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美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爱比恋更冷)简评

央视国际 (2003年05月12日 12:34)

  影片英文原名:ANNA KARENINA

  影片中文译名:《安娜·卡列尼娜》、《浮生一世情》、《爱比恋更冷》

  影片出品公司:华纳兄弟

  影片导演:伯纳德·罗斯

  影片主演:苏菲·玛尔索、西恩·宾

  影片出品年份:1997

  影片介绍:

  生活在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卡列尼娜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一次探亲的途中,她巧遇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伯爵。伯爵对她一见钟情,安娜也坠入爱河,为迫求自己的幸福,安娜不顾丈夫的反对, 义无反顾地追随渥伦斯基而去,由此在上流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与此同时,公爵的小女儿基蒂深深迷恋着渥伦斯基,当她得知伏伦期基对安娜的恋情后,失望痛苦之余,终于为苦苦追求她的乡下绅士列文的诚意所 感动,二人终结连理。而安娜的幸福却并未维持多久,渥伦斯基开始冷落并背叛她,丈夫更不肯原谅她,在重重压力下,安娜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块海陆交接之地白银色的冬景,一位男子被狼追得掉入地洞,却被卡在中间,洞底下正是一只饥饿的食人熊,进退两难之际,男人说话了:   

  “死,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真正爱过就死了……”

  ……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   

  蜡烛被风吹熄了,一切烟消云散,真的很凄美……   

  《安娜·卡列尼娜》的尾声……

  到底什么是婚姻呢?对着一个人好几十年会不会烦呢?

  余秋雨在评论《安娜卡列尼娜》开始的那句话“幸福的婚姻都是想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时,对这一观点表示了反对的意见。他说正因为列夫·拖而斯泰自身的婚姻不幸才会有这种悲观的结论,而余秋雨却认为恰恰是幸福的婚姻才各有各不同的地方,要知道余秋雨可是生活在幸福婚姻里的。

  也许在这城里城外之间,无论是进去的,还是冲了出来的,成功与失败却也都成了人生幸福与否的最大决策。

  关于演员:

  凡是看过《勇敢的心》的观众一定会对苏菲·玛索饰演的那位王妃惊人的美艳所打动,似乎《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非她莫属,深情的双眸,带着矜持高贵的神态,笑起来又是如此活泼动人,她就是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

  俄时期一位高层首长卡列尼之妻(苏菲·玛索饰)为了真爱,愿意舍弃浮华的生活,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所爱。她与渥伦斯基伯爵(西恩宾饰)相遇在火车站,而后在舞会上又再次相见, 他领她在舞池中飞舞,两人已知彼此心中互恋,但碍于社会地位与有夫之身,必须保持距离。然而两人终究抵不过爱的魔力,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有社会地位的卡列尼(詹姆斯福克斯饰)却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不让安娜离开。此刻,安娜怀了渥伦斯基伯爵的孩子,却不幸地流产,得了后遗症。虽然这时安娜己与渥伦斯基伯爵离家过着像夫妻的生活,却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由于伯爵母亲的阻拦,安娜无法获得所需的关心与爱情,最后安娜在火车站结束了自己痛苦的生命,谱写下了一曲伟大的爱情故事,留下了无限感伤。在影片末端有一段剪接,蒙太奇手法令人感动万分,在徐缓的节奏里,我们感受到缠绵悠远的情意-蜡烛被风吹熄了,一切烟消云散,真的很凄美!名著总是有如此的震撼力,这也许是电影成功的 最重要的原因。安娜舍弃富贵追求真爱,虚伪的 人们在背后指指点点,丈夫最后原谅了她,而热情的维诺斯基伯爵却一点也不温情。种种爱的无 奈及迂腐可笑的人性在这段伟大的悲剧故事里表 露无遗,当安娜结束自己生命时,不禁一问:“生命的意义为何?”为真爱?安娜用生命去追寻,“But where is the true love?” 。

  关于音乐: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她生活所在的那个虚伪的上流社会却不允许她这样做。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完全被金钱权势所腐化夫妻之间毫无真挚的感情,人们习惯于互相欺骗。当安娜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漫骂。后来,渥伦斯基又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找不到,而且被遗弃,做家庭奴隶的命运还在等着她。她感到再也无法这样生活下去了,于是以自杀对这个社会提出了最后的抗议。

  音乐,产生永恒的魔力,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这样说。

  “音乐的魔力,可以使一个人对不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对不可能的事一变为可能!"这位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著称于世的语言大师持如是说,难怪柴可夫斯基一曲《如歌的行板》,使他落泪赞叹!在富丽堂皇的俄罗斯宫殿中,在白雪皑皑的凄美夜晚里,法兰西之花-苏菲·玛索上演绝世悲情无论是追随爱人身影的眼神,还是翩翩起舞时优美高贵的气质,苏菲把安娜的矛盾、猜疑、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身挥斗蓬、风流潇洒、英气逼人的“渥伦斯基”,让你看一版在心中期盼已久的世界名著。

  幕后花絮:

  导演伯纳德罗斯说:《安娜卡列尼娜》过去多次被搬上银幕,但这一次却不同以往。这是第一部在俄罗斯全景拍摄的西方电影,其中堂皇的建筑、华丽的街道都是世界上独特和少有的。就在这样自然而古老的背景中,那段发生在十九世纪沙皇俄国时代的故事得以展开。

  “我们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圣彼得堡及其周围乡村拍摄《安娜卡列尼娜》,那真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导演伯罗斯说,“我们,作为西方人,对于这个国家知之甚少,在冷战时期,我们只是在照片上看到灰褐色的建筑和穿着雍肿的人们。那时要想认识一下俄罗斯,见识一下那里堪称世界上最漂亮的宫殿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观众一旦看了这部电影,他们将意识到自己过去曾失去了多么美丽的东西。”罗斯接着说,“沙皇俄国是历史上最富有的帝国,它拥有整个大陆的财富,因为在19世纪封建制度依然存在――贵族无可争议地拥有他们的雇工。就像所有革命前的社会一样,沙皇俄国因为少数人独享财富而愈发糜烂和颓废。二次大战之后,圣彼得堡(那时叫列宁格勒)遭到重创,后又被重建,所以宫殿与公共建筑在今天依然挺立, 大部分还保留着原来漂亮的原貌。”

  分析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尼——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尼——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丽——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这种建筑学而自豪,圆拱将两座大厦联结得天衣无缝,“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现了安娜的精神美,也提示我们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谜。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尼。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确实,在国外,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安娜曾体验过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她丢弃母亲的天职,但内心无法平息因失去爱子而产生的悲伤;她想昂起骄傲的头,宣称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识。她的灵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掷的、囿于自我的对渥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感情反响,安娜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尼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尼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责编:赵蕾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