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中华民族 > 正文

寨子系列——尼汝(2004—第27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9日 16:45)


  中华民族2004-27尼汝

  首播日期:2004年7月19日

  编导:潘大为、刘剑魁

  我们小时候,八岁以下就到处玩,八岁以后就能做工了,懂得一些事,就要放羊放牧。男人就是缝衣服,都要老人教的,搓绳子、皮子、学文化。

  文化这东西,这里相当重视,男人没有文化就不算男人,女人是不会手艺就嫁不出去,人家也不会要,就是不算女人。历史传说就是这种意思,我们小时候父母就教给我们这个,我们就是这样生活的。

  尼汝村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东北部的贡嘎山脉支系之上,与四川省稻城县以蛇拉山脉分隔。尼汝位于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汇合的三江并流区域的腹地,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境内地质风貌多变,生物种类繁多,是香格里拉县境内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

  尼汝的意思是眼角,因为村庄的地形象人的眼角而得名。这个村庄分成上村、中村和下村三个部分。尼汝河纵贯全村,把整个寨子连接起来,为村民们提供了充足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这里的村民把尼汝河视为养育自己的神水。

  据考证,早在七八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六百年前,这里就建立了村庄。但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尼汝一直与外界交流极少,直到最近,这个山村才逐渐为世人知晓,目前已经有一条简易公路与外界相通,到最近的乡政府,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尼汝是个纯粹的藏族村寨,村民主要以农耕为生,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蔓茎等作物,饲养牛、马、羊等牲畜,境内平均海拔2700米,年平均气温5摄氏度,现有村民110户,共计644人。据2002年的统计,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尼汝这个寨子有几千年了,这个藏区争教法、争教法,苯教的势力就弱了,那些祖师就跑来这边躲,躲在这里,有三兄弟就躲在这里,最后就成了这寨子了。三家以前就是这三家,中村一家、上村一家、下村一家。那些都是苯教比较有文化的,跑到这里躲最后就成了这个寨子了。这个就是历史上很长很长的时候了,这个里面真正全部都是藏族,其它民族的人是一个都没有,这个地方穿的用的,多半都是自力更生。他跑到这边就是躲,全部都要自力更生。

  这里的海拔很高,主要就是养这个牲畜,养羊养牛,卖毛皮子,就是自己搞手艺,拿出去卖,粮食就是种了吃,就是这样的生活。

  尼汝村有一个奇特的风俗,纺线和织布是女人的活儿,而缝制衣物则是男人做的事情。孙诺培楚老人就是这个村子里,手工缝制袍子技术最好的人,他还是尼汝村有名的民俗活动主持人。尼汝村的村民全部都信奉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每年都有许多苯教的民俗仪式,孙诺培楚今年61岁,小时候学过汉文也学过藏文,从小受父亲的传授,学习民俗活动的主持。他说这个寨子最令他满意的地方就是团结,人和人的相处非常和睦;而老人家最不满意的,可能就得算有些年轻人,对老一辈的人不再像从前那么尊敬了。

  以前太阳一晴,男子和女子就全部做这个的,两三家冬天就坐在一处做这个手艺。老人就给年轻人讲,男人就缝这些东西,老人就要教给他们,如果不教的话,老人自己躲起来搞的话,那个老人就是思想不好,他不传给年轻人,就是不好,评价会很低。女人就是老人坐在里面教给他们,他们就是一群坐在那里,下雨就是各家各户坐在家里做了。往常这个时候就是擀披毡的时间了,羊毛打好了,就要熟,熟了以后就擀披毡,中甸的骑马的披毡,全部都是在这边卖过去的。

  尼汝村虽然偏远,但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当重视文化教育的村庄。这个村庄只有600多人口,却已经先后出了六、七十个大学毕业生了,目前还有十几个大学生在全国各地的高校读书。尼汝村中心小学是寨子里唯一的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将近八十名学生在校读书,包括校长在内,一共有五位老师。

  金玉芳老师就是尼汝村人,她的藏名是扎西卓玛,从1974年到现在,她已经在尼汝中心小学执教了29年,是学校教龄最长的一位教师。她教过的学生,有许多已经当了父母,并且还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这个学校来读书,仍然还是她的学生。

