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四十四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0日 17:32

  

 

  不是在旖旎山水间的访幽探古,而是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百里林海里找寻一种庞然大物,它会是什么呢?

  ▲ 东线采访实录---羚牛

  党高第(陕西省佛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咱们要一边走,碰到啥拍啥,羚牛碰到咱们也怕。

  记者:还有一个就是大家要注意,咱们上去的时候大家要轻声说话,走路也要轻,尽量把声音减小,咱们这么多人上去,没到了就把动物全给惊跑了。

  我们佛坪自然保护区的这位老党同志告诉我们,现在把水喝足了,把话也说完了,然后我们就要悄悄地出发了。现在我们海拔是2135米,这个数据还没有稳定,稳定下来应该是2150米。这就是我们今天通往目的地的唯一一个通道。越走越不好走,为什么?

  党高第:因为在下面人活动的比较多一点,上面几乎没有人去过,都是我们的研究人员。

  记者:研究人员去上面也是原始森林?

  党高第:原始森林,对。

  记者:我们必须得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能发现我们的目标。我们今天必须爬到山顶。

  咱们今天的宿营地就在那个地方,晚上我们宿营在那个山顶了,在2600米那个小木屋。

  这个路这么泥泞?

  党高第:这算好路了。

  记者:迈不过去啊!在这儿林子这么密,发现野生动物应该说也非常难,光努力还不够,还得靠我们的运气。

  蒲小林(巡护员):运气好应该能搜索到我们的目标。

  记者:这条路应该也是一条科考之路,因为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很多科研人员踩出来的,今天我们将顺着这条路去进行我们的探访,还和在牛背梁一样,我们希望我们今天的运气能够让您大饱眼福。

  10点45分,我们第一次听到了动物的叫声。

  刚才在这儿听到一种动物的叫声,什么声音?

  蒲云湘(巡护员):刚才是羚牛的叫声。

  记者:叫声在那儿?您来这个山里有多少年了?

  蒲云湘:已经是14年了。

  记者:基本上动物的声音您全都能分辨出来?

  蒲云湘:都能分清。

  记者:(声音)很远是吧?

  蒲云湘:离得很远。

  11点34分,我们第二次听到了羚牛的叫声。

  记者:那我们就继续走吧。现在多高了?

  蒲云湘:现在2400米了。

  记者:爬了这么半天才爬了200多米,而且大概就是1/5的里程,才走了1/5。

  又听到羚牛的声音,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蒲小林:这光头山在7月初羚牛比较多,在山梁上的话一天可以看到100多头牛,一大群。

  记者:现在已经过了这个时间?

  蒲小林:对,基本上过了。羚牛假如在这个地方,就是10米远,也只能听到它的声音,看不见它。

  记者:继续走吧,这就不能说话了,保持绝对的安静,让老蒲他们走前面,咱们的摄像跟上,有情况咱们就可以工作(拍摄)。

  站在高处能看见对面的山梁,山梁的草丛里,从那么远发出来的声音还那么大。熊猫发出的声音相当大,在这儿我们听到了两种珍惜的一级保护动物的声音,

  先是羚牛的声音,紧接着又听到了熊猫的声音。

  党高弟:对。

  记者:那我们往上走一点,因为这个太远的。现在爬了多少?

  党高弟:咱们的海拔是2460米。

  记者:半个小时才爬了50多米。在这个海拔高度,这叫巴山冷杉吗?

  党高弟:巴山冷杉的原始森林,有代表性,这是秦岭巴山地区典型的植被群落,这是秦岭唯一的仅存的一块了,将近100到200平方公里。

  记者:现在海拔高度多少?

  党高弟:2630米。

  记者:现在我们已经站到了秦岭2600多米的海拔山脊之上,在我们前面您能看到扑面而来的大雾,实际上在秦岭的南坡,看到它的能见度非常低,而且明显地感觉到它湿润的气候,这也是属于长江流域。而在秦岭的北面,就属于黄河流域,而且我们直观的看到对面还有明媚的阳光,所以秦岭被称为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也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14点20分,我们开始部署机位,准备拍摄能看到的羚牛。

  我们就开始搜寻吧,我们大概搜寻的范围是在哪一片呢?

  蒲小林:整个面前的这一大片,这两个。就是一个近一点,一个高一点,一个下一点高一点,这样的话高处往下拍就很清楚,它是个大全景。

  记者:佛坪保护区的同志告诉我们,这一带有可能是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地方,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么一个岩石的后面,隐蔽在这里,打算守候这里野生动物的出现。

  我们在这儿守候了将近两个小时,这一带目前没有发现目标,我们只能重新再换一个地方继续寻找。现在已经5点10分了,看看天黑之前我们能不能碰到。 在等了一个小时以后,我们依然没有任何收获,于是我们回到了临时搭建的梁凤垭宿营地。

  22点38分,再一次听到羚牛声音。

  记者: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一只羚牛,亮着绿眼睛的那个。半夜的时候它悄悄接近了我们,我们距它的距离大约只有五六米,现在是晚上10点40分左右,我们在梁凤垭宿营的一个小木屋里,我们熟睡的时候突然听到羚牛的声音,刚才您看到的就是一只雄性的羚牛,在悄悄的接近我们,这是在秦岭体型最大的动物。

  这样的灯光对着它似乎没有一点惊慌的样子,而且能听到它吃草的声音,甚至粗重的呼吸声。您是在这儿做研究?

  杜喜春(陕西省师范大学教授):对,研究植物。

  记者:上山有多长时间了?

  杜喜春:快40多天了我主要是做竹子的研究。

  记者:和熊猫有关系?

  杜喜春:对。

  记者:那羚牛经常能看到吗?

  杜喜春:羚牛还是比较容易见到。

  记者:它为什么晚上能够到我们木屋的附近来?

  杜喜春:因为这个地方有水源,羚牛天晴的时候到有水源地方去喝水。

  记者:我们又听到羚牛(声音)了,离我们太近了,它走得那个方向正好是刚才没有敢接近我们的另外一只羚牛的方向,今天晚上的雾也特别大,所以它稍微离我们远一点就什么都看不见了,现在它已经消失了。

  当羚牛的声音第一次出现在小木屋附近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在进入睡眠了,所以我们就在漆黑的夜里静静地守候,刚才是里屋的同志翻了个身惊动了羚牛,而且刚才我们还看到一只小羚牛,没想到羚牛晚上主动找到我们门上来了,

  我们还能看到那个发亮的眼睛。

  看来今天晚上真的无法入睡了,我们足足在山上走了一整天为了寻找羚牛,

  没想到它主动又找上门来,找到我们的住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只羚牛已经逐渐适应了我们的灯光,开始接近我们,没想到这样一个野生动物居然对我们毫不惧色。

  不知道刚才您看到没有,其实当时离我们最近的是在我们右边,大约有三头,至少有三头羚牛,而且还带了一只小羚牛,可惜是因为我们里屋的一个人,在床上翻身的声音,稍微大了一点惊动了,它们就跑了,不知道我们还有没有运气再一次等到羚牛出现。

  关掉灯光,我们再静静的守候一会儿。

  可是这一次,我们一直等到了凌晨的4点钟,羚牛一直都没有出现。不论结果怎样,找寻的过程是值得记录的,因为我们看到了秦岭的野生动物已经有了一个越来越自由和安全的家园,而保护好了动物的家园也就是保护好了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