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四十五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3日 14:44
▲ 【东线采访实录】
文化的秦岭令我们应接不暇,生态的秦岭更令我们倍加关注。秦岭特殊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国宝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下面就让我们随同东线的记者去找寻这一可爱的动物,幸运的话我们也许会一睹它的芳容。
6∶00 清晨的驻地
记者:这就是昨天晚上我们宿营的三仙峰吧?这个小木屋是什么时候搭建的?
党高第(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1993年建起来的,已经十多年了。
记者:都是来这儿科考的,临时在这儿宿营?
党高第:对,来这里科考的,还有我们监测的、保护监测的人员。
记者:这队伍包括本身就在这儿做科研考察的,还有另外一位朋友。您是专门在这儿做课题的?
王伟(美国孟菲斯大学博士):我们导师在这里有一个课题,主要是做竹子的天然更新的研究。
记者:我们今天的探访应该也跟竹子有关系,因为要正式开始寻找大熊猫了。熊猫现在进食竹子有什么特点?
王伟:熊猫在不同季节捕食竹子的不同部分。比方说夏天的时候,它就会到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因为海拔低的地方是巴山木竹,海拔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秦岭箭竹。
记者:今天我们应该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高度寻找大熊猫?
王伟:肯定的。熊猫进食的海拔高度决定它活动的范围。
记者:虽然一夜无眠,但是真是让我们大出意外,也令我们激动不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就这样在深夜拜访了我们。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能够一睹这里真正的主人大熊猫的芳容?现在我们将走到三仙峰的后面,在那儿去寻找今天我们要寻找的目标。
记者:咱们今天大概有几个地方可以选择?
蒲湘云(巡护员):有两个地方。
党高第:把握大不大?
蒲湘云:要钻进去才知道。我们要看它的活动痕迹,难度是在有雾,方向不好辨认。即使熊猫在咱们跟前,只要它不动咱们就怎么也找不着。它可以一两个小时气都不吭。
党高第:关键是天气对我们不利。如果是大太阳,它自己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记者:咱们上午按着这个时间找,中午休息完了,下午还按这个时间找,说什么也得找着。
党高第:现在其实已经天晴了,但咱们这个区域还是大雾,天公不作美。最近这种天气不适宜久留,即使咱们留在这儿,给养供上,也可能搞不成野外工作。而且我们带的吃的也不够,准备了五顿饭,已经吃了四顿,只剩一顿了。
记者:我们现在很快就要弹尽粮绝了,而且我们的摄像设备在山上充不了电,受潮后也不能工作。
8∶30 第三次搜索工作开始
记者:我们在这儿蹲守了两个多小时,没有发现,又只能换地方了。从昨天开始,我们就开始按照它正常的生活规律寻找,它应该是在高海拔的地方吧?
蒲小林(巡护员):对。
记者:经过两天的搜索,海拔已经降低了一部分,我们怎么办?
蒲小林:还要碰个头商量一下。
蒲湘云:我们转到三个包(山头)跟前去找一下,他们不是说哪怕六点钟往下山也行嘛,一定要找到。
记者:已经付出这么多辛苦了,我们再努努力。那个地方有多远?
