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三十九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16日 16:51

  今天东线摄制组来到了宁陕县的上坝河林场,由于宁陕县是陕西省的第一林业大县,禁伐前林业是宁陕的支柱产业,现在林场变伐林为护林,宁陕县又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利用和发展这一支柱产业呢?

  ▲ 东线采访实录——宁陕西林场

  一走进林场,我们就听到一个林场工人用自己的微薄的工资,喂养一头被大熊遗弃的小黑熊的故事,我们的采访也就由此开始了。

  记者:宁陕县上坝河林场,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养熊的故事,这位就是林场的老工人孙守印,你讲讲当时你那个熊是养在哪?

  孙守印(宁陕县上坝河林场职工):我当时熊是养在那个房子了。

  记者:就那个房子?

  孙守印:就那个房子。

  记者:我们现在过去看看好吗?

  孙守印:过去看看,大熊带个小熊,带着小熊过来以后,大熊看见咱们人类就走了。

  记者:那这个房子咱们能进去吗?

  张凤英(宁陕县上坝河林场职工):可以。

  记者:当时养熊你们都养这个熊?

  张凤英:嗯。

  记者:在这个大房子里面。

  张凤英:在这个冬天在这里面过冬,给熊搭了一个窝,

  记者:给熊搭了一个窝。

  张凤英:嗯,就是让它过冬的时候搭了一个窝。

  记者:现在保护森林,其实是不是也承担一个保护动物的一个责任?

  张凤英:顺便保护野生动物,森林它是保护森林资源在内的,所有这个林的珍惜植物都是我们保护的,我们这个都是全部都是封山封闭的。

  记者:这个熊养了一年多,放它走的也比较有感情了?

  张凤英:开始走得比较慢,但是走走,肯定大自然毕竟是它的家。走得快,有感情。

  记者:你们从哪一年开始禁伐的?

  张凤英:2001年。

  记者:2001年,禁伐以后你们的收入和过去有差别吗?

  张凤英:和过去差别大。

  记者:到底差别有多大?

  张凤英:过去的话,收入一个月就八九百块钱,九百块钱,现在只有六七百块钱了。而且是没有奖金,只有工资。过去还有奖金。

  记者:宁陕县的上坝河林场,建设是从1971年,70年代初期为了支援国家的三线建设而成立的这个林场,从2000年禁伐以后,过去是采伐林木,现在是保护林木,但由于过去有过多的林场职工给林场现在造成了很重的负担。

  潘全仁(宁陕县上坝河林场副场长):采取保护以后,国家根据面积来核定收入多少,正好我们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我们的人员相当多,而且中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大,以前我们木头采伐这个时期,一年收入有二三百万,但是天然林保护以后,国家的保护资金也就是一百万,这样的话,直接收入就相差两百万。

  面对重重困难,上坝河林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能迅速的摆脱困境,顺利转型吗?

  记者:我们了解的过去,林业工人收入跟现在差别挺大的,现在一禁伐以后,大家的收入水平都降低了,这怎么办?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或者怎么来提高,或者弥补这个中间的差距?

  张守诚(宁陕县林业局局长):就目前来看,确实我们林场工人的收入降低了,但是我们林场的职工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弥补这样的损失。

  记者:我们所有的资源都是这些林木,我们一保护林木不动了以后,还有什么资源?

  张守诚:我们一个方面是利用森林景观,利用森林景观发展经济。

  记者:观光旅游,这才是刚开始,效益得不到(体现)?

  张守诚:效益还得过三年。

  记者:其它的还有什么办法?

  张守诚:其它的,我们发展其它的产业,比如说苗圃,这个林场的苗圃经过它的退耕还林,我们用的苗圃,光一有100多亩就可以养活十几个人。

  记者:对面就是我们的苗圃?

  张守诚:对。

  记者:这个苗圃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效益?

  张守诚:一年可以产300多万的苗木,收入就是十几万块钱,基本上可以养活十几个的工人。这是一年的工资。

  记者:林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收支平衡?

  张守诚:收支平衡,增加一点收入,另外林场还发展栽植天麻,发展养鸡,养猪,还有种蔬菜等等方面,增加一些收入。

  由于宁陕县是陕西省的第一林业大县,禁伐前林业是宁陕的支柱产业,现在林场变伐林为护林,宁陕县的发展也不得不重新定位,求新求变。

  记者:我们知道宁陕县在过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不知道具体我们是什么样一个数字?

  陈明(宁陕县人民政府县长):我们做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天然林禁伐以前的这40年,我们总共为国家提供木材原料是720万立方米。

  记者:我们怎么来理解这720万立方米呢?能不能给我们说的再形象一点?

  陈明:我给你打一个比喻吧,就是按1000平方米这么一个面积,把木材堆起来,能堆两个秦岭主峰,太白主峰。

  记者:太白山的海拔高度3700多米。

  陈明:也就是堆起来有7200多米。

  记者:这是立起来,如果把它平的铺在地上,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陈明:有人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宁陕砍的木材修枕木的话,北京到西安近1000公里,我们拿着木可以铺100个来回。

  记者:100个来回的铁路线?

  陈明:是的。

  记者:这就是我们过去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我们实施天然林保护以后,我们现有的林木资源大概是有多少?

  陈明:国家对我们认定的数字是551万亩,551万亩就是5万公顷。换算成立方米是4600万立方米。

  记者:我们还有一个庞大的绿色宝库,保护以后,应该说这个绿色宝库给我们的生态环境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陈明:有专家做过这样一个比喻,说宁陕所保护的森林资源,每年吸收纯二氧化碳是300万吨。

  记者:那300万吨,我们怎么理解的更具体一点呢?

