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7日《与总编面对面》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0日 10:29
主持人(鲁健):
地球天天转,大事不间断,星期天中午12点半总编与您面对面。
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由鲁健为您主持的《与总编面对面》节目。今天我们的节目还是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北京周报》的总编辑黎海波:先生您好,还有一位是《北京青年报》的副总编辑何平平:先生,欢迎两位。
首先我们还是一起来回顾一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周要闻。
解说:
10月10号,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之际,法国文化年拉开帷幕,一年当中200多场活动将使法国文化及艺术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10月11号,法兰西巡逻兵特技飞行队的9架“阿尔法”飞机成功飞越北京的司马台长城,随后又在北京的南苑机场举行了首场表演,蓝天白云下“阿尔法”喷气机不断变换队形,从“标枪”形到“钻石”形,从“箭头”形到“压式”形,长长的红、白、蓝三色烟雾一次次划破长空。
本月9号开始的阿富汗大选因15名字候选人的集体抵制而更加引人注,10月11号阿富汗联合选举管理机构决定暂停对阿总统大选选票的统计工作。10月16号,执选计票工作继续进行,统计数字显示,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的得票率遥遥领先。
10月12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胡锦涛表示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南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正日益上升,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10月13号,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张铭清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陈水扁在10月10号的讲话中鼓吹“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这种赤裸裸的“台独”言论是对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又一次严重挑衅。
10月14号,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遭恐怖分子绑架后,巴基斯坦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各方力量全力解救。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10月14号说,巴基斯坦军方当天采取行动,与绑架两名中国工程师的五名武装人员交火,两名工程师一人获救,另一人因伤中不幸遇难。
北京时间10月14号,美国总统布什和民主党总统侯选人克里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进行了最后一场电视辩论,这是两位美国候选人之间唯一一场就美国国内问题展开的舌战。此前,美国国内多项民意调查都显示,布什和克里的支持率不相上下,电视辩论会的调查显示,克里的支持率高出布什4个百分点。
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于14号码上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胡锦涛与普京就中俄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及地区问题广泛深入的交换了意见,并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声明说,中俄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柬埔寨王位委员会10月14号在靖边发表公报宣布,推选西哈莫尼为柬埔寨王国新国王,柬埔寨国民议会议长拉那列前王当天宣布西哈莫尼前王将于29号宣誓就任新国王。
第59届联合国大会10月15号举行全体会议,选举丹麦、希腊、日本、阿根廷和坦桑尼亚五国为安理会新的非常任理事国,这五国将从明天1月1日起进入安理会,任期为两年。
北京时间10月16号,“联盟TMA5”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飞船搭载了3名成员,其中包括国际空间站第十长期考察组成员,美国华裔宇航员焦立中和俄罗斯宇航员沙里波夫,另外还有俄罗斯航天兵中校沙尔金将在国际空间站做短暂停留。
主持人:
一周新闻这么多,听听总编怎么说。
本周最引人关注,尤其是最引国人关注的事件还是发生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人质事件。因为当时我听说这个事件的时候,正好我在外地出差,因为我一般到外地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打开电视机看一下CCTV的新闻,结果正好是9号的那一天就看到了那个新闻,当时确实感觉到震惊。因为中国的工程师在其他国家遭到绑架,这还是第一次,尤其是被杀害,这应该是第一次。
黎海波(《北京周报》总编辑):
对,这个事确实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震惊,最后出现这么一个结果,我们也感到很悲痛,失去了一位工程师。这个事件使我们认识到恐怖主义非常现实的对中国来讲,就像有些媒体讲的中国人再也不是一种绝缘体,它是一种看的见、摸的着,好像很容易发生的这么一个事情,而且使我们认识到恐怖主义的本性,我认识它就是一种反人类、反社会、反人性这么一个特征,干嘛抓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没招它、没惹它,它就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它的目的要达到了,它不管你。像“9.11”事件,两个楼里面那么多的工作人员,他跟恐怖主义有什么关系?别斯兰事件也非常明显,儿童、妇女跟恐怖主义也没有关系,也把他们劫为人质,最后死了这么多人。同样这也是一样的,我觉得它是反人类,反社会也是一样的,有些部族的长老想跟它谈判,它也不理,反人性就不用想了,结果我们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者予之以意,但是它是绝情、绝意、绝理,它就是不理。
