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视点——别让贫困挡住希望】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08日 10:10
CCTV.com消息(中国周刊):
这周是9月的开始,全国有340万的大学新生陆续走进了大学校园。心情该是各自不同吧?有人会欢天喜地,但一定也有人是忧心忡忡,因为他们的口袋里并没有很多钱。面对未来的大学四年生活,贫困这两个字一定是压在他们心上的一块重重的石头。在此之前,陕西就发生了一起悲剧,女儿考上了大学之后,父亲无力出钱,最后选择服用农药而躲开了压力,这之后江苏又再次发生了类似的悲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贫困生的问题又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大学贫困生。
每一年9月份开始的这几天,北京西站,都会是一个让人梦想涌动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新生从这里开始真实地走向他们新的人生之旅。9月2日,本周二,记者再次感受到了这种兴奋。然而在迎新的氛围中,记者也发现了另外的一种沉重。
19岁的张书平来自安徽蒙城,没有带学费就敢来上学的她是因为入学通知书里附带了有关经济资助政策的材料以及需要新生办理的证明,她知道来到学校后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为了保证今年新录取的贫困生能顺利入学,教育部7月21日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各高等学校今年新学期开学时,都必须设立“绿色通道”制度,确保贫困生顺利入学。不允许任何高校以任何理由拒绝贫困生入学。强调各高校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 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力度。教育部的这份通知措辞严格,语气坚定,并表示没有按照通知要求办事的学校领导将受到严厉制裁。曾经也是靠国家助学金才完成大学学业的教育部副部长张宝庆更是多次在各大媒体上呼吁:“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穷辍学。”
国家教育部的副部长张宝庆:如果哪所学校不帮助解决,可以直接写信到教育部来,我们会认真查处的,不允许任何高校以学生穷而将学生拒于校门外,这是一条纪律。
杨松青家在福建古田,父亲早逝,母亲下岗 ,她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天津财经学院,却因学费太贵而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今年她再度参加高考,想考一个学费便宜的学校,尽管收到了收费相对便宜的漳州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可是6千元的费用对她来说依然是无法承受之重。两年内,两张大学通知书很真切地摆在眼前,而大学梦在贫困面前是那么虚幻。所幸,今年有了教育部不让贫困大学生失学的承诺,杨松青终于可以圆了一年前就该圆的大学梦。
9月3日,本周三,当记者赶到地质大学廊坊分校时,看到昨天在北京西站遇到的贫困新生张书平已经很宁静地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活。她没有交学费,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拿着申请助学贷款的绿卡,10分钟就办理了入学手续。
中国地质大学副书记刘志方:我们的贫困生今年的新生统计的贫困生的比例是24.9%, 如果因为家庭贫困,身上没有带一分钱的话,也要完成全部的入学手续,住到宿舍里去
记者在地质大学看到很大一部分学生在 用“绿卡“办理手续,他们都指望着助学贷款来承担学费乃至生活费。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学生每年申请的助学贷款在6000元左右。象地质大学一样,今年全国各高校都建立了类似的绿色通道,学生报到时,只要凭当地街道或乡村的证明书,到所在院系领一张表格并获得同意贷款的签字后,就可办理助学贷款申请,然后就可办理其他入学手续。
也许大家还记得今年7月因凑不够女儿景艳梅的学费而喝农药自尽的陕西农民景统仕。穷人家的孩子出路就是上大学,这是景艳梅的父亲常常告诫她的话。然而,景艳梅没有想到在贫困与大学学费的巨大反差中,父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的父亲也没有想到,其实没有钱一样是可以来上大学的。景艳梅已于8月26日去东北师范大学报道上学了。她得到了新长城2003特困大学生关爱行动的资助,每年将获得2000元的生活费。无疑,实现了这个大学梦,景艳梅有着太多的苦涩。和她同样苦涩的还有许许多多的贫困生。
大学贫困生的问题在当时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转眼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加之1988年之后,高校不再实行免费上大学的制度,贫困生迅速走进了咱们的视线当中。
1998年,一本书名为《落泪是金》的报告文学,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它是作家何建民用一年的时间调查采访、一部专门反映我国贫困大学生生存现状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发表,促使整个社会开始正视我国的贫困大学生问题。同样是因为这一作品所带来的影响,有关部门当年就筹集到了3000多万元的社会资助,使无数的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又重新鼓起了实现理想的勇气。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8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实行免收学费、国家配发补助的政策,那时,尽管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也同样困难,但依靠国家补助,完全可以完成学业。到了1989年,为了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从1989年开始,对新入学的大学生收取学杂费,从100元到300元不等。到了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大幅度的增长,当年不少高校的收费标准就超过了2000元;之后,我国高校的学费基本上以每年30%-50%的幅度增长。
此外,还有另外一项改革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那就是高校的扩招。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的高校计划招生数从108万人剧增到了340万人,人数翻了三倍多。而招生人数的增加也直接带来了贫困生数量的增长。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1996年,高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约有几十万,到1999年就突破了100万。和7、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今天的贫困大学生们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在高校扩招和大学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目前,在我国高校就读的贫困生人数已经达到了300多万。有人说,中国的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使这个国家不得不开始认真面对。
