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2005年7月17号《与总编面对面》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0日 17:31 来源:CCTV.com

  主持人 鲁健:

  周日午间,面对总编。各位好,欢迎您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由鲁健为您主持的《与总编面对面》栏目。

  那么今天光临我们演播室的两位嘉宾,一位是《环球时报》的副总编胡锡进,您好,还有一位是《北京周报》的总编辑黎海波,欢迎两位。

  同样我们在节目开始,还是先通过短片来回顾一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周要闻。

  解说:

  第16届中美商贸联委会11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会后表示,会议取得不少成果,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也正处在多年来最好的时期。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表示,中美纺织品摩擦问题双方还需坐下来谈。

  北京时间11号,吉尔吉斯斯坦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在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选举中,代行总统职务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理巴基耶夫在已统计的99.52%的选票中获得86.97%的选票赢得大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2号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的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一行。胡锦涛强调,两岸同胞要共同努力,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京时间13号,第59届联合国大会就德国、巴西、印度和日本“四国联盟”提出的安理会扩大框架决议草案举行公开辩论。四国牵头提出的《安理会改革》议案,在各成员国中引发的争议在当天的会议上掀起了一个高潮。美国明确表示反对这项议案,并呼吁各国对此投反对票。

  【同期上】美国代表 塔席克里

  让我们尽可能把这个意思表达明确

  美国认为任何扩大安理会的提议

  包括基于我们自己立场提出的那份议案

  都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就付诸表决

  北京时间13号,巴基斯坦南部发生三列客车相撞事故,造成超过百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对事故表示震惊。他要求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彻底调查,严惩责任者。

  北京时间13号,身陷政治危机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任命马尔加里托·特韦斯为新一任财政部长,并在马尼拉召开内阁会议。阿罗约在会上表示,将把菲律宾国内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继续下去。

  美国宇航局原定在美东部时间13号15时51分,北京时间14号3时51分,发射“发现”号航天飞机,但由于发射前航天飞机上一个燃料传感器被查出故障,美国宇航局紧急推迟了“发现”号的发射。

  【同期上】美国宇航局局长 格里芬

  我们的液态氢燃料箱传感器出现故障

  它是4个传感器中的一个

  在发射前 我们要确保4个都能正常运行

  由于一个传感器不能正常工作

  所以我们取消了今天的发射

  北京时间15号,韩国、美国和日本六方会谈首席代表举行会谈,就本月底在北京举行的第四轮六方会谈协调三方立场。三国代表一致认为第四轮六方会谈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机会,关键是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需要对会谈的形式和程序进行调整。

  15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胡锦涛表示,中国愿与欧盟一道,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巴罗佐也表示,欧盟期待着与中国进一步发展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15号紧急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渥美千寻,就日本经济产业省14号正式宣布授予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中日争议海域的试开采权,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崔天凯表示,日方的这一行为是对中国主权权益的严重挑衅和侵犯,也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

  16号,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开始,投票结束后现任国民党副主席马英九以72.36%的投票率击败另一位候选人现任副主席王金平,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新一任党主席。

  主持人:

  好,一周新闻这么多,听听总编怎么说。两位刚才我们是回顾了一下一周来的要闻,要说最新的一件大事的话,应该就是国民党主席的选举了,因为昨天晚上9:30,我是得到了这个消息,当时说马英九已经胜出了,应该说马英九胜出可能还是在大多数人的预料当中,但是我没有想到他的得票率还是很高,我不知道两位总编对马英九的胜出怎么看?

  黎海波 《北京周报》总编辑:

  今年看来是一个两岸关系年,关于两岸关系的新闻不断,那么最新的消息你刚才讲到的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胡锦涛总书记也马上给他发去了贺电。我觉得这个事对他来讲是从一个市长变成了主席,就像他自己讲得一样,他的目标是定在2008年要夺回执政权,这是所有中国人民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现在在台湾,台独的势力很猖獗,那么现在我觉得摆在他的面前就是说他可能还来不及更多地庆贺自己,他有很严峻的任务摆在前面,摆在面前。首先就是说,他有一个整合国民党内部的重任,另外还要整合泛蓝阵营,还有他过去在当台北市长的时候,他在会见美国一个记者的时候他谈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如果我是陈水扁的话,我马上就要到大陆去访问,所以我觉得他可能会把两岸关系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上。

  主持人:

  本来我们可能以为马英九和王金平的选举应该是一种“白热化”的状态,因为之前大家可能也说到马英九是有魅力,无人脉。王金平是有人脉,无魅力。所以应该有一番“白热化”的一番争斗,但是没有想到马英九这次得票率是很高的。

  胡锡进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我觉得还是应当说是“白热化”的,直到最后时刻,虽然马英九的得票率很高,但是直到头一天还没有人敢做这样的预测,那么说明还是很“白热化”的。我想这次选举之所以马英九得这么多票,主要我觉得还是国民党的基层党员对国民党是尊崇它的传统,还是要进行改革,大多数基层党员选择了改革,因为马英九是代表国民党的“改革”派。

  另外一方面我想影响它是非常巨大的,不光是国民党内部的事,是对整个台湾岛内的政治形势的一种影响,甚至对两岸关系,甚至对整个华人世界都是要产生很大影响的,为什么?因为他这次选举虽然是国民党内部的事,但他选举的过程是对整个社会公开的,辩论投票的整个过程在台湾岛内是完全透明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马英九个人的这种政治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他的个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巩固,他的影响得到了巩固,他的整个形象得到了加强,那么对于2008年国民党是否能够夺回政权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主持人:

  当然我想国民党的这些党员之所以把更多的票投给马英九,可能也是这样的一种期望,因为从年龄上讲,马英九才55岁,王金平已经是64岁了,将近比马英九大10岁,所以等到2008年的时候,应该说马英九从年龄上来说正适合一些。

  胡锡进:

  应该马英九是国民党目前最强有力的社会公众人物,因为他也就是国民党内部唯一一个曾经击败过陈水扁的人,他在竞选台北市长的时候,就击败过陈水扁,而且从目前来看,民进党里面还没有哪一个政治人物除了陈水扁以外,没有哪一个政治人物能够挑战他的地方。

  主持人:

  不过马英九也确实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党内的团结问题,对吧。另外一个就是泛蓝阵营的整合问题,我想上一次就是新党的大陆访问团来的时候,我在采访这些团员的时候,他们也谈到说当时感觉新党就像是一碗牛肉面,然后这些牛肉现在都已经走了,他们现在都在等待着说重新回到这个面里,重新回到这个汤里。

  胡锡进:

  因为王金平这个人作为更加容易,他是一个比较顾大局,识大体这么一种特点,政治风格,他有可能跟马英九进行合作,我觉得对于国民党的前途来讲,可能更好一些。

  主持人: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马英九可能抗压性差一点,所以对方给他施加压力的话,他在两岸关系上会不会有所退缩,这个大家可能比较担心。

  胡锡进:

  我觉得可能性不太大,因为国民党的两岸政策是由整个两岸的大的情势决定的,并不是马英九个人所能左右的了的。当然他个人是会有影响的,但是我想国民党的这种与大陆的政党关系以及它的两岸政策已经成了一个大势所趋。

  主持人:

  好的,以上就是这个星期应该说是岛内的一件大事,那么另外就是关于联合国改革本周又一次成为了热点,四国联盟现在提交了自己的提案,紧接者非洲联盟也提交了自己的提案,现在好像这个情况看起来非常的复杂化。我不知道接下来的局势会怎么样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走向?现在四国联盟据说要在这个月的22号到27号强行推动这个表决了。胡总,您估计这个局势的发展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胡锡进:

  现在我觉得断言一个趋势的发展,现在确实做这样的断言还是很有风险的。当然我想现在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是美国站出来公开反对,高调反对四国联盟的这个方案。他不仅自己投反对票,而且号召其他成员国也来投反对票,这在联合国的发言中非常少见的,过去美国不得经常闪烁其辞,但是这次他的联合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所作的这次发言非常正规,他说了我们公开说,如果投票我动员你们大家都一起跟我们一起来投反对票,这种美国的态度,对四国来说他们也认为是份量最重的一个态度,份量最重的一个表态,那么美国这样的表态全是会有一种号召力,对于四国联盟绝对是一种打击。

  黎海波:

  因为它的地位有关系。

  胡锡进:

  但是现在又这么说,现在有这么一个经验,就是说四国联盟他们真诚的决心肯定要高于其他国家反对它的这种决心和努力,因为他要拼命地要去做,他投入的人力、物力要比反对它的国家投入的人力、物力要大,比如说日本,他把所有的驻各国的大使都招回全面出击。