主持人:
而且一般的恐怖分子都是拒绝谈判。
黎海波:
拒绝谈判,我们用一般常人的这种理性去理解它,或者想去感化它,达不到目的,这个事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可能要加强反恐机制方面的建设,我们外交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保护我们中国公民在海外、全球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我觉得这是很好地一种倾向。
主持人:
反恐还是要强调全球合作,其实我们国家也认识到了恐怖主义的危险。我看这次事件发生后,很多媒体说“中国不是恐怖主义的绝缘体”这样的一个标题,因为工程师是第一次,在之前可能有工人在阿富汗遭到袭击这样的事件发生,在这些事件发生以后中国这些年来还是一贯比较重视对恐怖主义、对中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
何平平(《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
包括胡锦涛主席讲到的珍惜我们每一个同胞的生命,外交部专门成立了一个涉外事安全务司,这样的话它能够把这个事情提高到一个应有高度,能够专门来处理一下这个事情。
主持人:
其实反恐也应该更强调全球化的合作,我们知道上海的合作组织其实也是多次重申了反恐在一个地区合作的重要性。其实说到了巴基斯人质事件,可以说六天五夜一个惊魂的过程,当然最后是有一名中国人质不幸死亡,对于这一点我想整个的全体中国人民都是感到非常悲痛的事情,包括巴基斯坦人民。我注意到巴基斯坦的媒体说到,巴基斯坦政党是穆斯林联盟的主席乔杜里说,整个的巴基斯坦都在同他们的中国兄弟一起承担失去亲人的悲痛。其实这次事件巴基斯坦方面也表现地确实还是非常积极的。
黎海波:
它们尽了它们的努力。
主持人:
这说起来还是一个比较悲痛的事了,还有一个事情当然是法国文化年了,随着10月10号法国总统访华应该说带来了一个法国友谊的标志——法国文化年。随着去年中国文化年在法国进行的非常成功,法国文化年的举行相信也能够让中国人对法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知道对法国这个国家,你们的印象是什么?
黎海波:
我没去过法国,但是我觉得法国这个题目是很值得讨论的一个题目,我们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在巴黎引起了一个中国热,我想可能法国的这种相关的大概有170多个项目在中国也会掀起一种法国热或者法国的一种思考。很多人一谈到法国就觉得法国人很浪漫,我就想这个浪漫怎么去理解?我的一个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国家,它们是一个思想非常解放的一个民族,从现在看法国各个方面比较全面,它从科技、文化、体育各个方面没有属于世界二流、三流,都是比较靠前的,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里面它这点特别突出。我觉得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思想大国,马上会想到过去的卢梭、孟德斯鸠等著名的理论家或者思想家,现在人们还在念他们的名字,包括法国的文学、包括法国的饮食,其实法国有很多很多可以谈的,但是这些东西的发明也好、创造也好、辉煌也好,它都是出自法国的思想非常活跃,这是很多人去参
观法国后的一种感觉,就是它现在的东西、超前东西非常多,它不光是继承传统,更多是发挥、创造,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特别需要向法兰西民族学习的东西,恐怕这也是我们交流的一个初衷吧。
主持人:
这几天在北京举行的活动,来自法国的展览确实也不少,还有音乐会,还有中法击剑精英赛,这是在天坛举行的,选择这个地点都很特殊,包括法国的时尚100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还有法国印象派绘画展,这是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相信这几天让大家对法国的文化年应该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其实过去我们对法国,包括文学和绘画方面很多作品还是非常熟悉的,像巴尔扎克等等,还有像绘画大师莫奈马奈、雷诺阿,像印象派的这些大师我们都还是非常熟悉的。我看到了一个报道说中国和法国的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相异性,由于这样的特点使得双方很容易交流与沟通。
何平平:
我是这样觉得的,其实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它的文化传统,包括民族的性格其实也是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包括刚才讲的法国的浪漫、创新,其实法国的那种艺术的感觉或者创新的感觉应该是渗透到方方面面的,你能够感受到它不仅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它即使是在工业设计、生活方面都是非常出艺术感觉的。还有就是性格方面更奔放,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讲也是有启发意义的,比如说看参加不同国家的狂欢也会发现,我们民族可能更含蓄一些,光看比较多,但是直接参与就比较少。
主持人:
我注意到《欧洲时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北京的夜因为法兰西而无眠,两国元首热烈祝贺史无前例的文化交流盛举。而且希拉克在中法建交40周年活动的开幕式上也说,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让中国人对法国的文化有更多得了解、理解和热爱,相信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也是这样,给双方增家了更多的交流的机会。当然除了法国文化年以外,其实这次法国文化年持续的时间很长,将近200场的活动要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所以接下来的时间,中国的民众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法国文化,我们仅仅是做一个开头。