  这个寨子里基本上每一家都有来上学的,反正我们这里的适龄儿童入学年龄到了的入学率是百分之百,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小孩子,我们的村子太小,这几年每年的出生率是十二三个,所以每年的入学率是十个左右吧。十一个、 十二个。每年的入学率是百分之百。这几年没有聋子也没有哑巴

  因为今年读书,我孩子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八岁才读书,再说不到八岁,也不让学生读书,而我这个老大是全校年纪最小的,去年我为了让孩子读书,我去学校那里申请让他读,他们说年龄不到的就不收了,我说怎么这样呢?我说到年龄不来读的你们又要罚款,我不到年龄就来读你们应该奖励我,为什么还不能读?你们这是什么学校,当时学校的校长跟我处得很好,我就跟他开玩笑,你们这不是共产党的学校,你们这是国民党的,什么都是听你的,我就没有自由了,我让孩子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你怎么能不高兴?他就没有办法了。

  历史上苯教的祖师是相当有文化的,然后就代代传下来。我们历史上祖传就是教育男人,不懂文化就不算男人,必须要学文化。现在也是读书,我们家里任何人,不管老的小的都是爱文化要读书,这是祖传的。文化是最宝贵的,人没有文化就不算人了。如果我们几个是弟兄,你是大哥我是二哥,二哥要听大哥,三哥要听二哥,一个听一个,一个都是听一个的话。这是家庭,这个位子都是老人们坐的,老人的下面就是父亲坐,大哥在那边坐,一个一个地排,这边就是阿奶坐,这边就妈妈坐,女的就从这边排,家庭都是这样的。你一进来喊老人,你不能不喊一声就坐下来,老人坐在这边要喊,我们要是看到他们来了,我们坐在这边要说一句:“你们辛苦了!你们到了吧?”就是这种态度。扫地就是年纪小的那些人来扫,年纪大的人就不用了,年纪小的人不在的时候就是自己来扫。

  早上我们要起来,早上这边就是烧香、敬神,第二就是外面有一个香炉,往里面烧。还有就是这周围一圈就是神山了,苯教的教法就是这种,男人早上一起来的事就是做这个,女人就是首先要走,早上就是去背清水,水是早上端 中午以后不能端水,早上是相当干净的。女人背水要早,男人就是烧香要早,哪一家的烟出得早,哪一家就是一个好家了。我们寨子里,四十岁以后才可以喝酒,不然老人在的时候,是不敢喝、喝不得。如果要喝了,就是四十多岁的,如果你二十多岁,十多岁或着三十多岁。老人坐在这边要是看到你们喝,他就要骂的,身边有什么就要扔过去打你的,老子在这里 你还喝酒。搞什么名堂?太不像话了!

  男人必须要出到外面干活,吃酒就是乱搞,要做生意去,要搞手艺,吃酒的人就是不会干活的,就是找死啊,不敢喝啊,老人骂得狠,严格得很。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妈妈在妈妈也骂,父亲也骂,姥姥爷爷更要骂了。

  我们历史就是这样的,当时的初中就把我毁了。如果是初中读得好的话,我的成绩不下来的话,我绝对不会在这里。再说我也不必要回来,我又不是老大,家里的老大要回来去孝敬父母,我是老二,可以出去。我的父母都是希望我可以出去读书,我的家庭是很好的,我父母对我支持是很大的,但是我自己不争气就落得这个地步,要是我好好读的话,至少我现在应该是在县城,也不会这样过,但是没有办法,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后孩子争不争气,我也不知道。如果两个孩子的成绩都很好的话,我都希望他们出去,别再回来。因为这里实在是没有对他们好的条件,我父母他们都是这样乱七八糟地过,如果两个孩子拉回来这样过更是艰苦,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读书出去,我也尽量多找一些钱把他们供出去,这是我一个很大的愿望。这不是我现在这样想,我以前就这样想,我当时安家的时候就这样想的。而且我平常跟朋友吹牛的时候,都这样说。

  你们别看着我我可不管,我这里房子修得好就修,修不好没钱了可以不修,我倒可以随便乱住,他们说要好好起一栋房子,要买一些家具摆,我都不想,我想这些都暂缓一步。孩子实在出不去了,我再重新回来,好好地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如果是他们能够读书出去的话,我就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供出去,别让他们回来,回来没用。

