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系列——箐口寨散记(2004—第34期)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15日 17:47
中华民族2004-34箐口寨散记
首播日期:2004.9.6
编导:超克
导视解说:一望无际的秀美梯田是谁开的?一个个蘑菇状的房屋又是谁盖的?寨子里为什么要有神树?图腾柱上又刻画了什么?他们希望和憧憬着什么?走进箐口寨,去听去看。
在我们哈尼族居住的地方有两大特点,第一个是梯田。我们哈尼族姑娘有这样一种说法,你先不要看小伙子的模样长得好坏,你现看看他造的梯田怎么样,因为小伙子的田就是他的脸。
我们哈尼族的梯田让元阳县出了名,人们提起元阳县的时候,就总会提到这里的梯田。每年的春季,当梯田开始犁耕,灌满了水的时候,每天都会有国内外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
在哀牢山有一千多万亩梯田,这些梯田一年四季都储满着水,田里的水从山顶一层一层地流下去,在山谷里汇成了条条小河,谷里的高温又把水蒸发成云雾洒落在山上。就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了立体气候。所以我们说,在哈尼山乡,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每座山都是一个大水库。所以生态学家说,这是世界上最壮观的人工湿地;艺术家说,这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品;民族学家说,这是一个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有人说,我们哈尼族的祖先源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结合部的高原古羌人,在隋唐的时候,为躲避战乱而开始南迁。他们到了云南的哀牢山后就停止了脚步,定居了下来,逐步从游牧民族变成了农耕民族。
村民: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开垦梯田,从第一个开垦梯田的那个祖先到我已经是四十八代了,已经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当我的祖先来到哀牢山区以后,开垦梯田的时候利用了什么呢?他们来到哀牢山以后,这个地方由于交通闭塞、山高谷深、坡陡,当时我们的祖先利用了哀牢山区的立体气候,还有立体水土,还有立体植被,利用这种自然条件,我们的祖先就利用山体的等高线开垦了梯田。把梯田作为哈尼族社会发展和物质的依托,生生不息、一代接一代地在这里发展。现在以元阳县为例,我们元阳县有十几万亩梯田,还养活着三十多万人。
我们哈尼族居住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蘑菇房了,传说我们的祖先在南迁的路上,在山林里见到一簇簇的蘑菇,一些小蚂蚁躲藏在蘑菇里,他们就按照蘑菇的形状建起了一个个蘑菇房,一直居住到现在。在元阳县,我得家乡箐口寨是蘑菇房保存得最好的一个寨子。
在我们箐口寨,为了发展旅游业,寨子里规定,所有的房屋都要盖成古老蘑菇房的样式。两年前,我家也盖了一所新房,就像一支新长出来的蘑菇。
我的父母是全寨子里出了名的勤快人,可是他们都不善言谈,总是默默地操持着家务和田里的活。他们是属于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过多计较得失的那种人。
我叫李美英,每天早上我都要认真地梳洗打扮,因为我是陈列馆的讲解员,又是文艺表演队队员,每天都要在游客面前露脸的。我的大姐已经出嫁了,我和二姐美珍、父母、爷爷、奶奶一起住在新盖的蘑菇房里。游客来到家里的时候,我最喜欢介绍的就是蘑菇房了。
李美英:我们哈尼族的房子以前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放猪、牛、鸭、鸡这些,第二层是住人,第三层是晒粮食,储存玉米什么的,都放在第三层。以前的墙壁都是土基砌成的,房顶上还铺着稻草,因为现在搞旅游嘛,为了保存以前的样子,不管哪家,多好的房子,屋顶上都要铺上稻草,墙壁上要涂上土基。
