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人物:三峡人[2003.06.14]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16日 14:45
CCTV.com消息(中国周刊):
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名字的确让本周新闻人物的队伍显得色彩纷呈,但最后当我们推举中国周刊本周人物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名字消失了,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那就是三峡人,而三峡人这个概念是由好几拨人共同构成的,接下来就是我们推举他们为中国周刊本周人物的内心理由。
三峡居民
公元2003年6月10日22点,三峡水库蓄水到达135米水位。
半个月以来,这些曾经居住生活在这里的老城居民接连不断地从新城赶回来,守望着拆掉后变成一个大坑的旧居,默默地看着江水一节节涨起,这是他们对老城看去的最后一眼,当高峡平湖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她那壮丽的画卷时,曾经的家园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
1993年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城镇移民开始搬迁。
虽然难以割舍沉淀在心中故土难离的情怀,但是库区儿女还是告别了家园,这次告别是为了选择——他们的选择就是舍弃小家,为国家,为三峡工程让路。
到目前库区已有72.4万移民搬迁,每一位三峡人都在慢慢观察和适应着生活的新变化。
可无论是“就地后靠”的居民,还是奔赴外省的人们,对故乡的情感是任何距离都改变不了的,对于昔日生活的眷恋,依旧是这些安土重迁的移民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三峡移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精神家园,而历史也不会忘记这一代三峡人,是他们完成了新旧县城的交替,是他们记录了135米的历史,是他们见证了古老三峡的10年巨变。
主持人:无论是原地后靠,还是远走他乡的三峡移民,在过去很多年已经把太多的感动给了我们。但是在最近一些天里头,将心比心,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可能会非常地复杂,祖祖辈辈住过的老屋,童年时候玩的场地,甚至连谈恋爱时候走过的街,随着这几天三峡水位的上涨,慢慢都沉没在水里,真实的场面变成了回忆,他们的心情应该非常微妙、非常复杂,此时,发自内心对他们说一声感谢是我们最该做的,其实该感谢的不仅是沿江的72万三峡移民,还有十几万的三峡建设者,他们是另一群在特殊时期的三峡移民,来自祖国各地,到了三峡,一干就是好多年。
三峡建设者
主持人:沿江居民们该感谢,三峡移民和建设者更该感谢,那三峡人这个大概念中还有哪拨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呢?记得1992年国务院审议三峡通过的时候,共有172票反对票,他们这些人用另外一个角度表达了对三峡工程的关注,著名的三峡专家潘家铮院士就说过,对三峡工程做出巨大贡献的是反对票,其实当时投反对票,体现的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三峡工程真的开工上马,他们也就真心地祝福三峡工程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沿江的居民、三峡移民还有三峡建设者,再加上反对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三峡工程大的基石,也许在这里,《中国周刊》还更再说上一句,谢谢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