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7月3日《与总编面对面》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7日 11:11 来源:CCTV.com

  主持人 鲁健:

  周日午间,面对总编。各位好,欢迎您收看国际频道由鲁健为您主持的《与总编面对面》栏目。

  那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两位总编。一位是《中国青年报》的副总编辑陈小川,您好。还有一位《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胡锡进,两位好。

  那么同样我们首先还是回顾一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周要闻。

  解说:

  北京时间6月26号“2008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正式揭晓。中文口号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英文口号为“ONE WORLD ONE DREAM ”

  北京时间27号,新当选的伊朗总统艾哈曼德内贾德首次对伊朗今后的内政外交政策作出表态。内贾德表示伊朗将继续推进和平利用核能的计划,也将继续与欧盟就核问题进行谈判。

  艾哈迈迪.内贾德 伊朗当选总统:

  我们需要和平的核技术,用于资源、医疗、农业目的,以及推动我们的科学进步,我们把这(核计划)继续下去。

  解说:

  此外内贾德还表示伊朗不十分需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艾哈迈迪.内贾德:

  伊朗正在走自主更生的发展道路,它(伊朗)在这条道路上并不十分需要美国。

  解说:

  北京时间28号,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发表电视讲话,承认她曾在去年总统竞选审票期间致电给选举委员会官员,并向国民表示道歉,但她否认自己在总统大选中舞弊。阿罗约同时呼吁国民继续支持她领导的政府。

  北京时间28号,美国总统布什与德国总理施罗德举行会谈,双方着重就伊朗核问题、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都认为伊朗发展或谋求发展核武器的任何举动都是不能被接受的。关于联合国改革施罗德表示,德、美两国一致认为联合国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布什也表示美国不反对任何国家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北京时间28号下午,备受瞩目的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被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家体育总局、水利部等部门又一次出现在审计长李金华列出的违规单位名单中。

  北京时间29号,为纪念以美国为首的占领当局,将政权移交给伊拉克人一周年,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他表示美国政府现在既不会设定从伊拉克撤军的时间表,也不会向伊拉克增兵。

  布什 美国总统:

  在(伊拉克)这种暴力环境中,我知道美国人要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的牺牲值得吗?答案是值得。并且它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安全至关重要。

  解说:

  布什的讲话得到美国一些共和党议员的支持,而民主党议员则指出,美国因伊拉克政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孤立,许多美民众也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颇有微辞。

  美国民众:

  我认为我们应当全面重新评估整体局势,我们的动机完全是为了能源和石油利益,

  以伊拉克利益为代价让美国更强大,我不认为(在伊拉克驻军)是正确的。

  解说:

  北京时间29号,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部长级会议上,法国最终击败竞争对手日本,被选定为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型热核反应堆的建造地。来自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六方代表达成协议,确定法国南部城市马赛附近的卡德拉舍为国际热核反应推的建造地。

  7月1号,涉及食品安全、机动车排放、节能建筑等多方面与中国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44部新法律法规将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法规17部,地方级法规27部。

  北京时间7号2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举行正式会谈,会谈后共同签署了,全面体现中俄双方对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立场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双方在声明中强调,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正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做出重大贡献,两国决心与其他有关国家共同不懈努力,建立发展与和谐的世界,成为安全的世界体系中的重要的建设性力量。

  主持人:

  好,一周新闻这么多,听听总编怎么说。

  那么刚才我们是回顾了这一周的新闻。首先我想我们应该着重地关注一下,中俄首脑的这一次会晤,这个星期胡锦涛主席是对俄罗斯展开了为期四天的访问,而且也签署了“21世纪世界秩序”的一个共同宣言或者叫联合声明,我不知道两位你们所在的媒体,这个星期是从哪个角度关注这样一个事件呢?