蒲湘云:这边往下走,大概要走一个小时。
记者:现在就抓紧时间走。我们在山里已经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搜索行动,但是都没有收获,连大熊猫的踪影都没有见到。刚才保护局的同志告诉我们,有可能大熊猫降低了它的海拔高度,所以这也是我们在佛坪保护区的最后一次搜索,希望今天我们能够见到大熊猫。
记者:在现在这个季节,大熊猫进食的主要食物就是我们看到的松花竹,也叫秦岭箭竹。大熊猫进食量非常大,一天能够消耗掉50公斤的竹茎和竹叶,所以它要排泄很多的粪便。我们在山里也就循着大熊猫新排的粪便,寻找大熊猫的踪迹。因为今天下午应该是我们这次在佛坪保护区最后一次搜索行动了,所以我们也有点紧张,怕这次搜索再一次和大熊猫失之交臂。
10∶45 第四次搜索工作开始
两个小时以后,没有发现熊猫的踪影
13∶53 第五次搜索工作开始
记者:我们一再说,这是最后一次寻找大熊猫,但是我们还是不甘心,所以我们又换了一处地方,还是想找到大熊猫。刚才我们听到大熊猫的叫声,但林子太密,没办法找到它。注意隐蔽。雷飚,蹲下。
记者:这就是佛坪自然保护区,我们所在的位置属于光头山。刚才我们的第五次搜索大熊猫的工作结束了。尽管我们在这儿听到熊猫的叫声,但是很难找到,这漫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植被。刚才我们下到低海拔以后,发现竹子最高可以达到5米,在2米到5米的竹林里边,即使熊猫在我们周围也很难发现。尽管保护区的同志要求我们下山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是我们刚才还是研究决定最后再奋力一搏,在天黑之前结束我们今天的探访。
直到18∶30 仍未发现大熊猫的踪影
记者:在佛坪保护区我们连续六次探访大熊猫,还是没有找到。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蒲小林:虽然这次没找到大熊猫,但我们局里这两年来拍到很多大熊猫的精彩镜头,可以让观众一起来欣赏一下。
蒲湘云:你们这一次只停留两天,时间确实太短,没有找到大熊猫,我们也感到很遗憾。希望你们以后多给一点时间,我们争取给你们找到熊猫。
记者:我们下次一定在这儿多住几天。老党同志,您在这山上走了这么多年,这一次又和我们一起来寻找大熊猫,又什么想说的?
党高第:确实是很遗憾。来的时候满怀热情,但是从我现在的表情看,肯定是没找到熊猫,对不起观众,留着下次吧。
记者:遗憾总是有的。还是我们的摄像聂继承,他这次是带着腿伤,漫山遍野寻找熊猫。
聂继承:值。
记者:还有我们的记者雷飚,你给观众说两句你的体会吧。
雷飚:虽然有些遗憾,但是没找到我觉得也可以理解,要不怎么叫国宝,怎么叫大熊猫?
佳慧(编导):我觉得没有找到大熊猫让我们遗憾,但这些辛苦却没白费。
记者:对,我们经历了整个过程。
记者:这次的探访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佛坪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当搜索大熊猫无功而返的时候,佛坪自然保护区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瞬间。
(佛坪保护区提供的大熊猫影像资料)
虽然这次探访没有拍摄到熊猫实体,但这些珍贵资料也应该让我们一饱眼福了。接下来我们请到了熊猫专家北京大学的吕植教授,她将为我们解答一些片中提出的关于熊猫的有趣问题。
吕植(北京大学教授):外界觉得熊猫是繁殖不成功的一个物种、一个动物,在动物园里我们确实常常看到熊猫产仔了、又死了,没有活下来。所有动物园里熊猫产仔都变成一个非常大的事情。在野外,我们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想要了解熊猫究竟能不能自己存活下去。后来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野外熊猫的繁殖跟其它的大型哺乳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一只母熊猫每两年产一只小熊猫,所有成年的处于繁殖年龄的母熊猫也好、公熊猫也好,都能够正常地参与繁殖。在这个过程中,公熊猫之间存在竞争,就是说谁强谁就有繁殖的权利。母熊猫也有一个挑选的过程。往往一只母熊猫发情的时候,周围有几只公熊猫,最强的一只能够获得与这只母熊猫交配的权利。但有时候,母熊猫也会挑选一些可能它看来更顺眼的一些公熊猫来交配。所以说在野外,母熊猫也好,公熊猫也好,双方都有很多选择的余地。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家都知道熊猫是吃竹子的。但实际上,熊猫是一个食肉动物。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熊猫出于某种原因,我们现在不知道的原因,选择了以竹为生,特化了一个食性。
记者:八十年代初,我国统计熊猫是1000只左右,去年有统计说已经达到了1596只。这能不能说明我们的熊猫保护工作很见成效呢?
吕植:总的来说,对熊猫保护的工作,现在整个保护体系比较完善,保护的效果越来越能够看出来。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熊猫就安全了,不断会有新的威胁出现。比如说在栖息地得到保护以后,特别是退耕还林,有很多闲余劳动力。我们在一些保护区的监测记录里面看到,到山上挖药的人增加了,打猎的人增加了,也许这些人并不是真冲着熊猫去的,可是无意中有时候会伤害熊猫,所以不能说熊猫现在已经安全了。而且1500只这个数字,也还远远不够一个物种安全的数量。
感谢您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请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