还有一件大事最近高端互访可能比较频繁,我们的访谈最近一个星期集中关注了很多大事,比如说首先是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访问,然后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然后又是普京总统,马上得到总理施罗德又要来了,(施罗德是12月份来。)最近这么多高层的频繁访问,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黎海波:
这也是我们北京下一时期专门要做的一件事,北京现在在金秋时节,我们中国人讲10月份成了一个外交的大舞台,而且我们注意到美国总统布什在大选这么忙期间,他还打电话给胡锦涛主席,谈到一些相关的政策,说明这个时候它非常关注中国。我觉得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现在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引人注意,因为无论中俄关系也好,中法关系也好都是强调经贸来往,而且这次我还特别注意到我们经常国内讲的一句话“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实际上法国希拉克到中国来是举办文化年开幕,但是带了一个庞大的一个经贸合作,最后又回去签订了40亿美元的工业定单,有一种穷追猛赶德国的架势,因为德国跟我们在欧洲来讲是最大的贸易伙伴。
主持人:
所以我看到很多媒体用了一个称呼说是这些元首来都是超级推销员,要把本国的资源和市场向中国来推销。
黎海波:
而且这是我们现在说的我们认为国际关系中间和平、发展和合作的这种主流的主旋律的最好体现,我们也觉得国与国之间就是要进行文化交流,互相了解,取长补短,俄罗斯也是这样的。
何平平:
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个方面,中国外交的成功或者变化,过去可能谈外交可能更多的强调大国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前,咱们一般就会讲到两极,比如说前苏联和美国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我们和美国的关系或者和前苏联的关系。现在一个世界的社会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变成我们也采取一种非常积极主动的,它是这种多边的,多方的出击的,把世界格局朝着一种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方向来引导。
主持人:
就像这次中俄签订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里面也再一次强调,比如说反恐它是应该回到联合国的框架里进行,所以我看到西方的一些媒体分析说,其实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国家频繁的和中国访问,一方面是体现了中国的实力,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外也说明政治上的合作对美国单极化倾向的一种抗衡。(或者说是间接的批评。)这种多极化的倾向也是多国追求的目标,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经贸方面合作方面可能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几个话题,就是德国的……铁路和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问题,不知道你们是对这些项目合作是怎么看的?好像我看了有一个报道说石油管道的问题,普京有一个表态,说是在石油的管道的走向上首先考虑俄罗斯的利益。
何平平:
我个人觉得这话讲得还是不错的,因为这个话还是有争议的,我个人觉得首先是普京总统非常坦诚,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其实这个是在各国合作之间,其实也都是这样,各国刚才讲的,其实外交也是向经济中心来转移的。还有一点,我觉得如果说各国都能够站在这样的一种角度,都是以维护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其实它会整个促进事情的发展,其实大家都是这么考虑的。
主持人:
应该说能够这么理解的,因为它的石油管道的走向也要考虑到它本国的经济利益。
黎海波:
这个并不奇怪,严格说是他们最先提出来了,我们接过来非常好。我觉得为自己的利益去奋斗或者去争取是一点不奇怪的,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外交游刃有余的,表现在我们不光照顾自己的利益,而且考虑到你的利益,这样就是双赢多赢,这也是我们外交搞的比较活泼的,搞的比较好的一个方面。光靠自己的利益谁都会,回到石油的问题上我觉得迟早还是会解决的。当然俄罗斯人是非常善于下国际象棋的,国际象棋大师,它非常有战略头脑,它在这个问题上肯定是通盘考虑的,不光是中国和俄罗斯这么两国,它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考虑,你说它是谨慎也好或者说它想多考虑也好,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认为最后的结局应该说是一个多赢,至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主持人:
好像秋天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元首来频繁的访问以及中国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一段时间的出访,很多媒体都是用了“金秋中国外交结硕果”这样的标题来形容,能够感觉到现在中国外交是有点挥洒自如的状态。
黎海波:
对,因为它背后还是有一个文化在里面的,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文化还是博大精深,有容乃大的,比较能注意到别人的长处,包括刚才讲法兰西的,我们中国民族本身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但是我们对别人的文化也能够吸收,也能够学习,并没有一种闭门的思想,敞开我们的胸怀。
何平平:
外交的成果还表现在周边国家,不光是刚才说的很多的重要国家领导人的来访,包括周边国家,包括像亚洲首脑会议等等一些跟各家的合作都是非常成功的。
主持人:
还有我想这个星期我们可以综合地来观察一下美国大选的三场辩论,因为三场辩论都已经结束了,两位总编所在的媒体当然是全程关注了,可能你们本人也是直接在看。你对三场辩论的评价怎么样?觉得谁表现地更好一些?
