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二
美国的硅谷举世闻名,有一位学者在一本书中做了这样的一个比喻,他说硅谷的发展是靠IC,也就是集成电路发展起来了,但是这个IC还可以拥有另外的解释,I是英文词“印度”的开头,而C是英文词“中国”的开头,也就是说硅谷的发展离不开来自印度和中国的人才。面对这种比喻,一方面感到特别的高兴,为咱同胞的聪明才智,又一方面又感到一定的担心,为咱们人才的流失。中国人才的这汪水,本来就不能算作肥,还经常流到了外人田,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是该无所谓地抱怨国际主义胸怀,还是应该担心我们的人才危机呢?
解说:在我国的13亿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适龄劳动人口的5.2%,拥有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7%。而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就更为缺乏,全国仅软件技术人才的缺口就高达42万人,生物、医药、新材料、军工等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也严重匮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才严重缺乏的国家,今年来却又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
据了解,从78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2.1%,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2002年底,我国的出国人员达到了58万人,回国的仅有15万,大约四分之一。
同期(王通讯):出国留学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我们说对国家有利,另外一方面说大概可能不利,什么叫有利呢?他们还要回来,他们了解世界科学前沿,这有利的。什么叫不利呢?你很可能搞不好,他们不回来了。
解说:2001年12月10号,中国经过了14年的谈判终于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此也给中国的金融业改革带来了契机。外来资本的进入,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化的趋势,促使了近两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改革。但同时也暴露出在中国的金融、科技等行业里顶尖人才的匮乏,同时人们也在担心继改革开放以来两次人才外流后的第三次人才外流的发生。
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目前已有400多家把研发的基地设在中国,其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位的达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员中,20名有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这些人才中,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本土。而与此相对是,中国本土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端人才大量外流,例如中国银行在几年内流失人才就超过了4400人,其中六成以上流向了外资金融机构。
同期(外企人力资源总监 许鹏程):我们公司的员工95%都是本土培养背景。他们来这里看中的是环境。
同期: 在一个学科领域,他是一个领头人,而且他确实有一个原始的创新的结果,为我们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解说:针对北大、清华毕业生大量出国的现象,又一家媒体曾经惊呼:《北大清华的学生哪去了》,而在2003年,北京大学毕业的2404名本科生中,有887人报考研究生,604人选择了出国留学,只有170人选择了国有企业,101人选择三资企业。而那些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多数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尖端学科领域。
解说: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什么人也不能阻止。但是如果无条件的让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一些国家急需的高精尖人才流失的话,却势必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安全,从而引发人才危机。
同期(王通讯):如果我们的国家的,处在我们国家的关键岗位,要害岗位,或者说叫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由于他的流动,可能给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金融,甚至军事,构成安全威胁的,这种事情,就叫人才安全的问题了,不能因为我们人的流动,而引起关键人才的工作岗位的变动,对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