早饭后,我就要到陈列馆去上班了。我做讲解员时间不长,可是我很努力。这个工作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了解到了好多我们民族的古老文化。原来,这些独特而古老的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这个小小的箐口寨。
我爷爷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可他还是闲不住,他每天都要赶着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出去放。虽然只有一头牛,但也是离不开人的,如果看管不好,牛就有可能进了人家的稻田里,弄不好还会毁坏了人家的田埂呢。
美英给游客讲:这是我们人与自然之间嘛,人与自然和谐。这每一幅图案都有意思,还有这些,日常生活用的,早出晚归,脚踏梯田,就是哈尼族脚踏实地,每天耕种,就这么大的一个嘛,挂在胸前,为什么这上有鸡呀、鱼呀,那只青蛙,还有一只螃蟹?是哈尼族崇拜的一些动物嘛,就是水里面的动物嘛,然后就把这些鱼、鸟画上去,哈尼族崇拜的动物,队。她们为什么没有戴这些头饰?我们现在穿的是生活装嘛,你说她是结婚吗?结婚时要穿盛装嘛,上面有一套我们的服饰,那一套就是我们的盛装。出嫁的那一天就戴这些帽子,穿这些盛装,这是草帽还是什么帽子?斗笠。这是在荒山野岭偷情。
我们家有十几亩的水田和十几亩的旱田,在这个季节里,梯田里的水稻还没有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已经开始凉晒了。
这些年,我们箐口寨开发旅游以后,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家除了田里的收入以外,加上旅游收入和我的月工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过得安安稳稳。
我的二姐美珍在家里帮父母干活,她的性格太像她父母了,她总是不喜欢出头露面,不肯在生人面前说话。不然的话,她也会像我一样,至少是文艺队队员。
大姐的女儿还没有开学,她一天到晚跟着外公外婆,多少也能帮上一把忙了。
我们这里的旅游旺季是春节前后,那时候梯田刚刚犁过,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远地看上去真是美极了,每天都会引来几百名游客。现在是旅游淡季,游客很少,我也不那么忙了,在没事的时候,就背讲解稿。
凡是哈尼族的寨子都有一个寨神林,都有一颗深树,我们哈尼族认为寨神林是寨子神圣的母亲。
祭师讲寨神林:我们这个箐口村建村以后,要选寨神林,在寨神林里又选了这颗树,每年的二月份要到这里祭祀。祈求庄稼好,人生好,牛马牲口好,五谷丰登,祭祀就是做这些。
千百年来,我们哈尼族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蘑菇房盖到哪里。很早很早以前的蘑菇房也许是十分简单的。据老人们说,在祖先从青藏高原上迁徙南下的路上,蘑菇房是用土块、木石磊起四面墙,上面盖上稻草,是一种临时性的房屋。为了防止牲口在夜里跑掉,人们就把房屋隔成上下两层,把牲口关在下面,人住在上面。在收成好的年景里,多余的粮食既怕雨淋,又怕被老鼠吃掉,人们就又在房顶上隔出了一层,专门用来储存粮食。现在生活好了,房屋的底层不在是牲口棚了。
我们哈尼族选寨址的时候也是很有讲究的,现在只有寨子里的老祭师李正林伯伯懂得这些。
祭师讲选寨址:我们哈尼族在新建一个寨子的时候,要先选好寨址,选寨址的时候是用三颗古老的贝币,这种贝币是哈尼族古代的货币,我们用它来占卜,举行选寨址的仪式。第一颗贝币代表五谷,第二颗代表人丁,第三颗代表六畜。然后再用九颗稻谷粒,放三排,第一排的三颗代表五谷丰收,第二排的三颗代表人丁昌盛,第三排的三颗代表六畜兴旺。然后用碗扣上,三天以后过来打开碗看,如果三颗贝币没有倒下,九颗稻谷粒都发芽了,那么这里就是最理想的寨址了,如果在这里建起一个新的寨子,那一定会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旺盛的。当然,这些都是很古老的习俗了,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做了。
在哀牢山上,我们哈尼族的寨子都很古老,据说,我们的箐口寨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此,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是无法看到那种用占卜术来选寨址的仪式了。据老祭师讲,那是一种十分神秘的事情,人们都十分的虔诚。不过,我想老祭师也未必亲眼见过,也许他也是听前辈们讲的吧?那么,又是谁传给他这套占卜术的呢?这一点他从不告诉我们。
