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与总编面对面》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16日 14:00)
主持人(鲁健):
周日午间面对总编。各位好,欢迎收看中文国际频道由鲁健来为您主持《与总编面对面》栏目。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还是两位老朋友,一位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马为公先生,您好。还一位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总编辑彭伟祥,欢迎两位。同样我们开始还是先来回顾一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周要闻。
解说:
18号,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会见了来访的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唐家璇表示,只要双方能够妥善的处理好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就得以巩固,两国关系就会发展,中日友好事业就会全面向前促进。
在观看完印巴板球比赛之后。18号,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结束对印度的非正式访问。穆沙拉夫说,印方也表示要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军事手段已不再是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惟一选择。
辛格(印度总理):
印巴领导人就所有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磋商,双方都认为印巴和平进程不可逆转。在这种共识下,双方讨论了克什米尔问题。双方同意本着真诚的态度,决心继续就这一问题进行会谈,以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解说:
虽然美国对以色列扩建定居点的计划表示了批评,但是在北京时间19号,以色列政府又发布了一项新的招标工程,准备约旦河西安的犹太人定居点再修建50套新住宅,另外沙龙表示,他正在考虑推迟实施单边行动计划的协议,但以色列内阁并为此达成一致。
19号,黎巴嫩新总理米卡提宣布组合完毕。至此拖延七周之久的黎巴嫩组合危机结束。并于5月份举行的黎巴嫩议会选举如期举行,米卡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内阁中吸纳了黎巴嫩各派别的代表。
20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文莱,开始对东南亚三国的访问,在与文莱苏丹卡卡萨纳尔举行会谈时,胡锦涛表示,中方愿同文方继续共同努力,使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胡锦涛将要访问的国家还包括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整个访问的行程将于本月28号结束。
北京时间20号,美国国务卿赖斯抵达俄罗斯开始为期两天的访问。赖斯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美国总统布什下月访问俄罗斯赖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赖斯表示,美国愿与俄罗斯成为盟友,而俄罗斯也表示,将继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赖斯(美国国务卿):
美国不是俄罗斯的敌人,美国不会危害俄罗斯的利益。美国所希望的是和俄罗斯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建立建设性的友好关系,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解说:
美国曾经提出,如果朝鲜仍然拒绝恢复参加朝核六方会谈,美国可能将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北京时间20号,韩国政府明确表示,韩国政府和执政开放的国民党反对把朝鲜半岛核问题提交到安理会。
21号,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全文约1.3万字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进展》白皮书,对近十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进行总结,这是中国自1994年以来,第二次发表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白皮书。
北京知时间22号,第二次亚非峰会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本届亚非峰会不仅是对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的纪念大会,更是联系亚非两大洲携手共创未来的大会。
23号,博鳌论坛2005年年会在中国海南博鳌开幕。今年年会的主题是“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角色”。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选举大会上发表了“推进全面合作,共建和谐繁荣的亚洲”的主旨演讲。
北京时间23号,刚参加完亚非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胡锦涛就中日关系发展提出了五点主张。小泉也表示,日方愿意根据胡主席提出的建议,积极推进中日友好关系。此前小泉在雅加达也发表了演说,对过去的殖民统治和侵略行为深刻反省和道歉。
主持人:
好,一周新闻这么多,听听总编怎么说。其实要说起来本周的话,时政方面最大的新闻还是亚非首脑峰会,因为胡主席也参加了这一次亚非峰会。亚非峰会可以说是50年以后,时隔了50年亚非领导人的再次聚会,那天我记得我们《今日关注》访谈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个话题,我不知道两位所在的媒体,对这个事件的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或者说更关注哪个方面?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我们记者发回来的报道,可能更关注的是万隆会议的精神。万隆会议就是第一次亚非峰会到今天50年了,当年的万隆会议,万隆精神是不是过时了,现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万隆精神应该发扬,万隆精神是没有过时的,在当今的形势下,依然有它很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是这个。
主持人:
而且回顾万隆精神的话,其实多少要谈到50多年前的历史。当时应该说,新中国是第一次是登上这么重要的外交舞台上。
马为公:
第一次参加多边国际会议。
彭伟详(《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对,是一次亮相,新中国的亮相。
主持人:
而且当时也伴随着很多的波折。我们知道第一次万隆会议的时候,发生了一个事故,就是当时克什米尔公主号,当时台湾特务是把这个飞机炸毁了,好在周恩来总理当时是没有乘坐这架飞机,但是当时先遣代表团的这些团员们都已经失去了。确实伴随着这段插曲,当时对周恩来总统参加这个会议可以说也是相当地关注。但是最后从结果上来看,应该说周恩来总理是打开了中国外交的一扇大门。
彭伟详:
其实从《新闻周刊》来说,关注这次会议,我们更关注眼前的一些事情,刚才马总谈到了历史层面的一些问题,我们更关注多边的会谈,尤其是现在在中日关系高度敏感的时期,小泉和胡锦涛主席的会谈。
彭伟详:
应该说万隆会议50年了,现在我们在今天的时候,在万隆有一个纪念活动,实际上我们看两次亚非峰会,它所属的时代不同,它当时国际背景也不同,作为一个多边国际会议,但是它有相同的东西,比方说第一次万隆会议,亚非峰会,它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是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的原则,十项原则。那么实际上万隆会议的十项原则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其中包括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1954年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际上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提出来“求同存异”这样主张的延伸。今天在今天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实际上国际关系依然准备有它的生命力,依然应该倡导,它并没有……
主持人:
虽然回顾起来,可能50年前和50年后政治背景文化不同了,当然万隆会议上只有29个国家参加,而且有很多还是西方大国所谓的小兄弟,在会议上对中国的态度是非常恶劣的。我记得当时周恩来总理在参加会议的时候,展现了大国领袖的风采。
马为公:
所以有些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就是那个时候参加万隆会议,新中国第一次在多边国际舞台上亮相,人们很关注,当时我们面临的形势也是复杂的,出席会议的国家方方面面,有对我们友好,有对我们抱观望态度,也有一些不是很友好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万隆会议,是具有东方文化魅力的新外交,当时赢得了很多朋友。
主持人:
当时新中国对很多国家来说还有一种神秘感,所以当时周恩来总统把正式讲话印成了文字材料,发给大家,然后做了一个补充发言。当时说,我们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而且最后说,中国有一句话老话就是我们欢迎大家,百闻不如一见,引用了这样一句话,邀请大家到中国去参观、访问。我觉得确实对以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一扇大门。从50年以后,我们再来关注万隆会议的话,可能更多关注万隆精神的延续了,反对霸权主义了。
彭伟详:
其实马总谈的是一些历史背景的东西,万隆会议于今天,我们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其基本上是集中在亚洲和非洲。现在由于社会处在国际社会多边的框架下,我觉得正是这次亚非首脑会议一个引人关注的所在。就是说现在联合国的改革,包括发展中国家怎么样改革大前提下,在这种时候开这种会议,我觉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好,十项准则也好,它有它今天的现实意义。从中国来讲,现在我们参加50年后,半个世纪过去了,再看中国的社会地位和在国际上的社会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马为公:
应该讲亚洲和非洲这个大陆,今天仍然是最具有活力两个大陆。我们今天谈的时候,我们看今天世界形势大背景来说,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有些东西依然存在,那样时候如果说第一次亚非峰会,直接带来的影响是民族解放运动,最后导致殖民主义的体系在全球的瓦解。如果说那个时候政治意义更大于其他方面内容的话,今天人民在思考的内容,内涵更加丰富了,也不仅从政治的角度,而且也从经济、文化和各个领域。
主持人:
安全方面和全方面的合作。
马为公:
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主持人:
而且已经机制化了,以后四年一次。第一次开的时候说十年一天,但是第二次没有开成,在阿尔及利亚那一次也是由于政变没有开成,这次四年一次,相信可能亚非的合作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这一次雅加达,第二次亚非首脑会议,还有大家很关注的,就是刚才冯总也提到了,中日首脑的会晤,23号胡主席在他下榻的饭店会见了小泉首相,而且也提出了五点主张,对于这个《中国新闻周刊》应该也是进行了关注。
彭伟详:
实际上在中日关系比较敏感的时间,我们上一期就做了关于“两国关系”封面的报道。
主持人:
题目是什么呢?
彭伟详:
就是“日本为什么难以道歉”。我们更关注的是日本作为我们亚洲的近邻,它作为一个作用西方的七国当中很重要的一员,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段里边频频示强,频频的出击,跟它的邻居关系搞的这么紧张,包括它要求入场,紧接着包括钓鱼岛的问题,教科书的问题很多,但是我们更多是探讨它背后的一些东西。
主持人:
这一期杂志反响怎么样?
