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虽然还没见到苏安福本人,但我已经很期待与他的见面:电话采访过程中,我渐渐了解了老苏的经历,也渐渐对老苏肃然起敬。就因为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更因为他对社会所做的事情。他从一个吹唢呐的乡间艺人,成长为现在的乡村艺术家,老苏这一路走的真的不容易:在自己生活拮据的情况下,想卖掉房子给穷苦的孩子办免费艺术学校,期间累出心脏病,永远不能再吹心爱的唢呐,一直坚持到现在,把地方艺术“稷山高台花鼓”推向了奥运会开幕式和2009年春晚的舞台,老苏这一路走得不容易!
嘉宾的具体介绍稍后再说,先来谈谈本人录制这期节目的感想:整个录制过程让我感触很深,更发觉了自己对现场把握不够,录制完现场肖老师给我们整个摄制组开了一个总结会,总结了我们的成绩,也指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不足之处,我最大的不足就是现场把控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现场导演的职责,不懂得调配摄像,归根结底是对后期镜头没有概念,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后期镜头,这就导致了现场不知道如何去指挥摄像、如何去调配摄像,这是我目前最严重的不足之处!
整个拍摄过程四位摄像王凡、段炼、王超、李后林充分发挥了吃苦耐劳的《乡约》精神,帮我出谋划策,给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再次多谢各位摄像兄弟!
拍摄期间发生了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我们到地方去采访,绝大多数人----至少是我现在遇到的人,从农村到县城都用“上”,从县城到村里都用“下”,但是我们的嘉宾苏安福老师从县城回村里却用“上去”。我们是晚上十点到的县城,当苏老师说“上去”的时候,我很纳闷,以为是当地的习惯叫法,可是第二天我们摄制组进村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吴壁村是在当地的黄土高原上,而县城确实在黄土高原脚下,我才恍然大悟,每当说到这件事,大伙都不由得哈哈大笑一场。
拍摄过程还算顺利,只不过2009年3月27日现场当天,雨有点大,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指特殊的天气,有特殊的意义,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耐人寻味,比如主持人、嘉宾、摄制组、安福艺术学校的学生、观众等都在雨中安静的度过了访谈时间,尤其是那群穿着很少表演服,坐在主持人和嘉宾后面的同学们,冻的瑟瑟发抖,但是依然坚持到访谈结束,这让我非常感动;坏事是指这样的天气让现场表演、现场镜头大打折扣,所有的人最后都变成了落汤鸡。
但这场雨的到来,村民们却非常高兴,朴实的老百姓跟我说要感谢我们,为什么呢?他们说这里已经快半年没有下雨了,是我们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贵如油”的春雨,他们说这是今年大丰收的预兆!多么朴实的乡亲们,就为这,我们在拍摄现场淋点雨、吃点苦也值了!
下面咱就来介绍一下本期《乡约》的嘉宾——苏安福!
