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丁秀兰
央视国际 (2003年05月18日 05:43)
主持人:本周一,5月12号,国际护士节南丁格尔奖在中国颁给了叶欣等几位护士,经过了10多年的岁月,南丁格尔在中国变成了一个群体,变成了在中国对抗非典的一种精神,同样在本周无数个依然坚守自己岗位上,和叶欣一样在和非典进行着抗争。不幸的是同样是在本周,也依然有一些名字和叶欣一样告别了我们。
在本周四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中,我们看到北京人民医院医生丁秀兰的事迹,当我们选定她为本周的新闻人物,来整理她的相关片子的时候,我们却意外地发现,同样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中,在今年的2月6号,也就是大年初六,她在其中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如何注意自己的健康。
丁秀兰:只要自己提前一定时间调节,比如疲劳的提前一天有规律的休息,饮食不规律的提前一天多吃清淡的东西,多喝水,吃些水果,一般人完全可以很快调整过来。
主持人: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同样在《新闻联播》之中,丁秀兰这个名字就由三个多月之前告诉我们如何注意自己的健康,变成了一个让我们怀念的对象,当丁医生告诉我们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当时《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贺延光就在地坛医院进行采访,他用他的照相机记录下的丁医生最后的一段日子。
5月5日,北京地坛医院麻醉科、内科和ICU病房的医生通力合作,为抢救丁秀兰紧急实施气管插管手术。
5月11日,母亲节。一位医生,也是一位母亲,曾抢救过无数生命的丁秀兰生命垂危。
5月12日11时31分,几位护士正在仔细记录丁秀兰的病情变化。
5月12日13时03分,一位医生在病房外,用对讲机与其他医护人员通报丁秀兰的病况。
5月12日22时31分,丁秀兰静静躺在北京地坛医院的病床上,正在接受MARS血液净化系统救治。
5月13日4时15分,人们所祈盼的奇迹没有出现,曾抢救过许多非典患者的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丁秀兰,终被SARS病魔夺走了生命。
主持人:一张又一张的照片在记录的那一瞬间显得非常冷静,但是在一张又一张照片的背后,却是带着感情记录的记者贺延光,接下来我们就连线贺延光。贺延光您好,你第一次拍到丁医生的画面,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贺延光:最早是5月5号,那天医院里边要给她进行一个气管插管的手术。
主持人:老贺,就是你在几天的过程中拍了很多张和丁医生有关的照片,你对她的生命,是不是一直到拍最后照片的时候,一直都有比较乐观的期待?
贺延光:是,5月11号,母亲节,那天下午有一些大学的学生代表专门到地坛医院为抗击非典一线的母亲送来了鲜花。因为我知道她是一个医生,同时也是一个母亲,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那一天是我专门到她这个病房拍了她一张照片,我想以后她如果病好了的话,丁医生是应该可以享受到这份温馨的。
主持人:老贺,最后一次你拍丁医生的照片,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贺延光:5月12号,近8点的时候,我们跟医院联系的时候,对方说可能医生抢救丁医生,我们几个记者就赶紧赶到医院,赶到病房去。11:30的时候我们才离开。离开的时候,据会诊的医生说,她当时的血压还好一点,所以我们都期盼着她的奇迹能够出现。
我们谁都没有想到我们走了以后,也就是我们离开4个多小时以后到13号的凌晨4:15分,丁医生就去世了。
主持人:当你听到了丁医生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然后你做了什么?
|
|
|
《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 |
贺延光:我们都不相信,因为我们都觉得她应该能活过来,因为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医生,她是一个救人的人,不应该就这么就走了,所以没有想到她真的就这么走了。
13号我们又赶到医院的时候,那个旁边病房的人民医院的住院的护士都跟我们说,说昨天晚上我们一夜都没有睡,有一个护士曾经给丁医生喂过饺子,她说,我感觉她的求生欲望非常强,她多次握着我的手,丁医生刚从人民医院转到这儿来的时候,那时候还清醒的时候,甚至还向她的爱人要一件羊绒衫,专门要粉红色的,所以大家都觉得丁医生的求生欲望也很强,她应该能活过来,但是她就这么走了。
主持人:你在拍摄丁医生的过程中,其实丁医生由于一直处在病危的状态,她可能不认识你,但是你通过你一张又一张的照片,慢慢在熟悉她,但最后当知道丁医生还是离开了的时候,我不知道你的感情受到一种什么样的……
贺延光:我真是慢慢理解她。丁医生一直处在昏迷状态,我跟她没有说一句话,所有我了解她的东西,都是别的医生、别的护士跟我讲,甚至地坛医院的医生讲,她们现在在治这些非典病人,包括转来的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包括人民医院转来的其他非典病人,许多病例都是丁医生写的,许多病例都是丁医生写的,所以在她倒下之前,她实际上一直在救人。所以,我总觉得一个救人的人,怎么也不应该就这么就走了。
我拍她照片的时候,有一张照片我是拍她手的特写,旁边都是线,都是仪器,血液净化系统的那些线路、管路,我当时我主要想拍她的手。我的想法也是想用一种象征意义,因为丁医生的手是一双救人的手,她的手,她的血,她的血液应该是永远流动的。但是,有时候事实就是非常残酷.
主持人:干咱们这一行的,似乎习惯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感情。
贺延光:我觉得平常我还算坚强,但是没有记者不掉眼泪的,没有医生护士不掉眼泪的。在医院里采访,很多医生为一些没有救活的病人痛苦不堪,他们内心煎熬、痛苦、无奈,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外边的这些人真是应该,就是说就是战胜了非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灾难面前,我真是希望通过这场灾难,我们医生、病人、健康人,包括我们记者,大家相互搀扶着站起来往前走。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多谢贺延光。
刚才贺延光说的四个字非常好,“互相搀扶”,其实就在丁医生离开我们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头,整个社会上很多搀扶给了她。4月24号的时候她紧急转到了地坛医院,5月10号的时候,专家钟南山到地坛医院为她进行会诊,到5月11号的时候,一个刚刚出院了三天的北京女大学生赵阳紧急捐献了血清当天晚上就输入到了丁医生的体内,赵阳也希望能有新的奇迹在丁医生身上发生。
赵阳:我从报纸上看到,丁医生在人民医院的门诊只有四名医生,我可能认识她。我挺遗憾的,我的血没能救活她,可能是因为她的病太重了,如果血清能早一些,或许她能好。
主持人:丁秀兰这个名字在本周被放大,在未来会很长的时间停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围绕着丁秀兰,我们看到了社会上互相搀扶的一种关系,在她告别我们最后的一些天里,在她的身边有记者,有专家,有她的同事,有女大学生,有更多关心她的人一直关注着这种善良的眼光,我想丁医生已经离我们去了,在这里我祝她安息,也祝福我们每一个人能记住丁医生曾经为我们所做过的。
责编:刘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