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三十八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16日 16:00
今天,西线摄制组来到了太白县的牛尾河自然保护区,这个自然保护区分布着不少珍稀动物。上次在洋县长青自然保护区寻访野生大熊猫没有结果之后,争取找机会再次拍到野生大熊猫就成了最近一段时间来西线摄制组的心愿。尽管目前不是大熊猫频繁出没的季节,碰到大熊猫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西线记者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上了山。
|
|
|
大熊猫分布图 |
▲西线采访实录——寻找大熊猫
记者:我们现在在什么位置?
杨明辉(太白县野生动物保护站干部):在大箭沟的牛尾河保护区,大箭沟的三岔河这个地区。
记者:现在我们所处的牛尾河的自然保护区,它是在洋县的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保护区、周至老县城保护区以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交汇的一个核心地带。那么现在可以直观的在这个图上看到,我们现在已经走到大箭沟三岔河这个地方。
记者: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大熊猫有很多分布。这个地方大概有多少只呢?
杨明辉:这个地区大概分布是50多只。
记者:50多只?那现在我们要往哪个方向走能最容易见到?
杨明辉:从这个三岔河这个地方过河,走小路再上山,步行要15公里,大概四五个小时。
记者:现在这个气候季节,我们容易见到吗?
杨明辉:现在是很不容易发现,也说不准。
记者:进入林子前,山下一位村民给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人与大熊猫亲密接触的一次经历。
苏兴贵(太白县黄柏塬乡村民):那一次就在去年冬天吧,大熊猫跑到我们家的后院,在这个地方停留了有十几分钟,最后一家人都见了。我们家有小孩,就跑出去看。可能有一百多斤,很好看。
记者:这里是一片非常原始的竹林。那么这个地方非常的茂密,行走起来非常困难。
杨明辉:这个地区是大熊猫的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个地区大熊猫有八只左右。夏天在吃竹笋的时候,从三月份开始一直吃到山头上去。
记者:那我们现在海拔有多少?
杨明辉:现在海拔大概1700多米。
记者:1700多米?我们大概上到什么样的一个海拔会有一个结果?
杨明辉:大概上到1800米以上到2000米左右,很可能就能发现大熊猫了。
记者:在这里边我们刚才发现了一个大熊猫的粪便,就在这个位置。这个粪便估计是什么时候的?
杨明辉:今年大概五月份的时候,吃竹笋的时候。这是个成体大熊猫,而且粪便是比较新鲜的,是今年的。全部都没有竹叶都是竹笋。
记者:在这个图上能够看到三块大熊猫的分布。一个是牛尾河区域,一个是兴翁岭区域,还有太白山区域。这三个区域其实中间都有河水相隔,为了让这些大熊猫能够进行交流,我们建立的是两个大熊猫走廊带,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呢?
李志军(植物专家):在这边有一个,叫做二郎坝走廊带,这一块就是牛尾河种群,太白山种群里有个大树坪走廊带,这一块还有一个后墩子走廊带。
记者:这个走廊带是怎样建设的?是人工的吗?
李志军:走廊带还是让它尽量地保存它的自然植被状况,恢复它走廊带里边大熊猫的食物的质量。
苟军(太白山野生动物站站长):在1993年的时候,就在这抢救一只大熊猫,就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在这里被称为白雪的一只大熊猫,我们太白县人民更称它是英雄的妈妈。
记者:就是这只是吗?
苟军:就这一只。因为它在中国大熊猫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者:在这个保护区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很特殊的植物,它看上去很像松树,其实它是我们国家的二级保护植物,也是一种濒危的树种,它的名字叫大果青杄。由于它长在溆水河的边上,所以我们现在得从这个地方钻下去才能够看见这种植物。为了更细致的观察它,我们只能靠近再看一下。
李志军(植物专家):我们现在来看看它生长的环境。这棵大树保存下来,就是说它生长在特别险要的环境,所以才没有遭到采伐。
记者:这种树为什么濒危呢?