黄土黄牛“唢呐王”
苏安福出生在稷山清河吴壁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的贫苦生活,培养了他自强不息的性格,也锻造了他大山一样的宽厚胸怀。他自小对吹拉弹唱产生浓厚兴趣,方圆数百里凡有唱戏、说书、闹社火的,他都要跑去看个没完,如痴如醉。13岁时,时任吴壁村小学音乐老师苏世昌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便开始教他吹笛子、拉二胡、拉手风琴等,后又推荐他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在学校文艺宣传队。在学校文艺活动中,小安福能编能演,又拉又吹,十分活跃,年年被评为模范。初中毕业后,苏安福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文艺骨干培训班,文化馆领导对他十分赏识,培训班一结业,就推荐到清河公社文化站。三年后,刚刚二十出头的苏安福便担任了文化站站长。他如鱼得水,大展才能,为活跃农村文化使尽浑身解数,给父老乡亲送去了几多愉悦,几多欢乐。其间,他迷上唢呐,投师三晋南名师王二娃,苏安福学艺不畏难、能吃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唢呐越吹越精,名气越来越大。他吹奏的《百鸟朝凤》、《山村来了售货员》、《三对面》等唢呐独奏节目,一直被河东大地广大群众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被乡亲们亲切誉为“河东唢呐王”。1992年,运城地区电视台等拍摄的《稷山事件》多部电视剧,苏安福在剧中扮演角色、表演唢呐。2003年,苏安福应邀到山东电视台表演,他创新演奏了中国最大(3米)、最小(15公分)、最多(一口气吹奏14竿)的唢呐,创山东电视台“阳光记录奖”,并特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世界吉尼斯颁奖晚会”表演。之后,日本NHK、台湾和国内多家电视台、新闻媒体相继对他进行专题报道。苏安福不是传奇人物,是地地道道黄土地上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他是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成长起来又用热情回报社会一个典范,他用自己才情和智慧演泽了一个不平凡的文化人生。自娱自乐“鼓乐班”苏安福在家排行老大,兄弟姐妹多,家庭拖累大。文化站当时补助也不多,为了生活,80年代中期,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热有的工作岗位,自谋生路。干什么?如何干?他在脑子里转了很多圈。最后,苏安福想既然自己这好文艺,老百姓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何不将此发扬光大。于是,他在村里办起了唢呐鼓乐免费培训班。苏安福自己买来三合板做黑板,抄谱子,并跑到太原买回大量乐器,手把手教村里的年轻娃娃,很快吸引了众多爱好者,他们在苏安福的辅导下走上成材道路。苏安福家的小院从此成了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他吹我打,你弹我唱,大伙很是高兴自在。鼓乐班除过农忙几乎天天活动,苏安福一家烧水端茶的搬凳子,为了群众从不叫苦叫累,不讲任何代价和报酬。在苏安福的指导下,农民自乐班的节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有鼓乐、小戏、干板腔,年轻一点还玩起时尚的歌舞、管乐。鼓乐班平时在村里时节时集中表演,在每年的乡里县里组织的社火表演中崭露头角,名气不小。很多村子都慕名而来,苏安福动员大家放下锄头带上乐器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于是汾南安福鼓乐班应运而生。这支有生命力的群众文艺队伍以娴熟的技艺,高尚的艺德,在稷山享有盛誉,并多次在县文化局组织的唢呐管乐大赛中获得冠军。他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给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快餐,并迅速走上富裕道路。安福鼓乐班的小伙子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切身体会到文化的先进力量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快乐。全县小村子,无论红白事都以请安福鼓乐班为荣,苏安福乐此不疲为广大基层农村的群众默默奉献。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他的一大批徙弟也在各自里办起了自乐班,搞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并组织力量面向市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墙里开花墙外香”,苏安福用自身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民需要文艺,文艺离开不开人民。
酸甜苦辣“孩子王”