  比方说树倒掉了,就是像人睡觉一样,就会全部腐烂掉了;再比如像大石头一样,一点儿也不动,就会被树叶子盖掉,变成土了。人要是睡懒觉,你就不能搞了,这个是祖传教育。要起得早,人要勤快,现在懒就是不勤快,现在人穷就是懒。以前穷有的就是那些,那些是剥削,穷就是这样。现在新社会穷主要就是懒,人不懒,就自愿给你干。不勤快就任何人都会穷,原因就是这个。人穷是怪不得地方,人穷是怪不得形势,就是自己懒的原因。怪不得地方,怪不得新社会的,本来就是他懒。你不勤快,全部就要怪自己了。

  我们自己的寨子没有什么感觉,生在这里嘛,别人进来就会觉得好,我到别的地方再回来,这个地方氧气就不同了,有一点香味,水是相当的清,人就是相当舒服,区别就是这个。

  我就是生在这里,真正觉得什么,我还分不清。我到了远处再进来这里,人就是相当清醒,我是生活在一个很好的地方。是他们说的,他们说了以后我就知道,我是生活在一种很好的地方,他们说我们是山美水美什么都很美。他们说他们在大城市里,没见过这些东西,自然界的这些树啊、野生动物啊,还有这些景区都没有。所以他们就为了看这些,就投资出钱来看这些,而我们就是这样享受 免费吧!

  放牧是尼汝人生活的主要内容,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尼汝人独特的手工纺织方式。手工纺织从何时在这里流传,已经无法考证了,纺织术如何传入尼汝,当地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妻子并不从事生产劳作,在家中无所事事,经常闹得夫妻关系不好。丈夫有一次去西藏作生意的时候,发现文成公主教当地的妇女织毯子,样式精美而且色彩鲜艳。丈夫心想,如果妻子学着也做毯子,一方面在村里可以用得着,另一方面,她有事情做了,就不会再跟自己吵架,于是他就买了一条毯子带回家给妻子,并且为妻子做了一套轻便而且容易携带的纺织工具,让妻子学着也来编织毛毯。其实妻子也是聪颖贤惠的,经过反复研究织法和线数,通过多次反复的试验,妻子将以往的单线织法改为双线织法,使织出来的毯子更加厚重,经久耐用,防寒保暖。就这样代代相传,如今尼汝人所织的毯子的底线依然是双线的。

  在尼汝还有很多这样的传说,大部分都是有关苯教的教法和村民的行为规范的内容。

  在尼汝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牛、马、羊等牲口。尤其是马,尼汝人非常喜爱马,他们把自己的马匹打扮得十分漂亮,几乎每家都只把马匹当做运输工具来使用。但有一户人家,能够用马匹来赢利,这就是洛桑次仁。洛桑次仁的汉名叫李鹰,他是村子里比较少见的高中生,同时上过医学和建筑两个职业高中。也是村子里极少数不在家里养猪的人。他的主要工作是为来旅游的人做向导,在这个村子里,唯一能够从尼汝带人走路去四川稻城的人就是他。

  尼汝村的村民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三个住处,村子里有一处,用于日常生活和劳作;在离村较远的林地里开荒所得的耕地旁,也有一处,叫做“庄房”;在村里的高山牧场上,还有一处,供放养牲畜的人居住。

  尼汝的牧场主要有三处,分别是南宝牧场,属都牧场以及属姑牧场三大块。牦牛、犏牛和绵羊一年四季都在牧场放养,每户都有各自划分的牧区,这里的草场资源丰富,人均牧草地超过200亩,平均每户人家有四十头至六十头牲口,最多的人家达到180头。

  尼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的放牧跟其它的地方应该是一样的,他们一年四季都在山上,过年也要在山上不能回家,因为冬天雪很大,而且草场也不是很好,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种庄稼虽然苦一点,但还是比放牧要好一些,因为到农闲的时候,可以休息,可以看电视,可以出去,而牧场就不是这样。

  尼汝至今仍然使用着原始的游牧方式,尼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特点。

  尼汝人信奉苯教,山神,树神和洞穴等都是他们的崇拜物,原始的宗教文化和淳朴的人文历史,构成了这里的独特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观。

  有人说尼汝是美丽的,因为这里的生活方式仍然有些原始,因为这里和外界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人们安居乐业,平静地生活着,尼汝人挺知足的。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