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主持人 王世林:
周日午间,面对总编。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与总编面对面》节目。
对于即将过去一周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下周将要发生的一些大事,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了两位媒体的总编和我们一起来回顾和评述。
演播室的两位媒体的总编,一位中国新闻社的副总编辑刘北宪先生,您好。还有一位是《环球时报》的总编辑胡锡进先生,您好。欢迎两位到演播室来参与我们的节目,在节目的一开始,我们还是首先来回顾一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周要闻。
一周要闻:
12月18号,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闭幕,经过六天多轮紧张的磋商谈判,会议通过了《部长宣传》。这个宣言就农业补贴、棉花、非农产品、市场准入、发展议题等达成协议,使多哈回合谈判向前迈进一步。
北京时间20号,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他在“9.11事件”后,授权美国国家安全局在未经法院批准的情况,对美境内居民的通信进行窃听是完全合法的,而且只要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一日不消除,他将继续授权进行这种窃听。
在20号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59878亿元,比年会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经济机构更加合理健康。
由于纽约运输工会组织和纽约大公会运输局劳资谈判破裂,北京时间20号,公交工会发起25年来,纽约公交系统的首次大罢工。每天运送700万人次的地铁和公共汽车因此停运,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普通的罢工者,都不得不面对公交车停驶、交通瘫痪的尴尬局面。罢工持续三天后结束,这使纽约每天蒙受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北京时间21号,伊拉克高等法院继续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及其他前政权高官进行审判,萨达姆在庭审中指责美国政府存在伊拉克是否拥有化学武器的问题上撒了谎,还坚持说自己遭到美国看守的虐待,下一次庭审于明年1月24号继续进行。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1号向立法会提交了关于2007年行政长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修改议案。两个议案虽得到半数以上议员的支持,但未能获得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国务院新闻办22号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白皮书全文约12000字,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分针和政策措施。
北京时间23号,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就黄禹锡造假事件发表中期调查结果表示,2005年刊在于科学杂志上的“黄禹锡论文数据”属于故意伪造。
12月24号上午7点,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上海逝世。12年前,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先次正式结束,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演播室主持人:
好,一周的要闻就是这么多,接下来我们和总编一起来来聊。
今天我们的节目首先来注意汪老。汪道涵老先生昨天在上海去世,可以说他的逝世使很多人,尤其海峡两岸的很多人,无论是新闻界也好,还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是感慨颇多。我想两位总编辑经常在新闻当中关注海峡两岸的事,我想对汪老先生肯定也有一些接触。在你们的印象中,汪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北宪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我觉得首先是和蔼的长者,丰度儒雅,而且在处理两岸关系的事务中,思路是非常敏捷的,而且充分地考虑到两岸人民的福趾。当然我知道胡总跟汪先生有过当面的接触,所以他可能感想更多一点。
胡锡进 《环球时报》总编辑:
是。汪老曾经给予《环球时报》直接的关怀。2000年的时候,当时《环球时报》出版了一个谈论坛版,刊登了很多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文章。2002年的时候,我和《环球时报》的一个编辑一起去上海组稿,汪老通过秘书可能听说了《环球时报》的同志到上海来了,就把我和《环球时报》的编辑一起请到了他的家中,跟我们谈了两个小时,谈的时间很长。汪老的学者丰度、他的平易近人,确实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明天《环球时报》有一篇大文章来谈汪老对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所做的贡献,也算《环球时报》人对汪老的悼念。
演播室主持人:
的确,说到海峡两岸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汪老先生和海籍会会长辜振福先生,“汪辜会谈”确实在海峡两岸的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现在在同一年,两位老先生先后去世了,“汪辜会谈”现在也成了绝响。但是人们思考更多的是“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到底对现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两位老总,你们怎么看?
