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文国际 > 与总编面对面 > 正文

2005年1月9日《与总编面对面》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1日 09:44)

  主持人:鲁 健

  嘉 宾:《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陈小川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副总编辑 马为公

  主持人(鲁健):

  地球天天转,大事不间断,星期天中午12点半总编与您面对面。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为您播出的《与总编面对面》节目,今天请到我们演播室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副总编辑马为公,您好。还有一位是《中国青年报》的副总编辑陈小川,欢迎两位。

  同样首先我们还是回顾一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周要闻。

  解说:

  上周是印度洋引发海啸后的第二周,在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受灾严重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遇难者被发现,7号受灾各国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165000人,海啸遇难者中不仅有近1/3的儿童,海啸也让为数众多的儿童失去了父母。2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任费拉米女士抵达斯里兰卡时表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负责让灾区儿童“衣食无忧,健康成长”。

  一周来中国以最快的速度向受灾国派遣了医疗救援队,截至4号中国政府已经将包括帐篷、发电机、医疗用品在内的共计数千万元的物资运送到灾区,并决定在以往援助的基础上,再向东南亚援助5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内地民众也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为灾民募捐超过1亿元人民币。除中国外,国际社会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6号,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中美俄等23各国政要,聚首印尼首都雅加达,协调帮助灾后重建。几天来,各救援机构和救援部队,在受灾国的联合救灾行动继续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抵达受灾地区。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协调主任凯文肯尼迪7号宣布,国际社会承诺对受灾国捐款已经上升至60亿美元,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希望这些承诺能够尽快兑现。在国际社会继续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同时,海啸受灾国也积极开展起灾后自救工作。在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大多数受灾民众已经得到妥善安置,灾后重建工作逐步展开。

  3号首个由中国自主设计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计方案CNP1000通过专家审定,这种类型的核电站将使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设计寿命从目前的40年延长到60年,核燃料的换料周期也从原来的12个月延长到18个月,设计方案预计今年投入工程使用。

  康日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这个建造成本,与同类型的国外机组相比较,我认为成本上可以降20%,建成的上网电价和我们中国的脱硫的火电(站)相比较,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解说:

  伊拉克巴格达省省长阿里·海德里4号在巴格达遭枪击身亡。海德里是自去年5月前伊拉克临管会主席萨利姆被刺身亡以来,被杀的最高级别的伊拉克官员。面对大选前的频繁爆炸事件,伊临时政府国防部长沙兰3号表示,如果逊尼派穆斯林同意参加大选,他们将考虑推迟原定1月30号的大选。驻伊联军中将托马斯梅茨6号表示,他们不能保证1月30号伊大选中所有投票者的安全。

  1月6号零点零二分,中国内地第13亿的小公民诞生在北京妇产医院,这是一个3660克的男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见证了小宝宝的出生,至此中国人口已达13亿,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年来,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各推迟了4年。

  6号全新沃尔沃S40P5和2.4两款车型同时在中国上市,成为今年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车,与此同时,一汽丰田旗下的花冠轿车也从元旦起全线大幅降价。今年1月1号中国正式取消了进口汽车的配额制度,进口关税降到了30%,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新一轮价格波动。

  国家发改委7号发布最新预计,扣除价格上涨因素,2004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超过6%,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2004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政策,使农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主持人:

  刚才我们是看了本周的新闻,说起来这个星期最大的新闻,仍然是发生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这场海啸,海啸之后的救援。现在已经有两个星期了,不知道到现在为止两位总编你们所在的媒体,或者你们本人最关注的这场海啸当中是哪些方面?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我觉得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关怀,因为这是人类的一场灾难,它不仅仅是这些受灾国家和地区的灾难,是人类的灾难,而且明显的感觉到,全人类整个国际社会对这场灾难的救助、支持和援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我觉得是给我印象最深的。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这种关怀确实是体现了这种人本身的光辉,《中国青年报》派了一个记者随着采访去的,到了灾区的第一线去采访,发回来很多照片,这些照片是不能够在媒体上公开发布的,因为太惨绝人寰了,这种情况,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看到这些照片之后,比如我们报社的局域网上就发了一篇记者的感想,他说我原来旅游的时候去过泰国,然后被导游坑了,印象非常不好,他说我再不去泰国了。但是这次看到局域网上的照片之后,他说我震动了,我太震动了,就像马总编刚才说的这是人类灾难,毅然决然。还有我在看到一个记者在采访杭州的小导游,他说的非常感人的事情,当记者问他,在历经大难你回来之后,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他说我最想做的是感恩,对过去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要跟他们说谢谢,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大难之后的一种很真实的心情。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最近一段时间也是各个媒体都在报道,成了一个明星,他讲的很多故事也是很感人的,包括他当时带的团队26个人,在那儿遇到这场海啸,当时大家在救助过程中间,各个国家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相互之间进行帮助,当时一个外国的小孩,过来说你能不能把水给我,我父亲需要这个水,他马上就把这个水给那么小孩拿去喝。还有他讲到很多外国的游客看到中国的游客受伤了,过来提供各种各样的援助,这种体现了人与人的关怀。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灾难中国际、民族、肤色、信仰都不成为障碍,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大灾之后斯里兰卡那猛虎组织暂停活动。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他也帮助他们去运送物资,帮助提供物资。

  主持人:

  说到这个确实因为我们原来新闻地经常说到,像印尼有自由亚齐分裂组织,斯里兰卡泰尼尔猛虎组织,那么在灾难发生以后,这两个国家的分离组织都和达成了协议,暂时停止活动,而且双方可以在灾区的物资,包括甚至记者的进入都没有限制了,这可能也是一种合作。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在这么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这些分歧已经远远比不上自然灾害冲击了。

  主持人:

  而且在这次海啸当中,可能也涌现出了很多的平民英雄,我们新闻里也看到了,像新加坡有一位科学家,他就是从印度的小渔村走出来的,在印尼发生了地震引发海啸以后,他提前几个小时知道了这个消息,他知道这个海啸有可能会波及到印度,有可能会波及到自己的家乡,他就打一个电话,结果这一个电话就把全村的几百人都救了。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几百人都提前撤离了,提前撤离了以后,都获救了。

  主持人:

  所以他成了一个英雄,像这样的英雄这次海啸之后的新闻报道当中有很多。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另外我们在报道中间看到一些很感人的一些故事,当然是大家主动捐款,举行各种义演活动等等,现在这种活动在中国还在继续,当然我注意到一篇报道里面谈到了,中国一对退休的教师,他们辛辛苦苦攒的钱准备到泰国去旅游,结果泰国发生了灾难,他们把他们准备到泰国旅游的八千块钱全部捐出来,作为援助泰国受灾旅游区,他们说我们也是献一份爱心,虽然我们失去了这样一次机会,很可惜、很遗憾,但是我们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都是很感人的。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中国青年报》在海啸以后发的第一篇评论,关于海啸问题标题就是“要唤醒我们的世界公民意识”,你是一个世界公民,你是一个中国人,同时你也是一个世界公民,但是确实这个捐赠我一直在看,看了很感动的这些事实,但是我觉得中国还不太富,中国远没有到富有国家的程度,所以大家真是竭尽力量在做这件事情,很让人感动。给人一种心灵的安慰,我尽力了,我尽了我一个世界公民的责任了,这一点很重要的。

  主持人:

  而且温总理在参加援助的领导人特别会议当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中国其实并不富裕,但是我想温总理的讲话,最起码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一种态度是非常真诚的,而且每一个做出这种援助承诺的人,应该尽快把这个落实到位,应该尽快付诸于行动,我想这个表现出来是一种非常真诚的态度。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而且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朝鲜15万美元,捐了15万美元,也是在尽责任。

  主持人:

  另外我想从这个事件可能还能够感受到一点,就是不仅仅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合作,还能让我们反思一点,人和自然的一种和谐,因为我也注意到新闻当中有一条新闻引起我注意,有一些科学家说,这一次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损失,跟温室效应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当然我们知道是由于地震引发海啸,但是伤害这么大,可能是跟海平面升高有直接关系的。我昨天看到有一个媒体提到说,这可能是自然给人类的一个暗示,一个警告。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就像美国灾难片《后天》,确实我们《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也注意到,他写了这么一篇评论非常好,他说人和人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要建立和谐的社会,但是他的前提是什么,人首先要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为什么我这次看了很多报道,动物很敏感,很多动物大象救人,而且我们的记者发回来一个消息,就是到救灾第一线的时候,受灾难民的尸体是遍地皆是,但是居然看不到动物的尸体,动物早跑了,为什么早跑了,因为动物并没有和自然离开,和自然贴得很近,而人由于科学的发展,经济发展之黑,人已经离开自然远了,太迷信自己了。

  主持人:

  可能就是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越来越少了。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哪儿敬畏,就想改造。

  主持人:

  我看到有一个游客他说的,他说我看到海啸画面的时候,特别接近于电影的画面,我们以往一看到《后天》里面大海浪一下席卷纽约这个镜头,觉得这应该都是电影里虚构的镜头,但是这个游客说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让我感觉到电影里的那种画面,在现实当中真实存在,我想这个可能确实应该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很多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当时在海啸现场的时候,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感觉自己身临其境,在一个灾难片里面,的确是这样。

  主持人:

  所以现在有的国家还不加入京都议定书,就是防止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确实让我们应该警醒一下,这是人类共同的一个责任。另外我想说到这个话题,两位总编我看到一个报纸,是一个国外的报纸,这一次在灾区采访的过程当中发现,不仅仅是灾民受到心地的创伤非常严重,记者受到的心里创伤也非常严重,因为我们知道记者作为一种非常有良知的人,他看到现场的场面,有时候他的这种心理也是很难平复的,所以报纸说应该对记者也尽一定的抚慰和心里辅导,我想你们的记者从前线回来以后,应该给他们一定的安慰,因为以前确实有很多记者,在拍到这种场面以后,甚至心里会受到很大的创伤。这个话题我们先谈到这儿,我想这个星期可能还会有很多的一些援助活动,包括在中国一些演义界人士都已经发动起来了,我想援助行动还是会进一步发展下去。 另外一个本周的重要的话题,就是巴勒斯坦大选,因为今天北京时间应该是下午1点开始,巴勒斯坦大选,今天晚上我们在北京时间21点20分可能会开始一个40分钟《今日关注》的特别节目,也是会关注这次大选,我们会邀请巴勒斯坦驻华大使包括中国的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两位到演播室,和我们一起来关注这次大选。我相信两位总编你们所在的媒体一定会非常关注这一次大选。现在看起来,阿巴斯从支持率来说,应该当选没有问题。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从前一些媒体的预测和民意调查大约在60%几到70%,紧接着阿巴斯之后的是独立候选人,穆斯塔法.巴尔古提大概是18%到20%的比例,一些媒体现在往往用一个词,认为是一个没有悬念的一次选举,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可以的。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个难题,如果他占不到2/3左右的支持率的话,他得票如果占不到2/3的话,对他将来施政会有一些……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从当选的角度说,他是没有悬念的。

  主持人:

  但是现在摆在阿巴斯面前也有很多难题,尤其是前段时间我们注意到他的言行也是有一定的变化,比如一开始发表一次演讲的时候,言辞是比较激烈的,之后又谈到沙龙是最好的和谈伙伴,这个几天之内也是有一定变化的。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有一种认为是大选前的需要,认为一些媒体把他评述为是巴勒斯坦的温和派,但是我一直不认为阿拉法特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温和派时代的开始,大家都知道奥斯陆协议从巴以和谈开始,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的主流派,一直是跟以色列进行面对面的谈判,走向今天以后,应该说和平进程是往前推进的,不能简单地说,是这个时代的结束,或者是温和派时代的开始。我们也注意到阿巴斯最近的一些谈话里边,他特别谈到他说我就是当选了,我也不会动用武力来对付巴勒斯坦内部的武装派别,同时他在一些谈话中间也对以色列采取了一些军事行动,寄予了非常强烈的谴责,用的言辞还是很激烈的。

