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经典回放

寨子系列——千户苗寨(2004—第24期)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15日 09:51


  中华民族2004-24《千户苗寨》

  首播日期:2004年6月28日

  编导:韦燕燕

  苗族古歌:传说六百年前,寅公和卯公来到这里,选择了这个山好水好的地方建设家园。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西江千户苗寨

  解说:杨玉富, 是千户苗寨土生土长的农民这几年千户苗寨 以它特的苗家民俗 风情 吸引了各地的游客 宁静的千户苗寨,从此热闹起来,杨玉富 ,开了一家家庭旅馆,在寨子里是个新鲜事儿,老杨带着游客走街串巷,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土导游老杨。

  解说:老杨最远到过昆明,而他接待的最远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老杨清楚地知道外面的世界。也许,还真的不如这个生他养他的村寨精彩,不然他们为什么要坐着飞机火车。辗转许多交通工具,就为了来住他们住不惯的屋子,听他们听不懂的语言呢

  解说:千户苗寨在雷公山下,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雷山县境内的西江也叫西江寨,这里有1200多户人家,所以叫千户苗寨这是全世界,苗族村寨中最大的,苗家幢幢木楼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建筑, 风情 、风俗依然是几百年前的样子 ,人们把“苗族风情天然博物馆”这个名字送给了这个村寨,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人一物被中外人类学者认为,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解说:千户苗寨,有着丰富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吃新节, 苗年节和13年过一次的鼓藏节,节日里苗族女孩穿着盛装,佩带银饰。俨然一片银色的海洋。

  解说:老杨的家就在千户苗寨的半山腰上,三年前他离开了

  自己打工的城市昆明,从此,这个天然博物馆里,就多了一个老杨家庭旅馆 。

  解说:老杨的爱人和几个孩子,也都去了广东打工,他们空出的房子就成了旅馆,家织的土布衣服就是游客的睡衣。吊脚楼就是苗寨的标准间,这几年外国人来得多了,每个周末 ,在中学念书的侄女们都嚷嚷着,让老杨学几句英语。

  同期:One、Tew、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Goodmorning、Thank You见到你很高兴,Nice To Meet You

  你家经常有客人来,你应该好好学英语,以后才好搞接待你们要经常来教我,我老了学不成了,其实我很想学,学不了多,想学、不会你慢慢学

  同期:你们有空来教我Hallo的意思是什么,你好。

  解说:寨子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他们在找属于自己的外面的世界,老杨的大部分生活内容就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生活了50年的家园看着这个已经静静地,生活了600年的寨子,就像许多次从电视里看它一样,现在正是农忙时节,也是一年中的旅游淡季,寨子里显得更加安静,除了一些老人在家里其他人都下地干活去了。

  解说:老杨觉得他需要给游客们好奇的眼光,和许多“为什么” 的问题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他相信 ,一定存在比漂亮的服装、美丽的银饰动人的芦笙更神奇的东西。今天 ,他特意准备了两斤白糖和香烟他要去拜访一下,寨子里的一位老者。千户苗寨的土知识分子,侯昌德老人,老人今年90岁了年轻的时候在外面读过书也是当时千户苗寨学历最高的人,他肚子里的故事,比头上的白头发还多老杨对他崇敬有加。

  解说:没想到刚向老人说明来意,就碰了一鼻子灰,老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苗族文化知道得甚少都不了解这个寨子的历史,生气地不理睬老杨,老杨觉得有些尴尬,你老人家不要生气游客来了,我会好好讲给他们听的。

  同期:我们先把我们的资料搞好了才好开发旅游业。你们这样搞成什么样子。你是不是苗学会的会员。你连资料都没有来找我要,你都干什么了,我没有资料,游客高高兴兴来千户苗寨旅游,看了失望地回去,你们搞这个成什么样子就是这样,没有,不懂才来跟你老人家要。