一个大学新生今年要上大学的话,光学费一年要交多少呢?答案是这样的,平均五千,少数的高校和专业,甚至超过一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在2002年的时候,全国城镇人均收入是7700块钱,农村的人均收入是2476,也就是说要是供一个大学生,城镇当中家里要有一个人一年不吃不喝,而在农村呢,要有三个人一年不吃不喝,这种压力可想而知。而在1989年,高校刚刚开始收费的时候,当时的标准是一百,一转眼翻了50番,变成了五千,因此有专家说高校学费上涨速度太快,是造成贫困生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面对一年比一年突出的高校贫困生问题,国家从1987年就开始推行了一系列帮助贫困生的制度,特别是1998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出,这些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也帮助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得以迈过贫困的门槛实现自己的理想。
李文利:“现在我们国家的学生资助体系大概是有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这个体系中,根据我们的调查,就是说在实行比较完备的,学生资助做得比较完备的学校中,还是国家助学贷款是学生资助的主力军,是一种最主要的形式,无论是从资助额度上,还是从覆盖面上来说,它所占的比例要大于其他的一些形式。”
在所有的国家扶助措施当中,1998年推出去年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被认为是缓解高校贫困生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据了解,目前全国已经有近800所高校与银行签订了助学贷款协议,但是与人们的期望相比,由于方方面面的限制,目前助学贷款仍然无法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现在很多高校还在等待着国家进一步政策的出台。与此同时,伴随着高校贫困生问题,近几年飞快增长的高校收费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始终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高校收费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王善迈:“大学收费和收费递增,肯定从客观上讲,肯定有助于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学费逐渐的递增,等于扩大了学校的收入,他可以招更多的学生,有助于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的转变,从客观上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至于为什么要收费,我想它的目的还不是为了来使高等教育扩张,这个收费,我想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因为高等教育服务,学校提供的是一种服务,高等教育服务,美国有一个学者,他提出了一种理论,叫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我国的高校收费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 国家规定,高校只收学费和住宿费,其中住宿费每年不超过1200元;
2、 学费标准按所在学校每年每个学生平均日常运行成本的25%收取;
3、 每年收费标准的确定,允许因校因地而宜;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收费的原则性的规定,很多专家提出了的质疑。
王善迈:这是在90年代末期定的。但是根据2000年我掌握的数字,根据教育部公开的数字,全国的学费是3550,那么占生均经常费大约是27%,已经超过了这个标准了,2001年、2002年,有人说还要高,起码到2000年,它已经超过25%了。美国的学费只占学校总收入的可能还不到20%,相对来说我们学费还是比较高的。
专家进一步指出,按照高校日常运行成本的25%来向学生收取费用本身或许并无不妥,关键问题是高校的日常运行成本如何确定。因为直到现在,每一所高校的日常运行成本究竟应该是多少,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国家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核算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费事实上处于一个无法控制的状态。学校教育经费短缺、学费应该上涨被人为无限的夸大,但学费应该上涨多少、上涨幅度应不应该如此巨大,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高度的关注。在加上近年来学校乱收费问题同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所以造成了很多人对学校收费的严重不信任。
王善迈:“实际上高等教育服务还不能纯粹看做是一种商品,如果看做是一种纯粹的商品的话,应该完全由消费者负担,你有钱就受高等教育,没有钱就不要受高等教育,我想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不是这样做的,政府也负担一部分,学生也负担一部分,我是这样一种看法。”
据了解,目前我国贫困生正在以每年大约5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国家提供更为有效的扶助方式之外,高校收费制度究竟如何改革,是不是科学,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收费如何做到透明,显然也是解决中国大学贫困生问题的关键。
大学贫困生跟希望工程的孩子还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他离改变自己和改变家庭的命运,离替国家做贡献只剩下四年的时间。这个时候如果要是推他一把,让他过了这个槛,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没能帮助他,离终点很近的时候就掉了队那就太可惜了。而更重要的是公平。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贫困不该成为他们过不去的一个槛。如果让命运都被拉开了距离,那就太让人心疼了。好在无论是政府到社会,到高校到个人,都在积极的想办法,好好学习争取得奖学金,各界的资助,业余时间是不是打工,还有国家助学贷款等等。如果每一个环节都想细了,办好了,也许解决贫困生上大学的问题并不是太难,但是我们需要更快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