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声音:作家的声音
央视国际 (2003年05月18日 05:10)
“作家”这个职业被人笑称为“坐在家里的人”,不过,在“非典”时期,这种理解似乎不错,坐在家里的作家们在这些天,用他们的文字,发出了他们面对“非典”的声音。
林斤澜:该干嘛干嘛
80岁的老作家林斤澜文风散淡,他用“该干嘛干嘛”表达了“非典”时期自己的态度,他写道:“该干嘛干嘛,这几个字一读再读,清热毒,再读三读,忘我投入,我感觉人生的美,美就美在‘该干嘛干嘛’的扎实上。”
邵燕祥:面对“非典”,人分三种:干的、看的、捣蛋的
杂文家邵燕祥面对“非典”,也不忘辛辣,他说面对“非典”,人可以分成三种:“干的、看的、捣蛋的”,“万众一心的同时会有人心怀二志,众志成城的同时会有人扒城墙,偷城砖”。因此在表彰好人好事的同时,也要警惕‘抬高药价,制售不合格卫生防护用品’的坏人坏事。
林白:做一个自律的人
小说家林白写了一篇文章,叫“门开着,生活在继续”,其中的一段话,似乎写给自己,也似乎写给我们:“2003年,在与病毒的对峙中,如果不能成为一个更有用的人,做一个自律的人总是不难的吧。”
史铁生: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的态度,那就是镇静,还有为所有的人祈祷平安
面对非典这个特殊的时期,史铁生,这位每隔一天要做一次血液透析的作家说:“我倒是以为,就命运而言,这其实是个‘典型时刻’,事实上生活中从来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艰难险阻随时都对我们虎视眈眈,只不过顺利的日子里我们容易忘记它,现在不失为一次提醒,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的态度,那就是镇静,听从指挥,还有祈祷,为所有的人祈祷平安。”
张洁:我们不该反省吗?
作家张洁说:“SARS病毒不只是对人类肌体的进攻,更是对人类的社会机制、宣言、理念、行为等等的检验,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好的卫生习惯等等,我们不该反省吗?”
徐城北:面对隔离,应视寂寞是职业需要,甚至把寂寞转化成快乐
当很多人提非典色变,提隔离色变的时候,作家、学者徐城北却认为做研究需要一些隔离,他说:“做研究就是要勇于和善于把自己和鲜活的外部世界隔离开来,不要产生寂寞,更应视寂寞是职业需要,甚至把寂寞转化成快乐。”
学生小吴:病菌推了我一跤,我爬起来打了病菌一拳
北京育民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吴现在还不是作家,不过从他的一篇作文,却很有大作家的味道,他写道:“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梦见病菌和我打架,突然,我被病菌推了一跤,然后我爬起来把病菌打了一拳。”
好吧,但愿小朋友这一拳打得很重。
责编:刘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