  黎海波:

  全面出击。

  胡锡进:

  然后包干,每个人负责你的国家,而且他投入很多钱,给这个国家援助,给那个国家援助,目的就是要你投入我一票完了。那么现在其他国家的反对的国家能否投入这么大的财力、物力这是值得怀疑的。

  主持人:

  但是非盟现在的做法让日本、四国联盟也很苦恼,非盟提出来要增加六个常任理事国,而且必须有否决权,如果拿不到非盟这53票的话,估计四国联盟肯定是没戏的。黎海波:

  我觉得这两个提案提出来以后,就使得这个征常也好,安理会的改革也好,进入真刀、真枪的阶段了,往下走我觉得可能四种可能,一个就是“闯”,就是刚才胡总讲的,因为四国它的决心非常大,他走到这一步以后,他再不走也不行,七月份不表决拖到九月份,干脆“闯”。

  主持人:

  但是强行表决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是肯定不行的。

  黎海波:

  但是他要作一些就是第二种可能“和”,他跟非洲两个商讨一下,因为非洲的提案跟他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相近的地方,六个,他原来四个里边,他也留了两个就是给非洲,他不排出,而且今天大概是17号。

  主持人:

  17号,四国联盟的外长和非洲联盟的代表。

  黎海波:

  他们还要协商,这个结果有的评论说肯定谈不拢,我觉得也未必,因为这个东西各自的利益,因为他四国的提案并没有否定权。

  主持人:

  这是两种可能。

  黎海波:

  第三就是说“拖”,就是说先把这个事搁置了,没有办法,因为谈不拢,别的国家反对,因为这个可能性最少,就是说我们咖啡俱乐部的“团结谋共识”它的那个提案,但是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如果我们考虑各种各样因素。这也算是,当然很小。

  胡锡进:

  那非洲联盟的态度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因为非洲很多国家都比较穷,这四国联盟给点小恩小惠,然后给他们一些钱,给些援助。容易把他们分化,然后拉拢一部分选票来支持他们,这种可能是有的。

  主持人:

  这就是让大家担心的,就是要回到大家担心的问题,就是联合国改革的重点,其实是很多方面的,现在好像感觉联合国改革的全部内容就是安理会的改革,这样的话把发展的大计,联合国千年的发展大计都放在一边,而且如果说不断地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和非盟之间在不断地谈判或者说去拉拢个别成员,我想可能真的会带来联合国分裂的这样一个局面。

  黎海波:

  这可以看出来四国的能量还是相当大的,因为我们讨论好几次说联合国的改革不光是安理会的改革,但是现在你迫使大家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原本说刚才胡总讲美国不得不出来表态,它也想说联合国的改革还有什么人权问题、效率问题等等,但是我觉得它这个趋势恐怕拉不回来。

  胡锡进:

  已经到了最后大家都必须摊牌的时候了。

  黎海波:

  必须摊牌的时候了。

  主持人:

  好,这是本周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一个话题,那么下面一个话题我想就是伦敦爆炸以后的余震,那天我在这期访谈节目的时候,当时我看到《环球时报》。胡总,你们《环球时报》的标题非常醒目,“伦敦被自己人炸了”,这可能就是当时那个消息刚报出来,说实施人体炸弹这四名都是英国人,都是英国本土。

  胡锡进:

  对,土生土长的移民,第二代移民。

  主持人:

  第二代移民,所以确实我看了这个标题非常醒目,说“伦敦被自己人炸了”,所以这也让大家就是想为什么?

  胡锡进:

  确实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我们《环球时报》刚刚得到一个消息就是说,实际上拉登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在下降,调查显示。就是他的支持度在下降,很多国家的人民现在不太喜欢他了,加上他最近也很少露面。但是另外一方面就是恐怖主义他在扩散,就像癌细胞一样,它在扩散,而且它扩散它出现一种变异。过去恐怖分子都有一种特点,就是在中东的,中东那些国家的一些人,他们搞的一种恐怖主义,现在不是了,是英国人自己第二代移民,这些人本来他没有道理来搞这种恐怖主义的,他们都在英国土生土长。而且《环球时报》我看他们报道的说是都是阳光男孩,有19岁的,22岁的,他们在这之前还在地铁里,大家有说有笑的在一起聚了一次会,但是他们现在又去搞这种恐怖主义,这个确实给大家非常多的歧异。

  主持人:

  就是有时候恐怖主义它现在这种思想意识上的传播,比可能那种组织化的,直接派领导去指挥这种传播做得更快,而且影响力也更大。

  胡锡进:

  是。出现了那么多仇恨,那么多对生命的这种轻视,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对别人生命的轻视,说炸就炸,这个东西防不慎防。对吧?

