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四十六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3日 14:47

  欢迎来到大型特别报道《秦岭探访》的卫星直通室,“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古谚几乎无人不知,但是这段典故发生在哪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下面就请随同我们西线摄制组来到位于宝鸡市天王镇境内的姜太公钓鱼台,在这个南依秦岭,北望渭水的景区,我们将一起领略姜子牙这位仙风道骨、济世济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钓鱼台

  ——西线采访实录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姜太公钓,愿者上钩”。我们今天就来到了位于秦岭北麓宝鸡市境内的潘溪峡谷,据说当年姜子牙就是在坐在这里的一块石头上钓鱼。

  记者:传说姜子牙钓鱼的时候是“背水肩杆,直钩无饵,距水三尺”。您讲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张萍(钓鱼台景区讲解员):大家来看,在这块石头上面有两个很深的石头窝,相传这石头窝是姜太公当年钓鱼的时候,用他的膝盖跪磨出来的痕迹,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膝印,或者盖印。

  姜太公当年面朝南方,双腿跪在石头上,背着就类似于这把鱼竿。这种鱼竿很奇特,是长竿短线,与我们现在钓鱼用的短竿长线不同,姜太公将此鱼竿背过来扛在肩上,叫“背水肩杆”。

  他使用鱼钩是V形的,我们叫做直钩,直钩不用鱼饵,为“直钩无饵”。当他的鱼钩背到后面时,不沉于水中,而是悬在半空,因此叫“距水三尺”。

  姜太公钓鱼成了游客们争相模仿的节目,用这样的方式自然是无法钓到鱼,但传说究竟有没有依据呢?

  记者:刚才讲解员告诉我们说,姜太公钓鱼的时候是直钩无饵,那他是不是用的直钩?

  蒋五宝(钓鱼台管委会综合管理科):你看这个就是直钩,在拉动的时候,它就可以起到钩的作用。我们通过该图演示一下。当鱼吞下钩以后,钩一拉动,往上一拽,由于鱼的食道为弧形,因此就可以扎在鱼上颚的部分。直到现在,河南豫北一带仍有此钓法。

  记者:不放鱼饵也能钓得到吗?

  蒋五宝:也可以。因为他钓的是秦岭细鳞鲑,不是现在长江的鲤鱼鲫鱼一类。这种鱼头大,主要以吃水中的浮生动物为主。所以鱼竿虽然没有鱼饵,但类似节肢动物形状的直钩,使得鱼误以为这是一种节肢动物来吞食,故起到饵的作用。

  据传说,姜子牙在潘溪峡谷中隐居垂钓长达十年之久,周文王发现他的时候,姜子牙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文王灭掉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潘溪峡谷因此也成了后人膜拜的一块圣地。

  张萍:后面这座太公庙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给姜子牙立的。在进庙之前,我们看到门前四棵参天大柏树,历史很悠久。这种柏树叫扁柏,也叫侧柏,我们俗称为扭扭柏。据记载,唐代贞观年间把庙建好以后,在庙门前栽了这四棵柏树,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

  杨仓勤(宝鸡市仓区文化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天宝6年,即公元747年,唐肃宗向全国发出昭示,各州、府、县,广置太公庙,姜太公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记者:据史料记载,姜子牙是一个非常有才学的人。史书上讲他文韬武略。现在我手中拿的这本《太公兵法》,又名《六韬》,据说是姜子牙写的。这个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本兵书吗?

  蒋五宝(钓鱼台管委会综合管理科):确实是这个兵书。六韬主要从治国、从政、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来讲的,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

  张萍:这个巨石在我们宝鸡地区很有名气的。宝鸡的外八景之一就有这个璜石倒立。它的外形很奇特,底下小,顶端大,形成上巨下锐的倒锥体,高6.6米,重400多吨。相传当时姜太公来这里钓鱼时,将钓到的一条小鱼刨开鱼腹,从中取出小石头子,随手丢到这里。不料这个石头非常有灵气,落地以后见风就长,长了三天三夜以后长成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璜石也称之为丢石。

  记者:我看到这个石头上面写着“孕璜遗璞”,这四个字是什么时候来的?