李志军:它濒危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繁殖比较困难。目前在野外很难看到一种小苗子,一般看到的都是大树。
记者:像这棵树我们看到大概有多少年了?
|
|
|
大果青杄 |
李志军:这棵树最少也有五六百年。
记者:那它濒危的原因,除了它自身的繁殖以外,还有其他的干扰吗?
李志军:这个跟人类对它的利用是分不开的。因为它长得比较大,当地老百姓比较喜欢它用来做棺木,在当地是已经比较喜用的一种木材,而且它的材质相当好。
记者:那现在我们这一区域还有多少?
李志军:在太白山这个区域来说,根据我们的研究目前数量已经很少了,已经不足十株了。
记者:我们看到的这个大果青杄,它是哪个科哪个属?
李志军:这个大果青杄它是属于松科,龙杉属的一种植物。它跟我们在城里面经常看到的栽培的青杄血缘关系比较接近,它的果实比较大,那种青杄的果实比较小。
记者:这种野生的大果青杄,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李志军:野生的大果青杄主要分布在甘肃的南部,秦岭以及湖北、西北,秦岭是它很重要的一个分布区。
记者:它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植物吗?
李志军:大果青杄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植物,因为它现在数量很少,所以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非常遗憾,这次他们仍然没有拍摄到大熊猫,但是就在牛尾河这个自然保护区,我们还是有幸目睹了一些非常独特的植物物种,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秦岭物种的丰富性。
现在让我们转向东线。我们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涵养水源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仅仅是一种概念。今天,东线摄制组在宁陕县的火地塘自然保护区为我们非常形象地解读了这一概念。
▲ 东线采访实录——火地塘林场
记者:我们已经到达了秦岭南坡的中部,也就是宁陕县境内的火地塘林场。在一路的探访过程当中,几乎所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专家学者都会告诉我们,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可以保持水分。那么,到底森林为什么能够涵养水源呢?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秦岭森林生态站,将会给我们解开这个答案。这里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个教学实验站,同时它也被列为国家重点的野外科学观测的一个实验站。
记者:雷教授,作为国家林业局的一个重点科研基地,我们在这儿设了这个观测站,我们要解决的课题是什么?
雷瑞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林业局对我们有要求,主要解决三个大的科学问题。第一个是森林和水的关系,第二个是气候变化和森林植被的响应,第三个就是森林生态平衡。
记者:我们现在站在这个沙盘前来看,这应该是方圆多少公里的森林?
雷瑞德:这个区域里面大体是2037公顷的面积。
记者:要在这么大的一个森林面积里面,研究大气和森林的关系,怎么来观测?
雷瑞德:现在气候变化,我们采取了183个非固定样地,就分布在整个森林里边,不同的森林类型里面,我们定期进行观测,看它有什么变化。
记者:要说到与森林有关系的还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问题也要在这个森林里边做出检测、做出观测?
雷瑞德:这个是我们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用licon 6400来测它的光合,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的光合状况,我们来推算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释放和它在二氧化碳平衡中的一些有关的科学问题。现在测的是一片叶子,我们要测很多不同的部位要测很多叶子,来看它整个吸收二氧化碳的状况,它的一些数量的变化状况。
记者:通过这些年的研究,你们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雷瑞德:我们得出的结果在这个区域里面1公顷的森林,每1年可以固定的二氧化碳量,也就是净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达到6到8吨。
记者:怎么理解这个固定二氧化碳,怎么固定?
雷瑞德:二氧化碳,它通过光合作用,就变成了植物的组织,也就是说它长成了木材、长根或者长叶子等等。
记者:那就是说通常我们理解的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雷瑞德:对。把它变成一种自身组织的构件,也就是变成了物质。
记者:现在我们的监测站的科研人员正在通过一片叶子检测它的二氧化碳的数据。现在这片叶子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工作人员:4.11,也就是1平方厘米每1秒就是4.11毫摩尔。
记者:谈到水,我们都知道说森林能够涵养水分。到底怎么涵养水分?你们的定点观测又是怎么进行的?