  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我们驻俄罗斯的记者这方面做了很多报道,我们更看重的就是中俄两国的元首亲自签署的这个文件。

  主持人:

  对,这确实也是在这种新的国际的局势发展变化之下所做出的一个决定。

  胡锡进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环球时报》最近一直在连续关注胡锦涛访俄以及马上要去中亚还要去参加八国峰会,那么像胡锦涛主席访俄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任何两个大国的领导人的会晤,在世界上永远都是热点。

  胡锡进:

  而且是两个综合国力都非常强大的这么两个国家的首脑会晤,永远是值得关注的。那么这一次国际上的评论非常多,比以往的中俄会晤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主要原因像刚才陈总说签署了21世纪国际持续的联合声明。这个声明有12条,我看了,内容确实非常多,比如关于联合国改革,也提出了要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这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

  陈小川:

  就是说中俄两个大国,在这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中,我们有我们共同的标准,我们现在拿起来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就是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联合声明。

  胡锡进:

  我特别高兴就是说,看到中俄两国元首这种定期会晤机制现在已经非常成熟。这个定期会晤机制的成熟程度,不比任何两个世界大国这种首脑会晤的这种成熟度要低,非常高这种成熟度,两国实际上由于两国最近几年的民间贸易发展很快,民间机构很多,实际上出现了很多摩擦,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没有影响到两国的这种政治关系的迅速发展,这一点都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

  所以现在感觉中俄关系这些年来真的是一步一个台阶,从96年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然后2001年又签署《睦邻友好条约》。然后又展开了军事互信机制,包括军事方面的交流,八月份又有第一次的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再加上贸易,能源这方面的合作,真的感觉是很踏实,关系的发展很踏实,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所以我们对这中俄关系的发展也是非常充满期待。

  胡锡进:

  空间很大,发展的空间很大。

  主持人:

  好,那么这是本周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了。那么另外还有一个国际上的事件,就是6月27号晚上,阿罗约她终于是发表一个电视讲话,说承认在去年总统选举中,她确实给选举委员会的官员打过电话,结果是一石激起浅层浪,这个事件在菲律宾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现在大家可能关心的就是这个菲律宾版水门事件到底走向如何?阿罗约会不会被弹劾,最终辞去总统职务,我不知道胡总您怎么看?

  胡锡进:

  《环球时报》也给了很多关注,我们驻菲律宾的记者也写了这样的报道,但是我觉得菲律宾这个国家因为政治上一直不是很稳定,最近这些年,政治动荡的苗头不时地漏出来,所以现在来断定阿罗约是否会因此而辞职?到现在还很难说,但是我注意到阿罗约现在面临的压力显然非常大,否则她也不会让她的老公离开这个国家,你看那张照片,她老公抱着她,然后被迫地离开这个国家。显然是受到非常大的压力。

  主持人:

  当然是双重的压力,一方面她是被涉及到反对党提出来的,她是通过电话操控选举,这是一个。另外就是反对党又提出来说她的丈夫,包括她的妹夫这些人可能会接受了贿赂,所以这是两件事,这个压力对她来说确实是非常大的。

  陈小川:

  但是菲律宾这样的国家是我们的一个近邻,这几年,刚才胡总编讲的就是经常是不太稳定,但是它有一点要注意观察,就是它的军方和警方的态度,很可能是它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砝码,那么军方和警方目前还没有对阿罗约提出疑义。

  主持人:

  包括菲律宾的天主教,他虽然提出说希望阿罗约辞职,但是也有一些积极的分析认为说,现在还不知道天主教整个集体的领导层的这些人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胡锡进:

  对,形势还没有明朗,应该说。菲律宾国家也很有意思,这个国家应该说媒体还是对一些报道有相当的自由度,有点像西方媒体,能够不时地揭露出一些腐败的问题,但是这个国家在政治上民主就是政治上又没有解决这些腐败的一个机制,所以往往是媒体不断把一些问题揭露出来,而且国家本身对这个体制又解决不了一些问题,所以这些问题一捅出来,就造成民怨沸腾,造成引起了社会的不稳定,一些动荡。

  主持人:

  不过总的来说,我们从这次的形势判断动荡,反对党虽然号召民众上街游行来反对,但是其实参加的就是1万多人,这和当时集会反对马克思,还有艾思特拉达当时是是多至达到了数百万人的这样一个阵势。所以有些人也是很积极说,从目前她在众议院和参议员的支持人数来看的话,很有可能她能够躲过这一次。

  胡锡进:

  对,因为现在他们揭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媒体揭露出的这些问题,也是菲律宾政治中的常态,并不是说这些问题过去没有过,突然出现的这些问题,菲律宾民众以及一些主要势力军方教会,他们可能也觉得菲律宾好像这种事情永远不能避免。

  主持人:

  所以这个星期,本周我想国际方面的事件,阿罗约可以说是作为一个新闻人物出现了,我想我们大家可能在下周还会继续关注她的个人命运,包括她的政治命运的走向。

  另外我们下一个话题可以还是回到国内,因为昨天全国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开始展开了,首批的就是军事院校,像这个公安,还有艺术类院校,已经开始招生了。所以我注意到,6月30号的时候,教育部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要求,有些媒体也称为四道高压线,就是四个“绝不允许”。不允许任何和录取挂钩的费用,收取任何的费用等等。还有绝不允许招生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等等,还有不允许擅自扩大招生规模,绝不允许游离于招生工作体系之外录取考生,被媒体称为是“四道高压线”。同时我注意到还有出台的“六个不准”,就是明确地出台了一些“六个不准”当然就是不准违反国家有些招生规定,不准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等这样的一个要求。这些规定出来以后,引起了媒体一片的讨论之声,我也知道到很多栏目可能都在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讨论,陈总可能我想对这个问题也关注了很长时间。

  陈小川:

  对,《中国青年报》是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高考每年,今年是700多万人,7我们派出大量记者出去采访,《中国青年报》在各地都在采访高考,几乎前两周主要的热点就是关注高考,那儿对于教育部这个重拳出击,维护高招公平这个事情,我们报纸是采取一种比较乐观、集成的态度,我觉得我或者用于外交,用于交错,我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其实它总是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一种趋势、一种趋向“四个不允许和六不准”作为四条高压线是我们报纸提出来的观点,高压线就是不能碰的,碰了就要电死你,就是一个最核心的一个词叫“透明”它所有的环节,比如招多少人,教育部非常明确的说,所有告诉你计划外的名额全是假的,所有告诉你内部名额全是假的,你都不要信,所有关于高招的信息,都在省级招办去解释,其他解释都是假的,都不作数的,那么这些就是不断地透明化。

  主持人:

  而且招生计划执行情况要和学籍的电子注册挂钩的。

  陈小川:

  比如我这个学校我想自己招一个班,好,教育部注册不上,然后等到你四年读完了以后,学校给你文凭。

  主持人:

  就有这种情况。

  陈小川:

  就像在过街桥上买了假文凭是一样的,你上网查,查不到的,没有用。

  胡锡进:

  这件事情是一个好事,是大快人心的事,我想。刚才陈总说了,有几千万人都在关心这件事情,那么我想使高考招生过程透明化、公平化,这是所有人的希望。我相信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希望,包括那些所谓有一定路子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人,他们也希望这样。因为全社会为招生最后做工作,脱关系,找路子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了。

  陈小川:

  不堪其重。

  胡锡进:

  很多家长,他们包括有点路子,他们也说我们实在不想找,但是我们不找这个路,我们就担心万一别人找路子,把我们家孩子给顶下来怎么办?

  陈小川:

  现在就是这么一个逻辑,就是你明明可以直接到医院可以挂一个号,可以找医生探病,但是还要问你认识医院的人吗?它现在变成就是这种逻辑了。主持人:

  我也注意到有一个媒体曾经揭露出来一个腐败事件,就是一个招办主任他手里就有一个当地领导的子女名单的一个表,或者是亲戚的、朋友的,但是最后是被媒体曝光出来了。但是我想这个“四不允许”和“六不准”,如果出台以后,可能能够杜绝这样的现象。

  陈小川:

  对,鲁健你说的这点非常重要。一个是有教育部“四道高压线”和“六不准”是严令禁止,然后公开透明,这非常好的,我比较乐观。还有一点就是媒体报道,媒体对招生整个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比如说去年,中央电视台和我们《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北航的那个事件,那个事件以后,后来就做出很多处理,是吧。而且这次教育部就规定,凡是处理结果也要公开。我要注意一个现象,这几年关于高考招生舞弊的事件报道越来越多了,但实际上高考招生舞弊的现象越来越少,为什么?就是你监督的越多,他舞弊的越少,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胡锡进:

  这是一个必然关系。

  主持人:

  我注意到除了这“四个绝不允许和“六不准”以外,最关键的是他要实施“阳光工程”,“六公开”的信息公开制度,我就不一一举例了。比如说招生政策公开、信息公开,包括录取信息公开,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刚才陈总用了一个外交辞令说谨慎的乐观态度,我想你谨慎的那一部分,可能担心的就是这些,尤其是教育部这个政策到了地方以后,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招生办能不能够确实的执行?比如说我考生打个电话,想咨询一下我现在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情况,能不能上,关键是能不能做到透明?

