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日《与总编面对面》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04日 14:34)
主持人:王世林
嘉 宾:中国新闻社 副总编辑 刘北宪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副总编辑 马为公
主持人 王世林:
地球天天转,大事不间断。星期天中午12点半,总编与您面对面。
观众朋友新年好,欢迎收看由王世林为您主持的《与总编面对面》节目。和往常一样,今天我们在演播室依然请来了两个媒体的老总,一位是中国新闻社的副总编辑刘北宪,您好。还有一位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副编辑马为公先生,您好。欢迎两位到演播室来,在我们的采访开始之前,一起了解一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年度的一周要闻。
解说:
12月26日上午,印度洋附近海域发生8.7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剧烈海啸。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受波及,十几万人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失去了生命。灾难发生后除了受灾国家进行自救外,国际社会纷纷急施援手。中国、英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瑞典、芬兰等国及时向受灾国提供了大量物资及人员的援助,帮助他们开展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
12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白皮书全文约3万字,包含安全形势、国防政策、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兵役制度,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军队与人民,国际安全合作,军控、裁军、宇航扩散等10个部分,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国防政策,以及近两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
12月27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第二轮总统选举重新投票的计票结果,结果显示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尤先科领先于现任总理,总统候选人亚努科维奇。对这一结果,欧盟、北约和美国表示欢迎,但独联主义观察团坚持称,这轮选举非法,而亚努科维奇也表示,绝不承认选举失败,并将组建强硬的反对派和议会多数派与尤先科抗衡。
在完成各项议程后为期三天的中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于12月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此次会议通过了提请、审议《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的议案,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和关于召开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决定。
12月29号伊拉克武装组织安萨尔逊尼军宣称,要把所有参加2005年1月伊拉克大选的人作为袭击对象,并威胁将在未来发动新一轮袭击,同时该组织还发布了为期三天的宵禁令。
12月30日与今年10月全线进程投产的中国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开始商业运营。西气东输工程包括上游汽艇勘探,中国管线建设,和下游的市场开发,建成投产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在环保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可以使中国每年,至少减少90万吨的烟尘排放。
12月31日是新中国成立55周年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这次经济普查范围涉及出农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目的是了解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登记评报工作是2005年1月1日正式开始。
2005年1月1号,新年的第一天,88部涉及衣食住行的新法律法规开始在中国各地实施,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法律法规,将会给老百姓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与总编面对面》。
观众朋友,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可以说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我们会照例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回望我们刚刚一起走过的2004年。和往常一样在年终岁末的时候可以说是媒体最忙碌的季节,大家都在忙着总结过去的一年,并且展望未来的一年的一些局势和走向。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2004年即将过去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巨大的灾难向人类袭来。
据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印度洋地震所引发的海啸造成的损失已经使12.6万人死亡。那么在海啸发生以后,救灾的工作、援助的工作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两位总编,这一段时间以来可以说我们都非常关注在海啸灾难发生以后的援助和救灾工作,比如说我们在灾难发生以后,我们的记者就一直在现场不断地发回新闻。那么在灾难发生以后,你们两位的媒体是怎么样安排海啸发生以后的灾难报道的?
刘北宪:
我们驻泰国的记者在事件发生以后,立刻赶到泰国发生海啸最严重地区的报道救灾情况和当地的灾情。同时,我们也派记者赶赴斯里兰卡去报导当地受灾的情况,印度尼西亚我们正在紧密的联系当中,因为我们知道千岛之国,你到了雅加达以后再到受灾的第一线,交通十分不便,因此我们考虑到等到能够解决交通问题的时候,立即派人去印度尼西亚报道,但是我觉得国际台可能这方面做得更多一点。
马为公:
我们驻世界各国的记者都非常关注这件事情,他们在第一时间发回大量的报道,特别是我们驻像印度、泰国这样一些受灾国和地区的记者,他们都从一线发回来大量的报道,从节目的安排上,我们也是在这场灾难发生以后,特别是我们对一些广播,它语言对象是受灾国和受灾地区的,都在节目里边做了重新的调整,加大了这方面报导的一些力度。这是我们采取的一些报道的一些手法。
主持人:
在这次灾难发生以后,各媒体报导的力度非常大,那么在其中报道了几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各个国家对这个地方援助的情况,另外就是当地的受灾国他们自救和赈灾的一些情况。那么你们从你们报道的角度上有什么独特的安排,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来看死亡的数字在不断的攀升,最近你们的版面有什么变化?
