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还能掀多高(2004.11.12)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15日 15:35
主持人:罗晓芳
嘉 宾:张宏业(宏源证券研究中心投资咨询部经理)
嘉 宾:王维庆(国信证券北京呼家楼营业部总经理)
背影新闻: 浪潮集团结盟微软
主持人:透视市场焦点,把握市场节奏,下面我们进入焦点连线。说到本周的焦点,最吸引眼球的应该说是浪潮莫属了,在本周,浪潮软件和潮流信息成了市场,我们最为关注的热门股,尤其是潮流软件,本周出现了连续四个涨停板,而潮流信息虽然是在周五出现了调整,但是此前也有三个连续的涨停,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背景资料。
解说:本周三,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同时发布公告,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股人,浪潮集团与微软公司在济南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正式缔结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联合开发基于微软点NET平台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并且共同开拓市场,在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和IT服务,服务器OEM,管理培训与交流项目,软件正版化等方面展开合作,推动基于.NET的行业解决方案,在政府、教育、媒体等关键行业的应用,此外双方将在6个月内签订正式协议。
焦点连线 :“浪潮”还能掀多高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了这条消息,这是周三公布的一条消息,就是它直接导致了这两个浪潮的上涨,成了浪潮上涨的一个导火索,那么我们翻了这个三季度的报告,就是浪潮的这个三季度的报告,我们发现浪费软件64%的流通板已经被汉唐证券所控制,那么这条消息是不是也是浪潮上涨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呢?我们来连线一下过信证券的王维庆先生,您好,王先生,这个百分之六十多的股权被汉唐证券持有,那么这个因素是不是导致它上涨的另外一个主要重要的背后原因?
王维庆:我觉得它的上涨应该来讲还是分两步,一步就是这个公告发布,我觉得这个时间正好跟大盘上涨是同步,那么再一点应该讲这个从流通股的控盘情况来看,我们不是第一天看到连续上涨的个股,那么应该讲就是说公告是导火索,那么从连续上涨的,推动四个涨停板情况来看,我觉得恰恰是由于它高度的控盘,我们看到64%的流通股被汉唐控制以后。那么其他的9名流通股都是以个人为主,所以恰恰这种特点,在我们以前以往的很多操作痕迹比较明显的股票当中,我们都看到过这种现象,所以我个人觉得,连续推动的个人涨停板,基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寂寞独舞,因为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只是看着好看,看着兴奋,但是不敢买,也不大敢跟进,所以它五天的换手率基本达到了只有7%的这种状况。
主持人:好,我们看到研究员他的一个谨慎的观点,看来潮流公司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质内容,我们感觉这件事,只是八字刚有一撇,那我们再来连线一下我们的两位嘉宾,首先连线一下国信证券的王维庆先生,来听听他的观点。你好,王维庆先生,你怎么看待这两只股票未来的赢利预期,我们觉得业绩这个问题是最实在的一个问题?
王维庆:从这两只股票的业绩情况来看,它都不属于,在这两个行业当中,它都不是属于这个特别靠前的,或者讲龙头的位置,那么客观的讲,应该属于靠在第一批队,但是从这两个软件和硬件的目前这两个行业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都属于做不大,做不强,这不单单属于是这两个潮流的问题。那么主要这两个行业的,这个主要原因就是说核心的技术不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而且另外从这个硬件的行业来看,现在已经变成这个加工制造业,或者讲它的技术含量和它的利润就更低、更薄,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这两个潮流应该我觉得成长性有所缺陷,那么这是我个人觉得,从未来的成长角度使它很难能够担当这两个行业的龙头。
主持人:好的,看来王先生依然坚持,对这两个潮流公司未来的这个赢利的业绩持谨慎态度。好,我们再来听听张宏业先生他的一个观点,我们知道创制科技也曾经凭借为微软概念,短短几个交易日就出现了45%的涨幅。那么张宏业先生,如果我们仅凭着为微软概念大的涨幅,是不是又回到了5·19行情的这种概念式炒作的老路上去了呢?