黎海波:
我三场辩论都看了,而且看的实况不出所料克里在辩论上是稍微高一筹。
主持人:
你是指口才方面?
黎海波:
因为他原来就比较厉害,这个是美国舆论或者美国他们两党都非常清楚的,最后完了以后共和党也承认克里的口才好,但是我也注意到布什和他四年前跟戈尔相比,他是进了一大步在口才方面。四年前他真是有点就是他自己讲的,本人不善辞丽,但是这次他进了很大一步,但是因为克里是非常强的。我还读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是什么呢?这两个人师从一人,他们在耶鲁大学的时候都选修了美国辩论史这个课,那个教授叫做奥特斯威斯教授,他教了他们两个,但不是同一个班,他们大概差两年,都选修了这个课。这个教授在美国在雄辩方面是比较有名的,他1982年去世了,教授的女儿说如果我父亲在世的话,他会非常高兴地看着他的两个弟子在竞选美国总统,他会觉得像一个父亲得到了一对双包胎男孩那么一种喜悦。当时她就讲了她父亲在家里提起过克里这个人,是他的得意门生,没有提到过布什,但是布什把他的一些辩论的基本要点的东西还是学到手了。这次他自己的表现,包括共和党对他的评论,从辩论这个角度来讲,都认为他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
实际说起来讲听您讲的这个背景的话,感觉是两个同门师兄弟,在辩论这方面是同门师兄弟。其实德国的《明星杂志》也有一个报道,题目是“两个男人两个美国”,其中也谈到了他们两个人都是同样出自世家,同样出自耶鲁大学,然而两个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仅是他们的过去,也表现在目前政见上的一种分歧。他们在政见上,比如说从第一场辩论上主要是针对国际问题,第三场辩论可能更偏重于国内的一些, 比如说税收问题,但是在政见上还是能感觉到两个人还是明显的有分歧。我看到有一个报道,说布什批评克里的国内政策,因为民主党一直提倡提高税收,提高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布什批评克里说其实克里所谓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给纳税人增加负担,这方法政见分歧还是比较大的。
何平平:
克里主要是说布什经济方面没有做好,特别是中产阶级收入下降,抓住他的一个攻击点,但是中产阶级对美国的影响又非常大,战略的比重包括对选举的影响可能也还是抓住了这个。
主持人:
但是这三场辩论对于大选的结果,一般会有多大的影响?
黎海波:
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处于一种胶着状况的话,辩论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我发现美国现在主要媒体有民主党的倾向,马上播完了以后,CNN马上就打出了我的民意调查结果,谁谁多少,谁谁多少?这个有很大的导向作用,给人的感觉克里可能超前了,或者是谁超前了,但是后面还是有他的一种倾向的。
主持人: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而且我觉得好像两个人的竞选不仅仅是由于几场辩论能够决定的,因为以前赢了辩论、输了总统的实力也不是一两次的。像戈尔当时四年前也是一样的。
黎海波:
戈尔在辩论之前,他是超出5个百分点的,辩论之后他反而落了,不是他辩论不好,太好了,过了,给人的感觉就是咄咄逼人,居高临下,把布什,我好像觉得挺谦卑的,这样反而是博得了选民的好感。
主持人:
本来是他口才不好,但是反而给美国选民的感觉是他非常谦虚。
黎海波:
戈尔觉得他太咄咄逼人了以后,反而让人觉得这个人,不太喜欢他了,觉得辩论以后,反而掉了5个百分点。
主持人:
而且现在可能真正决定谁是美国总统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几场辩论,真正还在其它的因素上,比如说扎卡维,有人认为扎卡维可能是布什的绊脚石,在大选之前能不能解决他,甚至扎卡维现在在大选之前好像比本·拉登的障碍还大一些。另外一个就是纳德,争取中间派的选民可能对两党……
黎海波:
纳德,民主党可能更讨厌他一些,因为他是民主党出来的,说他是一个搅局者或者是一个捣乱鬼。但他本人声明说我两个人的选票我都拉了,你不能说我光拉民主党。
主持人:
上一次四年前的选举,民主党就说纳德其实拉走了一部分选票,所以使戈尔以微弱的劣势败给了布什。所以这一次可能这些人物仍然还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所以影响美国大选最后结果的可能不是几场辩论能够决定的。
下面我们再来评选一下本周的新闻人物。两位觉得本周哪些人最值得关注?