  胡锡进:

  我相信程度不同,但是舞弊的空间永远是有的,永远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交往,是人做的工作,而不是机器做的工作,那么这个舞弊的空间永远有。那么惟一的办法是严格执行,上级领导是否抓得狠、抓得坚决,这是最关键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你六、七百名的提档,他会给你提档120名,这120名的名额是否全部能够公开?然后录取,如果其中99名你没录,而你录了一个101名,那你这个原因能不能够真正的公开,给透明地解释出来?你这个如果没有正当的原因,别人能够把这个给翻盘翻回来,那这个确实需要执行中的水平了。

  陈小川:

  从理论上讲,有今年教育部这个规定是应该能够查的,是吧。它是透明的,是吧。

  主持人:

  但是,这个我想对于各地招办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些多余的工作,更多的工作,比如说有些没有考上的考生他会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希望咨询一下到底这个情况是什么样的。如果说你能真正的做好透明、公开的话,包括“阳光工程”里也说了,咨询和申诉需要也是公开的,如果你能真正做到公开、透明的话,真的是“阳光工程”的话,那么考生有什么情况,他完全可以透明的咨询,也可以透明的申诉,这就不用担心有更多工作方面的压力了。

  我想考生,包括考生的家长们也可以把教育部出台的这些规定,作为监督的一个依据,我们一起来监督,看看今年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能不能够在各地真正地做到透明、公开?

  本周的话题我们就先聊到这里。稍作休息,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下周看点》。

  解说:

  7月4号,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在飞行了近200天后,将释放“撞击者”号探测器,撞击名叫“坦普尔一号”的彗星。如果撞击成功,这次事件将是1994年彗木相撞之后的又一次天文热点事件。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开幕式,将于7月5号在云南昆明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即将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将签署多项合作文件。

  在访俄行程结束后,胡锦涛主席将于北京时间7月5号参加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据透露,会议期间,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将被正式接纳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

  继中国国民党和亲民党先后组团访问大陆之后,新党将组团于7月6号到13号来大陆访问。访问团将到广州祭奠黄花岗72烈士墓,到南京拜谒中山陵,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吊唁,然后到大连参观访问,最后到北京参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并与专家学者座谈。

  胡锦涛主席将于当地时间7月7号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五国领导人对话会议。这次会议将主要讨论全球经济和气候变化两大问题,其中全球经济问题,包括国际贸易及国际发展合作等。这也是胡锦涛继2003年埃维昂会议后第二次出席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会。

  主持人:

  好的,我们再一起来聊一聊下周的一些主要的新闻事件。下周有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事件就是台湾岛内的又一个政党,新党要来大陆访问了。今年的5月、6月期间先是国民党,然后是亲民党先后来到大陆访问,可以说,很多岛内的民众都希望能够到大陆来看一看,甚至包括连战和宋楚瑜他们走过的这些地方,他们也希望能够看一看。下周新党来,说明这个热潮还没有过,还有一波浪潮要过来,而且也说明两岸的交流趋势越来越广。我想你们两位所在的媒体下周肯定也会来报道和关注这个事件吧?

  胡锡进:

  对,《环球时报》已经登了一大篇文章关于新党要来访问的事,下周肯定我们还会继续关注。我想台湾的政党来访大陆,这些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趋势了。国、亲两党回去以后也确实起了好多好的反响,提升了国、亲两党的地位。现在台湾各个政党都在考虑这个事情,这就说明台湾的政党到大陆来访问确实起到了增进两岸沟通、交流,起到了抵制台独的这么一种作用。

  主持人:

  而且这次两岸之间的交流,我注意到西方的媒体报道时也有很大的改观,这次对中共领导人可以说是一片赞扬之声了,尤其是胡锦涛主席3月4号发表这个四点意见以后。我们注意到很多西方媒体在连、宋来大陆以后都提到了这四点意见,甚至说到中共领导人这个胸襟确实是非常的广阔。

  我们注意到,新党选择的这一次来的日期很值得关注,他们肯定要在大陆度过7月7号,而7月7号他们选择了一些地方,我们注意到首先要要去广州黄花岗72烈士祭拜,然后还要到南京。

  陈小川: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主持人:

  所以我想,他们的这个安排好像也是能够跟抗日联系起来。

  胡锡进:

  他自己说叫叫“民族之旅”。

  陈小川:

  新党主席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新党的态度也是个性非常鲜明。没来之前早早就喊,“我们这叫民族之旅”,“台湾人都是中国人”,爱憎分明的人领导了一个爱憎分明的党。

