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四十一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19日 10:06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为了讨伐魏国,鞠躬尽瘁,最终病逝在五丈原。今天,西线摄制组就来到了这个因诸葛亮而闻名天下的五丈原。不过在寻访五丈原之前,我们先来领略一条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栈道褒斜道。
▲ 五丈原
——西线采访实录
[褒斜栈道]
古褒斜道历史久远,号为蜀道之冠,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条栈道。历史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栈道就是指褒斜栈道。断断续续绵延百余里的褒斜栈道的兴建始于殷周时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
褒斜栈道是我国古代巴蜀通秦川的交通要道,我们今天来到的就是位于秦岭腹地太白县境内的一段古褒斜栈道遗迹。从我们所在的位置望去,可以清晰的看到废弃的栈道石柱,以及当时插石柱的一些孔。这些孔当时深度大概有一米左右,后来由于山体风化,已经轰然崩塌,现在仅仅留下了20厘米左右的浅坑,上面曾盖过的木板自然已是无迹可寻了。
据记载:褒斜道的关键部分,因沿褒水斜水而行,两岸都是悬崖峭壁,难以修筑道路,故架栈道以便于通行。
[姜眉公路]
古褒斜栈道经过三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到今天仅仅残存了一些很少的遗迹。而我们脚下沿着古褒斜栈道的线路修筑的姜眉公路在贯通以后,将成为连接巴蜀和秦川的一条新的交通要道。
宝鸡市姜眉公路管理处副处长 曹固恩:设计姜眉公路时,因原来的河道相对较狭窄,因此在施工组织过程当中,注重生态的保护,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要求和标准实施,尽量降低生态破坏。等姜眉公路建成,我们将对所有大型的开发面进行植被绿化。
[诸葛亮庙]
一路行来,我们来到了秦岭褒斜古道的出口,也就是姜眉公路的出口,据说当年诸葛亮就是从这个出口来到了五丈原。
诸葛亮历史上曾经五次北伐,五丈原就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古战场。在这里诸葛亮与魏军对峙了一百多天,后来他积劳成疾,病逝于此,五丈原也因此而闻名天下。
五丈原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魏蜀交战的古战场之一,位于宝鸡市祁山县境内。战场古地,巍巍雄关,五丈原以其险要特殊的地势成为兵家必争的要塞。
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讲解员:这个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它的后面是秦岭,前面是渭水,右面是麦李河,左面是石头河,它的地形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同时它的两边又是悬崖峭壁。所以说地势非常险要,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
五丈原诸葛亮庙始建于唐代,古往今来,历代的文人墨客,官宦庶民,都来此凭吊武侯,怀念先贤,因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
讲解员: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出师表是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写给后主刘禅的一个奏章。因为语言非常诚恳,文笔相当流畅,因此我们把它称为第一绝;出师表又是岳飞书写的,堪称稀世墨宝,所以把它称为第二绝;出师表的石刻是由陕西省富平人范登云所刻,他的刀功入石三分,把他称为第三绝,因此把这个出师表又称为三绝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也道出了后人对诸葛亮的哀思与怀念。
[五丈原]
诸葛亮占据五丈原这一有利地形,与司马懿隔魏水相对,把中军帐设在了五丈原西北角,而此地的地形十分特殊。
记者:当时在这里埋伏了多少兵力?
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馆长 贾林保:诸葛亮带了十万大军。
记者:这城墙就是三国时候的吗?
贾林保:这城墙是三国时候的遗迹,一直保存到现在。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护城沟。
记者:这里是五丈原最狭窄的地方,从这个原的那头到这头仅仅只有50米。
讲解员:这个地方和五丈原最窄的一个地方它大约就50米,这个沟过去为了防止敌人入侵,是一个壕沟。下面的石头河,我们看到非常整齐的田地,这个田叫诸葛田。诸葛亮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地方以后,粮草供应不上,但又打算在这里长期作战,所以派士兵在下面种田,所以这个田后来得名叫诸葛田。诸葛亮的大军就住在秦岭的九龙山里面,五丈原是从秦岭延伸出来的一个土台原。他把中军帐设在此地,也是为了便于指挥。
距五丈原六公里处的一个狭窄沟谷,是诸葛亮火烧葫芦峪之战的发生地,这里至今还遗存当时火烧的遗迹。
讲解员:这里地形非常奇特,它像一个葫芦,只有一个出口,所以进去以后放火就难以出来,这里以前便是蜀军的前沿阵地。当时司马懿带兵至此,欲偷运诸葛亮用干柴伪装的粮草。当魏军全部进了葫芦口以后,诸葛亮便放大火烧了司马大军。
记者:这个石头中间这一块的颜色,好像跟其他不一样。
讲解员:对,传说当时大火烧的非常大,把石头都熏黑了。
记者:这么多年怎么还能够看得清楚,颜色还是依然保持这种熏黑的颜色?
