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与总编面对面》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4日 16:11)
主持人:鲁 健
嘉 宾:《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彭伟祥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陈小川
周日午间,面对总编。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与总编面对面》节目。明天也就是3月14号,两会就要结束了,所以我们这一期《与总编面对面》邀请到两位总编辑一起来盘点两会,关注两会的一些热点。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位是《中国青年报》的副总编辑陈小川先生,还有一位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总编辑彭伟祥,欢迎两位。可以说这一次媒体对于两会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我们首先来听一听总编们是怎么样评价这次两会的。
彭树杰 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
在我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我最想说的还是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台湾问题的关注度,我认为是两会最突出的一个热点、亮点。我们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了我们坚决遏制台独分裂祖国活动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以和平方式争取两岸统一的最大的诚意,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的四点意见、四个有利于和四个绝不,我认为是我们今后对台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的指导方针。
张铁柱 《国际先驱导报》副总编辑:
一般的媒体都说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一个构想,既体现了我们在理论发展上的一种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因为中国现在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就是说人均的GDP达到了1000美元,国际上公认这样一个时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各种矛盾容易发生纠葛的这样一个时期。所以呢,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即使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我觉得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需要。
主持人:
刚才两位总编,他们可能是都分别谈到了自己关注的一些热点,我们今天也是用三个带“民”字的关键词,总结一下这次两会。首先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民心”。其实说到民心,刚才不管是几位总编谈到的这几个热点,其实都和民心有一定的关系。《反分裂国家法》是顺应民心,和谐社会顺应民心,包括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很多具体的一些词句,应该说都是反映民心,以民心为本。
陈小川:
可以说这次的两会的主旋律,叫做“民”字当头,所以说这次,从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广大代表在议论的时候,我们的记者采访的时候,也看到,大家议论的时候都是和老百姓有关的,从这个角度去讨论总理的报告,那么总统的报告修改了20几处,大概是修改了21处,也都是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
主持人:
而且我看到《焦点访谈》有一期节目,这个题目叫做《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这个节目的编辑方式,我觉得挺独特的,他采访了一些普通的民众,然后由他们来提出问题,然后把总理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总理的同期声,把这些段落剪辑到一起,感觉好像是回答老百姓的提问,比如说有一个普通观众说我家那是贫困县,孩子上不起学怎么办,接了一段温家宝总理的同期声,是这么说,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杂费等等,好几个段落都是通过这种剪辑方式,我觉得这个特别好,感觉好像是把这种民心和政府的回答剪辑到一起。
彭伟祥:
对应起来。你说电视的这种剪辑,应该说可能有一些技术的手段在里面,恰好也有内容在里面,但是我也注意到就是比如说现在因特网很发达,网上的一些民意调查很好,这个还不是故意剪辑在一起的,恰恰能够和我们这次两会提出来的,比如说和谐社会在方方面面的“民”字当头的能够结合起来的。人民网最近有一个调查,就是说关注社会、经济、教科和政治几个层面的问题,我翻了一下,反映最强调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和谐社会这个六点主张里面提到的,比方说刚才主持人说到的医保的问题,看病难的问题,教育的问题还有社会的这种贫富差距增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网民,也是广大的普通老百姓确实关心的问题,而这次两会的报告当中确实提到的。
主持人:
像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说到了很多紧密联系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像减免农业税、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就是那些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包括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这是都是得民心的事,深得老百姓欢迎的事。我看到有些媒体评价是充满百姓视角,也体现政府的亲民务实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另外就是《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可能它出来以后,有一些台湾媒体说,这是一个战争法,但是《反分裂国家法》,王兆国副委员长说明以后,完全可以驳斥这种观点,这也是一个顺应民心的法。
