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高原水乡》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24日 16:05)
编导:刘伟民 摄像:张军涛
一位中国的作家这样形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方:中国有一块翡翠叫云南,云南有一块钻石叫玉溪。云南的山川之美世人皆知,然而这个叫玉溪的地方在作家眼中是如此的贵重,应当有他的道理吧?
不过,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玉溪人更喜欢把他们的家园叫高原水乡。这不仅仅是指他们每天都平步在千米之颠的云贵高原上,还因为大自然的造化,使玉溪成为一个绿水环抱,镜海澄碧的高原湖区。扶仙湖、星云湖、桤麓湖和阳宗海四湖相连,仿佛从遥远的天际撒下的串串珍珠,飘落在玉溪的东部一带;而哀牢山,层峦叠嶂,云海茫茫,盘踞在玉溪的西部。
玉溪市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中部,它经济富足,风光秀丽,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终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汉、彝、哈尼、傣等二十多个民族的207万人共同生活在这山水相连的高原上。来到玉溪,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城市如诗一般的称呼,玉溪它真的如字面解释的那样天然而纯美吗?
采访:李文彦 玉溪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玉溪,碧玉清溪。我们原来有条河叫玉溪大河,州大河。这条河呢,长年就像碧玉一样,非常清澈,所以按古代的话说,玉溪大河,清澈如碧玉,因此得名玉溪。
玉溪大河发源于玉溪市东部的岩溶地区,途中汇纳了大小溪流数十个。上个世纪初,当时的民国政府撤消了新兴州的建置,改名为玉溪县。因此玉溪大河在民间又俗称州大河。现在,它从玉溪的主要行政区红塔区穿城而过,有将近一半的玉溪人居住在它的两岸。
和城里人不同,这位垂钓的老人生活在离玉溪大河不远的抚仙湖边,他是真正的水乡人。每天都享受着抚仙湖水带给他的快乐人生。抚仙湖是玉溪湖区中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高原淡水湖泊,平均深度87米,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水质最好的淡水湖。它冰清玉洁、沁人心脾,被称为玉溪水的代表。
抚仙湖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发现一颗明珠镶嵌在彩云之南,美丽无比。就命令石、肖二仙下凡,画下美景。谁料石肖二仙竟融于美景之中,搭背抚肩,乐不思归,而后物化成石,永远陶醉在湖边。抚仙湖由此而得名。如此感人的传说,为抚仙湖赢来了诗画般的赞誉。有人说,抚仙里流动着的不是水,而是闪光的宝石,是耀眼的翡翠,是清醇的美酒,看一眼就会使人心醉。千百年来,有无数的文人骚客来到这里,被它深深迷住,留下了一首首赞美的诗句。
采访:张墅 玉溪市澄江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这里又是一个碑。这个也是描写抚仙美景的,是杨慎写的。杨慎叫杨升庵,是明朝年间四川的一个状元。他是中国明朝时有名的大旅行家、大文学家。他写道:“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他最后一句“天然图画胜西湖”,就是说抚仙湖比西湖还美,它的湖光山色相当漂亮,水质非常清、非常好。”
抚仙湖湖面广阔、清澈透明,尤当月名之夜,更显神奇。清朝大学者赵士麟这样写道:俞元仙际向仙湖,一片烟波点荻芦。天上自来通碧海,人间不道有蓬壶。凫鸥泛泛眠沙渚,桃柳荫荫入画图。最爱深夜蟾殿啓,琉璃万顷一痕弧。
玉溪有湖,更有数不尽的潭泉。泉水如珍珠般从地下涌出,永不停息。玉溪的泉大都分布在抚仙湖边的华宁县境内。据考证,华宁县有潭泉630多个,平均每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 有一个。华宁的泉多,有温泉,也有冷泉。这是大自然给玉溪人的又一丰厚馈赠。
这是云南第一大泉,七犀潭,俗称大龙潭。七犀潭由地河形成,出水量达4立方米/秒。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沼泽,有一天,忽有七条犀牛在这里戏水打闹,触动泉眼,于是泉水如巨喷涌成河,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千百年来,它不仅灌溉了万顷良田,还造就了无数的人间美景。
玉溪有连串的湖泊,有龙盘蛇舞的河川,也有连绵不断的山峦。哀牢山雄踞在玉溪的西部,这里峰峦叠嶂,气象万千。瀑布是哀牢山的精灵,它源自云雾迷漫的原始森林,水流充沛,终年不息。河,湖,泉,瀑,构成了一个真正的高原水乡。
