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三十五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10日 11:24
欢迎各位来到秦岭探访的卫星直通室。前天,西线摄制组在南郑县的黎平国家森林公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我国独特植物树种——巴山松。今天,还是在这座公园,他们又探访到了另一种更为奇特的地质景观海滨象。所谓海滨象是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那么,它和大名鼎鼎的贵州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有什么不同吗?一起去看一下。
|
|
|
层状地质 |
▲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
——《秦岭探访》西线实录
南郑县黎平国家森林公园的地质地貌非常特殊。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像被流水冲刷过的条纹岩壁。层状的岩石层,结构非常稀疏,用手一碰就脱落下来。
一位研究了云、贵、陕、川四省地质将近二十年的专家,向我们解释了这种地质现象:这是由迄今4.4亿年的峡谷深带形成的沉积岩。当时这里是一片茫茫海滩,气候温暖而潮湿,所以岩石深灰色、褐色的为多。该岩层薄的称作页岩,厚的叫做泥岩,泥岩和页岩中间层面粉砂质的形成,与当时沉积的环境和物质有关。这一中间层面的砾质成分沉积,隔开泥岩和页岩,形成新岩层层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层层沉积,层层累计,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岩层现象。
专家还告诉我们:这些貌似被水冲刷过的整齐而有规律的岩层,是在不同层面岩层水平层叠之后,由地质作用力挤压形成的。岩层中留下的起伏波浪痕迹,是由当时海水时而冲刷,时而退潮形成的波浪纹。当时海边动物在沙滩上爬过之后在此形成印记,经过长期覆盖、压实形成的痕迹化石,可以供地质专家考证其所处地质年代,这种地质景观因此也被称作海滨象。
记者:采访途中,南郑县灰炉坝村村支部书记告诉我们,这里海拔2300米的米仓山主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还拥有许多更令人惊叹的奇峰异石,他还特意为此给我们准备了许多米仓山的图片。
现在,我们摄制组来到了海拔1500米的位置,它比我们刚才去的海滨象地质层还要高200多米,这里的地质特征显现得更为明显。专家告诉我们,这三种地貌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地质现象?
南郑县地矿局高级工程师 王军政:这是喀斯特地貌的初期,它与刚才照片上看到的米仓山主峰——石马山的地貌稍微有些区别。石马山露出地表比较早,比这里海拔高,侵蚀比较完整,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现象较为突出;而这里露出地表比较晚,侵蚀不完整,喀斯特地貌不明显,因此形成了现在的石层现象。
由于当时浅海象灰岩暴露地表,地表干旱形成裂纹,裂纹中间充填了一些比较疏松的砾质成分,砾质成分在暴露地表之后,被雨水冲刷,形成了抗风化能力比较强的灰岩,由于它像一个瘤,我们现在也叫做瘤状灰岩,这里就是典型的瘤状灰岩。这种地貌是地层分解的标志层,凡是有这种标志层,就可以确定它是什么年代。
记者:在我们秦巴山区交界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王军政:秦巴山区交界地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该地处于扬子地台边缘,经常发生地壳升降,一会儿处于浅海区,一会儿又进入深海区。在浅海区形成一种沙砾岩,在深海区又形成一种灰岩。灰岩抬升到地表,地表暴晒干裂,干裂后又填充,便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像米仓山的喀斯特地貌,在全国同一纬度是非常罕见的。
|
|
|
喀斯特地貌 |
秦岭与巴山是山水相连,在地质构造上它又有着很深的渊源,所以这也是我们这次探访秦巴山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沧海桑田,曾经的茫茫大海如今已变成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岩石,这中间上千万年的时间跨度长得让我们难以想象。好,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到东线。山西的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几乎无人不知,但是同样是佛教名山的南五台山名气则比山西的五台山小的多,实际上,位于西安市境内的南五台曾经拥有不少规模庞大的皇家寺庙,在佛教史上有着较为独特的地位。现在,就让我们和东线摄制组一起登临南五台。
▲ 中南神秀南五台
——《秦岭探访》东线实录
如果把翠华山比做一个雄劲的男子汉,那么南五台就像一位婀娜的少女。我们一路行来,处处都能感受到它的灵秀之气。
记者:这个叫圣寿寺,它有什么来历吗?