刘北宪:
我觉得“九二共识”仍然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和解决僵局的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尽管两位老先生先后离开了我们,但是海峡两岸的有识之士都会认识到,“九二共识”会影响今后整个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走势。以这个共识为基础,两岸才能越走越近。
胡锡进:
我觉得“九二共识”的意义是给两岸关系立了一个标杆。虽然陈水扁他们后来否认“九二共识”,但是两岸毕竟达成过“九二共识”,而且“一个中国”的概念实际上在两岸是深入人心的。特别是今年台湾那边主流民意发生重要的变化,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都先后访问了大陆,现在大家都在公开谈论两岸未来的统一问题。比如马英九不久前提出了两岸最终要统一的,虽然现在没有统一,但终将要统一,这说明主流民意发生了变化,这一切都跟“汪辜会谈”当年确立的“九二共识”,我想是有关系的。
演播室主持人:
好。我们在这儿也是愿汪老安息。
接下来,我们来聊这一周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儿,这个事跟数字有关系,那就是国家统计局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首次经济普查的结果。中国2004年GDP的总值比原先核算的数字高出了2.3万亿元的人民币,上升了16.8%。很多人现在都非常关心上升的2.3万亿元人民币,觉得中国的GDP一下子好像涨了很多。但是我注意李德水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统计本身不能够创造GDP,也就是我们原来就已经是这么高了,只不过通过这个数字使他们更客观地表现出来。你们两位媒体在关注这件事情的时候,从哪个角度?
刘北宪:
实际上我觉得李局长说得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是,我们来分析这件事情,增长2.3万亿,实际上在我们过去统计的范围没有涵盖的一些领域、一些行业,把它归纳进来了,尤其是服务业。原来我们服务业的产值并不会是很多,好像中国一向对第三产业不是那么重视,但是现在把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归纳进来以后,造成的GDP统计数据范围的扩大,范围的扩大当然就意味着数字的增长,主要是这样。
演播室主持人:
说到GDP的问题,我想可能很多观众朋友对于这个数字是既陌生又熟悉,经常听到GDP,国内生产总值。到底GDP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觉得我们这儿有一个非常通俗的解释,我觉得可以给大家来稍微解释一下。GDP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价值总量,具体而言,就是一个国家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就是说无论是生产多少产品,汽车也好、鞋也好或者是电子产品也好,这些东西都有价值的,另外你提供的服务也是有价值的,这两者加起来一个总价值。
刘北宪:
就是通过流通领域卖出去的,流通领域就是一个服务业。
演播室主持人: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各国都对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地重视。
胡锡进:
《环球时报》公布的当天做了大型的报道,就是我们是从国际上来对这个事情的反映进行报道的。我们注意到李德水局长那天宣布这个事情以后,全世界都在报道这件事情,而且这一次几乎是“一边倒”地全是正面的报道、全是积极的评价。我注意到,大家对这个事情的评价基本上从这几个角度来说的,一个认为中国在数据统计上更加合理、更加透明,另外认为通过这个数据显示出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内部结构,并不像原来想象的。
演播室主持人:
数字增加以后,很多比率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服务业这块就是,这么大的生产总值,为什么服务业只占到30%多?
胡锡进:
过去说是33%,那现在变成了占41%,就是服务业的一些数据,过去比如说我们银行存款、投资额这都是比较好计算的,都是比较好监督的,总额还那么大,但是由于我们GDP变大了,分母大了,所以比率就降低了。过去老说中国的储蓄率过高、投资率过高。现在通过新的数据一看,情况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危急,中国经济比我们想象得要健康一些。另外还有一点,大家也是都注意到了,中国这次调整,并不是只有中国在调整,世界很多国家都做过类似的调整,比如意大利、希腊、土耳其、挪威等国在前些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都出现这样的调整。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去的统计方法涵盖不了GDP新增加的部分。
演播室主持人:
实际上中国这次调整数据也不是第一次了,1993年的时候也曾经做过一次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不可能每年都做,因为做一次调整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地多,但是这次调整就像刚才胡锡进先生讲到了,全球都在热评。但是在热评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有的媒体现在关注地说,不应该说我们只关注整个GDP总量的问题,还应该关注到GDP增长的质量问题,质量就谈到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
刘北宪:
一个是关注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我觉得在这次事情当中,李局长说得很对,就是我们不仅要关心国民生产总值,也要关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演播室主持人:
对。并不是说我们一下子好像强大了很多。
刘北宪:
但是我们从整个国家来说,我们的生产总值增加反映了我们国力的增长,但是不要盲目地觉得我们现在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第二了,中国已经是繁荣富强到怎么怎么样了,不。
胡锡进:
根据人均的话,依然排在100多位。
刘北宪:
有的国际组织统计是110多位,有的统计是120多位。实际上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的广大农村、广大的农民,他们享受到公民生产总值增长这一部分的福利还是很不够。
演播室主持人:
这个数字就是温家宝总理的乘除法,一算就忽然发现,得除以13亿,还是很少。
胡锡进:
到现在虽然GDP增长了,但是咱们人均到现在还是不足1500美元。
演播室主持人:
GDP的话题,我们就先聊到这儿,刚才我们前面两个话题主要关注的是本周国内的一些情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国际方面,国际方面有两个人物这一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我们注意到有一个评比,这个评比叫“国际十大衰人”评比,可能是不太得意的两个人评比,前两名分别是:一个韩国的黄禹锡,这是本周一个大家非常地关注的科学家,再一个是美国总统布什。
我们先来说一说黄禹锡,这是韩国首尔大学著名的一个教授,而且被称为是韩国的“克隆之父”,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媒体对他的形容是,比如说是“坍塌的偶像”,然后像“误入向生命科学注水的歧途”,把黄禹锡形容成这样一个人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来看黄禹锡现象?实际上这个人本身出现,我们知道有很多造假的方法,但是已经造假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在高科技领域、生命科学领域、顶尖的领域里面的造假,这个我们怎么来看?从哪个角度来看?
刘北宪:
我觉得大家对科学家的要求可能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因为对他们有更高的道德评判的标准。
演播室主持人:
科学家,本身就应该是非常准确的。
刘北宪:
必须给人家提供规律性东西的,你是给人提供符合社会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东西。假如你提供的东西都是扭曲的,大家怎么相信你们?因为大家对于科学家的评判价值标准要高于一般普通人。
胡锡进:
这些跟娱乐明星是不一样的。
刘北宪:
娱乐可能是制造点什么东西,希望吸引大家的眼球。我的同事,我们这次开采编会的时候,《中国新闻周刊》跑科技的记者访问了很多中国很好的科学家。他们说,现在在顶尖的科学研究领域,造假不造假完全已经是凭科学家本人的道德水准了。为什么?他的试验过程,他掌握的信息,只是全世界只有一两个人知道的东西。你评价政治家,你打不打伊拉克?全世界都看到了布什做出这个决定到底是正确不正确,大家都可以。但是谁能够把生命科学,克隆羊、克隆牛、克隆什么再重复一下试验证实它,全世界可能只有他一个人掌握这个东西,因此这种造假的几率很显然是增加了,科学家对他的要求、道德水准更加高了。
演播室主持人:
实际上我也在想这个问题,黄禹锡这个事件出现以后,科学杂志如果登他论文的话,也不可能说怎么样评判他,到底喜欢真的还是假的?这不可能。所以说这有一个监管,监督的问题,没法监督。
刘北宪:
它不像100多年,比如说100年前数学家推导说,比如说陈景润“一加一不等于二”。100年前,谁说一个什么科学的东西,他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现在不是了。现在是庞大的计算机、实验室来供他一个人发现科学的某一个规律,在这种时候,谁能够把它做的重复一遍呢?没有。
胡锡进:
这个事情对黄禹锡个人的打击以及对韩国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刘北宪:
对整个世界科学界的这种观念恐怕也是很大冲击。
胡锡进:
就好像有一个奥运会百米金牌获得者突然查出了尿检。
刘北宪:
蒙德玛丽、琼斯。
胡锡进:
给人的感觉是这么一种感觉,对大家打击非常大。我想刚才刘总说的,我们老百姓搞不明白,科学家怎么也搞不明白?自然杂志、科学杂志?英国、美国顶尖的杂志,都说他是骗子。那就说明这件事情确实得需要科学家个人道德在这个问题上发挥作用,但是我还在想,这件事情最初把这个事情闹出来是因为他们内部的,有几个人之间好像出现了一些矛盾,把这个事情闹出来了。依然不是像刘总说的,不是从外界的监督,是由于内部有人说这是假的。当初为什么假的会出现呢?在一个大的科学研究集体当中,不可能光黄禹锡一个人知道这些细节,其他的那些人是否知道呢?
