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乡村大世界》元旦献礼“二人转大拼盘”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9日 16:12 来源:CCTV.com

  东北农村多年来流行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本期《乡村大世界》为观众朋友们精心准备了一期精彩的“二人转大拼盘”,敬请喜爱二人转的观众朋友们关注12月31日晚,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


  二人转 ,早期称“蹦蹦”,亦称秧歌、对口、棒子戏、双玩意儿。“蹦蹦”在东北大秧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东北大鼓、皮影、太平鼓、霸王鞭和河北梆子、落子等艺术形式的唱腔与表演手段。由一女(上装,早期多由男演员扮演)、一男(下装)两个演员,有说有唱,分包赶角,叙述和表演故事情节,“千军万马,就是咱俩”为其突出特点。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竹板为主。演员常用手持道具有扇子、手绢、竹板等。


  蹦蹦是东北三省共有的地方民间小戏。在吉林省境内流传始于18世纪初。清道光二年(1822年),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蹦蹦艺人大多是劳苦农民,说的是庄稼活,通俗易懂,和庄稼人心贴心;唱的是庄稼调,土香土色,乡音悦耳。蹦蹦的舞蹈,脱胎于东北大秧歌,为农民所喜闻乐见;蹦蹦的故事和表演,反映了东北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深受农民喜爱。在农民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蹦蹦”统称“二人转”。四平、辽源、吉林、长春等大、中城市,及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到1955年,女演员渐次增多,“二人转”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60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得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一些著名的“二人转”演员演唱的“二人转”曲目《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二人转”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指的是唱、说、扮、舞。 “绝”是指绝技。“二人转”的“唱”,高亢红火,风趣幽默;“二人转”的“说”,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插科打诨,机智灵活;“二人转”的“扮”,“接得严,兜得紧,放得下,撒得开”,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代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二人转”的舞蹈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称奇。

  “二人转”的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技艺高超,独具特色,在国内享有盛誉。(于皓瑾报道)

  1二人转小常识

  →→→二人转发展史中有意义的事件

  (1)彩扇的起源 (2)二人转名字的公认

  →→→二人转表演手段与表现方法

  (1)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1二人转唱腔曲牌

  1二人转的演出形式

  (1) 单出头 (2) 二人转 (3) 拉场戏 (4) 坐唱 (5) 二人戏

  →→→十大主调

  胡、牌、文、武、抱、红、縻、四、翻、靠

  (1) 胡胡腔 (2) 喇叭牌子 (3) 文嗨嗨 (4) 武嗨嗨 (5) 抱板

  (2) (6) 红柳子(7) 哭縻子(8) 四平调 (9) 小翻车(10) 靠山调

  →→→十大辅调

  (1) 柳子 (2)大救驾 (3)打枣 (4) 三节板 (5)羊调

  (6) 西口韵 (7)慢西城 (8)小悲调(9)英雄悲 (10) 锯缸调

  →→→专用曲调

  (1) 慢中紧 (2) 思情调(3) 哭楼调 (4) 纱窗外(5) 对菱花

  (6) 三不(7) 正(8) 佛调(9) 小下楼(10) 鸳鸯扣(11) 反西凉

  (12) 拦马正 (13) 姜须进帐调(14) 樊梨花五更(15) 格

  (16) 报花名 (17) 《王美蓉观花》中专用曲调(18) 上北楼

  (19) 谭香哭瓜调 (20) 茨儿山(21) 西口靠山调(22) 开嚎调

  

责编:肖阔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