  工作人员:这四个字有两种读法,我把它读成是“孕璜遗璞” 。孕就是孕育的意思;璜就是半圆的玉石,根据它的形状而写;遗就是给予或赐予的意思;璞是未加雕琢的玉石。这是乾隆59年,当时宝鸡县的知事叫他写的字。他写这四个字有政治用意,就是潘溪河畔,孕育了一代贤臣良相姜太公,如果姜太公不被周文王发现和任用,他就像一块未加雕琢的玉石,照常是一个渔翁。

  由于姜太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加上他在这里隐居垂钓长达十年之久,老百姓就视这里为圣地,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予了很多新的东西。

  记者: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现在来到了一块子牙出山时的石碑面前,子牙出山石指的就是山对面悬崖上面的一块石头,它被当地人赋予了姜子牙的形象。那么姜子牙经过三千多年的流传,特别是封神演义出现以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被完完全全的神话。我们现在虽然已经无法知道姜子牙的本来面目,但是由姜子牙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所构成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秦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几千年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普天下世代炎黄子孙的尊崇,下面就让我们随西线记者来到炎帝陵拜谒这位祖先。

  ▲ 炎帝陵

  这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它发源于秦岭的北麓山区,汇入渭水,它过去名字叫姜水,现在的名字叫清姜河。传说炎帝就是在这个流域出生的。

  记者:当时这里的环境是否很适合人类的生存?

  宝鸡市炎帝研究会副会长 霍彦儒:当时这个清姜河的两面是二阶台阶,原始人类都是在河流的二阶台阶上居住,便于取水,也便于耕种,所以这个地方当时是五六千年前都是人类很合适人类居住的。

  记者:这个地方虽然是传说,但是有没有证据,能证明炎帝当时就是在这一带生活繁衍呢?

  霍彦儒:有,在《国语·晋》中记载炎帝姜水城,这个姜水就是指这条河流。在姜水的下游有一个姜斯城,这是姜人居住的地方,位于渭河和清姜河的交汇处,那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由于传说中炎帝出生在姜水河流域一带,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姜水河不远处的徜徉山,为他修建了陵墓和祭祀的大殿。早在战国初期就已经有了官方对炎帝的祭祀活动。

  炎黄文化从黄土高原起源以后,沿着黄河流域向东延伸,成为中华文明的孕育产生发展的基石和源泉。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一统被尊称为华夏始祖,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海内外的华人也经常到这个地方进行祭祖,而民间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一种经常性的祭祖活动。

  记者:这种民祭的特色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神农镇蒙峪沟村民 陈生泰:民祭的最大特色是对先祖表示虔诚。百姓有这么一句话,叫饮水思源。你再穷也不能把祖先忘,祖先是我们的根嘛,中华民族最大的美德就是饮水思源,永远纪念自己的先祖,已经成了一个习俗。

  记者:什么时候来进行炎帝祭祖的活动呢?

  陈生泰:每年清明节和七月七祭奠炎帝,农历七月七和农历清明节这是民间祭祀先祖的一个习俗。

  记者:当地老百姓的这种习俗有多久的历史了?

  陈生泰:那时间长的很,在盛唐时候最隆重。

  这位老汉已年过70,他常年居住在炎帝陵里,练得一身好武艺。

  老农:我今天给大家练的九节鞭,就是炎帝神农当时的武艺。

  记者:为什么要练武?

  老农:当时人们以捕鱼打猎为生,假如他不会功夫,就难以打猎。炎帝肩膀上披着的虎皮,象征着他武艺高强,可降服老虎,同时象征他权力的至高无上。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或者说是华夏儿女本身,就理所当然将炎帝神农老人家的武功继续发扬下去。

  走进炎帝大殿,我们看到炎帝塑像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容貌的雕刻上都栩栩如生。

  霍彦儒:炎帝是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所以这个塑像是按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塑造的,不是神像。

  我们可以看炎帝,他肩上搭了件衣服;手里拿着粟,就是现在的谷子,当时他教民稼耕种谷,反映了炎帝神农氏农耕文明的发明。

  记者:炎帝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当属农业,农耕文化实际就是在炎帝时期开始的,据说当时他发明的耒耜是最具代表性的。

  霍彦儒:当时是的,耒耜是生产工具。

  记者:这个工具当时是怎么构成的?

  霍彦儒:这个工具类似现在用的棍子,有一丈多长,下面削尖。用的时候在田里挖一个窝,然后把种子撒进去。以后又在它前面绑了一个横钉,这就成了耜,就是现在的犁的前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至今还沐浴着这位人文始祖的恩泽。关于最早培育粟谷的人相传就是炎帝神农氏,更为重要的是炎帝把火利用到农业中,刀耕火种使人们开始向农业文明迈进,这种方式也成为当时农业上非常先进的生产方式。

  记者:那他在农业上具体的贡献还有哪些方面?

  霍彦儒:再一个就是发明了种子,就是粟,现在叫谷;还有就是在农业上开始了刀耕火种,这幅图的草上燃烧的火焰,实际上就反映了炎帝刀耕火种的生产技术。

  医药制陶的发明,集市贸易的出现,以及民族乐器的产生,都离不开炎帝及其族人的贡献,炎帝与黄帝同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他们为中华民族始兴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后世子孙的顶礼膜拜,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好,感谢前线记者发回的报道,也感谢您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请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