刘北宪:
不能让科学成为利益集团把握的一个工具。
胡锡进:
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不光是黄禹锡一个人的错,而是整个研究室以及整个周围那些人恐怕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件事情给予了默许,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刘北宪:
可能大家还要通过这个事反思我们现在整个全社会的科学研究制度,在一种机制上有没有漏洞可钻?
胡锡进:
反正这件事情给大家一个警示,无论是多少尖端的科学,无论是你把谁给骗掉,但是到最后是瞒不住的,最后这件事要被捅出来。最后你的损失,黄禹锡就是个样子。
刘北宪:
身败名裂。
胡锡进:
即使是这样,还会有人铤而走险的。及时在科学家道德要求都很高的人群中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刚才刘总说的这种机制防止科学家造假恐怕各国要考虑这样的问题。
演播室主持人:
这里面是不是媒体也要做一些反思?比如说,我们知道黄禹锡是作为韩国卢武铉总统非常推崇的一个生命工程中的学术领头人,他是逐渐地被媒体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我看有的评委也讲到了,它也可能叫“一路高奏凯歌,研究如日中天”,媒体也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被推到这个高度以后,他也很难下去了。
刘北宪: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已经坐在这儿,下不去了,媒体是要反思自己的。
胡锡进:
不得不经常拿出点轰动的科学效果来回答媒体的它的关心,以及媒体对他的“捧”。
刘北宪:
让韩国在世界上更加光彩,他已经肩负这个使命了。
演播室主持人:
总之黄禹锡事件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歧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很值得反思的一件事。这是我们关注的“第一衰人”叫黄禹锡,确实是非常倒霉。
接下来,我们再来关注排名第二个的美国总统布什。在2005年,“国际十大衰人”的排名中,布什是排名第二。上榜的理由就是美国第43任总统布什,连任一年以后,民调支持率下降到了只有39%,而且还一举拿下了民众心目中的两个荣誉称号,叫“最不受欢迎的总统”和“最好战的总统”,经济增长在这一年里面也是让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没有受到实惠,油价上涨,伊拉克战事久脱不完,面对飓风“卡特里娜”又表现得不太好,都是提名自己的一些亲信就任,最后都被否决了。再加上现在“特工门”、“窃听门”、“情报门”等等,烦心事不断。诸多的烦心事可以说,怎么样在防守的底线,应该是他直接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了,你们现在能不能感受道布什总统这种心情?
刘北宪:
感受布什的心情很难,确实就这么一个总统。但是一年来,其实在《与总编面对面》这个场合,包括咱们三个人在一起说了很多了,我们眼看着布什的民调一路往下走,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国际、国内政策有一些偏差,导致了他现在身陷困境,没有看到他的前人给他留下来那种可以借鉴的越战陷入泥潭里了,现在的伊战陷在沙漠里了。自己都承认的,当初用了错误的情报才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这一点还被萨达姆抓住了。
刘北宪:
但是他还死挺,不承认自己有罪,还说推翻萨达姆是正确的,你的前提都没了。
胡锡进:
政治家在这种时候,都要死挺的,这么挺着就因为他是政治家。美国总统,像布什现在这么困难处境的总统,并不是很多。历史上当然也有过,尼克松,当然后来因为“水门事件”下了台。克林顿在最后一个时期,因为丑闻也给他造成了一些个人的影响,及时大家在批评他的时候,同时在肯定他对美国国家的贡献,还是都给予了肯定,布什现在情况确实不一样。布什的民调支持率都是很低,我觉得这反映了美国国家的一种彷徨,布什是大家选的,而且在上次选他,过去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而且在上次选他之前,以前也曾经出现过民调。就是第二个任期之前,实际上当时已经也有很多人对他进行了反对,还是他当选了。选完了之后,大家又在民调上对他进行抨击,感觉到好像非常后悔的样子,这反映出美国社会的一种彷徨,实际上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总统?他们也不知道需要现在让布什该给他们去做什么。实际上,美国现在本身,由于美国在冷战之后执行一种大的政策要在全世界最高限度地来崛起自己的利益,搞单边政策,实际上他已经很难支撑自己目前的这种政策,就像十个手指压着十个笤帚,他很累,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美国再强大,也不能十个手指压着十个笤帚,所以他也没有办法。伊拉克战争,现在很多专家都说了,我们也接触了很多人,美国人也觉得伊拉克打得很糟糕,很窝囊,但是又不敢往回撤。一旦撤出来,对美国整个国家的形象,整个在世界上的地位,都要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冲击,他只能撑着。布什现在他也知道大家对他有很多意见,但是他只能硬挺着,说我很正确。
