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人物:非典时期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2003.06.28]
------中国周刊第九期[2003.06.28]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30日 17:36
CCTV.com消息(中国周刊):
在本周每日疫情通报结束了,天天和我们见面的新闻发言人也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在记住了数字的同时,您记住他们了吗?《中国周刊》的本周人物就是他们三位。
邓海华:各位下午好,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现在通报全国内地非典型肺炎疫情,6月23日10点至6月24日10点,全国内地报告没有新增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在过去的两个月,每到下午四点,收听收看卫生部现场直播的每日疫情通报,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那段特殊时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这种习惯终于结束在6月24号的这场新闻发布会上。
邓海华:鉴于“非典”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每天下午4点的疫情发布,将不再以召开新闻发布会和电视直播的方式进行。
作为此次疫情通报会的新闻发言人,邓海华也终于在这一天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邓海华:不需要每天很紧张的四点必须到那个地方去面对着摄像机的镜头,所以这个可能心情要稍微轻松一点。另外整个“非典”的形势,按照我们高强常务副部长的话说,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整个新增的病人都没有了,住院的病人越来越少,只剩了三十多个,也已经没有疑似的病人了。
在4月20号卫生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决定由原来每五天公布一次疫情,改为每天公布。从4月22号开始,邓海华就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邓海华:从4月20号到25号,是直接发布没有直播。从4月26号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那时候还不叫新闻频道呢,新闻中心就决定搞现场直播。
在接下来的两周,卫生部每天的疫情通报都是由邓海华来做的,这时也是非典疫情最严重的一段时期。为了防止“非典”感染使发布工作受到影响,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又建立了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轮流来做疫情的汇总、分析、整理和发布的整套工作。
第二、三套梯队的新闻发言人分别由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和从《健康报社》借调过来的副社长张耀华担任,三位新闻发言人按照每人一周的值班制度完成了60天的直播通报。为防治“非典”成立的联合办公室,位于卫生部大楼的第13层,全国各地每天最新的疫情数据都是通过传真的方式,在每天中午12点之前汇总到这里的。数据整理工作非常的紧张、严谨。
张耀华:13楼的,他们都是疫情分析组,疫情组收集之后拿到14楼去统计,统计的同志一般得弄到一点钟左右,一点之前他们不能吃饭的,没法吃这个饭。一点钟左右他们的统计数字出来之后,马上给我们,我们起草新闻稿。
负责当天疫情发布的新闻发言人的主要工作就是依据工作人员反复核对过的数据撰写解说词,如何能够用最简短的语言,清晰地传达当天的疫情变化,让他们思考再三。短短几分钟的解说稿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的讨论才能最终确定。
邓海华:我们需要让观众朋友了解到最新的疫情,或者了解到他们最想知道的信息,所以我们在随时地在调整我们的发布词,让它更接近老百姓的需求。比如说从6月1号开始,我们就把发布词原来说每天重复地播报累计数,换成了跟世界卫生组织接轨的一种说法,就是连续二十天没有新增病例的数字。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是我们觉得是有意义的,能够把更多的信息透露给社会,而且也为将来连续二十天以后,我们一个省都没有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疫情,也给他们提供的一个很有利的帮助,后来我也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办事处就是拿着我们的新闻发布稿直接报给了世界卫生组织。
快到下午四点了,邓海华和同事对已经过整理的疫情数据进行着最后的核对,因为到4点的时候,他还要将这些数字和统计发布出去,只是今天的疫情发布工作是由镜头前转到了幕后。
邓海华:现在已经三点五十五了,领导已经签完了,我们现在就可以在网上把这个消息发出去了,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发了,好,OK,拜拜。
主持人:在“非典”时期,在最难熬的日子里,我曾经给我的同事写过这样几段话,“这段日子很残忍,这段日子很温馨;,这段日子很无助,这段日子互相帮助;这段日子前所未有的软弱,这段日子从来没这么有力量;这段日子时常想哭,这段日子我们又最坚强;这段日子仿佛很漫长,这段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到本周,这段日子真的就要过去了,但是这个时候什么是我们不该忘记的呢?今天早上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标题,或许我们应该共同记住,遗忘是比SARS更加可怕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