在30多年的演艺生活中,苏安福从未忘记曾养育他,支持他的父老乡亲。稷山的经济比较落后,很多农村孩子因贫困过早的失学,苏安福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一天,他郑重告诉妻子自己要办一所免费艺术学校,纯朴的妻子哀求他:那不是闹着玩哩?他苦口婆心说服了妻子,毅然变卖了家中的两头牛、七头猪、一台拖拉机、一辆摩拖车等财产,又向亲友四处告借,大张旗鼓地办起学校。村里和县文化部门都大力支持他这一壮举,村委会把原来的饲养场让学校占用,文化局领导和他研究制订了办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乡亲们你捐椽、我添瓦、他献砖,都热情鼓励苏安福把艺校办起来。2000年春节刚过,安福艺校正式挂牌成立,但仅收下了三名学生。生性倔强的苏安福毫不气馁。硬是凭着恒心和汗水使学生一天天有了成绩,学校一天天有了影响,从3名到20余名到40多名直到今天,学校有来自稷山、万荣、河津、乡宁以及省内外近200名贫困生在校学习。苏安福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免收学费、以文养文。5年来,他带着自己的孩子们边学习、边演出,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使学校得以持续发展。学校变成了培育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也成了吴壁村新的文化活动中心。几年来,他们到各地演出近500余场,演一场、火一场。学校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调演,每年义务参加县上文化下乡演出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致好评。安福艺校陆续为部队文工团、大专院校、基层农村输送了应用型、创新型、多功能型人才600余人。他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孩子们亲切的叫他“校长爸爸”。苏安福为办学饱受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尝尽了世间的百般滋味;同时也为办学落下了一身大病,熬白了满头青丝,无愧孩子们发自内心对他“爸爸”的呼唤。
群星灿烂唱大风
苏安福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敢于创新是他走向成功的最大因素和可贵品质。他在个人才艺方面有创新,在民办文化方面有发展,他从未忘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努力发掘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和民间艺术,不断创新发展,向前更高的艺术巅峰奋勇冲刺。苏安福的家乡稷山县,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上古唐尧时期后稷在此教民稼穑,开辟了华夏粒食之源。稷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渊源流长。稷山花鼓是当地民间文艺的一个重要品种,早年在民间文艺演出和生活中,苏安福便承继了稷山花鼓的精粹,并对花鼓舞的精髓,首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在市、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经过不断尝试,终于在稷山花鼓基础上,提炼升华为高台花鼓这一艺术精品。苏安福编创的稷山高台花鼓,其表演充分发挥了鼓的优势,挖掘了鼓了潜能,汇总了击鼓的多种艺术技巧,并完成了惊险的高台组合,成为三晋大地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
2003年9月24日,稷山高台花鼓代表运城市参加“山西省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汇演,一炮打响,夺得全省唯一最高大奖;2004年5月,该节目参加在支南昆明举行的中国国际民族民间鼓舞大赛获金奖;2004年9月,稷山高台花鼓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表演,中央电视台10套现场直播;2005年9月,参加“中华一绝”全国民间艺术大赛获得银奖,2006年9月参加“华夏一绝”全国民间鼓舞大赛获得金奖,受到省文化厅、市文经局的嘉奖。国内外新闻媒体也相继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和稷山高台花鼓这一艺术精品。
苏安福从不固步自封,在成绩面前不骄傲。他超乎常人的胆量,又把高台从五层组合发展到七层,九层,十一层,十三层,从最初30人表演发展到50人、80人、100人、120人、向艺术的极至追求发展。2007年春节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邀请参加春节大联欢演出,2007年5月31日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和谐中国畅响奥运”全国万名青少年文体表演,得到广大观众和国家奥组委员会关注,媒体广泛报道使高台这一民间艺术成为山西的一个文经品牌代表。
经过省、市、县文化部门推荐,2008年3月,稷山高台花鼓被国家奥组委确定为2008奥运会开幕仪式前表演节目。苏安福接到通知后欣喜万分,同时又深感压力百倍。“更高、更快、更强”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精神和信念,对苏安福来讲更是一个新的目标和方面,他开始琢磨并试验,高台再加两层变成十三层,高台加高使表演难度进一步加大。苏安福在听取张继钢导演的意见后,在高台下面增设了转盘,高台花鼓在表演高潮时,一百多位演员全部上高台,在欢快激越的鼓舞中迅速旋转,令人赏心悦目,观看后精神更为振奋。光加长板凳加工制作木料用了近30方,研制承压转盘废一套做一套,直至成功前前后后做了11套。同时在音乐,服装,道具等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得到仪式前表演导演组肯定。
老苏的今天可以说是偶然,他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百年难遇的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可老苏的成功又是必然的,他为这一切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祝福老苏,祝福“稷山高台花鼓”,祝福像老苏一样的民间艺术家!
《俺村节目进奥运》嘉宾联系方式
嘉宾:苏安福
电话:0359-5802518;15835281199
邮编:043200
地址:运城市稷山安福艺术学校
责编: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