西安南五台旅游公司董事长 张世斌:圣寿寺始建于隋朝,是佛教圣地,距今已经1300多年,现存的比较完好的一个砖塔。
南五台圣寿寺 住持:据现有记载,隋仁寿年间修建此塔和寺庙。
记者:那就是有了塔,也就有了这个寺院,也经历了比较兴盛的一段时间。
住持:对,据说是修大雁塔的时候,南五台圣寿寺仿修的。
记者:唐朝是它最使鼎盛的时期吗?
住持:唐朝很兴盛,尤其在宋代的时候这个地方最兴盛。那时这里房屋很多,住1300多人。
记者:就在我们这个院子里。
住持:常住这个地方,过去在这个地方下边,还有宋代的皇帝题匾,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都没有了。
记者:在这座隋塔的旁边,我们看到这另外一座石塔,这个石塔是哪个年代的?
西安南五台旅游公司董事长 张世斌:这个石塔是近代的,这是宗教八大宗之一净土宗,它的第十三代印光大师骨灰埋葬的地方。
记者:我看上面有一些石刻,是于右任题的。上面还有一个,也是当时国民党的主席叫林森题写的。
刚才在圣寿寺,我们听大师告诉我们,当时最兴盛的时候,寺院里能够达到1300多人,可见那个时候这里的佛教寺院是多么的兴盛,其实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也和佛教有关,那就是汤坊。
据说当时整座山上,一直到南五台峰顶,有72座汤坊。现在保存下来的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那这些汤坊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
|
|
汤坊 |
记者:什么叫汤坊啊?
居士:汤坊指的就是这里的老年人,上山玩的时候,吃喝住的地方,这就是汤坊。
记者:过去人们上山,主要是到这儿来拜佛?
居士:拜佛之后在这里休息。
记者:那现在这里面也有寺庙?
居士:有。
记者:这里面来的都是居士?
居士:居士。还有一些老年人来这里,有来玩的,有来拜佛的。
记者:现在还有人来这儿休息。
居士:现在都回去了,只有两个人。
记者:这个碑上写的什么?
居士:详细记录当时建汤坊的人员。
记者:为什么汤坊里面也有庙宇,每一个汤坊都要建庙?
居士:都有庙。
记者:过去有72个汤坊,就有72个庙宇,过去汤坊多 也直接说明了,我们这个地方的寺院多?
张世斌:相传隋文帝、唐太宗,隋文帝的母亲,都曾经到这儿。
记者:到这儿来干什么?
张世斌:朝觐、拜佛。
记者:南五台的雨水,是不是比较充沛啊?
张世斌:比较充沛,你看这个花草树木多茂密。
记者:这里面的植物生长非常的丰富,一层一层的,高矮相间,应该是属于比较好的森林公园。
张世斌:对,终南山公园整个覆盖率是56%,但是南五台就占到95%。
记者:几乎是全部的覆盖了,在这儿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两种松树的区别,我身旁的这一棵叫做华北落叶松,也是这儿主要的树种,那么旁边的这个来自日本的落叶松,它俩的叶子有着很大的区别,您可以直观地看到。
张世斌:这片树林还有一段历史。这是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中国的80棵落叶松,当时周恩来总理批示,栽在南五台圣寿寺。
现在您看到的就是关中平原,今天因为有雾,如果是在晴天的话您从这里可以看到西安城的全貌。在我的正南方向,就是南五台的五个峰顶。今天我们一路走来,确实感受到了有中南神秀之称的南五台,因为在过去佛教兴盛的时候,它是帝王巡游,佛道修行,还有百姓朝山进香的一个地方。今天因为有雾,天色已晚,我们只能放弃今天的登顶。明天我们将登上这南五台的五座山峰。
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五台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像汤坊这样的寺庙现在只剩下了几座。然而,寺院虽少,香火犹存。明天东线摄制组将继续从南五台为我们发回相关报道。好,感谢收看今天的秦岭探访,明天请同样和我们一起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