  主持人:

  而且我们也注意到,有三个都是巴基斯坦裔的移民。而且有一个叫坦威尔的,他应该是利兹大学体育系毕业的一个大学生,说原来也很阳光,很喜欢运动,但是去了巴基斯坦一趟,回来了以后就变了,经常每个星期都要去四五次清真寺参拜。还有一个19岁的孩子也是,去完巴基斯坦回来以后说留着长胡子,也是穿着长袍,这个行为举止都变化了。确实,这个就让人感觉恐怖主义的传染力很强。

  胡锡进:

  恐怖主义的感染力怎么会这么强?几个孩子去了趟巴基斯坦,他们都在英国长大,去了趟巴基斯坦,回来以后就变了。

  主持人:

  而且这些青少年的免疫力为什么又这么差?所以我们那天也谈到说,有可能是不是和英国的这种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黎海波:

  我倒是觉得他这个事,刚才胡总讲的,恐怖主义好像,拉登这帮人好像有点能量不是很大了。实际上我觉得,他们在暗处策划得特别好。这个跟“9.11”相比较,他策划得非常出其不意,谁也没有想到。大多的领导人都到北方去了,警力也到北方去了,然后伦敦刚好又是申奥成功了,谁也没有想到伦敦炸了。

  主持人:

  这就是人们一直说的,基地组织现在他这种组织化程度似乎看起来不像以前那么严密了,但是他现在可能是换了一种方式,他把这种思想意识传送过去。

  黎海波:

  你说是他成功也好,还是怎么也好。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过去的那个,好像在天上炸飞机的这种情况,“9.11”的方式变成了一种就在你身边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个就是说,他袭击叫做软目标,大众都非常恐慌。还有一个,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说,这次袭击以后,就像“9.11”以后,英国的市民对伊斯兰教义的市民或者移民有一种仇恨的心态。现在有很多这种恐怖事件,有两个16岁的英国孩子还把一个46岁的,大概是巴基斯坦裔的一个人杀死,很多这样的情况。他引起各种种族之间的仇恨,这是他愿意看到的。

  胡锡进:

  刚才鲁健说到文化的问题,可能也确实有问题。比如现在我看到一个分析,老一代的移民,那些巴基斯坦移民,他们虽然生活得很艰苦,但是他们有一种承受艰苦的准备。另外,他们往往回过头去跟国内的人去比,一看,我们生活得还不错。而新一代移民,就是第二代移民出生在英国,虽然条件挺好,但是他们容易跟自己周围的同学比,你看,我处处都不如他们,他们感觉到一种被边缘化。一旦受到恐怖主义的这种思想的灌输,一下子他就变了。

  黎海波:

  这就是你刚才讲的,虽然都是英国人,但是身份不一样。他可能是二等、三等,甚至等外品。

  主持人:

  所以说到这儿,确实这个社会根源也是很复杂的。所以我们也是一直中国文化提倡和为贵。有时候,伊斯兰世界和西方的这种对立现在感觉越来越尖锐了,现在好像感觉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消除这种对立,这确实也是非常值得担心的。

  另外有一个科技方面的事件也值得一说,就是“发现”号。“发现”号不是说一波三折,可以说一波四折了。每次“发现”号,我觉得它的发射都有一点英雄主义的色彩,可以这么说?

  胡锡进:

  对。“挑战者”那次出事。

  主持人:

  86年“挑战者”号出事。

  黎海波:

  “挑战者”是上去出事,“哥伦比亚”是回来出事。

  主持人:

  当时“挑战者”号失事以后,第一次承担重返太空任务的就是“发现”号。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现在重返太空的又是“发现”号。

  胡锡进:

  一架老航天飞机了。

  主持人:

  但是观众通过“发现”号这样的一个推迟,我们到底应该思考一些什么?就是对航天科技的这种发展投入很大,到现在应该有一千多亿美元了,投入很大。有些人也在问,这个事情到底值不值得?我不知道你们两位怎么看?

