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三十六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12日 10:38
昨天东线摄制组在登临南五台的过程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叫汤坊寺庙形式,所谓汤坊,就是为上山敬佛者提供住宿和膳食的场所。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管理这些汤坊,它们是否还具有原来的那些功能呢?今天东线摄制组将带领我们一起继续探访南五台。
▲【东线采访实录----南五台】
南五台山这座久负盛名的佛教名山正吸引着我们一步步地去接近,去触摸它独领群山的傲然之势。
记者:您好!您多大岁数了?
居士:八十二了。
记者:那这个一路上的这些汤坊,这些寺庙您都很熟悉吧?五台山的这些寺庙您都熟吧?
居士:对,我一直在这儿守这个庙。
记者:平常都有几个人在管理这个汤坊呢?
居士:主要是我。
记者:主要是您啊?
居士:嗯。
记者:那您这么大岁数还在管着这个院子啊?
居士:嗯。
记者:那每天都做些什么事呢?
居士:每天做饭嘛,上香,颂经。
记者:做饭是也有那些香客来这儿吃饭啊?
居士:嗯,吃饭也可以嘛。
尽管到今天,大多数汤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当地的人们仍延续着轮流管理,
自发保护的传统。我们在往南五台峰顶攀登的时候,又看到了一座汤坊。
在这儿看到一副有意思的楹联,我们来看,“木林森茂(注:此字为四个木,由于输入法无法打出此字,故用同音字“茂”代替,请见谅)南海岸”,这个非常形象,这个木头多了,就比较茂盛,是靠磊落普陀山,两个石头挨在一块儿,靠,四个石头呢,是摞在一块儿,这个字很形象,同时也很生动地反应了南五台这里丰富的生态资源。
记者:您好!您是这里的主人吗?
居士:是的。
记者:我们这个汤坊有多少年了?
居士: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革命破坏了,九六年才建起来的。老婆婆们集资建起来的。汤坊主要就是舍汤舍水,给居士们来做一些饭。
记者:汤坊主要就是给他们来施舍一些饭?
居士:对,他们有些人想吃了,就搁这儿吃。
在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动荡之后,南五台山幸存下来的寺院已经寥寥无几,像紫竹林,虽经历十年修复也不能还原它原先规模和气势。我们来到紫竹林的时候,我们巧遇了我们西安市佛教协会的会长常明大师。
记者:像这个紫竹林始建于哪个朝代?
常明(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 紫竹林据明史记载有重修,至于建修的年代
我们没有考证,有些是被破坏了。
记者:现代我们看到的这个紫竹林,当时是不是毁于文革期间呢?
常明:毁于文革,原来的房子是民间房,修得非常好,也是比一般的寺庙都修理好一些。
这是南五台的迎客松,上面就应该是观音台了,胜利在望。现在我们登上的就是南五台的最高峰——观音台,海拔高度是1600多米。原本我们是要站在高处来俯瞰山脚下的关中大地,但是多少有些遗憾,今天浓雾掩盖整个山峰,就连我们对面的紧挨着的五台山的五座平台,现在也是在雾中时隐时现,但是这样的雾使原本有灵秀之称的南五台又增添了一种神秘,让人置于一种虚幻缥缈的人间仙境。
当我们随后登临青山环翠,浓雾笼罩中的其它几座峰台时,居然发现它们要么正在修缮之中,要么只剩下了断壁残垣。
当我们来到南五台山的文书台的时候,发现这里正在进行恢复庙宇,过去由于破坏严重,使得它原有的寺庙全部已经被破坏了,我们下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南五台山的清凉台。
记者:这个清凉台现在也在进行重新的修缮?
张世斌(西安南五台旅游公司董事长):对。
记者:在恢复它原来的样子?
张世斌:恢复它原来的样子。
记者:当时是什么时候被破坏的?
张世斌:当时是在文革时期。原来还有一些遗迹,文革时期彻底被破坏了。
记者:就是把这五个台子下面的建筑全破坏了?
张世斌:全破坏了,现在咱们按历史传说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记者:这就是舍身台,它为什么叫舍身台?
石轩(西安南五台景区经理):它是观音菩萨成佛的时候跳下去的地方,舍身成佛了。
记者:有这么一个传说?那现在它已经全部被破坏了。
石轩:是的,文革时候破坏的,只留下这么一个废墟。这个就是我们以后修一个露天大佛,这个完工后来修这个。
记者:就是还要重新来恢复它?
石轩:是的。
记者:现在您看到的就是灵应台,陡峭如柱的灵应台也在进行着重新修缮的和保护的工作。
李继瓒(西北大学教授):这里是山环抱着,湿度比较大,所以植被就茂密,植被一茂密,空气就更加湿润了,就长得更旺了。
记者:像今天这么大的雾,实际上也是跟这里的生态有关系?
李继瓒:对,湿气大,多云多雾,就是跟这个森林植被好有关系的,所以常是云雾缭绕,变幻无穷。
记者:如仙境一般的环境,是景色,同时又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李继瓒:对。
一路走来,南五台山上丰富的生态资源让我们欣慰,令人遗憾的是这茂密的森林,秀丽的风光并没有遮掩住它历经的风雨沧桑。刚才我们经过的紫竹林寺院就向我们说明,毁掉它仅仅是顷刻之间,重新修缮却用了整整的十年,这高耸的脚手架和忙碌的工人恰恰相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失去的是何等的珍贵。
尽管南五台的寺庙现在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但是有些东西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复原,如今我们也许只能在残存的遗迹中去抚今追昔,感怀世事了。现在让我们转到西线。今天,西线摄制组来到了太白县境内展开探访。太白县位于秦岭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这个县以无公害蔬菜和药材种植为主的两大支柱产业。那么,在各地都大力地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今天,太白县是怎样做的呢?