刘北宪:
我们想中国新闻发通稿方面,每天都有来自第一线我们驻地记者的报道。同时,像《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原来年底的封面,就是今天第一期,要是明天出版,原来的封面不是关于这次地震和海啸的。但是我们改了,我们把它改成了地震和海啸这次封面报道。我们把它叫做世纪的劫难。单从具体内容来讲,我想我们除了报道大家已知的灾情以外,还主要想从用我们的观察角度来区别于不同媒体。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应该拉起自己的警报了,有科学家形容,其实这次灾难,我们认为大,只不过是地球打了一个小喷嚏,更大的喷嚏还在后头。为什么这么讲?类似恐龙灭绝这样的地球灾难,平均五千万年在地球上发生一次,但是自从上一次这样的灾难发生到现在,已经6800万年了。我们要警觉大自然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严重性。
马为公:
我觉得刚才刘总讲的这个情况,作为杂志,他现在已经在做灾后反思这样的题目。可是对我们来说,比如说像作为我们国家的电台每天是通过几十种语言,四十三种语言在对外播出,这时候人们从我们的电台里面了解到的,我觉得我们的安排首先是信息,是信息,最快的速度了解信息,了解全世界,国际社会怎么样去关注,去救援以及灾害的情况。再有一些就是我们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是怎么样向地震灾区伸出援助之手的,我们的重点还是放在这些地方。
主持人:
关于中国政府对灾区提供的援助,我们注意到12月31号中国政府又增加了5亿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那你们怎么评价中国政府对灾区的援助?
马为公:
我想从整个关于灾害和救灾情况的报道看,我觉得刚才虽然说应该有一些预警机制,但是像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以后,应该说摧毁性比较大,对受灾地区是摧毁性的,包括人员的伤亡以及通讯设施、交通方方面面的,对灾害程度的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一个过程。我们注意到国际社会对灾难的评估在一天天地更加了解、更加清楚,另外对受灾国的援助在不断地加大力度,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政府为什么现在又提出来要追加援助的一个原因。
刘北宪:
但是我也注意到中国领导人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它是人类的灾难,虽然中国这次没有直接受到灾难的冲击,但是我们对于我们的邻国受到这种灾难感同身受,因此我们想力所能及地从政府到百姓也好,我觉得都是希望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主持人:
对,刚才马总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是就要信息非常重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有很多语言覆盖受灾国的很多地区,在那儿,当地的一些民众也能够收听到您们的一些广播,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有些反馈,向他们传递一些信息,同时也通过反馈接受一些当地,比如说他们最需要什么?从目前来看,灾区的灾情在不断地扩大,伤亡的数字在不断地增加,你们关注到的,在未来的报道中,在他们最需要的一个方面是怎么来看的?
马为公:
我觉得让他们应该了解到有一个信息,国际社会都在关注他们,应该使他们在灾后能够树立起重建家园的一个信息,因为刚才讲了这是一个全人类的灾难,那么我就记得昨天晚上,我看到电视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马泽尔这个著名的指挥也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他在这个音乐会结束的时候,他就是讲了几句话,按照常规来说,是用不同的语言祝贺新年,但是他讲了一句话,就是表示对这些死难者的哀悼,同时他在这里讲到呼吁人类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这些受灾国和地区,然后最后在《艾丽斯进行曲》常规的欢快的曲调拿掉改成了《蓝色的多瑙河》。我觉得从各个方面,我们提供的信息应该是让人们感到全人类都在关于这件事情,而不仅仅是受灾国自己的事情或者说受灾地区自己的事情。
主持人:
我觉得他安排这个《蓝色多瑙河》有这样一层含义在里面,比如说这次海啸虽然使印度洋的很多海水变成了灰色,但是我们通过全人类共同的努力,我们应该有信心把这些海水能够让它重新变回蔚蓝。这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关于海啸引发的灾难以及援助的一些话题。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谈到了,2004年年末的时候,很多的媒体都在忙着总结这一年,而且在展望未来一年的走向和局势的发展等等,我注意到《人民日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起评出了2004年的十大新闻。
马为公:
十大国际新闻。
主持人: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你们评出的结果。
解说:
“勇气”升空“机遇”遨游,探密火星发现水迹。
且谈且停,边让边争,涉核危机,时现时隐。
爆炸频发,劫持不断,国际反恐,任重道远。
无视人权,手段残忍,虐俘丑闻,触目惊心。
接纳十国,催生宪法,欧盟东扩,迈向一统
政权交界,烽火不息,伊拉克内,乱象丛生。
油价飙升,美元疲软,世界经济,逆势增长。
美国大选,驴象斗狠,布什坐实,强势总统。
阿翁辞世,沙龙强硬,中东和平,迷雾重重。
地震作孽,海啸逞凶,印度洋海岸,惨遭浩劫。
主持人: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是《人民日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起评出的2004年的十大国际新闻,今天马总编也到我们演播室了,所以我们特别想了解一下,当时你们在评选十大国际新闻的时候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马为公:
按照每年,我们和《人民日报》已经连续好几年了,我们都在联合评选十大国际新闻,基本上是这样的,首先是全世界关注的大事,再有一个要均衡政治新闻、时政新闻,要有经济新闻和科技,甚至于体育,这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些大事,我们一般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然后拉出一个单子来,候选名单是13个,定在27号上午,我们最后专家评委要进行评了,可是在26号发生了海啸这个事情,27号早上我们来到现场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评委,大概20人左右,都是各个方面的国际问题专家,大家评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谈到了这个问题,说我们的候选条目里应该增加这么一个,但是都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当年的一个大的新闻,不但提到了,而且最后评的时候是全票。
主持人:
我们也注意到评的时候把他放在十大新闻中。
马为公:
对。
主持人:是最后一条。
马为公:
对。
主持人:
中新社可以说也是一直在关注有这种国际视野的一些新闻事件,那么你们在年终的时候好像自己评。
刘北宪:
我们没有评国际十大新闻,但是实际上我们从我们编辑部来讲也在回顾一年以来,在世界上,或者在国内发生的一些大事,像伊拉克问题,中东问题,比如说美国总统布什再次当选的问题,等等。
主持人:
您刚才讲到了你们也在年终的时候回顾了国际新闻,我注意到了什么,实际上其他地媒体,也在评十大新闻,尤其是国际方面,比如说像《美联社》、《东亚日报》,日本的时候《读卖新闻》、《德国之声》还有莫斯科新闻等等,都评这个,我注意到有几个共同点,一个是他们都谈到了国际反恐的问题,而且跟刚才国际广播电台你们评的十大国际新闻的类似之处在哪儿,他也讲的是国际反恐是任重道远。
刘北宪:
世界上很多地方,像别斯兰,像俄罗斯很多地方发这些恐怖袭击。
马为公:
而且反恐的确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主持人:
2004年反恐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且很多新闻事件发生,但是从反恐的任务上是任重道远。这些媒体还有一个共同点,都谈到伊拉克国内的情况,确实是乱象丛生。
刘北宪:
都有点像陷入越战泥沼了,尽管那些地方事沙漠地带。
主持人:
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关注到了中东和平的问题。
刘北宪:
由于阿拉法特的辞世中东局势扑朔迷离,那么在新的一年里马上1月又到大选了,这个大选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情况。整个还在一个未知当中,所以大家还是很关注的。
主持人:
2004年的事件基本上大家的看法所见略同。那么我们再来谈一下2004年中国国内的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回顾国内的一年的事件的时候,很多媒体谈到了,2004年可能是中国农民年。因为在这一年里,“三农”问题非常引人关注,而且农民的粮食增收了,收入增加了,但是农民是比较高兴的,是比较开怀的一年。那么你们两位老总心中这个2004年又是什么样的中国?