  解说:老杨理解侯昌德老人心中的,焦虑和好意,再三劝说后,老人还是拿出了自己写的书,耐心地给老杨讲解他心中的千户苗寨。

  解说: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传说在600多年前,寅公和卯公两位老祖公托儿带女,迁徙到这里的时候,认定西江这个地方,适宜作物的生长,于是在这里建屋开田繁衍后代 ,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当初 ,一定有迷人的景色,让这里的先祖,停下了迁徙的脚步,是这里的枫树足够坚实,能够建造房屋承载重量吗?是阳光在这里停留的时间足够长?是这里的地理高度提供了合适的温度和季节感吗?祖先们做出了一个,影响后来600多年的决定,也诞生了一个村寨的生命,几百年来 ,人们居住的气息,悄无声息地萦绕在,这绿水青山之间,这不用一钉一铆,建造的吊脚楼,这手工雕刻的窗户还有这个名字和造型,一样美的美人靠,它们都存在得那样恰到好处,仿佛与周围的一切血脉相连,而赋予这一切血脉和灵魂的,就是600多年,1000户人家的,生命历程和生活历史人的生活,永远是风景中最画龙点睛的一笔。

  解说:今天 ,老杨起了个大早他的孙子今天满月,按照苗家人的传统必须要请娘家人来喝满月酒。

  解说:在千户苗寨孩子出生之后,家里要杀鸡来为孩子取名字,孩子的名字通常是父子联名。

  同期:你们搞快点等客人来了才得吃,你不要急,肯定会准时的给娃娃穿好衣服了没有,穿好了,穿好了才行,穿不好要抓紧穿。

  解说:这大喜的日子里,老杨的年迈的母亲和父亲,也忙碌了起来,为老杨做些准备,两个老人都换上了只有节日里才穿的盛装对他们来说,在有生之年,家里添了一个曾孙子,自然是件很高兴的事儿。

  解说:千户苗寨在大山里山里的事情,总是不能按钟点儿计划的,老杨儿媳妇的娘家人还没来。

  同期:哎哟! 你今天真乖,那些客人来吃我孙子的满月酒,你要争气要高兴点, 使劲叫,客人怎么还不来。

  解说:吃满月酒的娘家人姗姗来迟,娘家是附近一个寨子的,在这多雨的季节塌方,泥泞到处都有路不好走,娘家人带着贺礼,终于来了五彩饭、 彩蛋、是贺礼中必不可少的还有小孩子的绣花帽、衣服等等,娘家人必须要通过两道拦门酒才能入席。

  解说:满月酒的酒席是传统的长桌宴。长桌宴在苗族的许多传统节日里都举行,长桌宴便于大家喝酒,气氛热烈。开始前,由长者致祝词才能开始喝酒。

  同期:多谢孙媳妇的娘家人,我家得了一个曾孙子。你们抬酒,抬糯米饭,抬肉来,这么疼爱我的曾孙子,我很高兴,我们大家一起吃了这餐饭,日子会越来越好

  同期:今天我们这个家又添了一个新成员,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你们要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我才高兴。

  解说:孩子的父母要给家里辈分最长的人敬酒。虽然已经几十次看到新生命的诞生,但老人的幸福还是那样情不自禁。

  解说:在千户苗寨,苗家人喜爱喝,自家酿制的米酒、酒文化被演绎得纷繁复杂,饶有情趣。婆家的姑娘要给娘家的每一位客人系上一根绳子。娘家人每喝一杯酒,婆家人就会在绳子上再系一条红布条,表示喝了一杯酒。谁的红布条挂得多,就说明她海量。婆家人还要往娘家人的脸上涂上红色,表示喜庆,这叫打花脸,脸越花,就说明今天的酒喝得越高兴。

  解说:酒助人兴,人借酒威,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娘家人开始表演板凳舞。板凳舞也是满月酒上必不可少的,唱的曲调总是反反复复的亲家呀,亲家呀。待到客人吃好了要走的时候,娘家人和婆家人开始较量,抓人,洗桌子。今天老杨家的人势单力薄,老杨自然成了娘家人的攻击对象。