  主持人:

  犹太复国主义敌人。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对这样的词他会用,所以这还是要值得关注的。

  主持人:

  不过由这些细节也能够感受到阿巴斯是非常难的,一方面又不能够偏离阿拉法特的路线太远,一方面又希望能够马上当选以后,重启和以色列的谈判。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我觉得我想纠正你一个说法,不是偏离阿拉法特的路线太远,是他不能够偏离阿拉法特的路线,因为阿拉法特的路线,实际上所谓的路线指的是独立与自由,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是一个目标,只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间,到底是采取什么样手法,什么样的手段,可能不同的执政办法,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个目标是一致的。

  主持人:

  根本的原则是这样的,不能偏移。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所以我们的记者发回来的报道讲,在阿巴斯的竞选总部,看到大的宣传画,就是阿巴斯的一个画像,下面就是独立和自由。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他是我们中东问题的国家,是我们新闻界的中东问题专家,曾经驻过中东。

  主持人:

  而且学过阿拉伯语。说到巴勒斯坦其实作为沙龙这一边他也有很多的难处,不过他们现在阿巴斯对他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疑心,他的撤军计划到底是真的撤军还是准备继续修建隔离墙,对巴以双方未来的边界来界定,这可能也是阿巴斯甚至包括巴勒斯坦方面……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不管是阿巴斯还是沙龙,他们都面对着来自内部的两个方面的压力,你要不要推动和平进程,要推动和平进程你就要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协,但是你要是做出妥协,你可能就会得罪另外一方强硬派的势力,这就是两难了。

  主持人:

  所以说到巴勒斯坦问题确实是非常难,金天大选下午1点钟正式开始,明天可能才会出结果,因为大选一结束,立即开始计票工作,我们也会继续关注。巴勒斯坦问题我们先说到这儿,在下周看点我们会继续分析,巴勒斯坦选举之后还会有哪些问题,另外本周的看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13亿人口日,那一天我们《今日关注》也做了报道,是在1月6号的凌晨零点零二分,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了一个婴儿,他是第13亿的婴儿,当然我们看到的电视画面还是很温馨,一个很可爱的小宝宝又出生了,但是13亿这个数字我想可能会让很多的媒体有自己一定的思考,我不知道陈总编您是怎么看?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我们的《中国青年报》也报道了这件事情,当然是全中国人民都关心的事情,但13亿确实是一个让人轻松不了的数字,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么大,我们的报道主要是考虑了几个方面,主要说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13亿人口日和世界的60亿人口日,迟来了四年,这是中国人作出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也承担了很多压力,比如结构的问题,老龄化,将来是一对小夫妻要养两对父母和八对祖父母。

  主持人:

  那天我说了一个八四二的结构。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是这么一个结构。

  主持人:

  八四二,就是爷爷辈的八个老人,父亲辈的四队,一对小夫妻4加8是12。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鲁健你就承受着这样的压力。还有一个问题比如说性别比的问题,比如说就业压力的问题,老年化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能够给孩子提供比较好的教育条件这样的家庭,受高等教育背景的这些家庭常常不多要孩子,甚至不要。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刚刚你讲到那个问题,就是推迟四年的问题,我也注意到一个数据,每增长一个亿,每增长一亿人口,过去大概在每五年增长一个亿,后来发展到每七年增长一亿人口,最后发展到十年,实际上我们实际上推迟了四年达到13亿人口,但是确实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问题,现在根据有关方面统计的数字,现在超过65岁老年的老人的人口比例现在已经占到了7%,这就是一个标志。

  主持人:

  而且几十年以后还可能达到17%、18%的数字,那就真的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了。上次专家也说到这个问题了,人口增长,虽然速度放下来了,但是这个增长可能还会继续维持20到30年的时间,等30年以后我们才能看到人口增长为零,或者负增长的情况,他这个比喻成一个火车,说火车虽然速度降下来了,但是因为火车本来体积就庞大,所以惯性可能还要推迟一段时间。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我们说13亿人口,任何一个小的事情乘以13亿都是一个大事,但是你取得的成果再大,一除以13亿都会……

  主持人:

  就像温总理说的,再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就非常小。其实我那天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一个报道,同样的一个观点,13亿相当于一个方程式,就是资源这种紧缺,13亿人要住房、要消费、要吃饭,除以13亿就使得资源非常紧缺,这是一个除法,同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说,13亿人每一个人都节省一分,乘以13亿又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所以这是一个方程式。说到这儿我想我们对13亿人口也是有了一个关注,其实我看到《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是谈到性别比例的问题,应该警惕在一个社会当中,女性不能达到正常比例并发挥正常作用的时候,整个社会肌体就会因此受损。我想这也是从一个方面关注13亿人口,就是您刚才谈到的结构问题。说到这儿我想我们对于本周的看点先暂时告一段落,我们稍做休息,稍候马上进入《与总编面对面》的下一个环节,下周看点。

  (下周看点)

  解说:

  巴勒斯坦大选将于北京时间今天下午1点开始,预计在12个小时以后结束,计票将在选举结束后马上开始,初步结果预计10号公布。

  海峡两岸相关部门人士,今明两天将在北京协商台商春节包机事宜,本月2号和3号国台办和民航总局表示,希望2005年春节包机实现双向、对飞、多点、不间停。

  1月15号起美国将中国公民临时赴美商务、观光签证有效期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到一年。

  主持人:

  好的,一周新闻这么多,我们再来看看总编对于下周的看点有哪些,其实说到下周,我们也说了巴勒斯坦大选仍然会是下周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上次我在《今日关注》访问专家的时候,专家们也说到一个问题,其实这一次选举对于阿巴斯来说,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因为支持率非常高,其实对他来说最难的还是明年中旬的选举,就是议会选举,包括法塔赫领导人的选举可能是最难的。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但是有一点这次为什么是一个历史性的,一些报纸认为是一种历史性的选举,一个是阿拉法特时代的结束,阿拉法特之后的领导人的出现。再有一个人们比较关注的就是巴以和谈,作为中东问题的一个核心问题,巴以和谈能不能重新开始,现在处在一个很关键的时期,一个是不论是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民众中间要求和平,要求推动和平进程的期望值非常高,愿望非常强烈。再有一个就是阿拉法特时代结束以后,国际社会在关注而且会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从方方面面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他们会下比较大的气力,巴以双方同样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主持人:

  这样看起来好像似乎巴以和谈起来是有一定的希望,但是可能每次到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变数,让大家最后巴以和谈希望比较渺茫。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中东问题特点就是这样,我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我谈过一个观点,我说当中东和平进程取得一个突破性成果的时候,大家觉得很兴奋,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过分乐观,因为中东问题变数太多,当中东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事件,中东和谈陷入僵局的时候,你也不要悲观,因为和平进程的车轮迟早会向前转动的,必须要向前转动,因为和平已经成为共识了。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就是各方自己会找到出路,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中东问题变数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

  阿巴斯说了,大选一旦结束,他说沙龙是最好的和谈伙伴,要立刻重启中东和谈,巴以和谈,现在如果说是阿巴斯当选应该没有问题,立刻重启巴以和谈这个希望是不是应该……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可能性是存在的。

  主持人:

  那么说重启巴以和谈以后是不是能够真的谈起来,因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是老大难了。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但是谈起来以后,能不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人们最关注的实质性的进展,比方说下一步的谈判面临的问题是非常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且往往是一些棘手的问题,越到谈判的后期,棘手的问题一个是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能不能够以耶路撒冷为首都,耶路撒冷问题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主持人:

  难民回归权的问题。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难民回归的问题,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变成了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所以推动和平进程开启是可能的,但是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确定需要非常大的努力。

  主持人:

  每一次最后说来说去,问题最后都要落到焦点就是最终地位问题,总是变成了几个死结,不管是难民回归问题,水资源分配问题,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最终落实到这里的时候,都变成了一个死结。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因为奥斯陆协议在1995年底的时候,就应该进入这个最终地位的谈判,但是没有实现,就是没有实现这个,已经10年过去了。

  主持人:

  说到这儿,我想我们下周的新闻人物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共识应该就是阿巴斯了,其实不仅仅是下周的新闻人物,本周的新闻人物也应该是阿巴斯了。说到阿巴斯,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其实这一次选举他应该胜出的希望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前方记者梁玉珍昨天也介绍了,说他的支持率现在民意调查显示已经是达到了66%,即便是排在第二位的穆斯塔法.巴尔古提20%多的选票支持率的话,应该不会对他构成太大的威胁。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还有几个候选人,那数字就更好了。

  主持人:

  好的,那么再一次预告一下,我们今天晚上北京时间的21点20分将会在《今日关注》的特别节目里,请到巴勒斯坦驻华大使,以及中国的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两位,和我们在演播室一起关注巴勒斯坦大选,希望您到时候能够收看我们的节目。我想下周还有一个看点值得关注,其实在本周也一直是延续的一个热点,就是关于海峡两岸春节包机的问题,春节包机今天我倒是看到了一条消息,这条消息的名字叫“两岸航空业就直航举行会议,包机对飞希望大”,那么这么看起来,好像目前的媒体还是比较乐观的,说明最起码已经谈起来了。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谈起来总统给人希望,还有一个是台商这边迫切要求直飞,点对点,双向什么的,对台商是有好处的,而且大陆方面航空公司也提出来一切以为台商创立最方便回乡过年。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只有是台商对他们有好处,就会尽力去做。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对,这个已经是表现了很大的诚意的,过去是要从上海飞,从广州飞,都要到澳门点一下,一起一降。

  主持人:

  2003年的时候我们注意到那一次是定点单向,只有采用的航空公司,台湾的飞机飞到祖国大陆来,而且只有上海一个地方,台湾的飞机是单向载客,单向载客,还要经停香港、澳门,说起来是非常麻烦。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国台办的发言中谈到了一个是共同参与,16个字,共同参与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总结下来就是16个字。

  主持人:

  这也是充分考虑到了台商的利益,包括对台湾的航空业者其实也是有利的,2003年单向载客,而且单向飞行,这样的话,成本是非常高的。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航空业有这么一个规律,什么是利润线呢,上座满50%以上是利润,这种单向空飞的情况下,造成台湾的航空公司根本不可能赢。

  主持人:

  肯定赔钱。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百分之百坐满了,还半程是空的。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所谓包机的问题实际上辛苦了一年的台商、台湾企业家们在祖国大陆辛苦一年了,有的要回去探亲,也有的家属要过来,一块过团圆年,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到了。

  主持人:

  但是越是这样,看起来比较乐观的时候,我们也非常担心,因为这中间台湾方面会不会有什么变数,因为台湾习惯把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挂起钩来,我们记得2004年的春节包机最后没有能够飞成,那么就是因为2003年的时候,台湾对两岸直航做了一个评估报告。我们上次请专家,专家也说非常荒谬的一点,就是陈水扁甚至说在民航客机飞过来以后,后边会不会有战斗机跟着飞过来,非常荒唐的说法,就是现在大家可能也很担心了,现在两岸已经谈起来了,但是会不会有什么变数产生。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不排除这种可能,不排除陈水扁又设置什么障碍,或者找什么很荒谬的的借口来把它挡掉,完全有可能。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但是目前得到这些信息……

  (制片人:张立勇 主持人:鲁健 策划:滕双双 编辑:杜巧玲 刁伟华 监制:范昀)

责编:薛蓝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