  陈小川:

  这个话说得好。

  主持人:

  真是爱憎分明。我想,他当年就是因为不走李登辉的这个路线,所以从国民党当中退了出来,而且后来和陈水扁也可以说是死对头,甚至大打出手,肢体冲突。不过也能够感觉到他这个人的这个性格,应该确实是这样的一个性格。所以我想这一次来,他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也就是说其实和连战来的时候,宋楚瑜来的时候我们所说的一样,只要你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承认“九二共识”的话,我们欢迎更多的党派到大陆来访问。我想,下周这是一个肯定会引起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国际频道也会派出前方报道组到新党所走的一些地方进行直播和报道,希望大家关注下周我们国际频道的一个新闻。

  另外,下周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天文事件,可以说也是一个科学上的大事件了,就是7月4号,7月4号“坦普尔一号”彗星要被撞击了,7月4号就要释放这个撞击者,然后去撞击这个“坦普尔”一号彗星。我记得是今年1月份发射“深度撞击”号的时候,当时我们也是请了两位天文学界的专家在演播室一起来讨论这个事件,没想到时间过得特别快,马上半年就过去了。对于7月4号的这个撞击事件,我不知道两位你们是怎么看?你们两位可能不是天文爱好者吧?

  陈小川:

  我不爱好,但是我爱好新闻。因为上个礼拜报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正好上夜班,我也做了一个标题叫“地球人撞击彗星”。记者开始采访的时候,我们驻华盛顿的记者在写这个报道的时候,他写的是“7月4日美国撞击彗星”,我说不对,它的概念是地球人在撞击彗星。

  主持人:

  虽然美国人选的这个7月4号是他们的独立日,可能有这种想法,但其实对全人类来说,这应该是整个地球人的一件大事。

  胡锡进:

  我非常同意陈总刚才说的。天文学,我想总是在告诉我们地球人多么渺小,人类是多么渺小,我们的命运是多么脆弱。但是宇航学正好相反,它告诉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人类是有智彗的,人类是强大的。我们从小,我只记得听到这个寓言,地球哪天要让彗星撞了,就受到过这种惊吓,老是说哈雷彗星什么时候要撞我们,但是现在彗星没撞过来,我们人要去撞彗星了,是吧?反过来了,人类要去撞彗星去了,这就是我们科学的发展。我想刚才陈总说得很对,虽然是美国宇航局在干的这件事,但是我们感觉到这是整个全人类的事。没有什么事情更能够把全人类给凝聚起来。

  陈小川:

  忽然觉得命运都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地球人命运都联系在一起了。

  胡锡进:

  当我们去到外太空探索的时候,我们发现人类真是一个整体。

  主持人:

  我想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7月4号这一天,北京时间应该是下午1点多,我想对天文爱好者来说真的是一件大喜事了。而且所有的,在天空当中大的天体望远镜全部要打开去观测这个。

  胡锡进:

  拿普通望远镜据说也能看到。,

  主持人:

  94年的时候我们可能也观测过,天文爱好者可能观测过彗木相撞,但是当时木星是是非常被动的挨撞,是被彗星撞了。这次是我们人类发明的“深度撞击”号,然后发射“撞击”者去撞彗星。我想这个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

  陈小川:

  这个意义的不一样就在于要消除胡总编小时候所受到的那些惊吓,我们地球随时要受到被小行星撞击的这种可能性。那么地球人有没有办法,主动地有些作为呢?比如改变它的轨道,或者是什么,是在试验。据说要炸出一个大概四十几米,四五十米深的坑,像足球场那么大的一个洞。

  主持人:

  有四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当然就是没有撞到彗河,因为撞到彗河可能也就是6公里这么大,所以要距900多公里这样去撞所以可能是有撞不到的可能性,当然可能性很小。另外就是撞到了也有三种可能,一种就是撞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然后它当中的物质可能会散发出来,几天甚至是几个星期,非常的壮观,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另外就是有可能撞到彗河以后它是坚硬的岩石,只能撞一个很小的坑,还有一种人们也在猜测说会不会把这个彗河很松散,然后撞得四分五裂,然后形成好几个彗河。但是我看到有些报道说,其实这个撞击的力度,相当于一个蚊子去撞一个播音737。

  制片人:张立勇

  策划:滕双双

  编辑:全晓通 刁伟华

  主持人:鲁健

  监制:范昀

责编:薛蓝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