黎海波:
西哈莫尼,柬埔寨的新国王。
何平平:
应该也是一种类型的国王,可能跟资料介绍,从9岁就开始到欧洲去学习舞蹈,学习古典芭蕾舞,而且对电影表演也非常有兴趣。
主持人:
我看对西哈莫尼的评价是不爱政治,爱艺术。
黎海波:
这有点像他的父亲,其实西哈努克也是这样的人,他说他从政是不得已的,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很喜欢艺术的。但是西哈莫尼当选应该是重望所归,因为各方面都能接受他,他的背景恰恰说明需要这么一个国王,他对政坛他没有政治上的瓜葛,他也比较中立,这个东西看得也比较淡,需要这个么一个人。
何平平:
考验他,确实是两方面了,一个是说因为他从政经验不多,然后各方都能够接受,另一方面是他从政之后,也是遇到新的考验。
主持人:
真的是从两方面谈,政治人员不足也是有两方面。
黎海波:
但是这个事情也是反映了柬埔寨能建立一个和平的国度,它不至于由君主立宪变成共和制了,老国王西哈努克还是希望能够平稳地渡过,因为在之前有个说法,好像政治上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在发酵。
主持人:
这个事情的平稳过渡其实对于柬埔寨的和平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另外还有哪些新闻人物您觉得是值得关注的?
黎海波:
有一个叫焦立中,国际空间站第十考察组的组长,美籍华裔,已经在空间了。
主持人:
确实可以说是,应该也是说全体华裔的一个骄傲,因为他是第一任国际空间站的华裔站长,而且他的父母祖籍都是山东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移居到美国的,确实我们真的应该感到骄傲,焦立中这次是第十长期考察组的组长,要在国际空间站上待将近200天,而且要做一系列的试验。
这两个人可以作为本周的新闻人物,因为昨天我们的访谈节目《今日关注》也是刚刚关注了国际空间站的对接。
一周新闻我们谈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先稍做休息,在稍候的节目当中请您继续关注《与总编面对面》。
解说:
应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邀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将于10月18号到20号率团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将和中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随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的法兰西巡逻兵非常表演队在北京和武汉进行了精彩表演之后,将于10月20号赴香港做“花式”飞行表演。
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近日公布的北京市实施《交通安全法办法》、《立法》听政报告,就听政事项中争议比较大的条款“机动车负全责”和“自行车载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建议。10月20号,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会议将审议表决实施办法。
中国国家统计局将于10月22号发布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季度报告。
下周,以色列总理沙龙将把单边行动计划提交议会投票,尽管以色列联合政府中反对单边行动计划的党派威胁退出政府,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单边行动计划仍然可能在反对党、工党的支持下得到通过。
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将于下周启程,本次考察将实施从“中山站”到“冰穹A”内陆冰盖考察计划,“冰穹A”气侯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不可接近之极,也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制高点。
主持人:
把握新闻走向,预知明日事件,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下周即将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其实我觉得比较值得关注还是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近日公布的北京市实施《交通安全法办法》的听政报告的公布,对“机动车负全责”和“自行车载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建议。20号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要审议和表决这个实施办法。对这个事件我们可能算是一个迟到的关注,因为这么长的时间大家对这个的讨论已经非常多了,尤其是在网络上可能对这个事件形成了两方面,甚至更多意见,这个事情马上要审议表决了,我们也可以做一个总结性的关注,不知道两位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新章法?
