妻子陆小妹是附近一个寨子里的人,十多年前,她也是在夜圩上认识陆成忠以后嫁给他的。一首歌定下的终身,旋律是可以唱一辈子的。现在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自从嫁到蛮降瑶寨之后,她就成了寨子里制作服饰的能手,她的家里有很多精美的服饰,要是觉得投缘,她也会卖一两件给那些来旅游的人们,连正在上小学的女儿都有好几套她亲手制作的衣服。
你坐好一点,这个裙子画的图案已经不是太好了。
许多人听到我们这里正在建生态博物馆,都纷纷来参观,看着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寨子里的人都挺好奇的。他们跑这么远来干什么。
解说:虽然能酿一手好酒,虽然夫人是村里最能干的主妇,但游客的问题可不只是问酒或者衣服,在陆成忠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游客眼里成了新鲜事儿。常常引来游客们的好奇。在蛮降瑶寨如果谁家的门上有这样一把草插在墙上,这户人家一定有人生病或有什么事发生,表示闭门谢客。这一天你是不可以进入他家的,这种古老的标志寨子里的人一看就能明白,这种习俗在寨子里延续了几百年。在没有文字的村寨,其实一切都是语言,一切都能用来表达。
你快点 我们走了。
妹说:我爸爸的腿疼,取不了粘膏了,要不了粘膏了,我们就不能拿粘膏画裙子了。
叔妈你们的粘膏树取出粘膏了吗?
我们已经要了
什么人才能去粘膏呀?为什么舅舅不能去取?
要30岁的人才能去取粘膏。
放牛吃草去,中午吃饭我们把牛赶回来。
解说:只要天气稍稍有些晴朗,寨子里的妇女们就忙个不停,男人们从来不洗衣服,这山间仅有的一点水,成了女人们的世界,她们洗着自己心爱的绣衣,百褶裙,谈论着寨子里的事儿。衣服可以一洗好几遍,但话题是常换常新的。和赶圩一样,你会觉得,洗衣服只是一个由头,重要的是她们在这里可以知道许多新闻,谁家生了双胞胎,谁和谁对歌对成了一家人,这样重要的信息都在这里发布和流传。谁要说去洗衣服,其实就是去加入一场快乐的聊天。这里缺水,水洼并不总是满的,但她们的快乐却常常有漫溢的可能。这里,天天都是脱口秀。
陆成忠:我们是一个非常喜欢铜鼓的民族,我们家里就保管着五面寨子里的铜鼓,每一面铜鼓都有一个好听的瑶族名字。在我们的葬礼上,你就会看到我们会打很多的铜鼓。
解说:铜鼓是白裤瑶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是白裤瑶虔诚礼拜的神器, 它肩负着一个山居民族的精神使命,它是大山的精灵和民族精神的寄托。千百年来,它高亢雄浑的响声激荡在大山深处,亘古不变。大山阻隔了人们的脚步,但阻隔不了这嘹亮的鼓声,鼓声穿越这崎岖的山谷,不受羁绊地到达每一个角落,给每一个听到的人带来只属于白裤瑶的归属感。
陆成忠:今天,我要到附近的一个寨子去参加一个老人的葬礼 。我们的葬礼很特别,老人死了以后如果农忙时节就会选秋后一个好日子来举行葬礼,场面非常的壮观。
解说:白裤瑶的葬礼原始,神秘,隆重而充满悲情。是白裤瑶文化中最奇特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它是宗教文化,歌谣文化,铜鼓文化,婚恋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示。葬礼并不马上举行,一般选择在秋冬。铜鼓声声寄托着人们对去世的老人无限的悲情。哭声、鼓声、声声祝福他老人家到天堂后好好安息。
解说:牛,是白裤瑶的图腾,砍牛是葬礼上最宏大最主要的场面,白裤瑶叫“开牛”他们对牛怀有毕敬之情,开牛一般用水牛,开牛后牛肉分给来参加葬礼的人,牛角立在墓碑前,作为老人的陪葬品,开牛前还要先哭牛和送牛,开牛的意思是让老人到天堂后有牛耕有饭吃,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用来陪葬的牛越多,表示老人到天堂后会越富有,今天,这位老人的葬礼要砍8头牛,这在当地是很有脸面的葬礼。
解说:白裤瑶对死亡的理解并不等同于悲哀,也许能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无拘与快乐。长长的送葬队伍,让你不禁感叹白裤瑶在生与死之间有一种超然的洒脱。
陆成忠:这些古老的习俗慢慢的就会消失了。和寨子里的人们一样,我们期待着生态博物馆的尽快开馆,也许它会更好地保存我们的习俗,也许它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没有文字的民族,连草木都会说话,
深居大山的民族,却绝不爱深居简出,
这就是快乐的白裤瑶。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