陈小川:
对,尤其在政协开会的第二天,胡锦涛主席充满了感情又非常坚定的讲话,就是提出了一个顺应民心,这个民心不只指的是大陆的13亿人民,而且包括台湾的2300万人民。
主持人:
对。
陈小川:
这个民心,应该说《反分裂国家法》对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顺应民心的。
主持人:
对。
陈小川:
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这个民心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彭伟祥:
其实这个民心,更可以广泛地说,整个华人世界的这个民心,不单单是海峡两岸的,包括美国、欧洲、东南亚很多的华人、华侨也是乐见于自己的祖国能够统一,能够团结。我觉得这个民心整个是华人社会的。
陈小川:
前天我和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的高级全球副总裁,是一个华人,他看到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之后,他跟我说了好几声,这样好,这样好。你说全球的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主持人:
所以呢,刚才我们看到新华社的副总编,他也谈到了就是四个有利于和四个绝不,包括我们王兆国副委员长对《反分裂国家法》进行具体说明的时候,我们也已经了解了,就是这充满了诚意和善意,也有自己的意志和决心,就是有和平的方式和非和平的方式两种。所以呢,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只要有一分的可能性,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觉得确实能够表现出这种诚意,确实这个节目播出以后,这个新闻播出以后,很多的华人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也表达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们在新闻当中也看到了,非常拥护《反分裂国家法》,确实《反分裂国家法》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
彭伟祥:
它不是一个“战争法”也不是一个“战争动员法”,尤其是第一个绝不里面提到的,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党派,只要是朝着一个中国的方向做这个努力,我们都愿意谈,我觉得这个应该说,从胡主席的讲话当中,我们有很大的诚意,我觉得很多的海外媒体也注意到这一点。
主持人:
我还想起李肇星外长记者招待会,有一个德国的记者,问到这个《反分裂国家法》会不会影响到欧盟的对华武器禁运,当时李肇星外长回答得特别精彩,他说,我觉得你由这个想到这个是过虑了。
陈小川:
我们就不想买,我们也没钱买,那么贵的也没有什么用的武器。
主持人:
我们发展中国家没钱买你们那么贵的,而且也没什么用处的,我觉得这个回答特别精彩。另外总理报告当中也谈到了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说提出来也是顺应民心的。
陈小川:
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任务的提出,应该说在两会形成了一个最大的主旋律,代表和委员议论得非常广泛,但是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我发现应该说代表和委员,对构建和谐社会没有什么不同意见,没有什么疑义的。中国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大家还议论得非常充分就是“构建”这两个字,怎么构建?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多的因素,最后要归纳到人身上去。
主持人:
但是每一个委员和代表在回答的时候,可能都会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工作领域,或者自己的生活状态去谈和谐社会的认识,比如说企业界的,他们就会谈到,企业界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应该遵纪守法,应该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可能是这样的一种认识,那么可能其他的一些代表对这个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就发现每一个角度,科学家可能就更多的谈到活力方面,有一些企业代表说从充满活力的角度去看,说企业应该发挥自己创造性,更多地回报社会,每一个人看和谐社会的角度都不一样。
陈小川:
我接触了几位法院的院长和检察院的检察长,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从他们自己的角度讲,就是怎么样解决那些涉法上访的问题,包括从法律程序,从接待程序,有的人讲得非常好,有很多工作,我们是要做,要谈,并不是说上访全有理,但是正好那部分有理,我们也要怎么样跟他解释,耐心的,我们的眼光就看到穿草鞋的人,他说你们这些穿西装的人,你们有你们的反映渠道,但是穿草鞋的人没有,要关注穿草鞋的上访人。
彭伟祥:
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应该要把握住公平正义的原则。
主持人:
对。
彭伟祥:
那么刚才陈总讲,不光是要听穿西装的一些人的意见,穿草鞋的,提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我觉得有一个平等的、沟通良好的、畅通的平台,或者是一种沟通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让老百姓的民生、民意、有一个恰当的合法的表达渠道,这是非常关键的。
主持人:
我们采访到法官和检察官,他们都从安定、有序、公正,从这方面去谈了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从方方面面的反映来看的话,这个和谐社会确实是顺应民心,从民心的角度看待和谐社会,当然和谐社会具体还在“构建”两个字上,下一步,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和谐社会做一些事情。
陈小川:
像我们采访到像法院、检察院这些官员的时候,他们在想他们的领域里面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法院为什么说涉法的上访比较多?是因为法院,法律是保证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了,前面如果漏掉了,后面都挤压在这儿,好像都是涉法的,涉法的上访占到很大的比例,并不是因为法本身造成的,是由前面各个环节没有挡住,但是到这儿以后,那些法院和检察院的官员就说,到了我们这儿,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化解它。
彭伟祥:
我们一提到和谐社会就想到一些冲突,想到了一些矛盾,那么实际上这些冲突和矛盾,不单单体现在司法这方面,也不单单是司法公正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涉及到多个层面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
你说得太对了,就像那天我采访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的时候,他就说因为浙江去年还开始建平安浙江,但是吕省长说这个“平安浙江”不是一个法治的一个小的概念,它是个大概念,平安浙江不仅仅是法治环境的良好,其实还包括和谐社会一些具体的理念。
彭伟祥:
包括去年,我们《中国新闻周刊》做了年终的特稿,提到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梳理了一下去年的情况,实际上真正有一些矛盾、冲突同时也出现了比方说所谓的足球革命,资本集团向足协来要一些权力的问题,从这方面是不是一种不和谐呢?也是一种不和谐,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渠道?一种对话的渠道,听证的渠道能够达到一种平衡?我觉得这也是值得很好的来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
这个用和谐社会内涵的时候,就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把问题都解决了。当然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可以说方方面面的,但是不管我们刚才谈到《反分裂国家法》也好,和谐社会也好,包括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好,都是两个字,“民心”,可以说是合乎民心,顺应民心的,另外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关键字就是“民意”。说到“民意”,就不得不谈到这次政协委员的提案和人大代表的议案了,昨天晚上我还采访了三位政协委员,请他们谈了他们所带来的议案,从他们的提案和议案关注的这种范围来看,真的是越来越广,大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小到老百姓身边的这种热点问题,确实关注范围非常地广。
陈小川:
做记者20多年,20年前开始采访两会,后来组织两会报道什么的,我有很深的体会,应该说在20年前的时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参加两会,第一是表现激动,可能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听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感到很激动。
彭伟祥:
因为是一种政治待遇。
陈小川:
还有就是我们没想到的事,总理都替我们想到了。
主持人:
而且那个时候信息也不畅通啊,不像现在电视上能够听到,对吧,那个时候可能还是很少能够见到。
陈小川:
过了一些年之后,那个时候公众对两会的关注程度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媒体对两会的报道也没有这么充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呢,代表和委员的议政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就是他们在谈到一个地方一个行业政策的时候,结合这些东西来讨论这个政府工作报告。但是近几年,我发现是长足的进步,代表委员的议政能力是长足的进步,他宏观也有,微观的也有,但是不仅仅是从自己的行业,甚至自己的单位,自己所熟悉的很小的领域去考虑国家大政方针,他从宏观上讲,他尽管也结合自己的本行,但是他考虑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考虑这些。
主持人:
就是眼界更加宏观了。
彭伟祥:
原来视点比较多,现在是由点到了面了,这个议政能力的提高,我也是干记者20年,也是采访很多次两会,陈总说的我深有感触,我原来确实看到过这种报告,就是总理都帮我们想着呢,我们来北京以后,一看这个政府工作报告都已经说了,我们很高兴。但是现在不是了,但是前几年,大概六七年前的时候,也是在考虑一些宏观的问题,但是多数是从本部门利益考虑,拿着中央一些政策来套本地区本行业的一些热点,甚至在一些讨论会上,跟地方争一些利益,讨价还价都有可能,但是现在这种东西非常少了。
主持人:
而且现在关注的问题很实际,像有一些代表在聊天的时候,他们在讨论的时候,就是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有的代表是言词非常激烈,真的是敢于批评,而且我在会上采访的时候,我发现现在很多的委员和代表,不像以前见到镜头可能还要躲,现在很从容地走过来,一看就是有话想说,而且是想畅所欲言,确实谈的时候,也确实是针对问题,有了自己的分析和见解,甚至有一些调查,我觉得这个感受也是很强烈,而且也确实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包括像“三农”问题,这个也是委员和代表在提案和议案当中,多次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多处促成了政府在这个方面的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今年,政府对农业税取消,这对农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陈小川:
这次你讲到民意,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直播,我们的记者专门写过一个报道,《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正好碰上直播,大家在直播的摄像机面前的时候,非常从容,而且表达得也非常好,甚至有些话,他讲得稍微客气点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反而讲得比较明确了,直播也是一个民意的最好的方式,表达最好的方式,直接把人民的利益,就是原汁原味的表达,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值得关注。
主持人:
像我采访的时候,碰到一位来自延安老区一个农民大伯,他说得就特别朴实,他说,我来的时候,老乡们都跟我说,关注几个方面,一个是国家的这些政策,尤其是对农民的政策能不能持续下去,会不会反弹,化肥等等这些农产品涨价,虽然说也是调控了,但还是涨,也抵消了惠农的政策,这些我们就非常关心。我觉得从这个反映,真的能够他是带着老百姓的声音来着,带着普通农民的声音来的,我觉得确实从代表和委员的议案和提案来看能够反映出来。
彭伟祥:
就是刚才我们谈到“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的问题,当然这个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另外一个方面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可以反哺农业,这两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但是确实呢,也有很多媒体对取消农业税真正有的一些实际效果怎么样,也提出了一些质疑,我觉得是建设性的,很多代表和委员也提这个问题,比如说转移支付是不是真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包括我们的基层政权是不是有足够的经费,我觉得这方面很多媒体敢言,而且说的是有理有据,这种公开报道,我觉得以前好像对一个新的政策,唱好的多,挑毛病的少,大家都是一股脑冲上去,现在不完全是。
陈小川:
这个媒体的敢言,首先是源于愿意敢言的代表,代表在人大会上直言不讳,非常准确地、不加修饰地来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发言,这点是很重要的,媒体不能凭空地讲。
彭伟祥:
对,他是来源于两会。
主持人:
我想起来采访最高法院的副院长的时候,我还问到这个问题,我说对于媒体的监督,这一块,法院真的能够做到敞开大门吗?他说没问题敞开大门,我觉得今年如果能够把这些百姓普通民众的监督、媒体的监督真的能够做到敞开大门,甚至把它落实到一些具体的措施上的话,那可能真的确实能够促进法院的工作更进一步了。其实刚才说到民意,不仅仅是国内的媒体报道可能更加广泛,也引起了国外的媒体的关注,这一次在采访的会场当中,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外国记者非常多,也采访到了外国记者的,也听一听他们的评价。
约瑟夫 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
我认为中国的人代会和政协会不仅仅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事件,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是同样,(通过两会),我们能够了解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和外交方面的政策,另外我们也能知道政府的预算,年度预算和军费开支,这些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于我这样的记者来说就更重要了,我主要关心(中国的)经济问题和军事(策略),因为我们(中印两国)是邻邦,我认为这很有价值,对于记者来说极具新闻价值。另外我还比较关注(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意大利安莎社:
当然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时刻,来自地方省份负责人(代表),(他们)来到北京,参加会议、进行交流,并把各自的(问题)的问题(在两会上)反映给中央领导,所以,这当然很重要,中国如此之大,各省份都有很多不同的问题,因此召开这样的会议,是很有必要的。
伊扎特 半岛电视台驻北京分社记者:
对我们来说,作为中东的媒体,我们最关注的当然不是大会的形式,而是大会的内容,(这)对我们比较重要。
爱德华 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
政府公布决议的那一刻(总是令人关注的),例如总理的年度报告,总是引人注目,还有外交保障的记者招待会和(最后)总理的记者招待会,这些事件的存在都是我们关注的原因,今年的两会更加吸引人,因为有《反分裂国家法》的公布,因此,今年的两会与往年相比会更吸引人。
主持人:
其实外国记者之所以关注两会,也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那么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当中这个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他们关注两会,我也收集了世界上的一些媒体对于两会的评价,比如说像美国的《侨报》,就说《民间语言“飞”入总理报告》,其中也谈到了说很多民间的语言体现了更多的民本民意,说得非常实在,另外像加拿大的《加华新闻》说《反分裂国家法》意在维护和平,这也代表了他们的看法,还有像墨西哥的《宇宙报》,文章的题目是《中国发展不可阻挡》,主要从经济和贸易的方面发展来分析的,像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是《“两会”劲吹“和谐”风》,他们显然也是很关注两会期间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问题,其实谈到和谐,这次代表和委员提案当中的民本意识的增强也能够反映出这种和谐,就是致力于化解社会矛盾,我看到有些媒体提出来说这次的提案和议案当中的民本的五大热点,就是住、学、食、医、就业,就是住房、学就是教育,食就是食品安全,医就是看病难、看病贵还有就业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可以说是民生方面的五大热点,我想这可能也是代表了五大民意。
陈小川:
我们在两会报道前就有所预料,大概是这五个问题,但是我们的记者采访的时候,发现,代表们反映的得非常鲜明,把这些观点提得,比如说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中国青年报》很关心的,我们很多的读者是年轻人,就是学生,我们看到很多代表提出来的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代表提得非常鲜明。譬如说住房的问题,有一些代表提出来就是说是不是要扩大廉租住房的问题,你搞这个经济适用房,最后住经济适用房的都是一些什么人,是不是应该住的是那些低收入的阶层,也有的代表提出来的观点叫做居者有其屋,是不是所有想住房的人必须自己买房,这又是一个问题,如果廉租屋问题解决好的话,那些低收入群体未必要买房,我发现代表们的这些问题,它会影响政策。还有的代表讲民意的时候,讲到听证会的问题,听证会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是听证会流于过场的太多,就是走过场。
主持人:
他们有人也谈到像一些景点的门票涨价的问题,结果发现,比如说20个代表,来的15个全是支持的。
彭伟祥:
记不得是哪一次,在我们的这个节目中,我也提过听证会的代表是怎么产生的?什么情况下应该必须召开听证会?那么现在在这方面,就是很难有章可循。
主持人:
要不要把它规范化、程序化,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把它确定下来。
陈小川:
对了,这个代表这个发言是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代表老百姓的想法,就是怎么规范化,就用法律来规定这个听证会,包括听证会的结果会有什么样的约束。
彭伟祥:
刚才谈到教育的问题,我刚才看人民网调查里面,关于教科文的列为老百姓的最关心的热点,一个就是教育乱收费的问题,还有围绕成年人教育的问题,排在第三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师德的教育,这个是普通的老百姓提的东西,我觉得真是包括我们这些代表、委员在议案当中也有这方面的,也是有所涉及的。
主持人:
对。其实这次除了教育公平,教育乱收费的问题,还有就是医疗方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是以非常具体的词句说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所以这个也是引起了很多代表和委员的关注,看病难,看病贵,我昨天采访到有一位政协委员,他的提案是关注这方面的,但是现在看来解决也是有一些困难的。
陈小川:
看病难,我就想起来这个词,过去的时候,我比你早做几年记者,就是在我们刚做记者的时候,难的东西很多,好像社会中还有吃饭难,还有入托难,它是引入了一些机制以后,比如说市场化的机制,民间企业进来之后,你现在还说吃饭难,没有了吧,入托好像是计划生育,也受到一些影响,中国人口少了以后,入托好像也不存在特别大的问题。
彭伟祥:
实际上这个看病难和医药费贵是两个问题,它对于城市来讲,像北京、上海这种超大型的城市,不太存在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还是不难的,但是这个看病贵的问题,对于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讲,确实很难。
陈小川:
看病是到名医院,找名医生看,找名医生难。
主持人:
所以昨天那位政协委员就称,他们准备在浙江,因为他是一个医学院的代表,他说准备先搞一个试点,然后再逐渐推开,我想这些也能够反映出来,反映代表民意的委员和代表们,他们的一些提案、议案通过落实以后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是第二个关键词民意。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民主,我想这一次的两会很多的细节能够体现出来民主的进步,比如说从表决来看,表决的具体的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
陈小川:
也有些媒体可能比较关注这个细节,有些媒体认为,我刚才看外国的那个记者,半岛电视台的,我不关心你们会议的形式,但是形式本身代表了,好像是一小步,但是前进了一大步,它在民主进程中前面了一大步。
彭伟祥:
程序的正义,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陈小川:
是结果的正义的基础。
彭伟祥:
程序的正义一定要讲,所以我把我个人认为今年两会关于选举的这个制度改革,我觉得是这次我们民主建设进程当中的一个“闪亮点”,它看来是一个很程序性的东西,原来是说同意的就不要做任何的符号,然后反对票划叉子,弃权票划一个圆圈,现在不管是同意、弃权、反对,都要把椭圆形的圈填上,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形式上的改革,但是这种程序上的正义对中国的民主建设进程,是有非常大的一个推进的(作用)。我注意到有媒体报道说,为什么很多有些地方的贪官不怎么样都选上来,我选的时候,我不能做任何符号,如果我动了笔了,就是说我反对或者是弃权。
主持人:
虽然说投反对票,也是每一位代表的权力,但是毕竟有压力,因为比如说你要投反对票,你就要去动。
陈小川:
你一动,就知道你是否定的了。
主持人:
哎,起码所以他会有压力,所以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的改变,每个人都要去动笔。
彭伟祥:
这样的话,这个改变来自哪里?是来自恰恰是来自基层,有报道说是来自基层的省、地、市的选举或者其他的选举,有代表提出来说我不能了,我动的话,大家都不动,就我一个人,我一定是有意见的,是少数派的,这个意见被这次两会注意到以后,在选举当中做了一些改动,我觉得真的是不能小看这件事。
陈小川:
从理论上讲,人民代表不管怎么样,你不应该怕得罪人,为什么讲和谐社会?关键是看人嘛,但是现状是这样,历史沿革也就是这样,这个细节的改变、改革,确实像讲的,是意义很大的。
彭伟祥:
另外这种改革,我觉得今后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进展,保证自己的隐私,我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划票,可不可以给我提供一个相对隐秘的地方。
主持人:
投票间,专门一个投票间,我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投票,我可以选择在投票间投票,这也是一种办法。
(制片人: 张立勇 策 划: 滕双双 编 辑: 全晓通 刁伟华 王蒸蒸 主持人: 鲁 健 监 制: 马 勇)
责编:薛蓝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