彭伟详:
这一期杂志发了以后,日本使馆专门派人买了一百份走。它认为我们比较客观,我们也访了他的驻华公使,包括韩国的,还有我们外交部的官员,就是三方来谈这个问题,我觉得中日关系走到今天,我觉得更多需要大家很理性,很客观来这个问题。这次在会议上,峰会两国的元首的会晤,我觉得也透出很强的信息,还是一以史为见、面向未来的东西,实际上以史为见这个问题,我更加强调一个精确的说法,就是所谓精确的打击,实际上日本是不是像有些媒体,或者说我们普通老百姓会想的,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一种情绪,一种非常尖锐的……
主持人:
你所谓的精神打击就是要针对,那些一小撮的东西。
彭伟详:
我觉得一定要区分开这个问题。
主持人:
觉得还是有很多日本友人在为中日关系在奔走。
马为公:
因为中日关系里边,实际上我们今天看中日关系,不能割断历史去看它。
中日友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仅21世纪要友好,22世纪要友好,23世纪要友好,世世代代要友好下去,所以伟人则体现出来,他们对中日关系,作为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他们看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心胸是很开阔的。
主持人:
而且我听说好像你们国际广播电台应该算是第一位播音员。
马为公:
对,国际广播电台现在有一个永久性的台式展,那里面只有一个铜像。她是在60多年前,中国国际广播体在延安发生第一个声音的时候,叫兴华广播电台。她播音的对象是对日本侵略军的,第一个播音员是什么人呢?叫元清志,她就是日本籍的女性。她也是在那个时候,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作为一个日本籍的人,她用她的声音去倡导和平反对战争。
主持人:
所以中日友好,其实也是有传统的。刚才彭总也讲到,我明白您的意思,可能就是说要反对日本的极右翼的分子,而不是笼统的反对,其实我们当时有三千青年和五百青年交流,这应该是拉开了民间外交特别好的渠道。
彭伟详:
最近的中日友好这几十年来,也不断有一些小的纠纷,但为什么没有像这次上演这么热闹,这么激烈,我觉得关键当时有很多友好的人士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两年来,由于日本国内政治走向的变化,使得这种民间友好人士慢慢被边远化了,或者他的年纪大了,退出政治舞台了。
主持人:
所以我觉得是不是还应该促进中日双方民间外交?其实民间外交有时候对两国的政治外交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
马为公:
一个是民间外交,同时我们都是做媒体的,我们觉得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如何为中日关系建筑……
主持人:
媒体要做到充分的,发挥作用。像彭总刚才说的,你们发表这篇文章,包括日本大使馆看了以后,都评价是比较客观的。我觉得这是媒体主要的责任。这是上周的热点。另有一个话题,上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就是乌鲁木齐出台一个规定,是交警支队向社会公布四不准,交警执法四不准,其中有一个就是不准“暗中执法”。这个好像媒体引起了很大范围的讨论,我不知道你们对于这个观点是什么看的?因为你们平时开车,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马为公:
最后看了一些报道,包括北京交管局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解释。人民很关注,现在交通是越来越复杂,交通管理也跟许多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定法律一个是警示,一个是教育,还有一个是制裁,我们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作为《交通管理法》应该如何去实施它。
彭伟详:
哪个应该办到首位。我觉得这个是很关键一个事情。因为刚才主持人也谈到了,感同身受这件事情。我觉得更主要作为《交通法规》来讲,更重要是在路面说疏导,保持交通的畅通,而不是事后的一些惩戒,如果说是采取一种隐蔽的方式,我觉得会把对立法的原意会引起一些误解。
主持人:
那我们给一个明确的态度的话,彭总你显然是不支持。
彭伟详:
我很明确的。
马为公:
我是觉得应该是一分为二来看,应该说是对交通执法部门。
彭伟详:
马总属于爱美派。
马为公:
我觉得应该对他理解基础上对他提出建议。为什么呢?比方说,暗中执法实际上是分两种状态的,一种状态在一定的范围有一些部位,重要的路口有监视器,还有一种在一些容易司机违章的情况下,就是违章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警察不是站在明显的位置,是站在另外,等着看你违章了以后,然后对你进行处罚,这是两种,我们应该分析它,大家应该注意到,在北京许多路口有一些交通协管员。
彭伟详:
我要插一句,如果是您说的第二种形势,是会使得普通的老百姓对执法的权威产生怀疑的。
马为公:
我认为这里边有一个东西,我们认为如何教育,我们相信大多数人是守法的,这里边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暗中执法是对一些存侥幸心理的司机,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其实目的还是教育,是一种闭卷考试。
主持人:
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其实它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性化执法,提高管理水平的问题。其实确实我们现在也看到在执法的过程当中,存在你刚才说的守株待兔的方式,比如说有的地方可能划线不合理,有的地方等待外地的车辆来了以后,有点守株待兔的味道,所以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提高执法水平,提高管理水平的问题。
马为公:
但是即便这种暗中执法,我觉得它的初衷也是想通过这种做法。
彭伟详:
但是你要看它最终的效果是什么,如果很多驾驶员对执法者的执法效果,我觉得有损于执法权威的话,刚才主持人讲的是守株待兔,不是善意的执法,我觉得会对整个执法水平的形象会有伤害的。
马为公:
所以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我们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好意能不能够有好的理想的结果。
主持人:
我们还是要看效果,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评判。本周的回顾先到这里,我们稍做休息,稍候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下周看点。
解说: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将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4月26号到5月30号,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而连战胡锦涛的会面,也将成为60年来国共领导人的首次对话。
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在4月27号抵达以色列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这将是俄罗斯领导人有史以来首次访问以色列。
在以色列总理沙龙访美后,4月27号巴基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也将访问美国,就巴以问题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
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于4月27号,将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召开理事会特别会议,就现任总干事巴拉迪的连任问题进行投票解决。
主持人:
好的,我们对下周一些焦点新闻也一起聊一聊。首先下周毋庸置疑,肯定连战大陆行,这是媒体关注一个焦点。从行程上看,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连战是26号到达南京,27号上午要拜谒中山陵,28号到北京和政协主席贾庆林会面,29号到北京大学有一个演讲,下午是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面,30号还要去西安参观儿时的母校,拜祭祖母,1号前往上海,看望汪道函先生……,所以从这个日程来看,安排得非常紧凑,要到四个地方。对这一次连战的来访,我不知道你们两位从哪个角度来关注这件事情?
马为公:
这个肯定是全程报道。这个是肯定的,而且肯定放到看到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无疑是下周新闻媒体,不光是我们中国的新闻媒体都关注,我相信海外的媒体也非常关注。
彭伟详:
引起一场新闻大战。
马为公:
你刚才已经介绍了他的行程,这个很有意思的一种安排。到南京要拜谒中山陵,到北京来要会见中共中央总书记,那么到西安,西安既是一个古都,它是古老文化一个发源地之一。另外还有一个连战的老家,还有一个到上海区,上海又是展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窗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安排。
主持人:
南京、北京、西安、上海,这四个城市,每一个城市去,都有他具体的行程安排,不过,之所以媒体这么关注,其实主要是从历史上来讲,60年了,国共两党。
马为公:
应该是56年。
主持人:
那就应该是重庆谈判。
马为公:
56年来的第一次。
主持人:
应该是从重庆谈判开始。
彭伟详:
其实刚才讲了一场新闻大战在所难免,从我们做媒体的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为什么这么关注呢,就是因为我觉得两岸在前一段时间,这么高度的敏感时期,对立的时期,突然间怎么会有峰回路转?在媒体看来,甚至读者看来,有一些眼花缭乱的感觉,江丙坤来了,然后是连战,然后是宋楚瑜,应该说来大陆的访问,对于全球的华人,相当相当关注。
马为公:
应该关注的一个点是和平统一的问题。
彭伟详:
就是一个和字。
主持人:
所以连战把这一次访问称为是和平之旅。当然具体刚才有60年之说,有56年之说,当然60年肯定是从1945年毛泽东和蒋介石重庆谈判那一次握手开始算起的,如果是56年,就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算起的,不管是从哪一年算起,都是国共领导人再一次握手。
彭伟详:
我觉得应该是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
主持人:
会被写入史册的。下个星期有关这个话题我们再具体讨论。另外一个下周的话题,其实就是劳模的评选。其实这个星期已经引起了大家和媒体广泛关注,劳模的评选本来是14号在网上公布的,争议最大的可能就是对姚明,因为很多人认为姚明在国外打球,怎么能评选劳模呢?
马为公:
人们都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新闻点在做,实际上这种公式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另外对劳模的概念,什么是劳模?什么人可以入选劳模?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跟最早50年代的时候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那个时候是一线的工人、农民。
主持人:
这儿有一个民意调查,什么是劳模?劳模的形象应该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说一下。第一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这个占到了51%,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应该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第二是在工作岗位上成绩优异34%,还有10%认为有社会影响力,其他5%。大部分还是……
彭伟详:
按照你说的这个,姚明第一条可能有点悬。但是评选劳模的事情,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大家比较淡薄,觉得好像劳模很神圣的,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全国劳模尤其是很神圣的,能够享受很多的待遇。
马为公:
一个是劳模,一个是先进工作者。
彭伟详:
这个东西是一个很好的社会荣誉。
制片人:张立勇
策 划:滕双双
编 辑:全晓通 刁伟华
主持人:鲁 健
监 制:范 昀
责编:薛蓝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