  解说:出门的时候还有一道最后的拦门酒,这一次才叫真正的打花脸了。

  解说:因为喝得高兴,娘家人顺手把老杨家的板凳也拿在了手上,可是谁会介意呢?它属于每一个欢乐的人。

  解说:宁静的寨子似乎只有风雨声,但是在这宁静之下,这里也曾轰轰烈烈过。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一起暴动。1942年,西江千户苗寨的农民,在知识人士侯教之、陈杏斋等人的号召下,掀起了反压迫、反苛捐杂税的斗争,这就是震惊全国的黔东事变。也正是这一次暴动,西江千户苗寨,遭遇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火,烧毁了五、六百户人家。历史远去了,今天,千户苗寨的人们,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但是整个寨子的防火已经妇孺皆知。

  解说:老杨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他只要有时间就去当义务安全宣传员。自从妻子和几个孩子外出打工,这里显得有些冷清。

  同期声:天气干燥,干旱得很,大家要注意,防火安全。

  解说:明天就开始插秧了。在千户苗寨有个特别的习俗,寨子里主要是蒋、唐、杨、侯四个姓氏,其中蒋姓的人家是寨子里的活路头。活路头是世袭的。今天,活路头要在凌晨四点到五点到秧田里举行开秧门的仪式。

  解说:在去秧田的路上是不能碰到女人的,这天夜里女人也不能出门,即便碰到了男人,也是不能打招呼的。活路头插的秧,从来都是三、五、七、九单数。

  解说:活路头把开秧门的仪式举行了,第二天一早,全寨子才能热闹地插秧。老杨家的田,现在主要靠几个弟媳帮忙插秧。祖先们在雷公山脚下,开创了梯田文化,借山势和多雨的气候,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苗家人早在明代,就在这里种植水稻,当时稻谷就有六七个品种。

  解说:千户苗寨出嫁了的姑娘,为了孝敬父母,每年在插完秧之后,都要带一些酒回到娘家,请自己的父母吃饭。

  解说:传统的端午节到了,端午节的雨水,对寨子里的人来说,是保证来年收成的好事儿。一早,老杨来到田里。有时候雨水太满了,放一些水到旁边的小沟里,这样才便于秧苗的生长。

  解说:今天,老杨要安排一批外地的游客。老杨的几个侄女帮他舂糯米。苗族是一个喜欢吃糯米的民族,糯米的吃法代代相传,有五彩饭、社饭、糍粑。

  解说: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一般都是用稻草的灰和着糯米一起包,这叫灰粽子。老人们说,加稻草灰可以助消化。

  解说:这时候,老杨已经带着游客在寨子里转了一圈了。客人要求看一些表演,老杨回头又去找了一些人。除了老杨,这些年在寨子里开办旅游的人家也越来越多,只要谁家来了客人,家家户户的人都会配合着表演节目,这也是千户苗寨的传统精神。

  解说:老杨忙了一天,夜晚,他又拣起了自己的老手艺。年轻的时候,他是个银匠,也到过外地打过银饰。自从家里开了旅馆,就顾不上这个手艺活儿了。现在来的客人多了,大家都想在他家里,能看到银饰的制作过程,他又重新打起了银子。母亲是个辫绣能手。打辫绣是千户苗寨的一个特色,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在今天的老杨看来都不能丢掉。

  同期声:

  你们打这辫绣,燕,你要学快点,客人来了才得看,你和奶奶表演。

  除了搞这个,我们还要搞其他的,要搞好点,我们全家都能够表演手工艺的制作过程给客人看,客人会很高兴的。

  你们打银饰、辫绣也好,都要搞好一点,那些客人才看,才有意思。你们搞旅游,个个都关心,个个都希望你们搞好。我老了,带不了游客,搞不成旅游了。

  解说:夜深了,千户苗寨在忙碌了一天后,又恢复了宁静。600多年,它都这样睡去,这样醒来。时光雕刻传奇的时候,永远都这么安静。

(编辑:郭翠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