1984年的一天,一位中国的考古学家在扶仙湖边的澄江帽天山,挖到了一块保存完好而又奇特的化石。经考证,它是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距今已有5亿3000万年。随后,帽天山又先后出土了40多个动物门类,100多种动物化石。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被国际上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它为揭示地球早期生物演化的秘密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人们很难想像,5亿多年前,尚没有人类踪迹的地球上竟生活着这些奇特而又精美的小动物。
采访:陈爱林 玉溪市澄江化石办专家
“这个是三叶虫,这是海绵,轮盘水母,海葵,种类非常繁多。这些是漂浮生物,水母状化石。这些是钻孔的腕足类,这些没有肉肌的腕足类。还有一些藻类,非常多。这些比较有特色的是抚仙湖虫,它是代表一种很原始的节肢动物,可能是昆虫的祖先。”
门类如此丰富、完整而又精美的澄江动物化石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它和美丽而神秘的抚仙有着怎样的关联呢?5亿多年前这块高原水泊是现在的样子吗?科学家们对含有动物化石群的地层进行了取样,又结合古生物学研究的方法,然后得出了结论。
采访:侯先光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一个主要的解释就是说,它离古陆很近,当时的古陆不像我们现在的古陆。当时的古陆,它没有任何生命,是光秃秃的,是裸露的。所以,当时的大风暴把古陆上的所有的尘土都吹到浅海里,吹到浅海里面,然后使海水形成了一个像浓汤一样的状态,把这些海底的生命,还在活着的时候,就包裹在浓汤里面,迅速地沉积下来,迅速地沉积到海底。因为盐性,颗粒非常细,非常细腻,把它包裹得紧紧的,包裹得非常严密,细菌不能腐蚀它们,其他动物也不能吃它们。在活的状态下,把它包裹着,沉积到海底,然后就形成化石。”
这种极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把5.3亿年前生活在浅海里的动物栩栩如生地保存了下来,成为考古学界的稀世珍宝。又是几亿年过去了,大约在1000多万年前,原本是热带海洋地貌的云贵高原,在经历了数次大的地质运动后,海洋变成了高原,一个神秘的高原湖区就这样出现了。
采访:侯先光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当中,有许多构造运动,把它掀起来,所以沧海桑田的变化太彻底啦。包括喜马拉雅山,许多沉积物,它都在海洋而沉积的。”
梁王山,海拔2820米,是云南省中部最高的一座山峰。它气势雄伟,群峰环抱,林木苍天,长年云雾缭绕。梁王山有着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自南向北绵亘100多里,处在玉溪昆明湖区的中部。它北离昆明的滇池30多公里,南距玉溪的抚仙湖十多公里。登上梁王山的山顶,昆明的滇池,澄江的抚仙湖、阳宗海和江川的星云湖尽收眼底。
采访:玉溪市澄江县政协委员 杨映康
“他们叫梁王山,叫一山观四海。如果是到了天晴的时候,还有到那个山头上,还可以看得见星云湖,这儿看得到抚仙湖,那儿看得到阳宗海,这儿看得到滇池,那些还隐隐约约地看到滇池,所以叫一山观四海,一山看四海。”
据有关史料记载,云南中部一带属古印支海湾的一部分。二三百万年前,由于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地壳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地壳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岩层产生断裂、弯曲、褶皱,形成地层的下陷和隆起。下陷断裂的部分成为湖区,而隆起的部分则为山脉。又经过漫长年代的风雨剥蚀和演变,形成了像梁王山现在这样的岩溶地貌。
采访:玉溪市澄江县政协委员 杨映康
“这个就是石笋,这个形成的年代比较久远,就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时候,就是它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云南土话就是说石灰岩。它由二氧化碳组成的,这边都是孔。由于它主要是二氧化碳形成的,雨水或者风一刮以后,它就钙化,钙化完以后,经常风雨剥蚀以后,它就形成洞。有些石头比这更好看,这个也可以说石笋,有些像牛,有些像象,就像石林一样的石头。这个也距那个年代差不多,这个石头在抚仙湖边还是比较多的,都是石灰岩世纪地质年代的。”
梁王山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系,它大部分流入了南部的抚仙湖,清澈的地下水,则是抚仙湖水的主要来源。
采访:玉溪市澄江县政协委员会 杨映康
“为啥抚仙湖的水比较清,是跟它周围的地理环境和它的高原湖泊位置是很有关系的。因为高原上的空气比较新鲜,还有它的泉水比较多,都是喀斯特地貌,下面的泉水都是比较清,还有天上雨水的含量也比较清。这一潭抚仙湖的水都是雨水聚集和泉水,没有大江大河在旁边,这样就使抚仙湖的水相当清。”