讲解员:因为它在岩层里面,外面被火熏黑了,里面还是石头的本来颜色。另外这个地方比较偏僻险要,很少有人来开采它,所以保护的比较好。
虽然物是人非,但诸葛亮的英名和智慧却穿越历史,长存至今。现在让我们转到东线。紫阳县是秦岭大山深处的一座县城,在这座县城里,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妇女,每个人随口都能唱上几句山歌。东线摄制组今天顺水而下,寻着飘过茶园,飘过山谷的歌声,开始了对紫阳的探访。
▲ 紫阳民歌
——东线采访实录
车出宁陕,我们又赶往西南方向约两百公里外,处于秦岭和大巴山的紫阳县。地处楚河与仁河交界处的紫阳,因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曾一度繁华。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日繁华今已不在,现在能见证昔日辉煌的仅有一些会馆残迹。然而这种繁华真的就永远流失了吗?
[紫阳会馆]
当地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紫阳以前公路铁路不通,主要靠水路,当时紫阳水路东到武汉上海,西到四川重庆。因此这里拥有众多的会馆遗迹,像武昌会馆和五省会馆就是这里较为出名的所在。五省会馆是西北五省当年在紫阳建立的办事处,及同乡同业聚会之地。这些会馆皆因商业而建,有商必有会。会馆最兴盛的时候是在清代中叶,即咸丰和道光年间,在抗战以后就逐渐衰落了。
[紫阳民歌]
大山深处的紫阳,因自唐朝就上贡的紫阳茶而闻名天下,山民们在繁重而单调的生活中,把自编自唱的歌儿当作了生活的一个要素。而后,这里又因通达的山路一度商贾云集。如今繁华虽逝,但存在这些历史的茶上歌谣,却与丹桂树一道依旧散发着浓浓的馨香。
紫阳曾有几次移民的历史,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把各地的文化带到了这里,也带来了紫阳民歌的融合与发展,早些年收集的茶歌、号子、小调等五大类近2000多首。
茶上对歌只是紫阳民歌的一种标志,今天歌声在紫阳人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记者:紫阳民歌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史?
中共紫阳县委宣传部部长 徐郧顺:紫阳民歌应该分两个阶段,很早以前紫阳民歌在老百姓当中开始传唱,一直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西安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到汉江流域采风时走到紫阳,发现紫阳民歌在老百姓当中传唱的范围很宽,曲目曲调很多,于是他们当时就下了一个定论,认为紫阳民歌很有特色,从那以后,紫阳民歌开始被搜集整理和进一步挖掘,现在有八百多首在传唱的。
记者:老大爷,我想请问你一下,刚才你唱的是什么?
老大爷:梁山伯。
记者:歌词的意思是什么?
老大爷: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是一个想一个。
记者: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老大爷:还是父辈传下来的。
记者:你们家坐了不少小朋友,小朋友你们会唱民歌吗?
小朋友:会。
记者:唱两句给我听听?
中共紫阳县委书记 赵继民:生活在秦巴腹地的紫阳人民,千百年以来以茶会友,以歌迎客,弘扬丰富了紫阳的民歌文化。进入新时期以来,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歌文化,为了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此来推动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将散落在民间的千余首民歌进行整理编印成册。而且还进入了课堂,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唱山歌,要求我们的党政干部也唱民歌,通过民歌的传唱来进一步弘扬民歌文化。通过民歌的学唱,进一步的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民歌,通过茶叶的发展,将二者紧紧的结合起来,为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做出应有的贡献。
歌声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热情,听一听这些质朴的歌声,我们就能感受到紫阳人对今后生活的向往。明天请继续和我们一起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