雷瑞德:我们定点观测通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一个火地沟831公顷的区域里边,沟口设立量水堰,巴歇尔量水堰。同时我们在这边两个小沟里面设立三角堰,共同来测它的水量的变化。同时我在一些典型的林份里边,也测一些穿透降水的状况。
记者:这就是从1980年开始我们设的点,就在不间断地在观测森林和水的关系。
雷瑞德:是的。这个是我们定位观测,长期积累资料才能够说明一些科学问题。
记者:那现在我们测的这个是油松,我们用这个仪器来测。
雷瑞德:用仪器来测的话,树木从根系吸收水分,然后通过这个木质部往上传导,传出去多少水,消耗了多少水。
记者:我们测这棵树它消耗了多少水,对我们有什么依据呢?
雷瑞德:那就是说我们要了解你,现在森林涵养水源,你究竟是消耗的水多呢,还是消耗的水少。对这个水量能贡献大,还是贡献小。我们必须把每个树种的耗水状况搞清楚。就是涵养水源对水量的影响,更深一步地进行研究。
记者:对面的这个森林,在它们的这个树根的、这个根部的土壤都能够涵养很多的水。
雷瑞德:它的储水量是很大的。因为它的土壤和其他农田土壤不一样,它有它良好的结构。
记者:这个土壤要松?
雷瑞德:疏松。它成了腐质土,腐质土的土壤很疏松,而且空隙很大,所以储存水量也很大。
记者:那这样的话大片的这个森林,它们的这个土壤的根部都可以往出释放来流水。
雷瑞德:它就像成了一个大的蓄水池,或者说像一个大的绿色水库一样,然后给河道里边不断地输送水分。
记者:那这个房子是干什么的呢?
雷瑞德:这是我们搞水量检测的。
记者:主要观测数据的地方?
雷瑞德:对。
记者:这里边放的是仪器?
雷瑞德:放的仪器是两台,我们是两台测定。一个是用纸记的水量记录仪自动记录仪,另外一种的就是用一个模块来记录的一个数字记录仪。我们定期的用这个电脑到这里来采集数据,采集某一个时段整个水量的变化,就是水位高低的变化。
记者:这些数据最终给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科学依据呢?
雷瑞德:提供的依据就是,森林能够提供多少水,这是对我们国家水资源的匮缺,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根据我们研究,这个地方1公顷的森林在1000毫米左右的降水量的条件下,每年可以提供3800到4300吨的水。
记者:那现在研究南水北调,实际上也离不开研究它所经过的一些森林带对水源的涵养。
雷瑞德:是的,同时还有一个水质的问题。我们通过近多年来监测的结果是,大气降水里面很多很多元素,一般来讲对人体有害的,我们测了这么几个元素,铅、铬、铜、锡和氟。按照这几个元素,按照国家标准来评价的话,天上降下来的雨只达到二级地表水的标准,但是通过森林以后,从森林里边流出来的水把这些元素减少了88.4%,绝对达到了国家一级地表水的标准。
记者:这个地点作为我们的一个观测站,应该是比较理想的?
雷瑞德:是的,从目前来看是非常理想的一个点,达到了教学和科研的效果,作为一个定位观测的要求完全符合(标准)。
记者:当时你们选择这个地点是你们学校自己来选的?
雷瑞德:是我们学校的曹观方教授来选的,具体的情况我们王院长可能比较清楚。
记者:哪年来这儿选的这个地址?
王德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曹观方是1958年来这个地方的,1958年从汉中、石泉、宁陕步行到这个地方。
记者:那现在这位曹先生呢?
王德祥:很不幸的是1966年曹先生带学生实习的过程当中,在选点的时候不幸坠入悬崖以身殉职,就牺牲在这个地方。根据他家属的遗愿,就安葬在群山环抱的环境当中。曹观方先生以及老一辈先生他们所创建的这个基地,已经在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过程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西部学子不断地奋进,为我们国家的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记者:确实是这样。令人欣慰的是,曹先生选择的这一片山林,已经成为中国林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地。曹观方教授把他的毕生奉献给了林业工作。而在这里我们看到,忠实地守护着他的正是这片山林里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满山青翠的松林。
看完东线摄制组的报道,不知道您对森林的作用是不是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只有这种认识的不断加深,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森林的行列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