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有评论家认为,在这幅作品中似乎能感受到中国水墨画的味道。 |
今天出现在《传世档案》里的藏品,是一位外国艺术家的杰作。这位艺术家在半个世纪以前,从遥远的国度来到中国,两年以后,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载誉而回。那么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的杰作又是什么呢?
2007年5月28日下午,一批年过花甲的老人,从全国许多地方聚集北京,在这家画廊参加一个重要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上,展出了一批珍贵的油画。当老人们看到这些作品时,一个个显得十分激动。那么这些油画是什么人创作的呢,他们为何能让老人们如此动情呢?
1954年的一天,刚刚落成的北京展览馆,正在举办一个大型的美术展览,有一位兴高采烈的青年,背着画夹到这里临摹作品。青年名叫靳尚谊,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我选择了一张肖像临摹,这个肖像是一个苏联的科学院院士的肖像,这个肖像后来我才知道是马克西莫夫作的。
第二年春天,中央美术学院迎来一位个子不高的外国人,这个人就叫马克西莫夫。他是来自苏联的著名油画家,此次到中国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顾问,主持 “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业内称之为“马训班”。
这些老人都是当年“马训班”的学生,现在他们都已成为著名油画家,今天大家参加的这个活动,就是纪念自己的老师―马克西莫夫中国执教50周年。让老人们动情的这些油画,正是马克西莫夫的作品。
马克西莫夫1913年出生于苏联的一个农民家庭,曾就读和执教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晚期以后以肖像画创作活跃在苏联画坛,曾两度获得过苏联文艺的最高奖。1955年来他来到北京主持“马训班”,为新中国的油画创作和教学步入正规培养师资力量。
马训班学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我们马训班当时是20个人左右吧。有两组模特,大家都在画,马克西莫夫在油画作业的时候,也跟我们一块画,他也是选择他喜欢的模特参加画,那么他的作画对我们启发是很大的。
马克西莫夫的素描教学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结构”的概念,同时他在色彩教学中十分重视“外光”,在马克西莫夫的的指导下,这批青年画家开始改变了建国初“土油画”的创作面貌。当年马训班的学生,著名油画家詹建俊先生说,在没有进“马训班”前,他的大学毕业作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油画,仅仅是一张年画。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我最近作为个人展览,里面的第一张就是我那个毕业作品,是个年画,是1953年本科生毕业的,那么后来在马克西莫夫先生班毕业的,就是《起家》是油画真正的,正规的按照油画创作的。
据马训班学生回忆,马克西莫夫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在此期间,他自己也创作了很多作品。
马训班学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他自己到北京的街道很多地方,也去画风景,他画过正阳门,早晨还有画过北京的城墙,街道都画过,当然画农村的风景很多。郊区的麦收,画的打场,还有很多农村的街道这些风景,画了不少。
这次所展出的马克西莫夫油画,其中有一些类似的题材。那么它们是不是马克西莫夫当年所留下的呢?
据介绍,马克西莫夫于1957年夏天,完成了马训班的教学任务回国,当时他带走了在中国创作的所有作品,包括他的学生中,至今没有一个人收藏有他的作品。那么今天展出的马克西莫夫的油画,多达三十幅,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2001年的一天,在德国举行的一个画展上,有位中国学者看到了一幅马克西莫夫的油画,于是他把这个信息告诉给了国内一位喜欢收藏俄罗斯油画的朋友。马克西莫夫的油画为什么出现在了德国的画展上?作品现在的主人是谁呢?国内这位收藏爱好者委托自己的朋友进行了多方打听和寻找。
收藏爱好者郭安:最后真正找到了马克西莫夫的小儿子的儿媳妇。那马克西莫夫他是1993年去世的,他去世的两三年之内,他的夫人和他从事绘画的小儿子都相继去世了,那他的小儿媳妇,据说就把他的继承下来的遗产,就带到了欧洲德国。
通过接触,马克西莫夫的小儿媳表达出这样一个心愿:就是希望父亲的一部分作品,特别是在北京主持“马训班”时画的一些油画,能由中国朋友来收藏。这样郭安先生就陆续从她手中收藏到了一部分马克西莫夫的作品。
收藏爱好者郭安: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收藏了七、八十幅这样的画,都是从欧洲收藏到的。
