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五十一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2日 18:06
今天是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的最后一天,也是东西两线摄制组在太白山登顶会师的日子。从起点和终点出发,相向穿越,这是一段距离的行走;从山脚到山顶,逐级攀登,这是一个高度的跨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长度和高度,我们实现了对秦岭的全方位探访。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登顶会师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
|
|
太白山 |
▲[西线实录]
记者:今天上午,我们秦岭探访西线摄制组将从太白山的北坡登陆太白山的顶峰,与东线摄制组会合。现在我们就出发。
记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已经来到了“秦岭主峰太白山中国南北分界岭”这个石碑的旁边。这里的海拔是3511米,距离太白山的最高海拔还有200多米的海拔高度,但是中间的路程差不多有10公里。听说东线摄制组已经到了大爷海,我们将在那里和他们会合。估计还要经过几个小时才能和他们见面。
陈永庆(秦岭探访总策划):秦岭探访今天会师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现在只爬了一半,虽然很累,但是大家都有信心、有决心,今天的会师一定会很顺利。
记者:我们现在走在太白山的山脊上。可以说,太白山的云海是一绝。我左手方向雾非常大,看不见云海了。而我的右手方向,云海非常漂亮,就在半山腰上。我们现在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太白山中空气湿度大,常有雨云,所以太白云海堪称太白山一大气象景观。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方,可以看到变幻多端极其壮观的云海。
记者:在大雾中行走可以看到,现在的能见度也就只有10米左右。我现在看到下面的人好多都很模糊,看不见脸。现在温度大概是在十五、十六度左右吧。
记者:这个地方是整个山脉空气最稀薄的地方,它是一个风口。高原氧气本身就很稀薄,这个地方风又大,可以看到雾的走向。这个地方的空气非常稀薄,对于一般爬山的人来说非常吃力。
记者:现在的温度已经非常低了。可以看到,这里又是一个景观。这里有很多人为堆积的小石头。当地老百姓还有一些崇拜太白山的人,把太白山视作一座神山,每年来这里祭拜、朝圣的人非常多。他们路过此地的时候,都会用这种小石头垒起这种小山,作为一种祭祀活动,非常壮观。
|
|
|
二爷海 |
记者:太白山最壮观的景象,还要属脚下的石河石海。在第四纪冰期时,冰水在原生花岗岩裂隙中一冻一解,使巨大的石块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又由于不规则的块石在外力的作用下顺坡而下,形似河海。因此被人们称为石河石海。我们行走在茫茫的石河、石海中,真正感觉到了自己是沧海一粟。
经过五个小时的艰苦跋涉,西线摄制组顺利登上了太白山顶峰——拔仙台。
就在西线摄制组攀登太白山的时候,东线摄制组也在奋力向主峰拔仙台攀登。
▲[东线实录]
记者:现在我们明显感觉到,越往上走树木越来越矮了,灌木丛越来越高了。
郝东文(周至县县政府副县长):我们现在处于温带和寒带交替的气候带。大家看,越往上走树木越稀了,慢慢往草甸过渡。这一片就是野生的杜鹃林,到十月份花开的时候漫山遍野、山花灿烂,非常漂亮。
记者:我们今天从海拔3100米的高度攀登太白山,太白山的主峰拔仙台的海拔是3767米。
记者:目前我们所在的位置海拔基本在3300米左右,现在我们应该是属于什么气候带?
郝东文:现在我们进入寒带。大家看这棵树,因为气候比较寒冷,它生特别缓慢,枝干一年只生长四、五厘米。
记者:受气候的影响很大?
郝东文:对。九月份下雪以后,它就停止生长了。我们看到的这棵树可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由于高山反应,摄制组登山的速度明显变慢。
记者:这就是您刚才说的石海?真是非常壮观,遗憾的是因为现在有雾。
郝东文:有雾就看不清楚。前面这里也有石海、石河,但因为有雾都看不清楚。这是第四纪冰川遗址,现在是全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
记者:在这儿还能听到一种声音。
李安纪(周至县厚畛子镇副镇长):能,大家仔细听,好像有水声,这就是黑河的源头。黑河发源于二爷海,水从二爷海流出以后,能听见水声,但是见不到水。
记者:实际上水就在石头的下边?