  黎海波:

  我觉得这个事还是挺值得的。不过从最新的民意调查,美国人还是支持航天探险的,问题是你怎么去做。你刚才谈到这个“发现”号,我觉得“发现”号它有一个起名叫发现问题号,它老发现问题。但它现在这个问题在什么地方?一方面有它科学方面的使命,因为耽误了两年多了。还有一个信息问题,就是现在很多人对美国航天局或者对航天飞机这种系列产生一种怀疑,怎么老有问题?老飞不上去?所以现在有一种观点,在他们内部也有,一定要飞上去,只有飞上去以后,我们国民或者对这个研究才能信心建立起来。所以他也不愿意推迟,现在越推迟,对他的支持度越低,但问题就是说这一步怎么迈出去?现在本来说是16号就要飞,就是美国时间。现在他说7月底,7月底飞不了,只有拖到9月份了,因为有气侯方面的原因。

  主持人:

  现在“发信”号有点成了美国人心头不能承受之重了。因为有一系列的太空计划要展开,比如说重返月球的计划、火星探险的计划。如果说“发现”号再要出点什么问题的话,我想这一系列的可能都要泡汤了。

  黎海波:

  我觉得还有一点,这种外空的探险总是有风险的,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

  胡锡进:

  从风险度来说,我认为现在航天对于人来说,航天员的风险在各种科学探索中依然是最高的之一。《环球时报》刚刚登了一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地说,加加林并不是第一个宇航员,在那个之前好像有十一二个宇航员全都牺牲了,所以没有公布,他是第一个成功的宇航员。但是这个报道到底真的假的,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是这个就是说航天员的这种风险确实非常高。那么这一次“发现”号一定要成功,它不仅是对美国的事,对全全世界、对人类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信心的鼓舞。已经出过两次事了,大的航天飞机已经出过两次事了。这个航天飞机出事可不是一般的事,它对整个航天工业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

  而且太空探索事业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现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如果没有航天飞机,仅仅靠俄罗斯的飞船的话,这个运送上去的物资是非常有限的。

  胡锡进:

  而且对于未来来说,人类来自太空的挑战将会越来越严峻。我看英国的科学家做过预测未来70年,人类有可能面临的十大灾难,其中就有很多都跟外空有关,人类都感觉不安心。

  主持人:

  所以航天飞机的发射也从某种程度上承载着人类共同的一种希望。

  黎海波:

  但是我觉得我们确实要有这个心态。因为包括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也在起步,大概秋天“神六”又要上去了。

  主持人:

  把风险降到最低。

  黎海波:

  最低,但是你不可能降到无。

  主持人:

  以上就是关于本周的一些热点话题了,我们在这回顾了一下。稍坐休息,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下周看点》。

  解说:

  7月18日到22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陈德良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将就如何深化中越关系、加强互利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双方还将就经贸合作问题等签署文件。

  从7月20日起,中国和东盟正式开始按照《货物贸易协议》规定,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将关税减至0至5%。

  由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主办、教育部承办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将于7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到目前为止,已有六十三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三百余人确认将到会。

  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帕特罗将于7月21日至23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国家统计局计划在7月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主持人:

  下周有一些事件值得关注。首先有一个就是7月20号到22号,在北京举行的一个首届世界汉语大会。我觉得这个话题,我们一定要关注一下,因为汉语现在就像有些媒体的说的,有点外热冷的感觉。我不知道两位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黎海波:

  语言的问题好像现在已经不完全是一个语言的问题了。原来有种说法叫做“国强语也强”。就是说你这个国家上升了,你的国家影响力大了,你的语言也随之加强了,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成立的。这个汉语的产生就是因为20多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了,我觉得这个背景是绝对存在的。

  胡锡进:

  对。世界人对汉语的兴趣,过去主要是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学汉语是一种欣赏的角度的去学习,而现在不是了,现在是大家从实用的角度。很多学汉语的人是因为他要到中国来学医,他是因为要到中国来学工程学、学建筑学,所以他不得不学汉语,汉语成了很多世界各国人民谋生的一种手段。

  主持人:

  所以刚才黎总说国强语也强,我非常同意。因为二战结束以后,我们知道,比如拿美国为例的话,当时是把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列为第二种语言,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汉语,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美国通过那个AP教育计划……

  黎海波:

  非常有意思。去年我出席了美国的工商界的一个研讨会,他们有一个作家,这个作家是游遍了世界很多地方。他上来劈头就讲中国,然后他讲一句话,你们当然有多少孩子或者孙子辈的学汉语,我劝你们一定要学汉语。他说下一代的经营,就是工商业者,如果不懂汉语,赚不了钱。

  胡锡进:

  是。我们在韩国也好,在日本也好,在街上就经常能看到广告,说我们这有一个汉语补习班,汉语学习班,你来学习吧,花多少钱。在美国,我听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教授跟我说,在美国学汉语的人远远超过了学日语的人。因为这都是汉语地位提高了,因为国家强了吗。

  主持人:

  所以刚才说到美国这个AP汉语项目,他是把汉语还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现在进入了高中的选修项目。就是你可以在高中里选修汉语的话,算学分了。这个非常重要,相当于汉语已经进入了美国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个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黎海波:

  而且会对于过去有些看不起汉语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鼓舞。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汉语没有前途,方块字肯定要被淘汰,肯定要走所谓拉丁话或者拼音的方向。

  主持人:

  尤其就是当年计算机刚刚兴起的时候。

  黎海波:

  事实证明汉语的适应能力丰富强,任何一个新词出来以后,汉语马上就能对付了。

  主持人:

  当时有很多外国专家担心计算机出现以后,电脑出现以后汉语没有办法输入,但是没想到聪明的中国人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汉字输入方法。

  胡锡进:

  我觉得汉字就和中国文化一样,包容力丰富强,适应力非常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把我们周边的一些古代民族的文化也都给容纳了进来。汉字也是一样,它也是容纳力非常强,生命力很强。过去认为,最先进的是拼音文字,那么表意文字、象形文字都是要被淘汰的,都是落后的。但是现在大家看法反了,认为汉字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对中华文化的凝聚力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

  而且汉语它不仅仅是具有语言文字的这种交流的功能,它同时还有一种强烈的美感。比如说汉字书法艺术,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黎海波:

  确实是,这个拼音文字就没有。所以像中国、韩国、日本就能欣赏。

  主持人:

  而且像唐诗、宋词、格律诗这样的翻译成外语以后,我估计就很难再产生这种美感了。

  胡锡进:

  你到日本的庙里面去求一个签,你拿出来一看,你发现全是汉语的,签自上写那诗全是汉语的诗,韩国也是一样。

  主持人:

  所以下周我想这个首届世界汉语大会肯定又会激起全世界新一轮的汉语热。这是一个话题。

  另外,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觉得有一个话题我们也得聊一聊,就是关于高考状元的话题。

  我们注意到最近有一些高考状元,但是被一些高校拒收了。现在高校也并不是说像以前那个高考状元,就像美女抛绣球一样,家家都抢。现在好像真的出了一种还是要面试,看看你的综合素质怎么样?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变化。

  胡锡进:

  下周因为高考这个录取工作基本上差不多开始收尾了,上个周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每年高考的录取的期间都会出现很多很怪的新闻。这次你刚才说的港大,就是聚了咱们好多省市的状元。另外,有的省市的状元由于他是高考移民,他无法入学。还有最典型的,山西有一个县有这么一件事。说因为榆社县高考成绩不如往年,所以整个县的常委向全县做道歉,公开向全县做道歉,然后把这个县的重点中学的校长、书记什么一块全给撤了。高考牵动了整个中国人的人心,它不仅是一个高考,它是整个社会现实的一个反映。

  主持人:

  这也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对这种状元观念一直在大家的心目当中根植了好多年,就觉得好像能够成为状元,能够成为第一名,好像马上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胡锡进:

  一个状元不仅是他上了大学一件事,而且是整个这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的一个事件,它使整个生活的一部分都变成众人关注的了。

  主持人:

  但是关键我们一直也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的这种方式不改变的话,好像也很难。

  黎海波:

  刚才胡总讲的,每年好像跟高考的新闻不一样,但是背后里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就是反映出我们教育的一些弊端。包括刚才你提到的,可能下个礼拜有一个10岁的孩子要当大学生,对这个,我觉得我们在《北京周报》的讨论也有不同的看法。觉得这种合适吗?10岁的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立,还不只是一种智力智商。

  主持人:

  而且我们以前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制片人:张立勇

  策划:滕双双

  编辑:全晓通 刘维红

  主持人:鲁健

  监制:马勇

责编:薛蓝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