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四十八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4日 11:03
|
|
|
桦树皮的不同形态 |
▲ [西线采访实录]
今天我们西线的记者已经来到秦岭探访的最终会师点太白山的脚下。在太白山海拔620―3511米的山地范围内分布了地球上数千公里范围内才有的气候带、植物带和动物带,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太白山气候和动植物带明显的垂直分布。现在我们就跟随西线记者一起去感受太白独特的自然景观。
记者:我们今天是从秦岭太白山的北坡进入这个山区,也许在其它地方几千公里才能看到的植物和气候分布带,都垂直分布在这一座山脉里,也许我们今天就可以全部看到了。
记者: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植物的哪一个分布带呢?
张根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党委副书记):这是五个垂直分布林带最下边的一个,叫松栎林带。我们看到的这一片林子,就是海拔600米到2300米之间的一个松栎林带。大家看到的这棵树是松树,典型的华山松。这棵是辽东栎的,它的杆很高,叶子很茂密,像在人们头上搭起一个天棚一样。华山松比较绿、青翠、四季常青,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森林比较茂密,海拔相对来说比较低,还夹杂一些灌丛。
记者:经常生活在山里的很有经验的人,可以依靠一些树种来辨别现在所处的海拔以及上山下山的道路。
记者:现在我们是在2300米左右,看到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分布呢?
张根良:我们现在进入的是桦木林带,现在的高度是海拔2300米到2800米的区间。
记者:我们现在旁边的这棵树就是桦树。看到红桦,就说明海拔在2000米以上了。
张根良:对。红桦树种的特点是树干弯曲,颜色非常鲜艳,皮薄。
记者:从外观来看,这株红桦的皮好像分好几种,外边有一层老皮,然后还有嫩皮,上面还有那种像积木一样的皮。究竟哪种是它的外皮,哪种是它的内皮呢?
张根良:积木状的是外边的皮,下面是中层的,然后是内层。它随着生态季节的变化,外边这层先脱,然后中间再脱,最后内层的就变成老的了,就是这样一个演化过程。太白山的桦木林带跟其它地方不大一样。一般来说,桦木成林、成片、成带这种状况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很小,只有在太白山它是成片的森林,形成一个带状,主要有纸皮桦、牛皮桦,过去民间用来做遮雨的草帽,画家用来作画。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工作人员:我在这工作七八年了,原来听说桦树皮可以写字、可以作画,我们眉县有个画家,他就用桦树皮作画。我说这也可以写字嘛,就拿这个做了一个电话本,还挺好用。
记者:这是你自己做的?
|
|
|
辽东栎 |
工作人员:我自己做的,有一次掉到水里边也泡不烂。
记者:用了多长时间?
工作人员:用了四年多了。
记者:你为什么要用它的呢?它有什么好处?
工作人员:它能防水。
记者:防水?
工作人员:防水不烂。
记者:写上字什么感觉?
工作人员:写字的时候手感特别好。我觉得做成记事本以后很有纪念意义。有朋友喜欢的话,我就送他一个留念,因为这是纯自然的东西。
记者:现在我们的海拔是多少呢?
张根良:海拔2800米。
记者:从现在开始我们是不是就要看到冷杉林带了?就进入了冷杉林带?
张根良:冷杉生长在海拔2800米到3000米这个区间。它的特点就是树木比较高大。
记者:这是什么树?
张根良:这是冷杉树,太白冷杉。
记者:太白冷杉属于松科冷杉属,它也是我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张根良:太白冷杉四季常青,颜色呈墨绿色,很古雅,也很端庄。它的造型是非常漂亮的,材质也相当好。
记者:我们从海拔1000多米一直攀登到海拔2800多米,已经看到了很多独特的植物分布。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向海拔3000米冲刺,在那里我们将会看到更为奇特的植物分布。
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访,我们现在到什么地方了?
张根良:现在已经进入了落叶松林带,它的海拔是3200米。落叶松林带生长在海拔3000米到3400米。
记者:太白红杉是秦岭特有的植物,这也是我们这次寻访中想要重点为大家介绍的。
张根良:在太白山地区,落叶松典型的表现是太白红杉。红杉现在有两个形状征兆,一个是它结成果,果子刚结成的时候是红颜色的,很鲜艳;另一个就是它这个材质锯开以后呈红颜色。
记者:里边也是红的?