  陈明:这样说吧,要算到全国的人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人均五升。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绿肺,也有人把它称为天然的氧吧。

  记者:宁陕县过去的经济辉煌也好,那都是过去,现在宁陕县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就是,随着保护天然林,我们的经济是不是也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陈明:非常艰难,我给你说两组数字,天然林禁伐以前,1999年我们的财政收入是3200万,而现在是1200万。

  记者:那人均收入呢?

  陈明: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原来是1850元,现在1199元。

  记者:这也是我们为了保护要付出的一个沉重的代价,那如何来转变呢?如果说我们实施禁伐以后,实际也就开始的我们宁陕经济的重新转移,或者寻找新的出路,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考虑?

  陈明:我们依托宁陕现有的林业资源、山地资源,我们提出了三大产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和山地药材,通过现有的林业资源,通过我们这三大产业的逐步实施,现在应该说,天然林禁伐以后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起步,虽说很艰难,但是我们有了很好的起步,我想通过我们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通过国家的关心和支持,我想这段时间,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更短一点,我想我们宁陕的明天还是依托山林资源走向富裕之路。

  记者:尽管陈县长给宁陕县未来得经济描绘的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是我们可想而知,这个过渡的过程,他背后要付出何等的艰辛,不过我希望这个过程不会太长。

  ▲ 西线采访实录——楼房洞

  

  我们秦岭探访西线摄制组今天来到了位于秦巴山系米苍山南麓的诺水河峡谷,这里是一个具有典型喀什特地貌的地区,由于水的侵蚀在这里已经形成了128个溶洞。我们现在探访的这个溶洞叫楼房洞,是在这些溶洞群当中最具有特点的一个溶洞。

  我们现在进入的这个石洞,经过当地旅游部门的开发,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景点,在这个洞里面已经探明的长度大约有两公里,在这里看到的一些石钟乳和石笋形成也需要上万年的时间,专家告诉我们整个溶洞形成需要大概20多万年的时间,现在看到的这些钟乳石,它的形成原理比较简单,就像我们平常煮开水一样看到的水壶里面的水垢原理是一样的。

  记者:饱和的岩溶水由于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沉积而形成的一种钙化,我们称它为钙化?

  杨俊义(四川省地址公园予遗迹调查评价中心):对,钙化。

  记者:这些水是从哪来的?

  杨俊义:这些水它最终来源是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沿着那个裂隙下沉渗入地下,由于地下水和这个可溶性的岩石相互作用,互相交换,岩石里面可溶性的碳酸钙、碳酸镁进入到水里面去,经过地下水的搬运,在这个地方重新出陆,由于温度压力、条件变化达到过饱和沉淀析出的。

  记者:当我们走到这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由地下河冲蚀而成的峡谷,这个地下河的存在也是溶洞形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杨俊义:溶洞形成一般必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就是能溶蚀的可溶性的碳酸盐地层,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具有侵蚀能力很强的地下水,第三就是水具有流动性水不断的侵蚀岩石中的可熔岩成分,不断的把它搬运走。下面看到的那个峡谷这条冲沟,就是由于地下水不断的侵蚀冲刷,将岩石中的一些成分溶解到地下水中搬运走了,同时由于这个地下水对岩石有很强的冲刷作用,地壳不断抬升,地下水河流不断下切,形成了这么一条冲沟。

  记者:看到的这个岩石,是不是由于水切石造成的?

  杨俊义:这个棱角非常分明,它是由于垮塌形成的,而不是溶蚀,溶蚀往往形成的一种形态,看上去非常光滑,它是由于垮塌形成的。

  记者:那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吗?

  杨俊义:可以看得到,要在那个洞穴顶部就可以看得到。

  记者:像那个尖锐的棱角?

  杨俊义:对,而且这种溶蚀的凹坑,就是由于地下水带走了岩石中的可溶成分,留下了一些空洞。

  记者:那些很浅的一些角窝是由于水的溶蚀?

  杨俊义:对,蜂窝状的那种,像整个的这个洞的空间是由于垮塌下来才造成的,它必须由地下水搬运冲刷侵蚀伴随着垮塌作用,才能够形成得这么快。

  记者:我们现在在这个洞顶上看到的这半透明的管状的结构叫鹅管,这个鹅管是在溶洞当中最年轻的一种结构,但是能够长到这个长度也得几百甚至上千年。鹅管中间是空的看一下,用个小棍桶进去,看,很明显像一个玻璃一样透明。

  杨俊义:鹅管有个特点,头尾粗细都是一致的,中间是空心的,中间没有水,它沿着两侧鹅管的成因,就是饱和岩溶水在某些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记者:这个洞体上面还可以看到一些溶蚀的凹坑,那些坑是怎么形成?

  杨俊义:这些大一点的坑,它是由于垮塌作用形成的,小一点的那个溶蚀凹坑,是由于具有侵蚀能力的水溶解掉了岩石里面的。一些可溶性的物质,比如像碳酸钙、碳酸镁而留下了一些空洞。

  记者:当我们走到这个洞的尽头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地下河的源头一个流量非常充沛的地下泉水。

  这个水是从上面下来的吧?

  杨俊义:对这个泉可能和上面的一个天坑或井相通,就说这个是和上面通着的,我们现在在这个范围之内看到这个洞顶上全部都是由鹅卵石组成的。

  记者:那么在这个非常深的溶洞当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现在我身边的地质学家也无法解释,这是我们这次探访发现的一个谜。

  这个地方原来是不是河床?

  杨俊义:这个的话可能性不太大,但是在洞穴里面,为什么会堆积这么一种堆积物,这个还是一个谜。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