刘北宪:
他之所以不提供时间表,其实也是因为这个。
演播室主持人:
美国国内要求他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是反战的呼声也是越来越大。
胡锡进:
但是美国社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虽然有些人反战,虽然有些人抗议,但是如果现在布什知罪还敢挺着,没有把军队撤回来,他还有一种把握,他知道真是要全部撤军的时候,恐怕国会里未必大家全是支持的。所以整个社会在这个观点上出现分裂,大家很彷徨,不知道怎么办,才会出现大约有很多人反对,同时也有很多人觉得没有办法,先继续待在那儿,再继续看一看。
演播室主持人:
“窃听门”事件现在也是,就像在刚才前面的新闻中,有最新的一条新闻报道说,有的媒体又揭露出来说他窃听的很多是关于伊斯兰组织或伊斯兰聚居区等等这样一些地方,可以说又在“情报门”事件,等于在这个伤口上又撒了盐了。对他来说,是更烦的一件事。
胡锡进:
这也是布什很彷徨的一件事情,布什虽然现在怕很多,他怕民调降低,他怕飓风对美国的袭击,前段时间飓风给美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为这个事,他也失了很多分。但是所有这些事情加起来也不如一件事,如果现在在纽约,或者在美国什么地方发生一起大恐怖袭击,那对美国政府的打击要超过所有的一切,所以他首先要防住不要出现新的对美国恐怖主义袭击,那他就要去采取但一些措施极端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又跟美国基本的追求、基本的国家理念互相冲突。所以布什现在不知道怎么办,这个社会处于一个彷徨状态。
演播室主持人:
就像刚才说的,底线到底怎么守?可能也在彷徨,但是绝对不能从伊拉克撤军的,而且不能给时间表的。从伊拉克的形式来看,应该说在15号大选以后,国民议会的选举之后,总的来说,现在美国更多的精力还是投入在伊拉克的重建形势的改变等等这方面。到底最后是否能在伊拉克给布什争一点分,看来还是要拭目以待了。
刘北宪:
看看他能不能体面地撤退。
演播室主持人:
这可能也是布什最后的底线,就在这儿了,希望就在这儿了。
刚才我们关注的是本周的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
观众朋友,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与总编面对面》,稍后是下周看点。
下周看点:
12月28号,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将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届时,将会有50名电影艺术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同期还将举办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庆典音乐会,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典礼,即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电影展开幕式。
2006年1月1日,布莱尔将把手中的欧盟轮值国主席国的权杖递交给奥地利。奥地利财长表示,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将关注欧洲经济增长、就业人数增加和降低失业率。
明年1月1号起,新的养老金制度开始实施。按照新的基本养老金既发办法,三保人员每多缴一年,养老金中的基础部分增加一个百分点,上不封顶,能够形成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约束体制,新办法不会降低退休人员的待遇,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演播室主持人:
好。下面我们接着关注下周要发生的一些事件。其中最明确的就是我们知道在下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将会审议全国人大财经委提出的关于申请、提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样一个事件,实施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农业税条例有望被废止了。你们两位总编怎么来看待废止的必要性?