黎海波:
这个事我觉得恰恰体现了我们现在说的依法治国的一个最好体现,法律出来以后它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促使各方面去使它更完善、更具体,同时也使人民参与来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听到越来越多的听政会,听政会我们就知道它确实发挥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把各方面的利益都照顾到,而且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同时我觉得制定法律是越细、越可操作越好,你不能一刀切,最忌一刀切,为什么刚才开始我记得5月1号我们在这个节目也谈到这个问题,新章法出来以后,好像行人、驾驶员都有他的一些抱怨,因为它是一刀切,你就这么做了,后来发现不行,各人的情况不一样。比如这次讨论有一个骑自行车,提出成人可以带12岁的儿童,这就是考虑到北京具体的势情。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是一个好事,大家不要认为这个法与我没关系,而是我们要参与中间来,发表我们的意见,
使它更细化,更好操作,走上一个法制的轨道。
主持人:
这也说明能够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确实当时这个事情讨论比较多的也是这两个,尤其是“机动车撞人负全责”,当然我看到很多媒体说其实立法者他的初衷是还是好的,比如说“机动车撞车负全负”,其实有些立法者他也是开车的。
黎海波: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它不是一种很严谨的表述。
主持人:
但是确实也有一些相关的问题是存在的,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说一个行人喝醉了酒然后一个司机出了生命的事故,出了这个事故以后,按照新章法的规定,这个司机还是要赔的,还是要负责的,但是这个司机说我买了第三者责任保险,是不是可以由保险公司赔?那保险公司说司机没有责任我是不赔的,就会出现这样很尴尬的情况。会不会我们开玩笑说这个司机甚至会要求交警说你能不能找点责任。说明在相关的配套法规还没有健全之前,其实在出台一些法规的时候,还是要充分地听取大家的意见。
何平平:
抛开这个法来说,不可能说简单用一个立法理念来评价一个法到底是先进还是不先进,其实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跟很多是产生的关联,法跟法之间产生关联的,还有这个法要跟实际产生关联,不是超前也不能制度重排。还有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比如说执法的这种,比如说骑车是弱者,行人是弱者,我觉得受不到法律保护的就是弱者,合法保护的,依法应该保护的,没有保护他的利益的,这就是弱者。我们举个例子来讲,你什么时候看到行人和自行车受到警察的严厉处罚,其实行人违章远远超过机动车的违章,但是警察做不了,警察说我要罚这个非常难,就是说在执法上,对不同的人力度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
所以法律对权益的保障必须做到公正,要使每一个人权利都受到保障,而不是说对弱者的保护而侵害到强者的利益。
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还有一个事件,就是下周一国安大赛事件的一个延续,当然下周一中国足协已经决定要召开中超的委员会会议。我想这个事件,昨天晚上可能大家都很关心,我相信可能两位也都看了,大家都很关心的就是国安和青岛这场比赛能不能正常的踢,当然最后国安还是踢了这场比赛,2:0赢得了对手。但是我想这个事件并不意味着的就此平静下来了。
何平平:
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大家都在关注这个会议,它主要是说当我们已经往前的推进的时候,体育改革就更应该再往前走一步,更让它市场化。然后包括像体育的资金还要大量的注入,体育资本,注入之后它实际上是要求它跟它相适应的权利,大家一起来管理,通过中常委员会的方式把改革推进。
主持人:
而且我想这个事件体现出来的已经是历史积累下来的一些问题。
黎海波:
我希望它能够把一个坏事变成一个好事,通过这个事情把中国足球的盖子彻底地揭开了,里面什么问题给它连根拔掉。
主持人:
另外我觉得媒体也应该思考下自己的责任,这些年来可能媒体,尤其是一些体育媒体更多的是炒作一些事而忘了思索和反思一些事情,一有什么问题就喊假球黑哨,其实我觉得真正的原因是根子问题,比如说中国本身就是这种水平,制裁、裁判就是这种水平,不能说一有什么误判,马上就喊假球黑哨的问题,应该还是反思一下我们体育的这种体制,甚至产业化运作当中出现的问题。这次有些人也提出来是不是要建立一个中超大联盟,模仿国外的这种产业化运作体制,当然这还是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制片人 王跃华
制片人 张立勇
策划 阮晓梅
编辑 滕双双 刁伟华
监制 马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