![]() | |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个麦收场面,创作于1956年,它是马克西莫夫带领“马训班”学员到北京温泉乡写生时所画。在马克西莫夫的画册里,有这幅作品的速写,但唯一不同的是,这幅油画比原来的速写稿中多出了画面左下方的这两个人物。那么作品和原稿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个区别呢?当年一起参与创作的马训班学生魏传义,向我们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马训班副班长、福建省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魏传义:后面那个男的是补充的一个,画了一个自己,画了一个形象。我们基本上对这幅画很熟悉,很有感情,就三个多小时,画得很快。他画完了,他放到工作室,后来多年,几十年都没看到过了,今天才看到的。
在这幅作品中,马克西莫夫把自己画在了里面,而站在他身旁的这位女性,其原型为张同霞。张同霞是著名油画家闻立鹏的夫人,她在“马训班”时期,担任马克西莫夫的翻译。所以评论家认为,这幅画很有纪念意义。
据介绍,马克西莫夫在中国时,画了多幅反映农村丰收景象的作品。早在2004年12月,北京一家拍卖公司举办 “当代俄罗斯油画原作精品”拍卖会,这是俄罗斯当代油画首次在中国市场拍卖,其中就有马克西莫夫创作的《打春场―系列中国》油画,作品最后以132万元人民币成交,当时,创造了画家个人作品在中国拍卖的一个纪录。
在本次展出的马克西莫夫油画中,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北京公园里的石桥,据说这是马克西莫夫非常喜欢的一幅作品。
收藏爱好者郭安:马克西莫夫的小儿媳妇告诉我们,这张画是当初马克西莫夫送给他夫人的生日礼物。马克西莫夫到中国来讲学的时候,是带着夫人来的,而他在中国的时候,生了他的第二个孩子,就是他的这个后来成为画家的这个儿子。马克西莫夫画了这幅作品以后,送给了他的夫人,作为生日礼物。
这幅油画是马克西莫夫离开中国以后创作的,有评论家认为,在这幅作品中似乎能感受到中国水墨画的味道。那么在马克西莫夫的笔下,为什么会有这样风格的作品出现呢?原来马克西莫夫在中国执教期间,很喜欢中国画的一些技法,他与国画大师齐白石曾有过交往,并为齐白石画过肖像。回国以后,他借鉴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尝试创作了许多水彩画。这幅作品被评论家认为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作品。
收藏爱好者郭安:这种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和油画融合在一起的一幅作品,所以我就把它收藏回来。
在本次展出的马克西莫夫的作品中,这是最大的一幅,为150厘米乘99厘米,它表现的是一位年轻军人的形象,人物刻画生动细腻。这是马克西莫夫回国五、六年后创作的肖像画。
马克西莫夫早在来中国之前的1954年,就创作过《拖拉机手萨什卡》等肖像画代表作,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来中国任教的两年中,马克西莫夫先后创作了《北京》《吴作人》《穿紫毛衣的女孩》等一批油画代表作。而这幅表现前苏联军人的油画,也被专家认为是马克西莫夫比较出色的一幅肖像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战士的一个肖像人物,画得不错的。这几张画我以前没见过。是他的风格,是吗?是,没有问题。
马克西莫夫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塑造过中国军人的形象。2006年春季,北京一家拍卖公司上拍了马克西莫夫的一幅油画《祖国来信》,这幅作品中表现的是朝鲜战争中两位中国志愿军战士,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幅作品的呢?
1957年,“马训班”学生何孔德,以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利用战斗间隙,阅读祖国亲人来信为题材,创作了毕业作品《祖国来信》。马克西莫夫看了后,受到感染,也即兴创作了一幅《祖国来信》,但二者构图略有差别,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在2006年北京春季拍卖中,马克西莫夫的这幅《祖国来信》,以三百三十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卖成交。
马克西莫夫是一位不能被新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遗忘的画家和教育家,但当年由于他的画作没有留下,此前人们仅在国内的拍卖会上,零星地见过他的几幅作品,而这次展出的马克西莫夫油画,全部是从欧洲收藏到的,里面包括了中外人物肖像、风景等,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在中国执教期间所创作的,它们反映着那一时期马克西莫夫的教学和创作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与收藏价值。
责编:艺术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