张根良:里边也是红的,所以叫太白红杉。
记者:这种红杉主要就是分布在秦岭地区,集中分布在太白山顶的高海拔地区,所以人们把它习惯地叫做太白红杉。它也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物种,在其它地方是见不到的。
张根良:对。
记者:这种太白红杉有什么保护价值?
张根良:它是一个稀有树种,在这个海拔高度上生长得很缓慢。由于处于寒带,比较冷,生长越缓慢就说明它的价值越高。
张根良:大家发现这棵树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记者:它的另一半好像被刀劈了一样?
张根良:对,它是由于高山上的风的作用形成的。高山上风比较大,而且温度比较低,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当地人把它叫风向树。它一面有树枝,一面没有树枝,说明风是从没有树枝的一面吹过来的。
记者:太白山顶峰拔仙台与关中平原相对高差3000余米,由于这个原因,太白山的气候温差很大。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温条件的综合作用,北坡气候自下而上依次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构成气候的多样性。游人夏日登山,山外是赤日炎炎,山顶则是寒气逼人,可谓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记者:到达了太白山海拔3400米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大片的高山灌木林和高山草甸。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很多秦岭独有的植物,反映了秦岭植物的古老性,对于我们认识秦岭生物的多样性非常有帮助。
张根良:那是属于灌丛。我们看到的灌丛的主要组成植物有两种,一种是落叶柳,我们把它叫做杯腺柳。另外一种是头花杜鹃,它是一种常绿植物,一般在6月份开花。由于高海拔,气候相当恶劣,一般高大的乔木不能在这一带生长,而只能生长这些灌木。
▲[东线采访实录]
太白山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置身其间,让人感觉犹如仙境一般。说到仙境,东线记者途径的仙游寺可是中外有名。它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是这里有许多历代著名文人墨客的轶闻遗迹,特别是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这里一气呵成写就长诗《长恨歌》,成为世代相传的千古绝唱。而吸引游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1998年国内首次发现了10枚隋代舍利子,而这10枚舍利子就在仙游寺内。
记者:离开楼观台,我们又来到了另外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游寺法王塔。这个塔建于隋朝,是关中地区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同时它也是唐宋以来文人学士云游聚居的地方。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所写《长恨歌》的诞生地就是在这里。这里有着什么样的稀世之宝呢?走进这里的博物馆,您就可以一目了然。
记者:从这个资料上看,当时这里有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当时是从哪儿挖掘出来的?
工作人员:当时建黑河水库时,想要整体搬迁,把法王塔整体拆除。当时在法王塔下面发现一个地宫,在地宫下面发现的。
记者:现在存放在哪儿?
工作人员:现在就在博物馆二楼。
彭志团(仙游寺博物馆馆长):这是地宫正宗的石函。
记者:就这个石头?
彭志团:对,这是石函。
记者:它是从地宫底下挖掘出来的?
彭志团:挖掘出来的。
记者:它是完整的吗?
彭志团:是完整的,四面有十个人物画。
记者:这是一个石盖?
彭志团:对,这是石涵盖。人物画拓下来以后,拓片上面能看见,有奏乐的、 舞乐的、有献花的、献果的,是一个礼佛的场景。
记者:这个拓片是从哪儿拓上来的?
彭志团:用原石函拓的。
记者:发现的文物就装在这里?
彭志团:所发现的舍利就在这个石函里面。打开石涵盖以后,有一个丝绸包的包裹,放的是鎏金棺,这是原物。打开鎏金棺以后,里面有一个葫芦状的琉璃瓶,琉璃瓶里面请出来10枚舍利。
记者:从那个小瓶子里面?
彭志团:对,小瓶子里面请出来的10枚舍利。这10枚舍利是隋文帝仁寿元年,为了安葬他早先得到的佛舍利而建塔安置的。我国的爱国宗教领袖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首肯,为释迦牟尼灵骨,放大以后就可以看到。
记者:这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
彭志团:对。
记者:继法门寺释迦牟尼的佛舍利之后,这是第几处发现的?