马为公:
这个农民我倒是很赞成的,我注意到电视节目里边把去年它分了几个颜色,其中第一个颜色就是黄色。黄色是丰收年,粮食增收的喜悦,应该说去年在中国来说感觉到无论如何一定要提提农民收入的增加,一定要谈谈我们农业的大丰收,关于农业问题,我们在2004年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人关注的事情。
主持人:
还是说2004年是宏观调控年。
刘北宪:
我前两天参加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的评选,他们让我做一个主任评委,我记得有一位先生到台上讲了一段话我很赞同,他说2004年中央打出了组合拳,我们的改革和我们中国社会在进步,不是单方面的,是在几个方向上齐头并进的。马总刚才说,是农民年我很同意,因为农民在去年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是为什么会关注到这一年,是因为中央觉得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小康社会,如果农民兄弟,处在贫困线上,或者处在贫困线下,这个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我们的宏观调控也好,我们的“一号”文件,开始关注“三农”问题也好,中央在整个一年中采取种种措施也好,都是在向着把中国推向一个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样一个方向来演进。宏观调控、农民问题都是这套组合拳中的和谐发展,都是发展的招数。
主持人:
所以说2004年是中国的发展年。
刘北宪:
思路、方向都对了。
主持人:
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一周的主要的一些新闻事件,就是集中在海啸所引发的灾难,以及灾后的援助方面,刚才我们还一起回顾了2004年的世界,2004年的中国。那么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马上就要进入下周看点了的时候了,当然在下周可以说最重要的一个新闻事件值得关注的还是海啸引发灾难以后的援助工作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以外,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关注,我们一起看一下。
解说:
据相关部门统计预测,2005年1月6号零点,中国第13亿个小公民将在北京妇产医院降生,届时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亿。巴勒斯坦大选将于1月9号正式举行,阿巴斯能否顺利当选,巴以局势的进一步发展将吸引人们继续关注。韩国政府2005年1月将公开韩国与日本建交前双方签署的与战争赔偿协定有关的部分文件,分析认为这将为引发韩国及亚洲其他受害国对日本民间索赔的新一轮浪潮。
主持人:
这周开始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两位老总在新的一年里面,你们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期待,或者说对新的一年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国内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看法。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在年终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节目,就是从1月1号开始,中国会有88部新的法律法规开始实施,昨天开始实施了。这些新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可以说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因为它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各种法律都涉及人的食品的安全问题,衣服的问题,还涉及一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很多涉及的调低的问题等等,所以人们对2005年还有很多的期待,那么你们两位老总的眼中2005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马为公:
2005年这个中国的发展应该关注它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注意的,明年应该是继续做好宏观调控,应该是中国的一个改革年。
刘北宪:
实际上从去年的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我们明年的蓝图描述出来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明年和今年是从调控年到改革年的一个交界的过程。
主持人:
如果去年是调控年,那么2005年应该是改革年。
刘北宪:
是入世以后的第三年,是这一届政府的第三年,而我们回顾以往的历史来看,每一届政府的第三年的时候是改革发力的最重要的一年。而这次的改革又不单单是经济领域里进行的,像我们刚才说的目的是推动建设一个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均衡的这样一个小康社会,因此他向你刚才说的很多法律公布了,而这些法律都是使我们的社会在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多元化社会这种矛盾的解决,更加有法可依,更加规范。从而更加和谐了。
马为公:
这就是调控的目的,宏观调控的目的,是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强调一个科学发展观,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使我们的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条。
刘北宪:
要全面地看待我们的发展目的和方向,我觉得这是大家非常理性的。
马为公:
同时也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刘北宪:
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都在今年这个念头里。
主持人:
我们注意到胡锦涛主席在发表的题为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新年贺词中也说到了,2005年中国是全面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
刘北宪:
对,你看今年两会恐怕就会对十五做一个总结性的东西,要展望一下“十一五”中国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新的一年有很多值得我们期待的。这是2005年的中国,2005年的世界在两位老总看来可能也会有很多的变数,因为从1月份来看,就有两个大选要举行了,这都是国际热点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要发生了。2005年的世界,马总你先谈一下。
马为公:
2005年世界的发展还要看看2004年,因为2004年大家都知道是世界一个大选年,有10几个国家进行了中东选举。
刘北宪:
特别是大国。
马为公:
从今年开始,这些国家就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总统任期,或者是新当选一些总统要开始推行他的施政,那么这些就是说从政治关系,大国关系这一方面是我们要继续关注以外,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油价问题、美元的汇率问题、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热点问题,会降温,还是会继续这样,还是会再逐恶化,这都是我们要关注的。
刘北宪:
我觉得还是一个不是很太平的世界,我们看看地区热点问题,好像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你比如说中东问题,你比如说伊拉克问题,你甚至再往小了说,你看看乌克兰也改选了,第二次改选了,究竟……
马为公:
还是像我们刚才讲过的那样,国际反恐任重道远,这个任重道远在新的一年里面,依然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刘北宪:
看看实际上在美国和俄罗斯,在争夺战略要地的冲突还会沿袭。
马为公:
另外我觉得刚才我们一开始就谈到这场灾难,我想应该在新的一年里面,国际社会和受灾国一起怎么样来同心协力,有一个重建家园的问题,另外这场灾难确实对这个地区,这些受灾国带来了非常大的灾难,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刘北宪:
不是已经有人说,其实在亚齐一个省,死亡人数有一个说法就是超过40万了,对吧,实际上这是人死亡相当大。
马为公:
所以我觉得这场灾难,它今后对这些国家……
(制片人:张立勇 主持人:王世林 策 划:滕双双 编 辑:马敬 刁伟华 监 制:马 勇)
责编:薛蓝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