刘北宪:
其实跟我们刚才上面说的GDP增长是有关系的,整个国力增长了,我觉得政府做得很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关注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活问题。在这个时候,国力增长了,解决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社会还比较少的一部分人,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应该是一定要做的事情,这才是一个和谐社会所必须的。
胡锡进:
中国目前跟世界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农村跟农业的差距。实际上中国很多大城市,现在很多地方越来越像世界的发达城市了,无论是交通、住房,包括人们的生活质量。城的生活水平跟世界接轨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农村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要说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农村,即使到一些东欧,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一去看,跟咱们农村一比,差距相当大,所以中国未来的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我觉得主战场应该在农村。
演播室主持人:
这边有个背景情况,中国的《农业税条例》应该是1958年开始实施的,其中包括了税目有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物业税。《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从农民这个角度最关心的是,到底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实惠?你们两位怎么看?
刘北宪:
肯定会带来实惠,我们觉得根据统计数,好像如果废止以后,每一年,农民大概可以享受到几百亿免税以后得到的实惠,这还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胡锡进:
而且这几百亿,我相信最后都要返回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当中,因为农民手里有钱了,他们就有更多的力量来消费工业品以及享受各种服务。
刘北宪:
投入再生产。
胡锡进:
这样实际上国家的经济将会更加良性地发展,将会更好。
演播室主持人:
改变那种二元结构所带出来的一些矛盾,尤其是改变,比如说缩小贫富差距等等,加强农村的消费能力是有好处的。
刘北宪: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胡锡进:
废止农业税这个事已经是在一些地方有过试点,整个农民总体来说反映非常好的,这也说明起到了效果,我相信中国农村以后会更多地分享中国现代化的成果。
刘北宪:
其实我很同意胡总的看法。废止农业税在目前来讲,我们觉得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征兆。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向关心农村和农业这样一个群体走的很重要的一步,还会接着发展下去,我们相信本届政府还会有很多的政策出台来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演播室主持人:
在下周还有一个非常的事件,那就是要庆祝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在这儿,我们要给大家介绍一段背景情况。说到电影,可能很多观众朋友还不知道到底电影是什么时候的?在这儿我可以告诉大家,1895年12月28号,法国人鲁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在巴黎公开地放映了一个电影短片,世界公认电影是从这一天诞生的。7个月零13天以后,就是1896年8月11号,那是清朝末年,在上海徐园右翼村放映了一个西洋影戏,那个时候刚诞生7个月,中国就已经开始放映电影了。
刘北宪:
那个时候中国跟世界是很接轨的。
演播室主持人:
再看更接轨的,使中国人第一次看电影是七个月之后。10年之后,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一个影片叫《系绪片.定军山》,拉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所以说从1905年到2005年,中国电影应该说整整诞生一百年了。应该说从诞生的一开始,中国人,观众也好,很快就看到电影,中国十年之后,就能自己拍摄电影,应该说中国跟电影的缘分还是很紧密的。但是一百年之后,我们再来看,好像中国电影现在就像有一部影片名字所体现出来的,十面埋伏。就是在中国电影100多年之后,我们中国电影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机遇。
胡锡进:
我觉得中国电影在今天的状态,跟我们整个中国的发展大体上还是有一些同步性的,比如说我们经济现在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地位。我们的电影,虽然在世界上不是很强大,确实还是比较弱的,但是我们毕竟还是有一些进步,我们现在有了世界上一流的导演、有了一流的演员,我们的城市里有了世界一流的电影院,我们中国现在也能拍出一些非常好的电影,这些电影无论从质量上、无论在市场效益上,在中国国内都能够和外国的大片打一仗了,而不像过去外国大片一来,整个中国电影全都完了,这还是有成绩的。
演播室主持人:
首先我们要看到成绩,其次要看到差距。
胡锡进:
差距也确实很大。我觉得咱们在市场运作,在我们还实现不了像西方那种大的电影公司的规模,总的感觉是我们觉得中国的电影还是一个小作坊式的。另外我们的生产好影片的能力跟西方来比,差距太多了,现在中国的国产电影群众性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演播室主持人:
没法普及,你看得起电影吗?50块钱、70块钱、100块钱一张票。据说有的电影,贺岁片首映式首映的时候1000多块钱一张票,总得让观众看得起电影。
胡锡进:
在西方我们能够感觉到,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比如像美国,我觉得我看一张电影10美元这么多……
制片人:陶跃庆
策 划:滕双双
编 辑:全晓通 刁伟华
主持人:王世林
监 制:王未来
责编: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