彭志团:这是继法门寺舍利出土之后的第一次。
记者:为了让观众能够更真切地看到这个珍贵的稀世之宝佛舍利,所长可以把释迦牟尼的舍利拿出来,让我们近距离地拍摄。当时总共就是这几枚是吗?
彭志团:这是10枚,现在放大以后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另外我们再去看另外一处,仙游寺法王塔拆除的时候,在塔体的二层发现了一组天宫舍利,可惜这一组舍利没有文献记载。
记者:得不到考证?
|
|
|
10枚隋代舍利子 |
彭志团:没有考证。但是据我们和专家的推测,很可能是隋文帝某个大德高僧朋友的舍利,作为对佛祖舍利的陪葬。在隋仁寿年间,一座塔里面有天宫、地宫,同时都存在舍利,这在国内是首例。
记者:非常罕见的?
彭志团:非常罕见。现在看见的是仙游寺原址7000平方米,在拆除的时候勘探发掘出土的文物。就陶器来讲,从新石器时代起一直到西汉,秦、唐、明、清没有断代,已经构成一部简单的中国通史了。这是吴道子画碑。
记者:是唐朝画家吴道子的画?
彭志团:对。周至县的县志记载,宋甲酉七年,苏东坡来仙游寺的时候,曾做过鉴定,非吴道子莫能至。现在我们看见的就是隋代舍利塔下铭,这里面讲得很清楚,隋仁寿元年建塔,雁塔休工,天花随喜,地塔崇封。从“雁塔休工”四个字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是释迦牟尼塔,因为释迦牟尼有个别称叫雁王。
记者:原来放舍利的地方在塔的哪个位置?
彭志团:在下面正中心。距塔地面3.27米,地宫不大。
记者:当时把塔往这儿迁的时候把原有的砖也迁过来了?
彭志团:都是每一块砖,原砖原位。
记者:这些砖不是新砖?
彭志团:这是新砖。塔上的砖大都是原来的砖,对于过去不能用的残缺部分,补的时候用新砖,新旧砖有明显的标志区分。每一块新砖上都有一个“佛”字。
记者:里面这些砖都是原来的?
彭志团:这是原来的砖。
记者:原来在哪个位置还在哪个位置?
彭志团:还在什么位置,原砖原位。
记者:这就是你们当时说的修旧如旧?
彭志团:对,要保持原貌。
记者:这个工程确实很不容易。
彭志团:从拆迁到复建经历了五年时间。都是原位,烟熏火燎的东西都保留了,新增添的砖也很明显。你看像那块砖,坏掉之后更换了,颜色就不一样。个别部分我们保持了残缺,只要不影响安全结构。过去这里有个洞,现在保留下来,还是原样。
记者:现在我们上到塔的第三层,地方狭小,只能蹲在这儿了。原来塔的旧址在哪儿?
彭志团:正前方,山体有一点儿滑坡的位置。
记者:就在那儿?
彭志团:原址现在已经被黑河水库整个淹入库底。
记者:它原来应该是仙游寺,不光这一座塔吧?修复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塔吧?
彭志团:唐宋时期是仙游寺的鼎盛时期,那时候殿宇林立、松柏苍翠,尤其是寺院的建筑物是很多的。
记者:现在我们有没有把它完整修复的计划?
彭志团:现在我们进行的原样恢复,比过去规模大了些。前面我们看到的就是仙游寺大雄宝殿的遗址基础。由于资金不足,我们只把基础做起来了,上面主体部分又停下来了。
记者:缺乏资金?
彭志团:还是缺乏资金。
记者:如果说它是一座古老的塔,因为它出生在1400年前的隋朝;如果说它是一座年轻的塔,因为它是我国第一座整体搬迁复建的一座新塔。它高大而庄严,古朴而凝重,正因为这样,它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它古老而又年轻的风姿。
记者:听说《长恨歌》就是在这儿写的?
彭志团:对,是在仙游寺写的,我们可以去看一下。
记者:这石碑是后来刻的吗?
彭志团:这是我们1993年刻的。这是中央档案馆里面找到的毛主席写的《长恨歌》,他没有写毛泽东所书,臧克家老人作了跋语,称之为残缺之美。
感谢东西两线记者发回的报道。明天请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