玉溪,这块丰饶的高原水乡,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主要是僰人的一些部落,他们是现在的白族和彝族的祖先。
到了西汉,大批汉人从中原一带迁移到云南。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冶炼工艺。“牛虎铜案”这个精美的青铜器具就代表着当时古滇国文明的最高形式。
1972年,在抚仙湖边的李家山,传来了一个轰动整个中国考古界的消息。在对那里的二十七座古墓的发掘中,出土了从战国到东汉时期的两千多件珍贵文物。它们以青铜器为主,其中就有被称为国宝的“牛虎铜案”。这些珍贵的文物现在都存放在江川的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内。
采访:玉溪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副馆长 李红成
“这个牛虎铜案,大家一看就知道,它的体形非常的复杂,它其实不是一次性完整地铸成的,它是采取分别铸好以后,然后再铸接起来的。你看那个牛角、小牛、后面的老虎,它都是独立地浇铸完毕,然后再用器物把它固定起来。当时工匠技艺相当娴熟,不是一般的。它悬空铸造的时候,固定一定要丝毫不差,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或者抖动、移动之类的。所以它铸造这个工艺非常复杂。并在铸造工艺期间,它采用了一般的范模铸造法、施蜡法等这些工艺方法。可以说它是当时古滇国青铜器铸造工业的集中代表物。”
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文物以青铜器为主,其他还有金、银、玉、石等器物,内容涵盖了古滇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证明了几千年前玉溪一带曾是古滇文化的一个中心。尤其让人感到震惊的是,流传已久的抚仙湖水下古城的说法也在两年前得到了证实。专家推测它可能就是古滇国的都城。
神秘的古滇之迷始终躲在历史的帷幕后面,时隐时现,但有些神秘的传说已经被揭开。据考证,生活在哀牢山一带的花腰傣就是古滇国贵族的后裔。
秀山,是佛、儒、道三教合一的云南名山,它位于通海县的南面,始建于汉元鼎元年,即公元前116年。进入秀山,如同进入了古代文化艺术的殿堂。秀山浓缩着云南文化的精粹,也是云南古文化的代表。要想研究玉溪的历史,了解玉溪的文化,不可不到秀山看看。参天的古树代表着秀山的历史,宋柏、元杉、明玉兰则是秀山的古树的寿星,也是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坐标。
隐藏在秀山林海之中的是精心构建的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它们布局合理,风格各异,传承着不同时代的风格和艺术,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采访:李景泰 玉溪市秀山博物馆馆长
“外面整个隔板、窗子,包括这个檐窗,都是清代的,清代加装了就是为了保护。在同治年间修缮的时候,为了保护整个梁架,把它范围扩大了,里面呢,就是它的斗拱,斗和拱,和驼峰,和枊,都是宋代的。特别是驼峰,最有北宋的特点。”
秀山是云南历史文化的缩影,无数文人儒士为之倾倒,留下了众多的墨宝。秀山现存匾额近百块,楹联100多对,故有“匾山联海”之称。
采访:李景泰 玉溪市秀山博物馆馆长
“我们秀山成为匾山联海,人文景观,这清凉台的匾联最多。你看最有价值的这个朱熹的一块匾,这是在云南少有的,叫《松竹陋春》,就是松竹。哪怕是一棵松,一棵竹子,它都反映出春光来。因为它是常青的,春天都是常绿的,大自然复苏。朱熹,他是个大学问家,他通过松竹呢,用一个“陋”字,来点拨出做学问的重要。”
大自然的恩赐和历史的际遇造就了玉溪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宽容的人文环境。千百年来,两百多万有着不同宗教背景,不同民族特性的人们和谐地居住在一起。这里民族风情浓郁,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共同构成了高原水乡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
玉溪还是古滇国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着“二十世纪最惊人发现”的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还有被称为“上个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李家山青铜器。
玉溪,溪水如玉的玉溪,不仅仅是指这里的溪流、这里的湖泊、这里的山川,还有生活在这多彩的高原水乡上的人们。中国有一位作家这样形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方:中国有一块翡翠叫云南,云南有一块钻石叫玉溪。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