张宏业:那么浪潮集团与微软进行合作,那么对于浪潮本身品牌的提升和未来竞争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好处的,我想这个浪潮的起动,与国际的大环境,与国内的这种环境有很大的一个关系。我们看到,纳斯达克股票那么近期可以说是连创一个新高,那么科技类股票表现十分的抢眼,而在国内现在由于基金投资者,就是大部分的持有核心资产的一个股票。那么他们之间的这个对比评级的时候,那么主要的是看这个边缘资产和卫星资产的这样一个组合。那么很多的机构投资者在这时候选择了这种科技板块进行,这样的一个运作。所以也就诞生了现在像网络科技或者软件类的股票上升的这样一个局面。
背影新闻:计算机行业寻求突围
主持人:王维庆先生对浪潮的成长性持谨慎态度,而张宏业先生认为内外环境的变化,给潮流的强劲上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可以说,一枝独秀难成林,万紫千红才是红。我们看到两只浪潮股票的连续涨停,已经得到了许多科技股,特别是网络科技股的积极响应,那么浪潮搅起的行情能否带动同属计算机行业的其他股票的上涨呢?我想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计算机类上市公司的一个详细的介绍。
解说:从这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计算机行业一直处于高度发展时期,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在90年代初,一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8年以后增速下降到20%以下,不过到2003天增速仍然保持在15%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全球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都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同时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的制造行业,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微软和英特尔手中,激烈的竞争,已经使企业的效益不断下降。因此,计算机行业处于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目前,国内共有计算机软硬件类上市公司28家,经营状况都很不理想,有些小的公司正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大一些的公司也预感到危机的到来,纷纷寻求突围。
电话连线:彭继忠(国泰居安证券研究所)
主持人:好的,王维庆先生,那基本上你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它是一个概念加上高度控盘的这么一个情况是吧?好,刚才我们也提到就是由于浪潮集团与微软签署了缔结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合作备忘录,这个消息是周三公布的,从而使得两家浪潮上市公司拥有了这个微软的概念,也直接导致了它们这波上涨行情的导火索,那么浪潮的未来的前景,真的会有大家预期的那样好吗?接下来我们连线到国泰居安证券研究所,来听听这个计算机行业的资深的研究员彭继忠先生,他的观点是什么? 你好,彭继忠,根据你的研究这两家浪潮公司的发展前景,真的有那么好吗?
彭继忠:微软在进入中国进来,实现它的那个市场计划的话,跟中国相当多的企业都进行了一些战略的合作,但是就目前来讲的话,我们还没有从它的那个,这种战略性的合作意向书里面,框架性的协议里面看到有,就是实质性的,可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实质性的业绩的这种部分,所以我们对他们所能够未来取得的那个实际的增长,或者业绩,还是表现一个谨慎的观点吧。
主持人:可以看出计算机行业的这种完全市场化,竞争的白日化,导致了目前的经营状况并不是特别的乐观,那么作为专业的行业过研究员,他们的看法是否也是这样呢?我们再来连线到国泰居安证券研究员听听计算机行业的资深研究员彭继忠先生他的观点。 你好,彭先生,目前很多投资人都想非常客观的了解,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它的投资价值究竟是怎样的?作为专业人士认为你是什么样的建议呢?
彭继忠(国泰居安证券研究所):整个计算机行业的话,就是说由于这种技术实力的原因表现的,在这方面能力比较差一些,但是在市场方面的话表现的比较强一些。但是从两个区分的行业来讲的话,我觉得软件企业的话,我们关注的还是少数的龙头企业。对于硬件的话,硬件的话,相对来讲的话,可能会表现的会比硬件,比软件企业的话,表现的更为弱一些吧。从整体行业来讲的话,我们觉得具有增长潜力的,好的公司不是很多,然后我们对整个行业持一种中信的观点,这个主要由于国内的计算机硬件这个行业来讲的话,相对来说,核心基础不多,然后竞争力的话,也不是特别强,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营销,或者价格手段来维持这个企业的增长,所以我们对它的这种发展前景也是比较谨慎的吧。
焦点连线 :“浪潮”还能掀多高
主持人:看来彭先生认为,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以目前计算机类上市公司他认为投资价值,他看的还是比较保守一些。那么我们又看到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好像和我们的研究员有一些差别,那么我们是不是我们在市场上就可以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呢?我们再来连线一下我们的两位嘉宾。首先连线的是宏源证券的张宏业先生。张先生,就是其实我们看到了这种矛盾就是说,实在的这种业绩的情况和二级市场的表现的这种差异,那么你觉得投资人怎么样操作才算对吗?
张宏业:那么在目前这个状况下,就是说这批股票跟业绩预期可能不是一个完全的一个正相关,但是我们刚才听到了行业分析员这种评价基本上是中信偏好的这样一个说法,我想就是说在这个大盘起动的时候,这批股票具有短线的这样一个操作价值。
主持人:好的,刚才我看到张宏业先生认为是短线的一个价值。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连线一下王维庆先生,你好王先生,尽管我们看到了研究员对于整个行业的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比较保守的这种业绩的预期,但是我们也看到二级市场上计算机概念、IT的这种概念,很容易被发扬光大,被这个热度升温,怎么看待这种二级市场上现实的机会和实际的业绩之间的差异呢?
王维庆:实际我觉得广大投资者,到这个市场来,主要是为了获取收益,那么所以从短期的角度来讲,由于这个行业或者讲科技板块应该讲,由于超跌反弹,所以它存在一定的短线的这个空间,但是从它的行业刚才讲过了,那么对于中长期来看,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作为一个中长期的品种来进行持续的持有,所以只能做短期的,我觉得偏向于投机的一种操作,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主持人:那对于目前国际商比较热衷的对于IT行业的追捧,你觉得怎么样来对待呢?
王维庆:我觉得这个国际和国内目前关于这个行业,我觉得不能同事而已,因为我们的核心技术还是那句话,核心技术不在这里手里,如果我们有朝一日,核心技术在我们手里,我们可以和国际进行同步的比较。
主持人:好,感谢两位参与我们的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