李安纪:对,它是从石海和石河底下暗流流出去的,一直到山下。水流浮出水面才见到水,
记者:我们看到了在石缝当中的流水。
记者:高山上,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高山湖泊,这个湖叫什么名字?
郝东文:这个湖泊的名字叫玉皇池,实际上刚才石缝里面流的水就是从玉皇池流下来的。
记者:玉皇池的水又从哪儿来?
郝东文:玉皇池山上还有一个高山湖泊,叫二爷海。水是从二爷海流下来的。它整个面积是6千平方米,水不很深。水非常清,直接可以看到底。
记者:这些水从哪儿来?
郝东文:一个就是从上面流下来;再一个,因为太白山特殊的地理气候,一年雨量非常充沛,主要是雨水积在底下。
记者:从玉皇池开始,我们将直接攀登这座石山。登上去以后,又能上升200米的海拔高度。所以坡度比较陡。
记者:这些湖的名字为什么都叫大爷海、二爷海?
李安纪:过去在太白山上,当时群众供奉大太白神、二太白神、三太白神,一个太白神守着一湖水。二爷海是黑河真正的源头,也是最高的高山湖泊。就是这个美丽的湖、清洁的湖、伟大的湖,每年补充了市民的饮用水。
记者:大爷海为什么没有看到?
李安纪:大爷海在山的那边,它流入眉县,是石头河的发源地。
记者:从这儿开始,我们要开始攀登太白山的最高峰拔仙台,它的海拔是3767.2米。
当我们用艰难的步履向秦岭顶峰一步步靠近的时候,在秦岭走过的山山水水和一路上的艰辛,随时光一起渐渐隐在我们身后。在秦岭的五十多个日夜里,东线摄制组行程7300公里,翻越16座山脉,徒步行走500多公里。由于连续的翻山越岭,加上高山缺氧,摄制组不得不做出提前撤离太白山顶峰的决定。
记者:在秦岭太白山的主峰上,在我们即将完成这次探访节目的时候,我还是想让摄制组的每个成员都表达一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苑龙江:秦岭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如果说长江黄河是母亲河的话,那秦岭就是我们的父亲山。
雷飚:这一个多月苦也好、乐也好,我觉得我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挑战。
郑钰: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结果,还是过程。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太丰富、也太厚重了。
张佳慧:秦岭探访这一个多月,在我的人生中让划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笔。
吕浩(广州卫达通信技术支持):很激动,终于在太白山顶完成了这次任务,这也是我们广州卫达和中央电视台的成功合作。
记者:这次报道你的同仁们也是为你捏着一把汗,你有什么想告诉他们?
吕浩:自豪地说,我们广州卫达在太白山顶架起了卫星通讯站,实现了和中央台的互通。
张斌(索尼技术支持):我就觉得挺辛苦。大家能够把这项任务圆满完成,感觉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
聂继承:很激动,我们成功地穿越了秦岭,征服了这座龙脉。
记者:在秦岭,我们处处都深切地感受到绿色生态所蕴含的生命哲理,也深切地体会到秦岭所孕育出的华夏文明。在秦岭,我们的记者从东到西,从南麓到北坡,处处都有历史的回声,处处都闪耀着绿色生命的光环。
[会师]
记者:在这里,我们两线的摄制组胜利会师了。这一路,我们穿过了第四纪冰川,穿过了高山草甸,感受了高原反应。终于在这里胜利会师。太白山,我们爱你!秦岭,我们爱你!
从7月6号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开播至今,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秦岭探访东西线摄制组为我们发回了林业、生态、地质、交通、农业、旅游、野生动物、民风民俗和文化遗迹等有关秦岭的全方位报道。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收到各地观众的意见和反馈,这其中有肯定、鼓励,也有中肯的批评。在此,我代表秦岭探访节目组表示衷心的感谢。当我们结束对秦岭这座多样性山脉的探访时,我们相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秦岭和关注秦岭,而被誉为中国龙脉的秦岭也理应得到这样的了解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