▲【西线采访实录----太白县无公害蔬菜基地】
太白县位于秦岭腹地,因太白山在此境内而得名,太白县的县城海拔高度是1500多米,这里也是秦岭地区海拔最高的一个县城。一进太白县我们就发现这里大片的粮田都种上了蔬菜,这个季节正好是蔬菜成熟的季节,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片繁忙的菜农收获的景象。
记者:你家种了多少菜?
程秀才(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村民):今年种了20多亩,种类有十几种,主要是甘蓝、白菜、还种点西芹,还有些萝卜、夹豆、还有西兰花,生菜这些。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的种植?
程秀才:1985年以后就开始大规模种植。
记者:你们家种菜以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您给说一说。
程秀才:我过去住的是茅草房,现在盖了这么一个楼房。
记者:这个菜我们看它好像虫子非常少,这个地方为什么虫子少?
张永茂(太白县农技中心干部):这个地方虫子少,主要是因为太白县地处秦岭附近,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在这十多年的政策期间,从中总结了一套经验,特别我们太白县是无公害蔬菜基地,一些违禁农药是坚决不能使用的。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海拔从740米到3767米,年平均气温在7.6摄氏度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93%以上,由于没有工业污染,良好的大气、土壤灌溉水条件,均适宜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记者:这段时间卖的啥菜?
菜农:这段时间卖的是豆角,葫芦。头两年价好,卖三毛多,现在就是一毛多两毛。今年西芹可能卖得好。
每年的种植或收获季节,菜农们都要聚集在一起开个会,依据市场的需要,定夺当年和来年蔬菜种植的品种。然而,在菜农与市场之间,却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纽带,那就是蔬菜经纪人。
记者在一个蔬菜冷库前碰到了这样一位经纪人。
记者:这个冷库里面能装多少呢?
王亚斌(农民经纪人):这个冷库是100平米左右。
记者:像你们这些经纪人能起什么左右?
王亚斌:我们就是起给客商和菜农之间,给客商提供菜货源和数量,保证质量,另外就是菜农种的菜负责卖出去。提供蔬菜种植的品种,技术方面我们也可以给他负责从其他地方了解这个信息,告诉农民。
记者:现在我们这些蔬菜销到什么地方去呢?
彭小强(广东客商):现在我们主要销香港、百佳惠康、台湾,还有我们广东的一百多个超市,销量还是可以,一天单单就这一个品种,我们一天要三吨以上。
东北有个长白山,西北有个太白山,它们都是以盛产名贵的中草药而闻名于天下,所以位于秦岭地区的太白县也紧紧抓住了这个优势,在平川地区种蔬菜,在坡地就搞起了中草药的人工种植。
记者:您一直生活在太白县里面是吧?
方才关村村民:对,我一直生活在这里面
记者:像太白县里面这些地方药材丰富吗?
村民:太白这地方到处都是药,满山坡都是药,品种多得很。
记者:村民们引种到地里的都有哪些?
村民:村民引种到地里的,包括虎杖、水飞蓟,还有附子、黄芪,品种多了,平均一年在一千五,两年最多三千元以上,比我们种粮食好多了。
记者:我们这种中草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非常的适合大面积的种植呢?
刘阳林(陕西赛德高科生物有限公司太白提取厂厂长):因为这个气候环节都能跟得上。
记者:它适合什么样的环境?
刘阳林:它适合在海拔比较高一点的地方,水分比较充足的地方。
太白县群众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俗有生物基因库,亚洲植物园的美称。境内中药材种类多、价值高,现已查明全县共有各类中药材资源一千九百余种。
王小庆(赛德高科生物有限公司):太白山所独有的这里面有三百多种。三百多种,其中有一百五十种左右,是七药系里面的。
记者:七药是指什么?
王小庆:七药系列是各个科的植物,像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青蛙七、小山桃儿七、蝎子七、猪鬃七,还有这边的黑虎七,里面还有很多品种,像这种带七字的都是我们太白山所独有的物种。
记者:那七药它有什么作用?
王小庆:比如说像刚才我们给大家介绍这个桃儿七,桃儿它从里面提取的。
记者:学名叫铁筷子?
王小庆:对,它学名叫铁筷子,里面的主要成分主要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
还有一些关节炎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
太白县明确了中药产业发展的目标,把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同以高科技为主的中药现代化建设对接起来,药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先后由陕西赛德、西安利君等一大批企业在这里建设药园基地,或兴办药业企业,带动了农民广泛种植中药材。
张万奎(太白县人民政府县长):目前在中药材发展这方面,我们打破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中药材的局面,实现通过龙头带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就是企业跟着市场走,农民跟着企业走,弱化农民在中药材发展里面的市场风险,通过药源基地,特别是去年作为第一批基地的建设来引导大家,示范发展这里的中药材。
蔬菜和药材,单独看它们都不算很特别的品种,但是放在太白县,它们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特色产业,这其中的原因,第一就是这两类品种充分利用了太白县的资源优势,第二就是市场销售的渠道实现了基本的畅通。也许太白县的经验回答了我们真正的特色产业应该怎样培育和建立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