前天,寨子里有一位老人去世了,按照习俗,今天寨子里的人们要为老人送葬。
年岁大一些的人聚集在一起,女人们都拿着一把伞半撑开着,这当然不是为了防雨,更不是遮挡阳光。这是我们的一种习俗,大概是悼念死去的人,有掩面而泣的意思。
像我们这样的年轻女孩子是不能参与到送葬的队伍中去的,我们只能穿上黑色的衣服,远远地看着送葬的队伍,用目光为老人送行。
在队伍的最后,人们拿着一些稻草,意思是让死者在天堂里也盖上几间蘑菇房,住得更舒服一些。因为我们哈尼族太喜欢这种传统的蘑菇房了。
按照我们哈尼族的传统习俗,在安葬好老人之后,死者的亲属要在街上摆上长长的长街宴,来答谢乡亲们。
吃的饭菜都是家常便饭,人们并不在意饭菜如何,而是喜欢这样聚在一起。以后不管谁家有个家长里短,大家都会主动去帮忙,然后再这样聚在一起,分享一下家常便饭。
另外,还有一种时候也要大摆长街宴,那就是婚礼。婚礼上的长街宴要热闹多了,人们穿得花花绿绿,醉的东倒西歪,聊得兴奋痛快。
我们的箐口寨离元阳县城只有不到十公里的路,但是我却很少去过,更没有出过远门。因为我是父母最小的孩子,他们不放心让我出门。我不喜欢闲呆着,工作不忙的时候,我最喜欢绣花了。我们哈尼族传统的刺绣非常漂亮,可是现在好多小姐妹们都不喜欢学了。我不知道,这种手艺还能流传多久。
近几年来,我们的寨子旅游业开展得不错,为了展示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寨子里修建了民族文化陈列馆,收集了一大批反映民俗的陈列物品,还修建了两个广场。陈列室门前的这个广场主要是用来为游客表演民族歌舞用的。
另外一个广场是在古老的祭祀场上修建的,这里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东西。
砍牛石是很早已前祭祀稻田的时候,在上面杀牛用的。牛杀完了以后,要把牛的下颌古挂在祭祀堂里,人们以此来祈祷风调雨顺,稻谷丰收。现在这些牛骨头都是收集来的,是为了让游客了解古老传统用的。
在寨子边上的小河旁,是水碾、水磨和水碓,河水不停地推着它们转呀转,捶呀捶,从不知道累。
看上去这些水碾水磨和水碓并不古老、陈旧,房子的里里外外也十分干净、整洁,就像整个寨子一样,角角落落都很干净,这也是我们寨子搞旅游、抓环境的结果。其实这些传统的生产工具已经非常古老了,只是我们把它修了一下,为的是让游客看了以后感觉更舒服一些。平时,也有一些村民到这里来碾米、磨面、舂谷子,这些古老的工具既好看又好用。
我们的箐口寨离县城近,交通也比较方便,加上名声远扬的梯田,旅游业就逐渐热了起来。近几年,有一些外地人看中了这里,带着各种各样的旅游商品来到寨子里开起了小商店,现在已经有四、五家了。看着外来人经商做生意,寨子里的人也按奈不住了,他们没有进货渠道,也没有那么多的本钱,就轻车熟路的开起了哈尼族风味的餐馆,生意虽然不算红火,但也是有声有色的。
店主人:我的父亲来这里已经好几趟了,听说这边要开发,我们也就过来了。我是从大理过来的,在这边做生意,现在是淡季的时候,生意也挺难做的,在旺季的时候还是可以,最多一个月一千块左右,现在来说,淡季只能维持生活费。
虽然寨子里的旅游业一年比一年热,我们也能从那些游客身上了解到一些外面的事情,但是,越是这样,我们的心里就越着急,总觉得耳听为虚,眼看为实。说实话,我的小姐妹们并不安心在这里,外面的世界对她们的诱惑真是太大了,她们都想走出去看看。不过,我的想法和她们不太一样。
李美英:
几年前有一个台湾的老爷爷来我们这里拍照,有一次他租车过来,看见路边有一个彝族小姑娘在招手想搭车,那老爷爷叫司机赶快把车停下,结果他们在车上一聊,他觉得那个小姑娘特别聪明,就想把她带出去上学。老爷爷给她的父母说,刚开始她父母有点不同意,觉得又不了解他,不可靠。后来老爷爷经常来这里,结果他们觉得还可以,那老爷爷特别可靠,就把小姑娘带出去上学,结果那小姑娘学得特别好。如果我也有这样一次机会的话,我想我会更好。
到目前为止,我们谁也没有那样的机会,既然如此,那么身边的事情还得认真地去做。在游客少的时候,我要和文艺队一起排练节目。这些节目都是我们自己创作、自己编排的。我们也知道,这些节目并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这是我们自己的啊。我们每个人都十分投入地去表演,就想用这种投入地状态来让游客牢牢地记住这里,记住我,记住箐口寨,记住哈尼族,记住高高的哀牢山和那春天里闪闪发光的梯田。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